竇昭笑道:「婆婆出身將門,身體應該很好才是,怎麽生了二爺之後會身體變得很差呢?」


    宋墨的神色黯了下去,他低聲道:「我娘和我二舅的關係最好,含珠表姐是二舅的遺腹女,我娘懷天恩的時候,含珠表姐突然出水痘,高熱不退,我娘急得不得了,曾專程進宮向太後娘娘求藥,又連著幾天和二舅母衣不解帶地照顧含珠表姐,後來就動了胎氣,在床上躺了大半個月才好。


    「之後又遇到祖父去世,雖然宮中派了太監和女官出幫著操辦葬禮,但母親也不能撒手不管,又動了一次胎氣。


    「等到生天恩的時候結果大出血,差點就丟了性命。天恩也因此生下來十分的虛弱,落地三天還不吸不動乳水,外祖母當時全副的心思都放在母親身上,也顧不上天恩,就把天恩交給父親,父親哪裏知道帶孩子,隻好把大伯母請來照顧了天恩兩、三個月。


    「母親也因為覺得虧欠天恩良多,對天恩特別的縱容,隻求他能身體健壯,平安清泰地長大,不敢求別的,」他說著,苦笑,「矯枉過正般,天恩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開國立朝百餘年,功勳之家的大多數子弟都像宋翰林這樣,


    如果沒有前世的經歷,竇昭覺得有宋翰這樣的一個小叔子也不錯,可她深信宋墨不會無緣無故地弒父殺弟,宋宜春和宋翰就肯定有問題。


    但她現在沒有任何的證據。


    竇昭因此言不衷地安慰著宋墨:「十個指頭還有長短,你總不能要求二爺和你一樣吧?他從小的底子就沒有你好,能平平安安長到這麽大。已經是老天眷顧了,你不能得隴望蜀,惹了天願。」


    宋墨攬了她的肩膀笑,親了親她的麵頰。


    竇昭就轉移了話題。道:「你說,翰林院的事,交給伯彥如何?」


    「伯彥?」宋墨非常的意外,遲疑道。「這樣好嗎?」


    「我覺得他比較合適。」竇昭道,「一來是他這些年遊歷了不少地方,為人穩沉持重不失正直俠義又機敏多變,由他這個新科進士出麵和趙傑培、陳宋明打交道,不那麽起眼,也能讓趙、陳兩人不那麽警覺。」她說著,幫宋墨整了整衣襟,笑道,「二來我也有點私心——如果事情真如我們猜測的那樣。以他的身份地位和口才。比較容易打動五伯父做出正確的選擇。免得把竇家也給拖了下去。」


    竇啟俊不管怎麽說也是自己人。


    宋墨自然更願意用自己人。


    他思忖道:「那我找個機會和伯彥說說,探探他的口風再說。」


    離遼王宮變隻有三年了,時間越來越緊迫。


    竇昭不由催宋墨:「那你早點跟他說。」


    宋墨心有所觸。道:「也不知道遼王到底有什麽打算?這樣遙遙無期地等下去,真是讓人心焦。」


    竇昭提醒他:「他想成事。總得有個機會吧?皇上隻要身體一日健康,他就一日沒有藉口進京。」


    宋墨聽著眼睛一亮。


    第二天就邀了竇啟俊在醉仙樓用晚膳,隨後宋墨進宮當值,竇啟俊臉色蒼白地跑來見竇昭,卻坐在她的花廳裏欲言又止,滿臉的不安。


    竇昭嘆氣,索性和他開門見山:「這也不過是我們的猜測,卻怕萬一是事實,兩邊都是一大家子人,防患於未然,總是好一點。」


    竇啟俊點頭,神色還有點恍惚。


    竇昭讓陳曲水送竇啟俊迴家。


    馬車走了一半,竇啟俊才迴過神來,抬頭卻看見晃動的燈光下陳曲水沉靜如水的麵容,他不由一愣,撩了車簾,馬車外是段公義和陳曉風矯健的身姿。


    他徒然間意識到,他的這個四姑奶奶,很是不平凡,好像很早以前,就為今天的一切做好了準備。


    念頭閃過,他不禁失笑。


    那時候四姑奶才大多太,遼王還沒有開府,事情怎會像自己想像的那樣。


    自己今天真是被嚇著了,有些胡思亂想起來。


    他笑著向陳曲水道了謝,跳下了馬車,灑脫地朝陳曲水揮了揮手,大步進了家門。


    陳曲水望著他的背影微微地笑了起來,吩咐車夫打道迴府。


    竇昭卻蔣夫人,宋宜春從前的舊事越來越感興趣。


    過了佛生日,竇啟俊考中了庶吉士,宮中又賞下了五毒香囊和碇子藥,竇昭趁著竇世英休沐語,迴了趟靜安寺胡同,除了給父親送端午節的節禮,還把宮中賞的碇子藥給父親帶了兩瓶。


