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紅樓夢》的時代,還不可能把自己的事情或者自己家庭的事情遭遇原封不動地或者基本上如實地寫到一個小說裏。
而小說在當時是供給人家適趣、解悶用的一個“閑書”,小說還沒有今天的地位,一種嚴肅的文學創作的觀念當時還沒有形成。
誰願意把家裏的事情、把自己的事情寫到小說裏去讓人家看?
我們今天講寫小說者很偉大,小說是不朽的事業的反映。
但那個時候政治方麵的環境,使得思想言論上受到很大的禁錮,他的家庭的興衰都跟朝廷、跟皇帝密切聯係。
而且從封建倫理道德來講也是根本不允許的,誰允許揭家裏事情之短,揭家裏之醜,你如實地寫的話,你得罪了某個長輩怎麽辦,不可以隨便褒貶自己家裏的人。
如果《紅樓夢》這個小說的內容可以跟曹家或者某一個家庭是完全對上號的話,那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比如某人和某人發生不正當關係了,某人和某人心裏還想著她,你敢那樣寫,曹雪芹覺得這樣寫也不對。
所以他就要虛構一個東西,要跟他原來的家裏完全不一樣,但又要反映他對家裏的真實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因此許多人講《紅樓夢》是移假成真,也就是拿虛構的東西來把真實的東西保存下來,這一點,小說在開頭的時候就通過人名在第1寫7一迴裏開宗明義地點明了。
再看人物,像是賈寶玉現在都被人家看做是曹雪芹自我寫照。
所以現在寫曹雪芹小說的人,也按照賈寶玉的基本性格和特點來塑造曹雪芹,有的小說裏麵甚至可以看到好像曹雪芹年紀輕的時候跟賈寶玉沒有什麽太大的差別。
甚至還看到一種電視劇的稿本,完全是根據賈寶玉的性格特點來寫曹雪芹,說曹雪芹小的時候也是喜歡弄脂粉、畫畫、釵環這些東西。
也有紮咎,還喜歡吃女孩子嘴巴上麵的胭脂,甚至還有同性戀傾向,都寫進去了。
哎!要知道這是賈寶玉,這不是曹雪芹,曹雪芹哪會是這樣的,你這樣塑造曹雪芹的話,那就把賈寶玉跟曹雪芹搞混了,這實在是很大的誤會。
曹雪芹說小說不是他自己寫的,說是石頭寫的,我拿來看看改改。
可石頭不會寫書,所以虛擬作者是石頭,後來就是通靈寶玉,掛在賈寶玉的脖子上,一直跟著賈寶玉走,就像一個隨軍記者一樣,他通靈的,什麽都知道。
所以賈寶玉看到的、接觸到的人的事情,哪怕一個人關在房間裏賈寶玉沒有看到,他也能知道。
因為他通靈的嘛,就像《聊齋》裏麵寫的狐狸精一樣。
曹雪芹這樣的一種構思,這樣的結構,無非想說我這個東西是通過賈寶玉來寫這個故事。
而這些故事都是我親自聽到的,經曆到的,特別是後來曹家沒落的時候是他經曆到的,繁華的時候沒經曆。
它是這樣的一個設計,後來把它改成石頭就是通靈寶玉,就是賈寶玉的前身,這樣就弄不清楚了,作者嘛是石頭,那麽作者就是賈寶玉了,賈寶玉就是曹雪芹,就這樣子劃等號,這實在是很大的錯誤。
可以說賈寶玉是曹雪芹提煉生活素材以後成功地重新創造出來的一個全新的藝術形象,就好像魯迅寫的阿q一樣,阿q是魯迅嗎?
