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陣不整”意味著什麽呢?意味著“曾經”可以運動、變陣、靈活而堅固的軍陣成為了一種“不可能”,縱然是孫武複生、白起重活,也再無能力將一隻軍隊使喚到“如臂使指”的境界——兵員素質決定了這一切!以前可以做到列隊行進、變陣絲毫不亂,現在才走幾步,就變得稀稀拉拉。
曾經“能做到”的後來就“做不到”了,此消便是彼長,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原來是多少,後來還是多少,一直都在原地踏步。
當以“我”這個不斷衰弱的對象為參考,那麽就是遊牧民族越來越強大了;但實際上,以一個較為恆定的標準,即“遊牧民族”為參考,實際上是“我”越來越虛弱,於是那個沒有變化的敵人,就逐漸顯得強大了起來。事實上,曾經在那個古老的時代裏,在夏商周,尤其是周的時候,我們周圍的遊牧民族也是特別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周穆王趕著馬車領著隨從一路自駕遊,還不是在自己的國土上玩兒,看看路過的那些“國”,個個熱情好客,美女投懷送抱。
那時候可沒槍沒炮,隻是有著先祖留下來的兩樣法寶,曰: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
“戎”和“祀”。
禮將人規範與一種秩序當中,讓人習慣於這種紀律,而這一種紀律從它誕生的那一刻,便是為了戰爭而準備的!一如樂的誕生,同樣是為了戰爭而準備的一樣!那時的一國,在禮的規範下,實際上就是一個極具戰鬥力、擴張力的軍事團體——而那時的人,也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戰鬥民族”!
周禮不崩,遊牧民族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禮樂崩壞之後,遊牧民族屢次侵犯燕趙、秦國,最後即便大一統了,還必須修長城去防禦。
應該說,分封建製有其分封建製的靈活性,也有其容易失控的自主性——要不然春秋戰國就不會來了;但大一統呢,容易控製住地方的自主性,但同時也會限製住地方的靈活性。中央權威加強了,地方權威自然就減弱了。於是,當遭遇突發的遊牧民族犯邊的時候,根本就做不出及時有效的反映——
在未得到最高授權的情況下,你的軍隊是出擊呢?還是當沒看見呢?出擊,就極有可能是擅自挑起邊釁,很可能一家人的命都沒了。
若是快馬加急……這玩意兒人家早就偷完塔跑沒影兒了。追沒得追,損失的卻是當地民眾。
人家劫掠時,因為沒有君命、將領,所以隻能看著。
人家走了,命令來了,卻也隻能看著。
……
和戎和祀緊緊相伴的,除了禮這一個重要的東西外,還有一樣便是“樂”——它的重要性不下於禮,所以六經之中,樂就占據了其中之一。樂的作用,同樣是規範秩序,經過訓練的人可以在樂中明白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邁哪隻腳,那一個音節轉彎兒——別看這不起眼,但實際上這很重要!
樂——可以使人在重大的祭祀活動過程中井然有序,各行其是,使這種人數眾多的活動過程中不發生踩踏事故等惡心事件。
樂——可以使眾多人腳步如一,知道進退,是戰爭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它第一次出現,便不是為了讓人欣賞那種聲音的美好的,而是讓人能夠跟著節拍,在複雜的活動過程中不亂。它並不會直接殺人,但卻有“無用之用”,可以將一群個體熔煉、協調成為一個整體,讓人隨著節拍、節奏,隨著曲子動!
鼓而進、鑼聲退,以可以傳達極遠的笛子、笙簫等吹奏的樂器、編鍾等可以傳遞極遠的打擊樂器,合成音符。
整個戰場都會為之舞動!
樂——不是給人欣賞的。因為它本來就不是給人欣賞的。那不過是後來人飯吃多了比較閑,從而開發出來的,一種用於愉悅身心的小玩意兒。就和計算機的發明是為了科學計算、是為了科學研究,是為了工作辦公一樣,電腦遊戲也是後來才開發出來的——這一個發展的過程都是一樣的。所以孔夫子才會抨擊當時人的音樂。其本質的意思,是:聽點兒正經的,學點兒技術,你天天打遊戲,以後還工作不工作了?不聽雅樂,你以後上了戰場怎麽辦?這是貴族生存之本呢!
有些東西,就是要天天訓練的。號令要天天聽,才能夠在戰鬥的時候及時反映。要不然呢?上了戰場演奏一曲小蘋果?
