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說到武舉,相信大家的確會很感興趣,因為相比於文舉,武舉真的算是很少見於筆墨。


    特別是在古代重文輕武的氛圍下,武舉就更加的不受重視了,那麽今天作者菌可以給大家簡單的講解一下,關於中國古代的武舉到底是怎樣的。


    首先,大家都知道了,科舉考試是隋唐時期開創的,算是中國的一項十分了不起的偉大發明,雖然它有著重重弊端,為現在的人們所抨擊,但是,也不得不說,他是在古代那種比較封建的社會環境下,最公平的一種選拔人才的製度了。


    因為它給寒門世子們提供了一條出人頭地的渠道,保證了階級的流動性,所以才能使我們民族的文化一直延續下來,而不像國外,文明都不知道改朝換代多少次。


    而文有文狀元,武有武狀元,大家對於文狀元的故事聽的比較多,武狀元的就比較少了,不過自武舉設立的一千二百多年來,武狀元雖然不多,但也演繹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像是中國古代總結出人生四件美事: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其中第四件美事金榜題名,指的是考試中榜。


    清朝的範進,中了個舉人都高興瘋了,何況考上狀元。


    一個普通人,要想出人頭地,改變門風,在和平年代考試得中是最有效的方法。


    孔子說,學而優則仕,民間又有俗語“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習一身本事替朝廷賣命,是中國古代人們乃至今天最常用的謀生之道。


    需要說明,古代朝廷取才,每個朝代是不大相同的。


    宋朝大學者蘇東坡就曾經總結過:“三代以上出於學,戰國至秦出於客,漢以後出於郡縣吏,魏晉以來出於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於科舉”。


    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考試,是一大發明,隻不過隋朝隻有文舉,並沒有武舉,所以習武之人都應該記住武則天,是他創立的武舉,而員半千則是武舉誕生以來的第一位武狀元


    同時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科舉考試,最早的萌芽,其實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明帝時代,那時候因為“銓別選格,排抑武人”,還曾引起羽林軍暴亂。


    不過那時雖然有考試,但並沒有形成國家考試製度,比較隨機。


    正式的科舉考試,是從隋朝開始的,隋文帝於公元587年設誌行修謹、清平於濟兩科,隋煬帝於公元606年設進士科,不過那時候的科舉考試都是考文不考武,從隋朝到清末一千三百多年,一共產生了592位文狀元。


    到了李唐時期,大名鼎鼎的武則天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同時也是第一位開創武舉考試的人。


    從武則天開科取士,到清末最後一位武狀元誕生,共產生了293位武狀元。


    很多人迷信因為武則天姓武,所以才由她開創了武舉考試,雖然不太可信,不過這其中也莫不是天意造化,算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吧。


    因此習武的人應該記住這個日子,公元702年,習武之人可以公開進入國家的殿堂參加考試。


    武舉考試由兵部主持,考試科目包括長垛、馬射、步射、平射、翹關、負重等,以上過關,還有其他一些篩選辦法,取“軀幹雄偉、應對詳明、有統兵才幹及可為將者”。


    如果是文人參加武舉考試,則取“身高六尺以上、年在四十以下、強勇可以統人者。”。


    所以要想取得武狀元,武藝高強是一方麵,長得帥、頭腦清楚、口齒伶俐、年輕、有統兵才幹也是重要的一方麵。


    曆史上第一位武狀元,名叫員半千。


    員半千本姓劉,其先祖劉凝之因為自比春秋時代忠烈的伍員,被北魏皇帝賜姓“員”,員半千本名“餘慶”,因為唐代侍禦史、著名高士王義方誇他“五百年一賢,足下當之矣!”,改名“半千”,寓意“五百年一賢”之意,可謂誇出來的名字。


    員半千的武藝如何,史無記載,但其曾連中八科製舉,確是極有才華之人。


    其應答唐高宗的“如何運用天陣、地陣和人陣”策論至今流傳:師出以義,有若時雨,天陣也;兵在足食,且耕且戰,地陣也;卒乘輕利,將帥和睦,人陣也。


    什麽意思呢,就是唐高宗來到武成殿,召集各州參加科舉考試的人,親自問道:“兵書上所講的天陣、地陣、人陣,各指什麽呢?”