當然不是,也沒人說他是,因為這是他創造的。
這一點由最熟悉曹雪芹的批書人脂評明確地指出:“按此書中寫一寶玉,其寶玉之為人,是我輩於書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曾親目睹者,合目思之卻如真見一寶玉,真聞此言者,移之第二人萬不可,亦不成文字矣。”
脂硯齋對曹雪芹很熟悉,如果賈寶玉是按照曹雪芹寫的,他怎麽說從來沒見過,而且移到第二個人不行,這個話實在講得太好了。
這個話就是黑格爾講的典型,黑格爾講典型就是“這一個”,就是“這一個”典型,阿q就是阿q,沒有第二個人,他綜合了中國民族性的某些特點。
賈寶玉也是這樣,他移到第二個人是萬萬不可的,你說,這是不是很明確地告訴你,賈寶玉這個形象是曹雪芹創造的。
其實不但是賈寶玉這個人物是如此,就像林黛玉、薛寶釵這些人物也是這樣。有一條脂評這樣講:“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使二人合而為一。”
需要說明,這個話曾經在50年代遭到批判,說是階級挑撥論。
薛寶釵同林黛玉完全是對立的嘛,怎麽兩個人把她合二為一,這不是調和還是什麽~意思沒有弄懂,先別馬上進入批判。
其實脂硯齋的意思是說本來是一個人,他現在把她寫成兩個人,譬如說曹雪芹理想的人,把她的重感情聰明靈巧很直率的一麵寫到林黛玉身上,把博學多才很冷靜很機智的一麵寫到薛寶釵身上。
這兩個人看上去是對立的,到這一迴的時候,兩個人互相交心,兩個人作為好朋友了,這在脂硯齋看來是合二為一。
這個觀點我們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脂硯齋認為這兩個人是“幻筆”,可見他脂硯齋也不知道曹雪芹是不是真有個女朋友。
像今天有些人在找來找去找到蘇州某某人,說是林黛玉的原形,好像本領比脂硯齋還要大,脂硯齋都不曉得。
還有一條,說“將薛、林作真玉假玉看書,則不失執筆人本旨意”,就是講把薛寶釵和林黛玉當作真寶玉和假寶玉來看這部書的話,就不會失去這個作者原來的意思。
真寶玉、假寶玉當然是幻筆,你以為真的有兩個人,名字也一樣,相貌也一樣,就是姓屬不一樣,一個姓真一個姓假,這當然是個幻筆了,這樣容易。
你寫的是假,有必要的時候拿點真的點,真是在南京,假是在都中。
譬如說元妃省親,這個事情寫得很熱鬧,這是可以寫的,女兒看父親嘛,但康熙南巡,爺爺接駕,這是萬萬寫不得的,這一寫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事情太出名了。
那怎麽辦呢,在省親之前有一段談話,說當年宋皇帝南巡的時候怎麽怎麽樣,說明講的是康熙南巡的時候獨獨是他們甄家最氣派,獨獨他家裏接駕四次,脂硯齋馬上在這旁邊批:這是大關鍵。
這裏用真假來點一點,這是一個。
真玉假玉,就是黛玉、寶釵,這還是他原來“幻筆”的意思嘛,可見在脂硯齋的心目中,這兩個人並不是有現實的人作為依據的。
還有一條更有趣,是在二十六迴批的,就是有一次賈芸把那些小說偷偷地拿給賈寶玉看,或者賈芸去看賈寶玉的時候,走過窗前看到他在裏麵好像在念書,後來一進去的時候見他果然弄本書在那裏看。
這裏脂硯齋有批語說寶玉裝樣子看書,“這是等芸哥看,作款式,如果真看書,在隔紗窗子說話時已放下了,“玉兄若見此批”——玉兄就是賈寶玉——“必雲:老貨,他處處不放我,可恨可恨”。
下麵講“迴思將餘比作釵、顰,乃一知己等何幸也~一笑”。迴想作者把我比作薛寶釵,比作林黛玉的話,這是我的一個知己,我多麽幸運啊,一笑。
有的人根據這個東西就推出脂硯齋這人可能是女的。
但女的也不能老得那個樣子吧,曹雪芹寫小說是從他十幾歲開始,寫到二三十歲,那時候那女的年齡還要更輕一點,怎麽就變成老朽、老貨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說明男的某些體會也可以移到女的身上,這完全是魯迅先生所謂創造典型的話,移來移去的,嘴巴在浙江,眉毛在江西都可以的,你生活體驗了以後,經過自己的重新的藝術創造,可以寫得出來。
當然了,這裏所列舉這些東西來說明《紅樓夢》裏麵這些人物故事都是虛構的,有很大的虛構成分,千萬不要和實際生活中的人去對來對去,這是對不好的。
再下麵一點,可以給大家講講給《紅樓夢》批書的。
剛才講脂評,這是籠統講,凡是脂硯齋重評在《石頭記》上麵的批語,我們都叫它脂評,實際上有的是脂硯齋,有些不是脂硯齋。
