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秦氏一個連皇帝麵都見不到的小娘子,是絕不可能說服皇帝的,其中必少不了秦勃的作用。秦勃為何會相助秦氏?莫非秦勃早有站隊的打算?又或秦氏身後有別人,她隻是為人利用?
後者倒是沒什麽可能.
那日夏侯沛見過她對晉王妃的用心,她所為是為周氏應當不假,而她能在舞陽長公主府攔到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對舞陽長公主府熟悉,知道哪處人少,哪處又是她必經,且那日若不是長公主有事相托,她也不會走那條道,說明秦氏提前就知道長公主有事要私下與她講。接下來要借機從人群中脫身,要避開侍人的相隨,更要掩人耳目,不使人奇怪她突然離席。
這其中種種,一語不足道,能安排得如此細致,恰到時候地在那裏攔到她,就說明秦氏不是能輕易為人蒙蔽的。
種種疑惑,都漫上夏侯沛的心頭。奪嫡艱險,她不能不處處小心。看來,得盡快見一見那秦氏了。
夏侯沛從心事重出來,抬頭一看,皇後不見蹤影。
咦,阿娘呢?
夏侯沛瞪大了眼睛,飛快轉頭地環視四周,四周空無一人。
阿娘哪裏去了?
夏侯沛連忙從榻上起來,奔到外邊,就見殿外宮階下,李華站在皇後身前,低眉順眼地在說什麽。待李華說完了,皇後略思索片刻,便答了一句,李華一個下揖,恭順地退下了。
夏侯沛站在宮階上,沒有走過去,清風席卷,吹動她腰間香囊下的流蘇,她才發覺自己走得急了,衣角都未抹平。她忙正了正衣冠。
皇後就在這時迴頭,看到夏侯沛理了理帽子,稍稍彎身將坐皺了一點的衣擺捋平。她想到多年前,也是在這宮階之上,重華還是個三四歲的孩子,她剛睡醒,跑出殿來,在陽光下發現了自己衣衫不整,便手忙腳亂地扶著帽子,又費勁地去扯衣擺。看到她從門外進來,她丟下怎麽都扯不平整的衣擺,飛快地跑下宮階,快樂地撲到她懷裏,連剛扶好的小帽子都跑掉了,尤是不知。
歲月匆匆,白駒過隙。昨日之景恍在眼前,卻已是不可追憶。
夏侯沛將自己打理齊整了,看到皇後迴頭,她下意識地便綻放了一個開心的笑容,匆匆跑下宮階,跑到皇後麵前,她已經不像小時候那樣會把帽子跑掉了,皇後卻十分惆悵。
成親就是大人了,也許,從今往後,慢慢的,重華便不再以她為中心,不再時時繞著她,她會有自己在乎的人,會有自己的事業,有僚屬,有謀臣,有摯友,有可與其並肩而行的人。
“阿娘怎麽出來了?”夏侯沛到了皇後跟前,笑著問道。
短短半年時間,她幾乎已與皇後等高。
皇後道:“李華有話稟,我見你想事入神,便出來聽了。”
“哦。”夏侯沛點點頭,並不問是什麽事。相處之道,張弛有度,不管她多想貼著皇後不放,都明白,人都需要空間,抓得太緊,反而易逝。
邊上也沒什麽宮人,長秋宮是整個皇宮中除了太極殿外最密不透風之處,在這裏說什麽,都無需害怕外傳。
夏侯沛將殿中未盡之語說了下去:“秦氏可信,她為王妃,最妥當不過。”
二人就在庭中散步。
皇後沉吟片刻,道:“可是你自己相中的?”
這其中仔細說來就免不了要說到秦氏和周氏的糾葛,其中涉及甚廣。夏侯沛想了一想,掩下了未提,隻道:“是兒自己看中的。”
她這一猶豫,就落到皇後眼中了。皇後仍舊不動聲色,再問:“秦氏是怎麽想的?”
