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奪對方法術控製權的行動很順利,或者應該說,這一切順利得都快要讓烏爾斯萊恩斯特感到懷疑了。
他在操縱魔力深入核心區域之後就沒有受到什麽像樣的抵抗,而那些法術士的殘留思念在消散之前留下來保護核心魔方陣的那些術式甚至連一分鍾都沒有撐到便被撕開,暴露出控製法術的那部分術式。
這確實是一個極為高深且複雜的大型法術,就算是已經見過諸多深奧法術類型的烏爾斯萊恩斯特也不由感歎將其實用化的法術士們是自己從未見過的有才之人。他們成功的將複數個本不相互兼容的術式統合在了一個奇妙的體係下,最終製造出了這種以具有侵蝕性質為基礎的“天災”現象。
然而它距離完成還有太遠的距離。
從已經被他控製的那部分核心魔方陣的構造可以看出這個法術還留有不斷被修補的痕跡,那是無疑法術士們在研究之時提出的假設以及發現問題後想到的修正方案。這個還在試驗中的法術還發揮不出預想中十分之一的威力,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魔力來不斷維護與強化,因此留下的修補痕跡也遠比他最初預想的要多上許多。
操之過急——就算烏爾斯萊恩斯特隻是個三流的法術士,當他看到有人將如此不完善的法術投入戰場中使用時也能夠毫不猶豫的得出這樣的結論。雖然這個足以製造出“天災”的法術聲勢浩大威力非凡,然而在使用時卻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最糟糕的可能性甚至會耗盡施展者的生命。
從這些痕跡之中能夠清楚的看到一個法術從最初的構想逐漸被完善,最終達到可以付諸實用強度的過程,而這往往也是對其進行反向拆解的法術士最看重的一部分。也隻有在那些用生命作為法術燃料的法術士們將這些“成果”送到他麵前時,他才了解這法術遠遠還沒有發展到能夠實用的程度。
他不清楚這些法術士為何會將一個遠沒有達到實用化水平的技術投入戰場,但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了他們因為失去了對其的控製能力而失敗。就算將自己的生命作為燃料使用,也不足夠驅動這龐大得嚇人的現象。
其實烏爾斯萊恩斯特在對法術的構造抽絲剝繭的時候便已經發現了,位於最核心的魔方陣中確實混有一小撮來源不明的異質魔力。顯然這個法術並非隻是模仿了災害具備的形象,並且為了在構造上盡可能的模擬出相同的危險性質,設計這個法術的人甚至已經將原屬於“天災指定”的部分碎片混入了法術的原核內。
烏爾斯說不準為了獲得這微不足道的魔力碎片,他們的組織究竟付出了多少代價,但那些作為法術基礎的原核顯然已經開始衰敗了。或許它確實來自於那個天災指定身上,但隻靠這一點遠不足以完成龐大的術式。
對方顯然也知道想要憑借著包裹在核心中的一點樣本就發展出足以匹敵天災指定的法術現象隻是妄想,因此他們在構造魔方陣與術式的方麵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不知道是因為追求的目標實在太過於遙遠,還是因為編排的算法中存在致命的缺陷,最後也隻能得到這樣悲慘的結果。
他們在一次次實驗的過程中應該也采取了許多不同的應對措施,就算采集到的“樣本”原本具備足以支撐這個法術,在持續不斷的實驗中也消磨到了幾乎一觸即潰的程度。為了補足這點看似“微不足道”的損失,法術士們幾乎嚐試了自己能夠想到的所有辦法,最終也不過是做出了先前那種程度的浪潮而已。
想必研究者們也知道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和真正的“天災指定”相去甚遠,那麽接下來的發展幾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在做出了無數次嚐試之後,那些用數種相互衝突的魔力製成的異質存在便是他們在現階段取得的成果。
可惜這個研究十有八九要到此為止了,對於這個法術的了解越多,烏爾斯萊恩斯特就越覺得它是不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危險技術。以人力製造出足以媲美“天災指定”的強大法術,這是所有研究者光是聽到提案就能夠明白其魅力的概念,但在了解到隨之而來的災難有多麽恐怖之後,他們大多數往往會選擇停下腳步。
