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冷天寒,陰風亂刮。歲久冬深,嚴霜遍撒。夜永更長,寒浸臥榻。夢不成,愁轉加。杳杳冥冥,瀟瀟灑灑。
腳又滑,手又麻,亂紛紛瑞雪舞梨花。情緒雜,囊篋乏。若老天全不可憐咱,凍欽欽怎行踏!
雖是已到了三月初,這天氣倒也沒變。唐不阿久居巴蜀,已習慣了天寒地凍。李蒼鎮所居的江浙雖然也有些涼意,但與現在相較實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剛入遼東以之時頗需時間來適應,還險些受不了風寒而大病一場。
兩人此時尚未進入朝鮮平安道,還隻是在鴨綠江一側的客店裏歇息。由昨日住進起,已見著了不少逃難的平民,多是老人、婦人和孩子,少有青壯年男性。多半是被征召去,或是自願參加抗擊倭寇的軍力中。
江水尚未化開,仍舊覆蓋著厚厚的冰麵,逃難起來反倒較其他時節方便。兩岸樹上冰掛無數,映著時不時飄落的雪片成了一副江邊美景。可惜時節美好,卻無人有心觀賞。聽那店老板言語,自這仗打起來,逃難的人就未曾少過。甚至有不少男人將自己的家人盡數送到對岸後,又轉身迴去。這一轉身隻怕就再也見不著了。
唐不阿站在窗前,向下望去,見到江麵上連接不斷的隊列,心下黯然,道:“原以為倭寇作亂,不過也像江浙一帶般擄掠就是,想不到在這朝鮮竟毀了無數人的生計。若非跟你來這一遭,還不曉得倭寇所作所為如此過分。”
李蒼鎮雖習慣了不少,卻仍是有些怕冷,在屋中披著毯子喝著熱茶道:“這還真是不容易,還道你跟著冰冰四處走動見識也頗廣博。居然還有你不阿兄不曉得的事情。”
“這是當然,但我倒是曉得有人畏寒,該要施展拳腳的時候卻躲在毯子裏喝茶,連門都不敢出去。”唐不阿道。
“不阿兄果然有所不知。既然要施展拳腳,當是要養精蓄銳。有畏寒這一體質,必是要除去的。此時不出門,並非一直不出門。”
“夠了,磨嘴皮子的功夫你倒是一點沒落下,隻怕你真正意圖還不是要做抗倭的舉動。說正經事,我們一直在這客棧住著也不是辦法,若要做些事跡兩人勢必不足。雖然說眼下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效力於一員將領,但是你的性子,隻怕瞧不起那些為官之人吧。”
李蒼鎮略一沉思,道:“我們此次前來先是抗倭,其餘的之後再議。要說行動,未必便要依靠什麽將領,就是自己組織義軍也可有所作為。據說渡江的參將戴朝弁與遊擊史儒隻帶了兩千左右的軍士,倭寇少說也有數萬兵馬,此番援軍皇上似是過於托大了。朝鮮八道雖號稱二十萬大軍,但已百年不曾動武,此番必然潰敗,這僅兩千軍士如何挽迴局勢。”
一邊說著,李蒼鎮一邊將毯子移下,走向床邊拿起了問天劍,隨後便出了門。唐不阿也隻是“哼”了一聲,似是表示自己不滿,也跟了出去。
兩人向客棧掌櫃退了房,便披上蓑衣走上那江麵。一眾人均是朝鴨綠江西岸逃難而來,此時唯這兩人逆向而行。眾人均覺不解,卻又無人相問,隻是見兩人擦肩而過時望了幾眼,隨即又趕自己的路。
一江之隔,有時也可是天壤之別。倭寇軍隊雖未推進至平安道,但已人心惶惶,許多人家就連祖業也不守了,紛紛往天朝奔去。這餘下的人的生計也十分蕭條,兩人行了個把時辰見到了一個村寨。此處屬平安道還不曾見倭寇蹤影,人卻已少了大半。兩人向村民打探到附近有人在拉攏義勇,便往那處趕去。
此時朝鮮八道已淪陷其四,尚餘江原、黃海、鹹鏡、平安四道。但瞧如此氣勢,若無大明天朝幹預,要下四道並非難事。許是見了這狀況才有戴朝弁、史儒東進的舉動。
李蒼鎮兩人順著那村民的指向,朝一處小山頭走去。好在雪不見大,兩人蓑衣上隻落了薄薄一層寒霜。鼻子上、額頭上也時常落下雪片,但也瞬間便被蒸發。唐不阿在前將路領著,李蒼鎮鼻子通紅地跟在後頭。
山上的樹木已剩枝幹,有些綠葉的也隻有那針鬆。此時也靜的出奇,鬆鼠之類也許還在冬眠,樹枝被積雪壓斷的聲音倒是時不時傳來。地上的雪深淺不一,淺處不到腳踝,深處卻可至膝,因此兩人行進得頗為謹慎。
許久見不著人,唐不阿便道:“走了這麽久也看不見有什麽義軍,是他們已經動身了,還是那老農在欺騙我們?”