“她亦有此願。”
如此,幾乎就可確定,她們是雙方都有意了。皇後也說不上是什麽感覺,若說終於圓滿解決了她的婚事,可以鬆一口氣了,她卻覺得失落,一遇到秦氏相關的事,重華就吞吞吐吐,這可真是讓人難過。
她隻做過夏侯沛的母親,沒有別的經驗,李氏又在宮外,不能討教育兒經,孩子越來越大,與自己越來越遠的落差感竟無處可說,無法排解。
“你心中有數就好了。”皇後慢慢地走著,看了夏侯沛一眼,“不久應當就要敕造□□,喜歡什麽規式,你可想一想,再與工部去說。”
“十一郎的府邸還沒造呢。”夏侯沛耷拉了嘴角,嘟噥道,她才不想離開皇宮,雖然有自己的府邸,可以有一套自己的班底,還方便她養門客,方便她四處走動,可是,出了宮,她就不能每日都來見皇後了。
要長久,便不能急在朝朝暮暮,這是誰都知道的,可是果真做起來,哪有那麽容易。
“出了宮,阿娘見不到我,想我了怎麽辦。”明明是她見不到皇後,會想皇後,卻偏偏要倒過來說。
皇後顯然很懂她的說話方式,嘴角翹了翹,未語。
過了幾日,皇帝再來與皇後提這事時,皇後想了想,遲疑道:“恐年歲不大相符。”
與魏貴人不同,在兒女的婚事上,皇後是能做一些主的,她提出了這一不足,皇帝早想過這一點,他覺得一人好的時候,缺陷也能讓他腦補成長處。皇帝笑道:“這是無妨的,年紀大一點,也知道體貼人,會照顧好十二郎,王妃還是懂事一些的好。不像三郎媳婦……”
畢竟不好說兒媳的壞話,皇帝硬生生地打住了,抿起的唇角顯出他極大的不悅來。三子至今無嫡子,皇帝對王妃頗有微詞。至於當初賜婚時他是怎麽想的,早就忘了,這些小事,在每日的朝廷大事麵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皇後隻當沒聽懂皇帝後半段話的意思,答應了:“如此,便依聖人。”
皇帝滿意地笑了。在他印象中,皇後極少違背他的意思,這迴猶豫多日,還是因為十二郎的婚事。
至於秦勃的立場,不說即位之初,就是五年前,他還會猶豫,但到如今,他的皇位越坐越穩,京城內外兵力皆在他的掌控,一個大臣的立場,已不足為懼。還能趁此好好看看誰有異心,誰一片赤誠。
任何一個皇帝,在登基之初,勵精圖治,可在皇位上坐久了,看到天下大治,帝位穩固,便免不了顯出剛愎自用來。楚帝如此,夏帝也免不了這個套路。
皇帝來長秋宮的時候不多,一月兩三迴罷了,但宮中有重要事,皇帝都會與皇後商議。
“這幾月,我老是聽到有人說東宮甲士傲慢,不將太極宮放在眼裏,你可知此事?”皇帝話鋒一轉,說起了東宮之事。
皇後很正直地道:“妾不曾聽聞東宮甲士如何。甲士衛護宮闈,東宮也好,太極宮也罷,不嚴厲,安危成慮。妾隻知太子妃時常來問安,言語孝順,禮節周到,無可挑剔處。”
皇帝輕哼一聲,很不以為然。
皇後知道,魏貴人為使皇帝對東宮生厭廢了不少功夫,她不但派人詆毀,還讓皇帝看到了事實。
東宮位處太極宮東麵,與太極宮隻一牆之隔,兩宮宮人免不了交流。在相交處,有甲士守衛,那裏恰好有一種果子,那果子不知何時種下的,亦不知何時長出的。
五日前,皇帝往一美人處聽琴,琴音優美,飄飄然不知所處。一曲過後,美人便說起來那果子,引得皇帝想吃,理所當然,就令人去摘了,美人宮裏的小內宦引路,帶著一個太極殿的小宦官,摘果子這種小事,自然煩勞不到趙九康,太極殿宮人眾多,隨便派個人去就好了。
東宮那處,這段時日,總有人不斷來擾,已是煩不勝煩,這會兒又大張旗鼓地來摘什麽果子,自然嗬斥了一聲,這一喝斥,太極殿的那位小宦官理所當然地就稟上去了。
太極殿的宮人,猶如皇帝之眼,皇帝哪有不信的?原本的一分懷疑,就添成了八分怒意。
皇帝還以為皇後不知道這個事,冷哼道:“你還不知道吧?我要吃一個果子,都要看東宮的臉色!”
