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說,書名也由《石頭記》改為《紅樓夢》,而且後四十迴也一般認為是高鶚續成的。


    高鶚宇蘭墅,別號“紅樓外史”,乾隆時進士,做過內閣侍讀,刑科給事中等官。


    他根據原書線索,把寶、黛愛情寫成悲劇結局,使小說成了一部結構完整、故事首尾齊全的文學巨著,從此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並且《紅樓夢》在展開愛情悲劇的同時,揭露了賈、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腳朽和罪惡,這在封建社會的末期有其典型意義,它們是整個即將沒落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寫照。


    小說的第四迴寫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頭,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年,官府不敢究問。


    金陵應天府尹賈雨村初上任不知內情,本想依法辦理,一個門子止住了他,並向他介紹了一通“護官符”的緣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個私單,上麵寫的是本省最有權勢極富貴的大鄉紳名姓,各省皆然。


    倘若不知,一時觸犯了這樣的人家,不但官爵,隻怕連性命也難保呢。


    所以叫做‘護官符’”。於是賈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亂判斷了此案”,事後又連忙修書二封給薛蟠的姨父賈政、舅父王子騰請他們放心。


    “護官符”不僅深刻地暴露了當時官場、吏治的黑暗腐敗,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個封建社會裏有著何等強大的政治勢力。


    並且在這些貴族大家庭中間,賈府無疑是最有典型意義的,也是作者揭露和批判的主要對象。


    從表麵看,賈家似乎是個“昌明隆盛之邦,詩書簪纓之族”,實際在這個大家庭中充滿著罪惡,而且內部已經腐朽不堪。


    封建主子們生活窮奢極侈,他們平日吃一種茄子,也要配上幾十種的佐料,辦一桌酒席就要花百十多兩銀子,甚至一席小小的“螃蟹宴”就夠“莊稼人過一年了”。


    遇到有事如貴妃省親,秦可卿出殯,賈母做生日,那花起銀子來,更是象淌海水似的。


    像是在第十八迴中描寫貴妃省親時的那種窮奢極侈的情況,連貴妃自己也都感到“太奢華過費了”。


    可能大家會有些疑惑,那就是賈府究竟靠什麽來維持這樣豪華的生活呢?


    其實在作品早就告訴我們了,維持如此龐大的開銷,賈府主要是靠封建地租的殘酷剝削和放高刊貸。


    也就是說直接承受他們殘酷剝削的是無數象黑山村農民那樣的佃戶。


    這些佃戶用自己的血汗供養著他們,可是還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欲望。


    比如在第五十三迴寫烏進孝繳租,在烏進孝的帳單上詳細開列著各色物品的名稱數目,除實物地租、貨幣地租之外,還有從山珍海味一直到柴炭燃料在續作中有些篇章和片段寫得也還精彩,生動,如黛玉之死,襲人改嫁等。


    但就總的思想和藝術成就來說,續作還是和原著有相當的距離的。


    像是有些人物的性格就走樣了,特別是寶玉中舉和出家成佛被封文妙真人,以及賈府複興、蘭桂齊芳等描寫,顯然背離了原作的精神。


    因此《紅樓夢》的版本,我們現在大致可分為兩個係統。


    一是八十迴抄本係統,題名《石頭記》,大都附有脂硯齋評語。曹雪片:逝世前的抄本,已發現的有三種,即“脂硯齋甲戌本”(1754),“己卯本”(1759)、“庚辰本”(1760),都是殘本。


    其中“庚辰本”較完整,隻缺兩迴;這些抄本因為離曹雪芹寫作年代較近,所以比較接近原稿。


    此外重要的脂本還有:甲辰本(1784)、己酉本(1789)和一九一二年有正書局石印的“戚蓼生序本”。


    另一種是一百二十迴本係統。上麵已經提到的乾隆五十六年程偉元排印本,是“程甲本”,第二年(1792)程偉元又在第一版的基礎上有所增刪,再度排印,這是“程乙本”。


    此後還有許多版本出現,但都和程本相近。


    現在我們常見的兩種本子,一種是十九五五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所影印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它主要根據“脂硯齋庚辰本”。