李蒼鎮先輕咳了兩聲,隨即吸了一下鼻子,道:“那老農沒有騙我等的必要,但似乎召集義勇已有一段時間,估計是已經動身了,我們便往東南方向走吧,再見著村子便住下。”
“眼下也隻好這樣了,隻盼天黑前可以找到村落,不然我們便要在這林子裏受凍。”唐不阿略有擔心,“白天已是這樣,入夜後更加寒冷,隻怕我們受不住呢。”
李蒼鎮一聽,急道:“那還慢吞吞做什麽,趕緊走吧!”
話音剛落,身旁的積雪忽然一下飛濺起來,原來這下麵竟藏了不少人。因為寒冷,兩人的警覺度降低了不少,且這些人隱藏在積雪下,因此難以察覺。等到兩人迴過神來,已被十餘人拿著鐮刀、草叉等農具圍住,略有動彈隨即便會引來災禍。
李蒼鎮低聲對唐不阿道:“你不是會這朝鮮語言麽,趕忙解釋一下,不然可就被當成歹人了。”
許是聽見了李蒼鎮言語,那十餘人開始躁動起來,口中盡說些李蒼鎮不懂的話語。唐不阿勉力辨別,不知該如何解釋。因過於嘈雜,便用那朝鮮語言道:“可否請幾位的首領出來說話?”那十餘人似是聽懂了,很快安靜下來。當中一名四十左右年紀手中拿著斧頭的魁梧男子,大步踏上,竟用漢語道:“我叫鄭仁弘,聽口音你們不是倭寇?”
(鄭仁弘,抗倭時期一員朝鮮義軍首領,作者注)
腳又滑,手又麻,亂紛紛瑞雪舞梨花。情緒雜,囊篋乏。若老天全不可憐咱,凍欽欽怎行踏!
雖是已到了三月初,這天氣倒也沒變。唐不阿久居巴蜀,已習慣了天寒地凍。李蒼鎮所居的江浙雖然也有些涼意,但與現在相較實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剛入遼東以之時頗需時間來適應,還險些受不了風寒而大病一場。
兩人此時尚未進入朝鮮平安道,還隻是在鴨綠江一側的客店裏歇息。由昨日住進起,已見著了不少逃難的平民,多是老人、婦人和孩子,少有青壯年男性。多半是被征召去,或是自願參加抗擊倭寇的軍力中。
江水尚未化開,仍舊覆蓋著厚厚的冰麵,逃難起來反倒較其他時節方便。兩岸樹上冰掛無數,映著時不時飄落的雪片成了一副江邊美景。可惜時節美好,卻無人有心觀賞。聽那店老板言語,自這仗打起來,逃難的人就未曾少過。甚至有不少男人將自己的家人盡數送到對岸後,又轉身迴去。這一轉身隻怕就再也見不著了。
唐不阿站在窗前,向下望去,見到江麵上連接不斷的隊列,心下黯然,道:“原以為倭寇作亂,不過也像江浙一帶般擄掠就是,想不到在這朝鮮竟毀了無數人的生計。若非跟你來這一遭,還不曉得倭寇所作所為如此過分。”
李蒼鎮雖習慣了不少,卻仍是有些怕冷,在屋中披著毯子喝著熱茶道:“這還真是不容易,還道你跟著冰冰四處走動見識也頗廣博。居然還有你不阿兄不曉得的事情。”
“這是當然,但我倒是曉得有人畏寒,該要施展拳腳的時候卻躲在毯子裏喝茶,連門都不敢出去。”唐不阿道。
“不阿兄果然有所不知。既然要施展拳腳,當是要養精蓄銳。有畏寒這一體質,必是要除去的。此時不出門,並非一直不出門。”
“夠了,磨嘴皮子的功夫你倒是一點沒落下,隻怕你真正意圖還不是要做抗倭的舉動。說正經事,我們一直在這客棧住著也不是辦法,若要做些事跡兩人勢必不足。雖然說眼下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效力於一員將領,但是你的性子,隻怕瞧不起那些為官之人吧。”