    閨女迴來看他,竇世英自然是喜出望外,留了她在家裏用了午膳,又在書房裏檢查了一下竇昭的字,賞了她兩塊上好的壽山石印料。


    竇昭笑道:「爹爹倒記得清楚,每次都送我同樣的東西。」


    竇世英得意洋洋地道:「你從小就喜歡這個,我怎麽不記得。」


    竇昭望著竇世英鬢角的銀絲,想了想,道:「父親和七太太難道就就準備這樣拖著不成?您就沒有想過找個人在身邊照顧你的飲食起居?」


    被女兒問及自己的私事,竇世英顯得有些狼狽。


    他猛咳了幾聲,左顧右盼地道:「硯堂去做什麽了?怎麽也不來接你?」


    竇昭也不好往深裏說,笑道:「他被馬友明拉到神機營去了,掌燈時分才迴來,我跟他說會早點迴去,讓他別來接我。」


    竇世英就想起竇明來。


    他在心裏暗暗嘆了口氣,和竇昭說話的興致銳減。


    竇昭以為父親是累了,陪著說了幾句話,就起身告辭了。


    竇世英沒有強留,道:「既然硯堂不來接你,你早點迴去也好。」把她的轎子送到了大門口。


    因快到端午節了。靜安寺香客如織,英國公府的轎夫怕衝撞了竇昭,因而拐了個彎,從靜安寺後麵的石碑胡同走。誰知道石碑胡同有家娶媳婦。爆竹聲不絕於耳,轎夫隻得繞過石碑胡同,從阜城街走宣武街穿玉橋街。


    轎子晃晃悠的悶著頭往前走。


    竇昭無聊中撩了簾子朝外望,卻一眼看見了萬明寺高高的塔尖。


    她心中一動。對轎旁的段公義道:「我想去萬明寺上炷香。」


    「這可不行!」段公義笑嗬嗬地道,「今天到處都是上香的人,您現在可擠不得。您要是實在想去看看,等我晚上迴去和嚴先生商量了,等我們跟萬明寺的主持打過招唿了,再陪您過來上香。」又道,「不是我現在到了京都進了英國公府人變得講究了,而是您今時不同往昔,受不得這累。」


    竇昭微微地笑。道:「要不。我們就在萬明寺旁邊找個清靜的地方坐坐吧!我正好有事讓你去打聽。」


    段公義就吩咐轎夫把轎子停在了路邊。派了個人去打前站,尋了個離萬明寺還有兩條街的小茶館,把竇昭安置在了小茶館的雅間。


    竇昭道:「有戶姓黎的人家。一個寡母帶著個兒子閨女住在這附近的二條胡同,十七年前搬走了。你去幫我打聽打聽,看有沒有老鄰居知道他們搬到什麽地方去了?若是有人問起,你就說是遠親來投靠,切莫引起別人的注意。」


    黎家自前朝就在這裏居住,就算是搬走了,那些老鄰居也不可能斷得那麽幹淨。當初風聲緊,他們可能不好聯繫老鄰居,可如今事情已經過去十幾年了,說不定有些老鄰居知道他們的去向也不一定。


    段公義有狐疑,但什麽也沒有問,應聲而去。


    竇昭就坐在茶館的二樓竹簾後麵打量四周的人群。


    難怪當年宋宜春會把金屋設在這萬明寺附近,這裏有條專賣胭脂花粉的夾街,人來人往,而且以女人居多,加上萬明寺常有女香客來拜佛,離黎家也近,不管是宋宜春還是黎窕娘在這裏進出都不會太惹人注意。


    她坐下來喝了兩盅茶,段公義折了迴來。


    他的表情有些訕然,道:「鄰居說自從黎家的女兒暴病身亡之後,黎家就賣了祖屋搬走了。我問搬到了哪裏,誰也不知道。倒是現在住在黎家祖屋的那戶人家,對黎家好像很了解似的,問了我很多話,我眼看著要漏餡了,隻好落荒而逃。」他紅著臉道,「夫人,對不住,沒把你交待的事辦好。」


    竇昭有些驚訝,道:「你可打聽清楚現在住在黎家祖屋的是什麽人?」


    「問了。」段公義道,「說是黎家多年的老鄰居,見他們家賣得便宜,就買了下來。還說,頭兩年也有人上門打聽黎家來著,沒想到過了十幾年,又有人上門打聽黎家。」


    竇昭一愣,道:「那你可曾問是什麽人上門打聽黎家?」


    「我問了。」段公義不好意地道,「可那戶人家對我起了疑心,說黎母就是京城人士,哪裏有遠在河北的親戚……我沒敢繼續往下問。」


    看樣子這種事還得專業的人士來幹!


    竇昭笑著安撫了他兩句,有些失望地打道迴府。


    隻是好剛踏進門,就有小廝來稟:「錦衣衛的陳大人派了媳婦子來給您送端午節禮,那媳婦子正等著門外,想進來給您問個安,您看是見還是不見?」


    人家好歹給自己找了兩個身手不俗的丫鬟,這點麵子還是要給的。


    竇昭笑道:「那就讓她進來吧!」


    小廝笑著稱「是」,轉身領了人進來。


    也不過是代陳嘉給她磕兩個頭,說幾句喜慶的話。


    竇昭見那媳婦子相貌周正,舉止進退有度,說話有禮有節,是個十分穩妥之人,心中生出幾分好感來,讓人打賞了那媳婦子兩個上等的封紅。(未完待續)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九重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吱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吱吱並收藏九重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