法術士是研究者,因此過去很多人僅僅隻是重視技術與理論的開發,而不在乎被開發出來的東西最後被拿去幹了什麽。過去有很多法術產品便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完成的,雖然它們中有一半以上足以被稱之為劃時代的新技術,但它們幾乎也毫無例外的成為了兇器,在戰場上狩獵著不同物種的生命。
所有智慧物種的曆史都可以寫成一部戰爭史,所謂的“和平”隻不過是為了準備下一場戰爭而存在的空檔。當一個新技術被某個勢力獨自開發出來且還未被人學習到時,無疑會成為他們在戰場上的優勢之一。
如果你的敵人已經擁有了足以毀滅你的工具,你會選擇就此俯首稱臣還是讓自己也擁有能夠與他們匹敵的武器呢?至少從結果上來說,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還沒有被毀滅的國家選擇了後者,戰場上的法術也隨之發展。
這或許是已經很可笑的事實......盡管幾乎沒有人會因此笑出聲來。法術士們不僅製造出了足以稱之為天災的武器,還會走到政治家的麵前逼迫他們讓自己的國家優先擁有一份——最後往往是成千上萬份。
於是幾乎永不停歇的戰爭便成為了推動著魔學進步的基本力量之一,很多法術士就算知道自己的研究會殺死上萬人也不會輕易停下前進的腳步,其中一些狂熱者就像那些倒在法術之內的殘骸一樣讓自己坐上了觀賞其效果的頭等席。
有個很出名的法術士曾經這麽說過:他們的一生便是為了探求知識而存在,如果最終倒在了求索真理的路上,那也沒有什麽值得後悔的。這些法術士很有可能便是基於這般信仰在行動著,當法術開始失去控製之時便有了犧牲的覺悟,那麽他們會在當時燃燒自己來讓術式更加完整也並非不可理解。
既然與他們同樣身為法術士,烏爾斯萊恩斯特在部分法術上自然也有類似的執著——雖然還不至於為其奉上全部生命這種程度——在編織一個法術就像藝術家對待自己的作品般,煞費苦心的想要讓其成為自己畢生的傑作。
但就算烏爾斯萊恩斯特再怎麽醉心於魔學的研究,也不會像那些人一樣將自己與手下法術士的性命當做消耗品。倒不是說他心中還有什麽必須遵守的道德尊則存在,隻是單純的認為這不劃算——畢竟加入烏鴉學會的這些法術士每一個都在不同領域中專研了許多年,就算失去一個也是巨大的損失。
像消耗品一樣使用必須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培養的法術士,對方所做的這種行為已經並非能用“奢侈”來形容了。就算隻是單純從消耗與人才培養這方麵來考慮,恐怕就算以國家為單位也沒有辦法與他們比拚消耗戰。
更讓烏爾斯萊恩斯特感到難以忘懷的,還有敵人在戰鬥時表現出來的那種覺悟——他們絲毫不畏懼死亡,尤其是在“自我了斷”時表現出了驚人冷靜與覺悟。就算是他手下那些願意為他犧牲的仆役們,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對他抱有足夠的忠誠心,並且在作戰中也不會輕易的以自己死亡為前提活動。
在這幾十年裏他也算是見過各種各樣的敵人,但能夠這麽不將自己性命當做一迴事的實在獨此一家別無分號。雖然他已經知曉他們是一個難纏的組織,但每次交手時依然感覺摸不清楚他們的底細。
這一次的勝利有一大半都要歸功於運氣,如果對方能夠將這個法術預想中的威力發揮出三分之一左右,那麽他很有可能就要灰溜溜的逃跑了——否則隻會和周圍的草木一樣淪為天災的餌食。
但至少現在他可以鬆一口氣了,對於魔方陣的解析已經完成,除了很少一部分具有參考價值的術式以外,這個法術的絕大部分都有著極大的風險,很多區域光是維持運行就會開始啃噬施術者的生命力。
於是烏爾斯萊恩斯特在思考了幾秒後便立刻決定放棄這個法術,甚至不打算按照對方研究的成果繼續探索下去。也許它仿佛活動天災般的威力確實有一定的價值,然而他確信循著敵人透露出來的道路前進隻會走向破滅。