到底批書的都是哪些人,我就講這個。這個我隻能講得比較籠統一點,不能講得太詳,因為否則的話要引的材料太多,實在不合適。
可以說裏麵分為四類人,第一類人是所謂“諸公”,就是譬如是像裏麵講到梅溪、鬆齋等人,可能還有沒有署名的別的人,這是一批人。
這批人是曹雪芹的初稿寫出來後,為征求意見拿給他們看,這請你看看,你有什麽感想,你有什麽意見,你就批在上麵,這樣的一些人,這是最早的一批。
當初也沒有想到《紅樓夢》要用帶評語的形式來流行,就是寫好了以後請人看,這些人有很多可能是他的上一輩人,也有可能他同一輩的親友在上麵提意見。
所以這些人在上麵寫什麽都可以,感想什麽都可以,而且批語可能不多,每一個人可能批了幾條,看過了算是我提過意見,但是總起來也有一定數量,這叫“諸公”。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就是一個人,就是脂硯齋,這個人是有意與曹雪芹合作的,就是他想把他的評語跟小說正文一起流傳到外麵,流傳到後世。
因為當時點批小說的風氣很盛,而且實際證明很受到人家歡迎,比如說在他們麵前有個金聖歎,他批小說批戲曲都受到大家歡迎。
脂硯齋也想批了以後隨著正文一起流傳,所以他在把自己的批語整理的時候,就整理成正文下麵的三行夾批。
這個人的年齡我想跟曹雪芹相仿,或者大一點,或者小一點,相差不多,很年輕的。他是在諸公之後批的,所以他曾經在自己的批語上提到:諸公批有諸公的樂趣,我批有我的看法。
前麵雖然有諸公批過了,但他們不想流傳,而他的目的不一樣,他要準備流傳。
他的批語叫重評,“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因為前麵很多他的親友都已經在上麵批了不少了,我重新來評,這叫重評。
這“重評”兩個字在我的理解是對諸公而言的,不是像現在許多研究家說重評是他脂硯齋第二次評。
既然有重評一定有初評,那麽脂硯齋初評是什麽時候,然後重評是什麽時候,三評、四評,到己卯、庚辰年間。
脂硯齋已經四次評閱《石頭記》了,但是書名不叫“脂硯齋四評《石頭記》”,而叫“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所以他這個重評是脂硯齋對前人已經評過的不去管它,我自己重新來評,是這個意思。這一點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
第三類人就是“畸笏叟”,他是書稿的保存者,曹雪芹寫好的書稿由他負責保存或者管理。
我以為絕大可能畸笏叟就是他父親曹頫,這一點如果要詳細講的話,那要寫一篇文章,我這裏隻舉最明顯的幾點。
曹雪芹死了以後,他留下來的手稿、書稿沒有別的人批,隻有畸笏叟批,死了以後繼續在那裏批,說明這個書稿在他手裏,是他保存的,而且批了好多年。
你說人死了以後能夠把死者的這麽重要的遺物書稿拿來保存的,那是誰呢,這是你們可以考慮的一個。
第二個大家知道,《紅樓夢》的第十二三迴這個地方,寫原稿時寫“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就是秦可卿和她的公公之間有些曖昧關係,最後被人家撞見以後她自殺了。
但是這個畸笏叟看到秦可卿托夢給王熙鳳的事情,講了家裏幾大弊病,後世怎麽安排,他覺得很有眼光,我們家裏本來也是這個樣子,就是沒有考慮到這些後世安排。
比如說在自己的墳地旁邊多造些義學或者是祠堂,將來退了以後子孫可以在這裏種田,他覺得這些都是很有遠見的。
所以建議把她在男女問題上犯的錯誤舍掉,別寫出來了,“故舍之,因命芹棄”,命曹雪芹把這些刪去,曹雪芹就聽了這個意見刪去了,刪掉也不可能全刪掉,還保留了很多痕跡。
你說誰能“因命芹棄”,命作者把它刪去,有這麽大權威,還有,這個畸笏叟的批裏麵有幾次稱“餘二人”,我開始都弄不明白,很長時間都弄錯,有時候覺得“餘二人”一個大概是畸笏叟,一個是杏齋、鬆齋,猜來猜去。
現在也想通了,“餘二人”就是他的雙親,如果這個是他的兒子的話,他完全可以這樣講,我兩個人也可以寬慰了,因為兒子是兩個人的,是父母親的,等等。這裏就不再做多考證。
……
……
……
而小說在當時是供給人家適趣、解悶用的一個“閑書”,小說還沒有今天的地位,一種嚴肅的文學創作的觀念當時還沒有形成。
誰願意把家裏的事情、把自己的事情寫到小說裏去讓人家看?