李蒼鎮略一沉思,道:“我們此次前來先是抗倭,其餘的之後再議。要說行動,未必便要依靠什麽將領,就是自己組織義軍也可有所作為。據說渡江的參將戴朝弁與遊擊史儒隻帶了兩千左右的軍士,倭寇少說也有數萬兵馬,此番援軍皇上似是過於托大了。朝鮮八道雖號稱二十萬大軍,但已百年不曾動武,此番必然潰敗,這僅兩千軍士如何挽迴局勢。”
一邊說著,李蒼鎮一邊將毯子移下,走向床邊拿起了問天劍,隨後便出了門。唐不阿也隻是“哼”了一聲,似是表示自己不滿,也跟了出去。
兩人向客棧掌櫃退了房,便披上蓑衣走上那江麵。一眾人均是朝鴨綠江西岸逃難而來,此時唯這兩人逆向而行。眾人均覺不解,卻又無人相問,隻是見兩人擦肩而過時望了幾眼,隨即又趕自己的路。
一江之隔,有時也可是天壤之別。倭寇軍隊雖未推進至平安道,但已人心惶惶,許多人家就連祖業也不守了,紛紛往天朝奔去。這餘下的人的生計也十分蕭條,兩人行了個把時辰見到了一個村寨。此處屬平安道還不曾見倭寇蹤影,人卻已少了大半。兩人向村民打探到附近有人在拉攏義勇,便往那處趕去。
此時朝鮮八道已淪陷其四,尚餘江原、黃海、鹹鏡、平安四道。但瞧如此氣勢,若無大明天朝幹預,要下四道並非難事。許是見了這狀況才有戴朝弁、史儒東進的舉動。
李蒼鎮兩人順著那村民的指向,朝一處小山頭走去。好在雪不見大,兩人蓑衣上隻落了薄薄一層寒霜。鼻子上、額頭上也時常落下雪片,但也瞬間便被蒸發。唐不阿在前將路領著,李蒼鎮鼻子通紅地跟在後頭。
山上的樹木已剩枝幹,有些綠葉的也隻有那針鬆。此時也靜的出奇,鬆鼠之類也許還在冬眠,樹枝被積雪壓斷的聲音倒是時不時傳來。地上的雪深淺不一,淺處不到腳踝,深處卻可至膝,因此兩人行進得頗為謹慎。
許久見不著人,唐不阿便道:“走了這麽久也看不見有什麽義軍,是他們已經動身了,還是那老農在欺騙我們?”
李蒼鎮先輕咳了兩聲,隨即吸了一下鼻子,道:“那老農沒有騙我等的必要,但似乎召集義勇已有一段時間,估計是已經動身了,我們便往東南方向走吧,再見著村子便住下。”
“眼下也隻好這樣了,隻盼天黑前可以找到村落,不然我們便要在這林子裏受凍。”唐不阿略有擔心,“白天已是這樣,入夜後更加寒冷,隻怕我們受不住呢。”
李蒼鎮一聽,急道:“那還慢吞吞做什麽,趕緊走吧!”
話音剛落,身旁的積雪忽然一下飛濺起來,原來這下麵竟藏了不少人。因為寒冷,兩人的警覺度降低了不少,且這些人隱藏在積雪下,因此難以察覺。等到兩人迴過神來,已被十餘人拿著鐮刀、草叉等農具圍住,略有動彈隨即便會引來災禍。
李蒼鎮低聲對唐不阿道:“你不是會這朝鮮語言麽,趕忙解釋一下,不然可就被當成歹人了。”
許是聽見了李蒼鎮言語,那十餘人開始躁動起來,口中盡說些李蒼鎮不懂的話語。唐不阿勉力辨別,不知該如何解釋。因過於嘈雜,便用那朝鮮語言道:“可否請幾位的首領出來說話?”那十餘人似是聽懂了,很快安靜下來。當中一名四十左右年紀手中拿著斧頭的魁梧男子,大步踏上,竟用漢語道:“我叫鄭仁弘,聽口音你們不是倭寇?”
(鄭仁弘,抗倭時期一員朝鮮義軍首領,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