    另一種是一九五九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紅樓夢》,它主要根據“程乙本”。


    至於《紅樓夢》裏的思想內容的話,因為《紅樓夢》和《儒林外史》出現於同一時期的所謂“乾隆盛世”。


    這時期從表麵看來,好象太平無事,但骨子裏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加劇發展,整個王朝已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曹雪芹敏銳地感到時代風雨的來臨,在自己豐富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創作了這部不朽的巨著——《紅樓夢》,全麵而深刻地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特征。


    《紅樓夢》所描寫的不是“洞房花燭、金榜題名”的愛情故事,而是寫封建貴族的青年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之間的戀愛和婚姻悲劇。


    小說的巨大的社會意義在於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寫這個愛情悲劇,而是以這個戀愛,婚姻悲劇為中心,寫出了當時具有代表性的賈.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興衰。


    其中又以賈府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和行將崩潰的封建製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讀者預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滅的命運。


    同時小說還通過對貴族叛逆者的歌頌,表達了新的朦朧的理想。在我國文學史上,還沒有一部作品能把愛情的悲劇寫得象《紅樓夢》那樣富有激動人心的力量。


    也沒有一部作品能象它那樣把愛情悲劇的社會根源揭示得如此全麵、深刻,從而對封建社會作出了最深刻有力的批判。


    在《紅樓夢》中作者寫出了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如貴族地主和農民的矛盾,貴族統治者和廣大奴婢的矛盾,封建衛道者和封建叛逆者之間的矛盾以及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等等。


    但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以封建階級叛逆者所代表的進步勢力和以賈母、賈政、王夫人等封建家長們為代表的封建勢力之間的衝突。


    它實質上反映了當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初步民主主義思想和傳統的封建主義思想與封建主義的人生道路之間的矛盾。


    貴族叛逆者反對科舉功名,反對禮教綱常,反對封建統治階級給他們所規定的生活道路,要求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尊重個性。


    而封建家長們從自己的階級利益出發,竭力想鞏固封建統治,他們憑借自己的權力,不惜對叛逆者采取無情的壓製。


    並且需要說明,在作品中這兩種勢力的矛盾和鬥爭集中地表現在賈、林,薛三人的戀愛和婚姻問題上。


    而鬥爭的結果,是由於力量的懸殊,進步勢力失敗了,形成了愛情悲劇。


    但封建勢力也沒有得到勝利,在另一個意義上說也是失敗了。


    作為小說中進步力量的代表,就是這個婚姻悲劇的男主人公賈寶玉。


    他是封建貴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


    賈寶玉生長在珠圍翠繞、錦衣玉食的環境中,一生下來,家庭就給他安排下一條功名富貴、榮宗耀祖的道路。


    但由於他特殊的生活經曆,終於背棄了這條道路。寶玉由於賈母從小驕縱,一直“在內幃廝混”。


    因此他沒有象賈珍、賈璉那樣沾染那麽多惡習,正規的封建教育他也接受不多。


    同時寶玉對貴族家庭內部勾心鬥角和腐朽糜爛的現象感到厭惡,而對周圍善良純潔的女孩子們的悲慘命運卻抱有同情。


    他住的大觀園又恰是一個封建禮法統治比較鬆弛的地方,在一群被壓迫女孩子的影響下,發展了他的叛逆性格。


    賈寶玉性格上一個很顯著的特點是把他的全都熱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損害的女孩子身上。


    他認為“天地間靈淑之氣隻鍾於女子,男兒們不過是些渣滓濁物而已”。


    又說:“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得濁臭逼人。”