    員半千越過等次進前說。


    “我看過有關書籍,這方麵的說法很多,有的說:天陣,是像星宿孤立若虛;地陣,是指山川陰陽向背;人陣,是指軍隊協調互相彌補縫合,按照我的見解,認為不是這樣。”


    “軍隊出戰靠道義,像天及時落雨滋養莊稼一樣,得到上天的賜命,這是天陣;軍隊重在有充足的糧食,一邊耕種一邊作戰,得到土地的好處,這是地陣;善於用兵的人,能使三軍將士像父子兄弟一樣,得到人的團結和睦,這是人陣,離開了這三條,憑什麽作戰呢?”


    唐高宗聽了後非常讚賞他,等到迴答策問,便提拔為優等。


    到了垂拱年間,多次補任左衛胄曹,依舊擔任宣慰吐蕃使。


    等到引見天子告辭,武則天也十分欣賞他,說。


    “我很久就聽說你的名字,以為是一位古人,沒想到竟在朝廷官員中。出使境外是小事,不值得煩勞你,你應該留下來等候任用的詔令。”


    於是當天就讓員半千進入朝廷官署做供奉官員。


    員半千還曾撰寫《明堂新禮》共三卷呈報給武則天。


    武則天祭拜中嶽嵩山,員半千又撰寫《封禪四壇碑》詩十二首來獻給武則天,武則天於是越發的讚賞他。


    前後賜給他千餘匹絹,五次升官做正諫大夫,封平原郡公,開元二年去世。


    所以員半千還是史上最長壽的武狀元,一直活了94歲得以善終。


    此外唐朝還有兩度拜相、軍功第一的武狀元——郭子儀。


    的確,要評價曆史上最牛的武狀元,恐怕就要當屬唐朝的郭子儀了。


    相比大家都知道,唐朝因為“安史之亂”,差點亡了國。


    也正為如此,亂世出英雄,造就出了郭子儀、李光弼等蓋世英才脫穎而出。


    郭子儀可以說對於唐朝真的有再造之功,最後做到了太尉、中書令、代國公、汾陽郡王等高官,他是武狀元中唯一兩度拜相的人。


    郭子儀不但平定“安史之亂”有大功於唐,而且兩退吐蕃,兩複長安,說服迴紇,威服叛將,威名天下,像是唐代宗就曾說過“郭令公要是想當皇帝的話,天下就不是我們家的了”。


    而且郭子儀還是少有的得以善終的武將,史書評價他“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在唐朝廷有崇高的威望,聞他之名,少數民族部落往往不戰而退。


    郭子儀能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單純靠著武功高強、軍事強大,而是以德服人。


    我們熟知的《打金枝》就是演繹他的兒子郭暖與升平公主的家庭趣事。


    夫妻二人口角,郭暖竟然失口說出“你仗著父親是皇帝嗎?我父親不稀罕當皇帝”這樣的混帳話,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這可是誅九族之罪。


    但唐代宗對前來告罪的郭子儀說:不癡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間的事,不用理他。


    郭子儀並未因為皇帝的寬恕而罷休,還是杖打了郭暖幾十棍才拉倒。


    當然,雖然有員半千郭子儀這樣風光無限的武狀元,但並不是所有武狀元都有他們這麽風光,也有混的很不如意的


    像是鄭冠,也是唐朝人,而且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文武雙科狀元,可謂文武全才式的人物,卻隻做了個戶部郎中,既無德行、功勳傳世,也無一言半語示人,隻知其書法不錯,但也並非大家。


    還有朱虎臣,南宋孝宗時代人,九歲就當了武狀元,射十箭有九箭射中目標,並精通《孫子兵法》《諸葛八陣圖》等兵書戰策,可謂不出世之神童,妥妥的武曲星下凡。


    但在那重文輕武的年代,這個神童最後隻當了個承信郎,要知道那時武臣官階一共五十三階,第五十二階就為承信郎,可見並未受到重用,這位史上最年輕的武狀元,再無先進事跡傳世。