他看向隨著魔方陣一點點分解而逐漸瓦解為最基本魔力的模造天災,那些渾濁的魔力遠不足以恢複它們帶來的破壞,甚至還有可能會汙染周圍的環境。直到這時,萊恩斯特爵士才終於鬆了一口氣,至少這些還在可以接受的損失範圍之內,這場比賽直到現在還在他預先的計算的可能性之中。
隻可惜就在這時,計算的最後一步忽然脫離了他的構想。
他在操縱魔力深入核心區域之後就沒有受到什麽像樣的抵抗,而那些法術士的殘留思念在消散之前留下來保護核心魔方陣的那些術式甚至連一分鍾都沒有撐到便被撕開,暴露出控製法術的那部分術式。
這確實是一個極為高深且複雜的大型法術,就算是已經見過諸多深奧法術類型的烏爾斯萊恩斯特也不由感歎將其實用化的法術士們是自己從未見過的有才之人。他們成功的將複數個本不相互兼容的術式統合在了一個奇妙的體係下,最終製造出了這種以具有侵蝕性質為基礎的“天災”現象。
然而它距離完成還有太遠的距離。
從已經被他控製的那部分核心魔方陣的構造可以看出這個法術還留有不斷被修補的痕跡,那是無疑法術士們在研究之時提出的假設以及發現問題後想到的修正方案。這個還在試驗中的法術還發揮不出預想中十分之一的威力,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魔力來不斷維護與強化,因此留下的修補痕跡也遠比他最初預想的要多上許多。
操之過急——就算烏爾斯萊恩斯特隻是個三流的法術士,當他看到有人將如此不完善的法術投入戰場中使用時也能夠毫不猶豫的得出這樣的結論。雖然這個足以製造出“天災”的法術聲勢浩大威力非凡,然而在使用時卻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最糟糕的可能性甚至會耗盡施展者的生命。
從這些痕跡之中能夠清楚的看到一個法術從最初的構想逐漸被完善,最終達到可以付諸實用強度的過程,而這往往也是對其進行反向拆解的法術士最看重的一部分。也隻有在那些用生命作為法術燃料的法術士們將這些“成果”送到他麵前時,他才了解這法術遠遠還沒有發展到能夠實用的程度。
他不清楚這些法術士為何會將一個遠沒有達到實用化水平的技術投入戰場,但最後的結果也證明了他們因為失去了對其的控製能力而失敗。就算將自己的生命作為燃料使用,也不足夠驅動這龐大得嚇人的現象。
其實烏爾斯萊恩斯特在對法術的構造抽絲剝繭的時候便已經發現了,位於最核心的魔方陣中確實混有一小撮來源不明的異質魔力。顯然這個法術並非隻是模仿了災害具備的形象,並且為了在構造上盡可能的模擬出相同的危險性質,設計這個法術的人甚至已經將原屬於“天災指定”的部分碎片混入了法術的原核內。
烏爾斯說不準為了獲得這微不足道的魔力碎片,他們的組織究竟付出了多少代價,但那些作為法術基礎的原核顯然已經開始衰敗了。或許它確實來自於那個天災指定身上,但隻靠這一點遠不足以完成龐大的術式。
對方顯然也知道想要憑借著包裹在核心中的一點樣本就發展出足以匹敵天災指定的法術現象隻是妄想,因此他們在構造魔方陣與術式的方麵也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不知道是因為追求的目標實在太過於遙遠,還是因為編排的算法中存在致命的缺陷,最後也隻能得到這樣悲慘的結果。
他們在一次次實驗的過程中應該也采取了許多不同的應對措施,就算采集到的“樣本”原本具備足以支撐這個法術,在持續不斷的實驗中也消磨到了幾乎一觸即潰的程度。為了補足這點看似“微不足道”的損失,法術士們幾乎嚐試了自己能夠想到的所有辦法,最終也不過是做出了先前那種程度的浪潮而已。
想必研究者們也知道自己做出來的東西和真正的“天災指定”相去甚遠,那麽接下來的發展幾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在做出了無數次嚐試之後,那些用數種相互衝突的魔力製成的異質存在便是他們在現階段取得的成果。
可惜這個研究十有八九要到此為止了,對於這個法術的了解越多,烏爾斯萊恩斯特就越覺得它是不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危險技術。以人力製造出足以媲美“天災指定”的強大法術,這是所有研究者光是聽到提案就能夠明白其魅力的概念,但在了解到隨之而來的災難有多麽恐怖之後,他們大多數往往會選擇停下腳步。