東宮甲士連他身邊的人都能喝斥,是不是明日,太子就能來喝斥他了?
不想還好,一想,皇帝便更加生氣。
皇後驚訝道:“聖人何出此言?太子孝順之人,從無不敬之處。”
皇帝想,皇後能力是有的,就是太守禮了,有些死板。
若是他知道,皇後這五年來鍥而不舍的向他身邊的大宦官趙九康釋放善意,不知會作何想。
趙九康見皇帝沉下臉不語,忖度著皇帝的心意,十分貼心地把事情從頭到尾說了一遍。
皇後釋然一笑:“還當是什麽事令聖人如此動怒,太極殿宮人不說一千,也有八百,哪裏認得過來?甲士嚴厲,是恪盡職守。”
皇帝也知這道理,可是就是咽不下這口氣,更重要的是,萬一認出來了呢?
他也知道在皇後這裏想聽到太子的壞話是不可能了,想到十二郎也總是維護太子,他歎了口氣,若是他不知二郎、三郎的心思便罷了,可他知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看太子倒黴,恨不得立刻取而代之,皇後與十二郎的作為才顯得珍貴。
總是婦人,不知前朝之事,十二郎也是心軟,皇帝歎息著走了。
皇後維護太子,把握了一個度。她並不是站到太子那邊與皇帝對立,而是站在皇帝身邊,比較寬慰皇帝地表明,太子並無不妥。
夏侯沛亦如此。
後者倒是沒什麽可能.
那日夏侯沛見過她對晉王妃的用心,她所為是為周氏應當不假,而她能在舞陽長公主府攔到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對舞陽長公主府熟悉,知道哪處人少,哪處又是她必經,且那日若不是長公主有事相托,她也不會走那條道,說明秦氏提前就知道長公主有事要私下與她講。接下來要借機從人群中脫身,要避開侍人的相隨,更要掩人耳目,不使人奇怪她突然離席。
這其中種種,一語不足道,能安排得如此細致,恰到時候地在那裏攔到她,就說明秦氏不是能輕易為人蒙蔽的。
種種疑惑,都漫上夏侯沛的心頭。奪嫡艱險,她不能不處處小心。看來,得盡快見一見那秦氏了。
夏侯沛從心事重出來,抬頭一看,皇後不見蹤影。
咦,阿娘呢?
夏侯沛瞪大了眼睛,飛快轉頭地環視四周,四周空無一人。
阿娘哪裏去了?