我們今天講寫小說者很偉大,小說是不朽的事業的反映。
但那個時候政治方麵的環境,使得思想言論上受到很大的禁錮,他的家庭的興衰都跟朝廷、跟皇帝密切聯係。
而且從封建倫理道德來講也是根本不允許的,誰允許揭家裏事情之短,揭家裏之醜,你如實地寫的話,你得罪了某個長輩怎麽辦,不可以隨便褒貶自己家裏的人。
如果《紅樓夢》這個小說的內容可以跟曹家或者某一個家庭是完全對上號的話,那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比如某人和某人發生不正當關係了,某人和某人心裏還想著她,你敢那樣寫,曹雪芹覺得這樣寫也不對。
所以他就要虛構一個東西,要跟他原來的家裏完全不一樣,但又要反映他對家裏的真實的感受,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因此許多人講《紅樓夢》是移假成真,也就是拿虛構的東西來把真實的東西保存下來,這一點,小說在開頭的時候就通過人名在第1寫7一迴裏開宗明義地點明了。
再看人物,像是賈寶玉現在都被人家看做是曹雪芹自我寫照。
所以現在寫曹雪芹小說的人,也按照賈寶玉的基本性格和特點來塑造曹雪芹,有的小說裏麵甚至可以看到好像曹雪芹年紀輕的時候跟賈寶玉沒有什麽太大的差別。
甚至還看到一種電視劇的稿本,完全是根據賈寶玉的性格特點來寫曹雪芹,說曹雪芹小的時候也是喜歡弄脂粉、畫畫、釵環這些東西。
也有紮咎,還喜歡吃女孩子嘴巴上麵的胭脂,甚至還有同性戀傾向,都寫進去了。
哎!要知道這是賈寶玉,這不是曹雪芹,曹雪芹哪會是這樣的,你這樣塑造曹雪芹的話,那就把賈寶玉跟曹雪芹搞混了,這實在是很大的誤會。
曹雪芹說小說不是他自己寫的,說是石頭寫的,我拿來看看改改。
可石頭不會寫書,所以虛擬作者是石頭,後來就是通靈寶玉,掛在賈寶玉的脖子上,一直跟著賈寶玉走,就像一個隨軍記者一樣,他通靈的,什麽都知道。
所以賈寶玉看到的、接觸到的人的事情,哪怕一個人關在房間裏賈寶玉沒有看到,他也能知道。
因為他通靈的嘛,就像《聊齋》裏麵寫的狐狸精一樣。
曹雪芹這樣的一種構思,這樣的結構,無非想說我這個東西是通過賈寶玉來寫這個故事。
而這些故事都是我親自聽到的,經曆到的,特別是後來曹家沒落的時候是他經曆到的,繁華的時候沒經曆。
它是這樣的一個設計,後來把它改成石頭就是通靈寶玉,就是賈寶玉的前身,這樣就弄不清楚了,作者嘛是石頭,那麽作者就是賈寶玉了,賈寶玉就是曹雪芹,就這樣子劃等號,這實在是很大的錯誤。
可以說賈寶玉是曹雪芹提煉生活素材以後成功地重新創造出來的一個全新的藝術形象,就好像魯迅寫的阿q一樣,阿q是魯迅嗎?