    這種看法似乎有些怪誕,但在那個時代確是對“男尊女卑”的封建傳統觀念的大膽挑戰。


    寶玉的叛逆性格還表現在對封建貴族生活的厭棄上。


    他恨自己生在這侯門公府之家,認為富貴二字,真正把人菜毒了。賈政要他刻苦攻讀,結交官場人物,把重振家業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他偏偏看不起科舉仕宦,認為這隻是“須眉濁物”。“國賊祿蠹”之流用以沽名釣譽的手段。


    有人勸他談些“仕途經濟”的話,就大覺逆耳,斥為“混帳話”。


    他懶於和土大夫接談,並痛罵那些以“文死諫”,“武死戰”來沽名釣譽的人物。


    但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卻結成了傾心之交。對貴族家庭中的種種熱鬧繁華,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冷漠。姐姐元春封為貴妃,“寧榮兩處上下內外人等莫不歡天喜地”,隻有寶玉置若罔聞。


    當賈珍請客唱戲的時候,他隻略坐一坐,便逃開了。


    因此他和黛玉的愛情是促使他一步步走向叛逆的主要原因。寶玉在這個封建貴族家庭裏,被家長們看成是“不肖的孽障”,“混世魔王”。


    隻有和他自幼相處,從來不向他講“那些混帳話”的林黛玉,才是他唯—的知己。


    他和黛玉在相互了解和思想一致的基礎上產生了愛情。這種愛情和曆來作品中所描繪的“佳人才子”式的愛情有著本質的區別。


    向來戲曲小說中所描寫的才子佳人,在受到封建勢力的壓迫時,從他們本身的幸福出發,有時雖也表現了反封建的思想傾向,但由於他們的人生道路和封建統治階級有其根本一致之處,最後往往以夫榮妻貴的團圓結束。


    而寶、黛的愛情是建立在共同反對封建主義人生道路的基礎上,帶有更其鮮明的叛逆性質。


    因此這種愛情愈發展,就和封建勢力的矛盾愈尖銳。


    在小說的三十三迴中,代表封建勢力的賈政想置寶玉於死地,“以絕將來之患”。


    寶玉遭了一頓毒打之後,非但沒有屈服,反而因為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兇惡麵目,他的叛逆性格更為堅定,他和黛玉之間的愛情也發展到了一個“心靈默契”的新階段。


    但寶、黛之間的愛情畢竟由於孤立無援,終於在封建勢力的迫害下成了悲剮,這不僅是愛情的悲劇,也是一個社會的悲劇!


    所以我們從賈寶玉所走的人生道路和對他性格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叛逆性格的表現是多方麵的,而且是“不知悔改”的。


    他和曆來文學作品中的正麵形象比較,體現著初步民主主義的色彩,顯示了一種新的時代特征。


    但由於寶玉畢竟還是個貴族階級的公子哥兒,他對封建主義的背叛不可能是徹底的。


    具體表現在他對君權,親權的一定程度的尊重,對封建勢力的反抗一般還偏於消極,不敢和它正麵對抗。


    同時寶玉除了要求真摯的愛情和自由生活外,還提不出更新、更明確的理想,因此每當他同封建勢力尖銳衝突的時候,由於找不到有力的反抗道路,就產生了想死,想“化煙化灰”等虛無主義的思想。


    作品中另一個貴族叛逆者是林黛玉,她出身於“清貴之家”,由於小時父母錘愛,比較任性。


    後因父母早喪,寄居賈府,孤苦伶仃。環境的齷齪勢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備”,為保持自己純潔的個性,她始終“孤高自許,目下無塵”。


    並且常以“比刀子還利害”的語言,揭露周圍不合理的現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


    並且出於她和寶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鄙視封建文人的庸俗,詛咒八股功名的虛偽。


    在賈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風霜刀劍嚴相逼”的生活中,隻有自幼耳鬢廝磨的寶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


    她和寶玉之間的真摯感情,成了她能在這個勢利環境中生活下去的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參見大總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參見大總管並收藏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