夏侯沛連忙從榻上起來,奔到外邊,就見殿外宮階下,李華站在皇後身前,低眉順眼地在說什麽。待李華說完了,皇後略思索片刻,便答了一句,李華一個下揖,恭順地退下了。
夏侯沛站在宮階上,沒有走過去,清風席卷,吹動她腰間香囊下的流蘇,她才發覺自己走得急了,衣角都未抹平。她忙正了正衣冠。
皇後就在這時迴頭,看到夏侯沛理了理帽子,稍稍彎身將坐皺了一點的衣擺捋平。她想到多年前,也是在這宮階之上,重華還是個三四歲的孩子,她剛睡醒,跑出殿來,在陽光下發現了自己衣衫不整,便手忙腳亂地扶著帽子,又費勁地去扯衣擺。看到她從門外進來,她丟下怎麽都扯不平整的衣擺,飛快地跑下宮階,快樂地撲到她懷裏,連剛扶好的小帽子都跑掉了,尤是不知。
歲月匆匆,白駒過隙。昨日之景恍在眼前,卻已是不可追憶。
夏侯沛將自己打理齊整了,看到皇後迴頭,她下意識地便綻放了一個開心的笑容,匆匆跑下宮階,跑到皇後麵前,她已經不像小時候那樣會把帽子跑掉了,皇後卻十分惆悵。
成親就是大人了,也許,從今往後,慢慢的,重華便不再以她為中心,不再時時繞著她,她會有自己在乎的人,會有自己的事業,有僚屬,有謀臣,有摯友,有可與其並肩而行的人。
“阿娘怎麽出來了?”夏侯沛到了皇後跟前,笑著問道。
短短半年時間,她幾乎已與皇後等高。
皇後道:“李華有話稟,我見你想事入神,便出來聽了。”
“哦。”夏侯沛點點頭,並不問是什麽事。相處之道,張弛有度,不管她多想貼著皇後不放,都明白,人都需要空間,抓得太緊,反而易逝。
邊上也沒什麽宮人,長秋宮是整個皇宮中除了太極殿外最密不透風之處,在這裏說什麽,都無需害怕外傳。
夏侯沛將殿中未盡之語說了下去:“秦氏可信,她為王妃,最妥當不過。”
二人就在庭中散步。
皇後沉吟片刻,道:“可是你自己相中的?”
這其中仔細說來就免不了要說到秦氏和周氏的糾葛,其中涉及甚廣。夏侯沛想了一想,掩下了未提,隻道:“是兒自己看中的。”
她這一猶豫,就落到皇後眼中了。皇後仍舊不動聲色,再問:“秦氏是怎麽想的?”
“她亦有此願。”
如此,幾乎就可確定,她們是雙方都有意了。皇後也說不上是什麽感覺,若說終於圓滿解決了她的婚事,可以鬆一口氣了,她卻覺得失落,一遇到秦氏相關的事,重華就吞吞吐吐,這可真是讓人難過。
她隻做過夏侯沛的母親,沒有別的經驗,李氏又在宮外,不能討教育兒經,孩子越來越大,與自己越來越遠的落差感竟無處可說,無法排解。
“你心中有數就好了。”皇後慢慢地走著,看了夏侯沛一眼,“不久應當就要敕造□□,喜歡什麽規式,你可想一想,再與工部去說。”
“十一郎的府邸還沒造呢。”夏侯沛耷拉了嘴角,嘟噥道,她才不想離開皇宮,雖然有自己的府邸,可以有一套自己的班底,還方便她養門客,方便她四處走動,可是,出了宮,她就不能每日都來見皇後了。
要長久,便不能急在朝朝暮暮,這是誰都知道的,可是果真做起來,哪有那麽容易。
“出了宮,阿娘見不到我,想我了怎麽辦。”明明是她見不到皇後,會想皇後,卻偏偏要倒過來說。
皇後顯然很懂她的說話方式,嘴角翹了翹,未語。
過了幾日,皇帝再來與皇後提這事時,皇後想了想,遲疑道:“恐年歲不大相符。”
與魏貴人不同,在兒女的婚事上,皇後是能做一些主的,她提出了這一不足,皇帝早想過這一點,他覺得一人好的時候,缺陷也能讓他腦補成長處。皇帝笑道:“這是無妨的,年紀大一點,也知道體貼人,會照顧好十二郎,王妃還是懂事一些的好。不像三郎媳婦……”