當然不是,也沒人說他是,因為這是他創造的。
這一點由最熟悉曹雪芹的批書人脂評明確地指出:“按此書中寫一寶玉,其寶玉之為人,是我輩於書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曾親目睹者,合目思之卻如真見一寶玉,真聞此言者,移之第二人萬不可,亦不成文字矣。”
脂硯齋對曹雪芹很熟悉,如果賈寶玉是按照曹雪芹寫的,他怎麽說從來沒見過,而且移到第二個人不行,這個話實在講得太好了。
這個話就是黑格爾講的典型,黑格爾講典型就是“這一個”,就是“這一個”典型,阿q就是阿q,沒有第二個人,他綜合了中國民族性的某些特點。
賈寶玉也是這樣,他移到第二個人是萬萬不可的,你說,這是不是很明確地告訴你,賈寶玉這個形象是曹雪芹創造的。
其實不但是賈寶玉這個人物是如此,就像林黛玉、薛寶釵這些人物也是這樣。有一條脂評這樣講:“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使二人合而為一。”
需要說明,這個話曾經在50年代遭到批判,說是階級挑撥論。
薛寶釵同林黛玉完全是對立的嘛,怎麽兩個人把她合二為一,這不是調和還是什麽~意思沒有弄懂,先別馬上進入批判。
其實脂硯齋的意思是說本來是一個人,他現在把她寫成兩個人,譬如說曹雪芹理想的人,把她的重感情聰明靈巧很直率的一麵寫到林黛玉身上,把博學多才很冷靜很機智的一麵寫到薛寶釵身上。
這兩個人看上去是對立的,到這一迴的時候,兩個人互相交心,兩個人作為好朋友了,這在脂硯齋看來是合二為一。
這個觀點我們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脂硯齋認為這兩個人是“幻筆”,可見他脂硯齋也不知道曹雪芹是不是真有個女朋友。
像今天有些人在找來找去找到蘇州某某人,說是林黛玉的原形,好像本領比脂硯齋還要大,脂硯齋都不曉得。
還有一條,說“將薛、林作真玉假玉看書,則不失執筆人本旨意”,就是講把薛寶釵和林黛玉當作真寶玉和假寶玉來看這部書的話,就不會失去這個作者原來的意思。
真寶玉、假寶玉當然是幻筆,你以為真的有兩個人,名字也一樣,相貌也一樣,就是姓屬不一樣,一個姓真一個姓假,這當然是個幻筆了,這樣容易。
你寫的是假,有必要的時候拿點真的點,真是在南京,假是在都中。
譬如說元妃省親,這個事情寫得很熱鬧,這是可以寫的,女兒看父親嘛,但康熙南巡,爺爺接駕,這是萬萬寫不得的,這一寫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事情太出名了。
那怎麽辦呢,在省親之前有一段談話,說當年宋皇帝南巡的時候怎麽怎麽樣,說明講的是康熙南巡的時候獨獨是他們甄家最氣派,獨獨他家裏接駕四次,脂硯齋馬上在這旁邊批:這是大關鍵。
這裏用真假來點一點,這是一個。
真玉假玉,就是黛玉、寶釵,這還是他原來“幻筆”的意思嘛,可見在脂硯齋的心目中,這兩個人並不是有現實的人作為依據的。
還有一條更有趣,是在二十六迴批的,就是有一次賈芸把那些小說偷偷地拿給賈寶玉看,或者賈芸去看賈寶玉的時候,走過窗前看到他在裏麵好像在念書,後來一進去的時候見他果然弄本書在那裏看。
這裏脂硯齋有批語說寶玉裝樣子看書,“這是等芸哥看,作款式,如果真看書,在隔紗窗子說話時已放下了,“玉兄若見此批”——玉兄就是賈寶玉——“必雲:老貨,他處處不放我,可恨可恨”。
下麵講“迴思將餘比作釵、顰,乃一知己等何幸也~一笑”。迴想作者把我比作薛寶釵,比作林黛玉的話,這是我的一個知己,我多麽幸運啊,一笑。
有的人根據這個東西就推出脂硯齋這人可能是女的。
但女的也不能老得那個樣子吧,曹雪芹寫小說是從他十幾歲開始,寫到二三十歲,那時候那女的年齡還要更輕一點,怎麽就變成老朽、老貨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這說明男的某些體會也可以移到女的身上,這完全是魯迅先生所謂創造典型的話,移來移去的,嘴巴在浙江,眉毛在江西都可以的,你生活體驗了以後,經過自己的重新的藝術創造,可以寫得出來。
當然了,這裏所列舉這些東西來說明《紅樓夢》裏麵這些人物故事都是虛構的,有很大的虛構成分,千萬不要和實際生活中的人去對來對去,這是對不好的。
