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要完全掌握魚桑稻三級循環現代農業技術並不是開個現場培訓會就能輕易解決的,因為這是一個時間跨度長,各子項目交替進行的動態化過程,田間示範隻能培訓其中的一環。劉墉考慮再三,覺得結合現場培訓再發一本操作手冊應該是最好的辦法。這便有些難了,因為劉墉發現如今使用得最多的還是竹簡,紙張用得極少,這是為什麽呢?如果是單純的文字還可以用竹簡,問題是劉墉還計劃配上不少示意圖,那隻能用紙張了。


    劉墉學過曆史,知道在紙出現之前人們使用過簡牘、縑帛、赫蹏、麻紙等作為書寫之物。這幾種都各有優劣。竹簡原料充足,製作簡單,可惜太過笨重;縑帛輕巧易攜帶和保存,但是工藝複雜,價格又過於昂貴,普通人用不起;赫蹏是縑帛生產過程中的附產物,價格便宜但是產量有限;麻紙兼具以上各種優點,但是質地卻極為粗糙,隻能用來包裹中藥。後來蔡倫通過反複試驗後才以樹皮、廢麻、破布、舊魚網等為原料,造出了既輕便又好用的紙,人們將其稱為‘蔡侯紙’。據說,這種紙從此國內“莫不從用焉”。奇怪地是過了五、六十年,反而沒多少人用了呢?


    劉墉為此曾向虞翻請教,可是虞翻也是不甚了解,劉墉便專門設宴向以前曾經造過紙的師傅請教。這些工匠何時受過這種禮遇,更何況劉墉又是恭敬謙和,一口一個師傅,因而一個個感動得熱淚盈眶,恨不得將心掏出來。


    “諸位師傅!”劉墉恭敬地問道,“據在下所知,蔡倫改良造紙術已有多年,為何大家仍多用竹簡而不用紙呢?難道是因為竹簡比造紙便宜很多嗎?”


    眾師傅連連還禮,連道不敢,又答道:“公子,其實竹簡的價格並不比紙張便宜。”


    劉墉一愕,道:“是嗎?”


    “是的。”一個老師傅躬身答道,“造竹簡看起來似乎更簡單,更快捷,其實遠不是這樣的。”那人頓了頓,又道:“先得取好竹子,從竹節處斷開,再將竹筒破開,削成竹片。這些看似容易,倒要使每塊竹片都一樣長短一樣厚薄,不下三五年的苦功夫卻是不成的。然後還需打磨,去除小刺,使其光滑,再置於炭爐上烘烤,去淨其中水分,稱為‘殺青’。這樣製出的竹簡才不易變形,易於書寫。同時,由於水份沒有了,竹簡便不易黴變也不易蟲蛀,才能長期保存。”


    劉墉一邊聽一邊點頭感慨,想不到普普通通的竹簡裏也有這麽多學問,這麽多工序,又問道:“既然竹簡並不便宜,為什麽你們不幹脆造紙來用呢?”


    “公子,是這樣的。”另一個工匠解釋道:“公子有所不知,‘蔡侯紙’雖好卻也有弊端。一是製作工期太長,便光將樹皮浸泡在塘水至腐爛一道工序便需一百天以上;第二,即便原料浸爛,還要取出入臼,舂成泥麵狀,這又是一項費時費力的活;第三,蔡侯紙雖遠比麻紙為好,仍顯粗陋,你看……”那人拿過一張紙,雙手稍一用力,那紙便撕成兩截,“這種紙極易損壞,而且又易被汗蝕蟲噬,不耐保存,所以珍貴典籍、重要書信等均不用紙張書寫。”


    “公子,以小人之見,雖有這些弊病,不過‘蔡侯紙’仍遠甚絹帛、竹簡等物,取而代之是早晚的事。”那人稍頓了頓,有些痛心道,“隻是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連帝都洛陽尚不安寧,何況其他地方。咱們這些尋常百姓,無權無勢,隻得惶恐不安地過一日算一日,怎會耗費眾多時間和精力在造紙上,因而隻能造這種取材方便,製造用時較短的竹簡了。”


    劉墉一陣沉默,他現在明白了,並不是沒人願意用,而是沒人願意造。因為造紙周期太長,社會又不太平,這種費時耗力的活就沒人肯做了。劉墉問道:“在下想知道你們以前都是如何造紙的,工序可以告知在下嗎?”