畢竟不好說兒媳的壞話,皇帝硬生生地打住了,抿起的唇角顯出他極大的不悅來。三子至今無嫡子,皇帝對王妃頗有微詞。至於當初賜婚時他是怎麽想的,早就忘了,這些小事,在每日的朝廷大事麵前,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皇後隻當沒聽懂皇帝後半段話的意思,答應了:“如此,便依聖人。”
皇帝滿意地笑了。在他印象中,皇後極少違背他的意思,這迴猶豫多日,還是因為十二郎的婚事。
至於秦勃的立場,不說即位之初,就是五年前,他還會猶豫,但到如今,他的皇位越坐越穩,京城內外兵力皆在他的掌控,一個大臣的立場,已不足為懼。還能趁此好好看看誰有異心,誰一片赤誠。
任何一個皇帝,在登基之初,勵精圖治,可在皇位上坐久了,看到天下大治,帝位穩固,便免不了顯出剛愎自用來。楚帝如此,夏帝也免不了這個套路。
皇帝來長秋宮的時候不多,一月兩三迴罷了,但宮中有重要事,皇帝都會與皇後商議。
“這幾月,我老是聽到有人說東宮甲士傲慢,不將太極宮放在眼裏,你可知此事?”皇帝話鋒一轉,說起了東宮之事。
皇後很正直地道:“妾不曾聽聞東宮甲士如何。甲士衛護宮闈,東宮也好,太極宮也罷,不嚴厲,安危成慮。妾隻知太子妃時常來問安,言語孝順,禮節周到,無可挑剔處。”
皇帝輕哼一聲,很不以為然。
皇後知道,魏貴人為使皇帝對東宮生厭廢了不少功夫,她不但派人詆毀,還讓皇帝看到了事實。
東宮位處太極宮東麵,與太極宮隻一牆之隔,兩宮宮人免不了交流。在相交處,有甲士守衛,那裏恰好有一種果子,那果子不知何時種下的,亦不知何時長出的。
五日前,皇帝往一美人處聽琴,琴音優美,飄飄然不知所處。一曲過後,美人便說起來那果子,引得皇帝想吃,理所當然,就令人去摘了,美人宮裏的小內宦引路,帶著一個太極殿的小宦官,摘果子這種小事,自然煩勞不到趙九康,太極殿宮人眾多,隨便派個人去就好了。
東宮那處,這段時日,總有人不斷來擾,已是煩不勝煩,這會兒又大張旗鼓地來摘什麽果子,自然嗬斥了一聲,這一喝斥,太極殿的那位小宦官理所當然地就稟上去了。
太極殿的宮人,猶如皇帝之眼,皇帝哪有不信的?原本的一分懷疑,就添成了八分怒意。
皇帝還以為皇後不知道這個事,冷哼道:“你還不知道吧?我要吃一個果子,都要看東宮的臉色!”
東宮甲士連他身邊的人都能喝斥,是不是明日,太子就能來喝斥他了?
不想還好,一想,皇帝便更加生氣。
皇後驚訝道:“聖人何出此言?太子孝順之人,從無不敬之處。”
皇帝想,皇後能力是有的,就是太守禮了,有些死板。
若是他知道,皇後這五年來鍥而不舍的向他身邊的大宦官趙九康釋放善意,不知會作何想。
趙九康見皇帝沉下臉不語,忖度著皇帝的心意,十分貼心地把事情從頭到尾說了一遍。
皇後釋然一笑:“還當是什麽事令聖人如此動怒,太極殿宮人不說一千,也有八百,哪裏認得過來?甲士嚴厲,是恪盡職守。”
皇帝也知這道理,可是就是咽不下這口氣,更重要的是,萬一認出來了呢?
他也知道在皇後這裏想聽到太子的壞話是不可能了,想到十二郎也總是維護太子,他歎了口氣,若是他不知二郎、三郎的心思便罷了,可他知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看太子倒黴,恨不得立刻取而代之,皇後與十二郎的作為才顯得珍貴。
總是婦人,不知前朝之事,十二郎也是心軟,皇帝歎息著走了。
皇後維護太子,把握了一個度。她並不是站到太子那邊與皇帝對立,而是站在皇帝身邊,比較寬慰皇帝地表明,太子並無不妥。
夏侯沛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