再下麵一點,可以給大家講講給《紅樓夢》批書的。
剛才講脂評,這是籠統講,凡是脂硯齋重評在《石頭記》上麵的批語,我們都叫它脂評,實際上有的是脂硯齋,有些不是脂硯齋。
到底批書的都是哪些人,我就講這個。這個我隻能講得比較籠統一點,不能講得太詳,因為否則的話要引的材料太多,實在不合適。
可以說裏麵分為四類人,第一類人是所謂“諸公”,就是譬如是像裏麵講到梅溪、鬆齋等人,可能還有沒有署名的別的人,這是一批人。
這批人是曹雪芹的初稿寫出來後,為征求意見拿給他們看,這請你看看,你有什麽感想,你有什麽意見,你就批在上麵,這樣的一些人,這是最早的一批。
當初也沒有想到《紅樓夢》要用帶評語的形式來流行,就是寫好了以後請人看,這些人有很多可能是他的上一輩人,也有可能他同一輩的親友在上麵提意見。
所以這些人在上麵寫什麽都可以,感想什麽都可以,而且批語可能不多,每一個人可能批了幾條,看過了算是我提過意見,但是總起來也有一定數量,這叫“諸公”。這是第一類。
第二類就是一個人,就是脂硯齋,這個人是有意與曹雪芹合作的,就是他想把他的評語跟小說正文一起流傳到外麵,流傳到後世。
因為當時點批小說的風氣很盛,而且實際證明很受到人家歡迎,比如說在他們麵前有個金聖歎,他批小說批戲曲都受到大家歡迎。
脂硯齋也想批了以後隨著正文一起流傳,所以他在把自己的批語整理的時候,就整理成正文下麵的三行夾批。
這個人的年齡我想跟曹雪芹相仿,或者大一點,或者小一點,相差不多,很年輕的。他是在諸公之後批的,所以他曾經在自己的批語上提到:諸公批有諸公的樂趣,我批有我的看法。
前麵雖然有諸公批過了,但他們不想流傳,而他的目的不一樣,他要準備流傳。
他的批語叫重評,“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因為前麵很多他的親友都已經在上麵批了不少了,我重新來評,這叫重評。
這“重評”兩個字在我的理解是對諸公而言的,不是像現在許多研究家說重評是他脂硯齋第二次評。
既然有重評一定有初評,那麽脂硯齋初評是什麽時候,然後重評是什麽時候,三評、四評,到己卯、庚辰年間。
脂硯齋已經四次評閱《石頭記》了,但是書名不叫“脂硯齋四評《石頭記》”,而叫“脂硯齋重評《石頭記》”。
所以他這個重評是脂硯齋對前人已經評過的不去管它,我自己重新來評,是這個意思。這一點也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
第三類人就是“畸笏叟”,他是書稿的保存者,曹雪芹寫好的書稿由他負責保存或者管理。
我以為絕大可能畸笏叟就是他父親曹頫,這一點如果要詳細講的話,那要寫一篇文章,我這裏隻舉最明顯的幾點。
曹雪芹死了以後,他留下來的手稿、書稿沒有別的人批,隻有畸笏叟批,死了以後繼續在那裏批,說明這個書稿在他手裏,是他保存的,而且批了好多年。
你說人死了以後能夠把死者的這麽重要的遺物書稿拿來保存的,那是誰呢,這是你們可以考慮的一個。
第二個大家知道,《紅樓夢》的第十二三迴這個地方,寫原稿時寫“秦可卿淫喪天香樓”,就是秦可卿和她的公公之間有些曖昧關係,最後被人家撞見以後她自殺了。
但是這個畸笏叟看到秦可卿托夢給王熙鳳的事情,講了家裏幾大弊病,後世怎麽安排,他覺得很有眼光,我們家裏本來也是這個樣子,就是沒有考慮到這些後世安排。
比如說在自己的墳地旁邊多造些義學或者是祠堂,將來退了以後子孫可以在這裏種田,他覺得這些都是很有遠見的。
所以建議把她在男女問題上犯的錯誤舍掉,別寫出來了,“故舍之,因命芹棄”,命曹雪芹把這些刪去,曹雪芹就聽了這個意見刪去了,刪掉也不可能全刪掉,還保留了很多痕跡。
你說誰能“因命芹棄”,命作者把它刪去,有這麽大權威,還有,這個畸笏叟的批裏麵有幾次稱“餘二人”,我開始都弄不明白,很長時間都弄錯,有時候覺得“餘二人”一個大概是畸笏叟,一個是杏齋、鬆齋,猜來猜去。
現在也想通了,“餘二人”就是他的雙親,如果這個是他的兒子的話,他完全可以這樣講,我兩個人也可以寬慰了,因為兒子是兩個人的,是父母親的,等等。這裏就不再做多考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