    值得一提的還有西夏的李遵頊,他是西夏皇室,卻參加了武舉考試,並獲得了狀元。


    史稱李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有兩下子,這位西夏的武狀元,後來當了皇帝,就是西夏國第八位皇帝神宗皇帝。


    不過李遵頊雖然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狀元皇帝,卻並不是一個能治理好國家的好皇帝,在他治理下的西夏附蒙攻金,民不聊生,到他孫子這一輩就亡了國。


    在後麵到了元朝,因為元朝是蒙古人所統治的,所以不設武舉,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武狀元。


    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明朝時才又重新開設武舉,其中聲名最大的武狀元當屬許泰,整個大明近三百年,有資料可查的武狀元共有52名,許泰是考取武狀元後最受重用、官職最高的一個。


    因為他被明孝宗朱佑樘收為義子,賜姓朱,官封左都督、安邊伯,正一品大員。


    許泰也曾在平定農民起義中立下戰功,但他為人心胸狹窄,嫉妒王陽明,排擠王陽明,奪取王陽明戰功,最終被彈劾當死,最後雖未被處斬,但死在發配戍所,未得善終。


    之後的清朝的話,在乾隆朝還有一位武狀元,是近三百位武狀元中的佼佼者,他名叫馬全,第一次參加武舉考試,中了探花,後改名又一次參加武舉,中了狀元,成為史上科舉考試中的奇葩。


    乾隆帝並沒有怪他假名之罪,先是重用他為“頭等侍衛”,後又提拔他為江西南昌鎮總兵、江蘇蘇鬆鎮總兵、江南提督、甘肅提督、四川提督等職,後在參加平叛中馬革裹屍,英勇犧牲。


    馬全因此成為武狀元中與郭子儀一樣受到重用且立有重大軍功的人。


    值得一提的清朝皇帝光緒帝,是位非常想有所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時開設武舉,產生了宋鴻圖、佟在棠、黃培鬆、楊廷弼、宋占魁、李夢說、張憲周、卞賡、張鴻翥、武國棟、張三甲等十數位武狀元,可謂“武星璀璨”,可惜這些武狀元並未為他所重用。


    包括中國最後一位武狀元張三甲,他在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中的武狀元,也是中國武舉曆史上的最後一位武狀元,可以說他的一生也是充滿著傳奇色彩。


    因為張三甲是清朝直隸並州人(今河南濮陽),他出身在一個武術世家,自幼習武。


    不論是槍、刀、劍、戟,還是弓箭那是樣樣精通,他膂力過人,百斤的大刀在他的手裏能揮舞起來毫不費力。


    在1897年(清光緒二十三年),他參加了在大名府(當時的濮陽還叫並州當時屬於直隸大名府)舉行鄉試取得武舉人身份。


    在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他來到京城參加武舉會試,這次他取得了會試的第一名,也是在這次的考場上他被恭親王奕訢看中,主動收他到王爺府門下。


    奕訢被人稱鬼子六,因為他在皇兄中排名老六,腦瓜子很靈光,所以就有了這稱唿,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奕訢的確對得起這個稱號。


    在隨後的殿試中,他在考場的表現給在場的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隻見他手提一柄一百八十斤重的大刀,威風凜凜。


    他擺定架式後開始揮起大刀,隻見前後左右寒光閃閃,隻見刀光,不見人影,刀舞風生,寒光奪目。


    一會兒蛟龍潛水,人刀伏地,如驚濤滾動;一會兒鯤鵬展翅,淩空於半空,似有直上雲霄之勢。


    令人目不暇接,就這樣揮舞著很長時間,也不見他有一絲疲倦之色,所謂天生神力大概就是如此吧。


    當時在場的考官們都看傻了,包括光緒皇帝也在場,看到後生如此生猛,想這樣的人才往後就是朝廷的一員猛將啊。


    於是光緒帝對張三甲很是滿意,龍顏大悅,當場宣布他就是這次武舉的狀元。


    張三甲因此一舉奪魁,成為皇帝欽點的狀元及第,那是何等的榮耀啊。


    不過光緒帝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武狀元還沒來得及為朝廷效力,就在1898年得了一場急病,多方診治無效,匆匆離世,享年22歲,真的是令人不勝唏噓。


    ……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參見大總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參見大總管並收藏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