    “倒也沒什麽秘密可言,大家都是這樣造的……”幾個人對望一陣,一個人自告奮勇站了出來將造紙的工序說了一遍。


    劉墉點點頭,又問其他人,大家補充了一些,但都大同小異。劉墉沉默片刻,問道:“諸位師傅說的我知道了。為什麽大家沒想過用竹子或者樹幹來造紙呢?這樣造出的紙定然比樹皮、草造出來的紙要結實耐用得多啊。”


    眾人不由一愣,低聲相互商議了一會兒,方有人答道:“公子有所不知。竹子和樹幹太過堅硬,可不容易泡爛。而且纖維細密結實,也很難舂爛。”他的話語雖客氣,不過內行人都聽出這是暗示劉墉不懂卻胡亂發言。


    劉墉點點頭道:“在下知道一種法子,既可以縮短不少工期,且造出的紙潔白耐用,還不易被蟲蛀。”


    見在座的眾人的臉上大多露出懷疑之色,劉墉微微一笑道:“我先透露一點其中的奧秘吧。”一個老成持重的工匠立起身來拱手道:“公子,如真是那樣,這些技巧太過珍貴,想必都是不傳之秘,公子便不說與我們聽了吧。”


    劉墉讚許地點點頭,又道:“多謝這個老先生的關心。不過我說的這幾點卻不礙事的。一是怎樣才能減少浸泡時間呢?很簡單,在水裏加入生石灰。大家都知道石灰水的腐蝕性是很強的,這樣便可以很輕易地將樹木、竹子等泡成絮狀。再如舂搗耗費人力的問題,咱們可以造一架水磨,以水力來舂,不費一絲人工……”


    最後劉墉又道:“大家相信我說的話了吧。”眾人早見過劉墉在其他領域的神奇之處,現在又聽了這番講解哪還有一絲懷疑,紛紛拍手稱讚。


    劉墉笑道:“諸位裏麵可有願意與劉墉一起辦這個造紙作坊的嗎?”這造紙擺明了是個大賺的行業,因而大家一聽,都是興奮異常,連說願意。


    劉墉又道:“諸位也知在下不久便會暫離富義,因而造紙中有幾項關鍵技術我隻能拜托給其中的幾位了。比如說如何提高抄紙的效率,比如說如何防蛀,又比如說如何讓紙張潔白等。我在這裏先說一下,我會將這些交給幾個忠誠穩重之人,另外,還得簽定個保密協議。這些大家想必都聽說過吧。”大家都點點頭。劉墉接著又道:“還有一點。這個造紙分成兩塊,一塊是作坊,隻負責造紙;另一塊是營銷,隻負責賣紙,兩者不交叉,明白嗎?”


    大家都明白劉墉的想法,懂技術的不參與經營,管經營的不懂製造,這樣可以相互製約,減少了有人另起爐灶的風險,於是都點頭稱是,有人甚至都在展望有了這個造紙術,財源滾滾而來的情景。大家都知道劉墉是個財迷,定然不會放過這個大賺特賺的機會。


    劉墉卻搖搖頭,說道:“我更希望天下都用紙張,那才是萬民之福。”


    “難道公子不打算造來賺錢嗎?”


    “賺!當然要賺!”劉墉笑道,“不過相比於瓷器、釀酒這些暴利,我們造出的紙隻求微利,讓尋常人家都能用得起。”


    劉墉的造紙術是從科教頻道裏麵學的,比起現代化的造紙工廠的確很簡陋,不過比起漢代的技術卻高了不止一兩個檔次。先讓人把砍下的竹子、木塊削成小片,置於石灰池中浸泡兩月,然後加上樹皮、麻頭等植物原料一同搗碎,使纖維分散,再上火蒸煮成紙漿。待紙漿冷卻,再使用平板式的竹簾把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這一步非得有極嫻熟的技巧才行,這樣撈出來的紙膜才厚薄適中、分布均勻。撈起的紙膜一張張疊好,用木板壓緊,上置重石,將水壓出,最後將壓得半幹的紙膜貼在爐火邊上烘幹,揭下來便成了一張張的紙了。這裏麵的關鍵環節是搗碎,以往多是靠人力或畜力,花費高,效率低,這也是造紙術發展不起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好在富義縣內溪水眾多,水能豐富,劉墉因勢造了幾個水磨、水力石臼,平時幾乎不需要人照管,隻管添料、取料即可,這樣舂出的紙屑細且均勻。在浸泡環節上,加入了石灰浸泡和強火蒸煮,縮短了整個工序的時間;在製作工藝上,發明了活動簾床紙模,這樣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提高了工效;在保存上,在紙中加入了黃蘖汁,滅蟲防蛀,延長了保存時間。另外,根據原料的不同,又細分成普通草紙和高級木漿紙;用硫磺熏蒸可造出潔白如玉的高級紙;加入各種天然顏料,又開發出各種色紙,分成了不同檔次滿足不同的需求。果然,這種紙張一經麵市,因其價格適中,方便易用,廣受歡迎,稱為“富義紙”。


    不過劉墉卻等不及了。他把現有的草紙、麻紙重新浸泡成漿,然後加入樹膠,最後薰白,先造出了一批又白淨又厚實的紙中。在造紙的基礎上,推出雕版印刷便是順勢而為了。先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一副圖案,然後將其翻一個麵貼在一塊木板上,用刀沿線條刻出凹槽。然後在木板上塗上油墨,又覆上一張新紙,上麵用滾筒一壓,一張簡易的畫便成了。按此方法,中國曆史上第一份圖文並茂的立體養殖指導手冊編印完成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的三國我當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綠野布熙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綠野布熙陽並收藏我的三國我當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