法術士是研究者,因此過去很多人僅僅隻是重視技術與理論的開發,而不在乎被開發出來的東西最後被拿去幹了什麽。過去有很多法術產品便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完成的,雖然它們中有一半以上足以被稱之為劃時代的新技術,但它們幾乎也毫無例外的成為了兇器,在戰場上狩獵著不同物種的生命。
所有智慧物種的曆史都可以寫成一部戰爭史,所謂的“和平”隻不過是為了準備下一場戰爭而存在的空檔。當一個新技術被某個勢力獨自開發出來且還未被人學習到時,無疑會成為他們在戰場上的優勢之一。
如果你的敵人已經擁有了足以毀滅你的工具,你會選擇就此俯首稱臣還是讓自己也擁有能夠與他們匹敵的武器呢?至少從結果上來說,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還沒有被毀滅的國家選擇了後者,戰場上的法術也隨之發展。
這或許是已經很可笑的事實......盡管幾乎沒有人會因此笑出聲來。法術士們不僅製造出了足以稱之為天災的武器,還會走到政治家的麵前逼迫他們讓自己的國家優先擁有一份——最後往往是成千上萬份。
於是幾乎永不停歇的戰爭便成為了推動著魔學進步的基本力量之一,很多法術士就算知道自己的研究會殺死上萬人也不會輕易停下前進的腳步,其中一些狂熱者就像那些倒在法術之內的殘骸一樣讓自己坐上了觀賞其效果的頭等席。
有個很出名的法術士曾經這麽說過:他們的一生便是為了探求知識而存在,如果最終倒在了求索真理的路上,那也沒有什麽值得後悔的。這些法術士很有可能便是基於這般信仰在行動著,當法術開始失去控製之時便有了犧牲的覺悟,那麽他們會在當時燃燒自己來讓術式更加完整也並非不可理解。
既然與他們同樣身為法術士,烏爾斯萊恩斯特在部分法術上自然也有類似的執著——雖然還不至於為其奉上全部生命這種程度——在編織一個法術就像藝術家對待自己的作品般,煞費苦心的想要讓其成為自己畢生的傑作。
但就算烏爾斯萊恩斯特再怎麽醉心於魔學的研究,也不會像那些人一樣將自己與手下法術士的性命當做消耗品。倒不是說他心中還有什麽必須遵守的道德尊則存在,隻是單純的認為這不劃算——畢竟加入烏鴉學會的這些法術士每一個都在不同領域中專研了許多年,就算失去一個也是巨大的損失。
像消耗品一樣使用必須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培養的法術士,對方所做的這種行為已經並非能用“奢侈”來形容了。就算隻是單純從消耗與人才培養這方麵來考慮,恐怕就算以國家為單位也沒有辦法與他們比拚消耗戰。
更讓烏爾斯萊恩斯特感到難以忘懷的,還有敵人在戰鬥時表現出來的那種覺悟——他們絲毫不畏懼死亡,尤其是在“自我了斷”時表現出了驚人冷靜與覺悟。就算是他手下那些願意為他犧牲的仆役們,很大程度也是因為對他抱有足夠的忠誠心,並且在作戰中也不會輕易的以自己死亡為前提活動。
在這幾十年裏他也算是見過各種各樣的敵人,但能夠這麽不將自己性命當做一迴事的實在獨此一家別無分號。雖然他已經知曉他們是一個難纏的組織,但每次交手時依然感覺摸不清楚他們的底細。
這一次的勝利有一大半都要歸功於運氣,如果對方能夠將這個法術預想中的威力發揮出三分之一左右,那麽他很有可能就要灰溜溜的逃跑了——否則隻會和周圍的草木一樣淪為天災的餌食。
但至少現在他可以鬆一口氣了,對於魔方陣的解析已經完成,除了很少一部分具有參考價值的術式以外,這個法術的絕大部分都有著極大的風險,很多區域光是維持運行就會開始啃噬施術者的生命力。
於是烏爾斯萊恩斯特在思考了幾秒後便立刻決定放棄這個法術,甚至不打算按照對方研究的成果繼續探索下去。也許它仿佛活動天災般的威力確實有一定的價值,然而他確信循著敵人透露出來的道路前進隻會走向破滅。
他看向隨著魔方陣一點點分解而逐漸瓦解為最基本魔力的模造天災,那些渾濁的魔力遠不足以恢複它們帶來的破壞,甚至還有可能會汙染周圍的環境。直到這時,萊恩斯特爵士才終於鬆了一口氣,至少這些還在可以接受的損失範圍之內,這場比賽直到現在還在他預先的計算的可能性之中。
隻可惜就在這時,計算的最後一步忽然脫離了他的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