戰士會懵逼的好吧。
而軍事學堂這裏……怎麽說呢?沒有樂,訓練的時候連“一二一”這種最簡單的節奏、拍子都沒有,自然就容易亂。而且早已經忘記了應該怎麽打仗的人,習慣了一擁而上的打法,放羊式的打法的一群人,要他們重視陣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以為這並不很重要。他們更樂意表彰跑的最快的、跳的最高的、打槍最準的那一個。在學堂裏,這樣的學生被稱之為“標兵”。
從頭一天上學開始就學會了集合、整隊的張天野怎麽能看得上他們的訓練呢?但凡是見識過的,都知道隊列的意義。
隊列的本質是一種控製、一種協調——現代化作戰自然不需要排成密集的隊形排隊槍斃,但班組之間的配合、掩護、進攻,其實質依然還是一種隊列。這一種隊列隻是看起來散亂,實際上每一個人的進退依然是那一套東西,是需要彼此間進行配合的。必須要做到你的隊友一撅屁股,你就知道他拉什麽屎,他一抬腳,你就知道他往哪兒去,你要往哪兒配合——本質上並無區別。
而且,現代的“隊列”對於兵員素質的要求無疑是更高的,對於作戰的意誌也是更加的強調的。
武器可以改變戰爭的形態,但卻不會改變最為核心的那一點點東西。
這群人就是一盤散沙。
真戰鬥起來,無外乎就是“衝啊”“快撤”,其中的區別頂多就是“跟我上”“給我上”“給老子頂住”,然後就一哄而上,絲毫的不講究。
顧小紅作為這裏的教官,自然是充當了一個講解、解說的角色——這裏的一係列訓練內容,多是承襲和國。
和國人講什麽戰術呢?他們推崇的就是壓上去、壓上去,不夠再多壓一些,讓敵人膽寒,然後死去。因為他們用這種方法戰勝過一次老毛子,於是就奉為圭詣,成為了一種極為重要的戰術思想,並且參合了武士道精神,形成了一種自己的特色——而實際上,這種戰術在軍事強國看來是不入流的。
戰場不是一個彰顯個人英雄主義和不怕死敢死精神的地方。它比一般的地方更加考驗組織性,考驗協作。考驗更大規模情況下,最大程度的協調,最大程度的配合。能夠做到的越多、越精細,那就越接近勝利。
而這一個奇葩偏偏是海陸之間有矛盾,陸軍之間也有矛盾,一招梭哈走天下。更偏偏的是,人家還有不怕死,但中原大地這裏……連不怕死都比不上。所以是真心的打不過,畏首畏尾延誤戰機,等到接到上峰命令,人家已經梭哈完了。即便要打,士兵也是怕死的很,都是壯丁,軍事素質……約等於零吧。
而這種“奇葩”卻是注定不會長久的——戰爭會促使人成長,人總要在戰爭中去學習,去汲取經驗和教訓!
和人一根筋,但中原大地上的人卻不會一根筋。組織紀律的重要性,軍隊之間的配合、戰術素養,兵員……各種問題都會被意識到,都會被解決。當他們重新拿起了曾經的劍,喚迴先祖骨子裏那種基因之後,和人的結局是必敗無疑的。隻要武器的差距沒有達到小米步槍和原子彈的差距,那麽勝利,永遠都是組織的勝利!
風塵等人不發表意見,也沒什麽看法。隻是將之當成一次看新鮮。呆了大概一個小時左右,諸人就離開了軍事學堂。
韓莎問箜雲嵐:“你三姨夫那裏是德軍的教官吧?”
箜雲嵐道:“嗯。”
風塵道:“這麽說,你三姨夫已經算是贏了。等著軍校生一培訓出來,隻要你三姨夫那裏不使昏招……”這個“隻要”貌似有些難——畢竟聽箜母和箜雲嵐說,她三姨夫和三姨一樣一樣的,指望不出幺蛾子太難了。不過又一想:“貌似把一把好牌打爛了,也不是一件壞事。這裏的牌麵太好了,卻是對我方不利!”
張天野深吸一口氣,說道:“可是憋死我了。我是頭一次見連小學生集合都比不上的軍人,這玩意兒不是鬧著玩兒的?不,簡直連幼兒園孩子都比不上!”張天野吐槽——這種感覺太難受了。
張天野道:“以前看有些人問清末民初的軍隊和秦軍對抗誰能贏,我感覺這個問題很傻逼,但現在我發現……他們要是能打過秦軍就見鬼了。組織能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麵上,這就是一群散兵遊勇,烏合之眾。除非無限彈藥,否則的話……必敗無疑。不過就算是無限彈藥,槍管兒也受不了。這玩意兒……”
曾經“能做到”的後來就“做不到”了,此消便是彼長,遊牧民族的戰鬥力原來是多少,後來還是多少,一直都在原地踏步。
當以“我”這個不斷衰弱的對象為參考,那麽就是遊牧民族越來越強大了;但實際上,以一個較為恆定的標準,即“遊牧民族”為參考,實際上是“我”越來越虛弱,於是那個沒有變化的敵人,就逐漸顯得強大了起來。事實上,曾經在那個古老的時代裏,在夏商周,尤其是周的時候,我們周圍的遊牧民族也是特別的“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周穆王趕著馬車領著隨從一路自駕遊,還不是在自己的國土上玩兒,看看路過的那些“國”,個個熱情好客,美女投懷送抱。
那時候可沒槍沒炮,隻是有著先祖留下來的兩樣法寶,曰:
國之大事,在戎在祀!
“戎”和“祀”。
禮將人規範與一種秩序當中,讓人習慣於這種紀律,而這一種紀律從它誕生的那一刻,便是為了戰爭而準備的!一如樂的誕生,同樣是為了戰爭而準備的一樣!那時的一國,在禮的規範下,實際上就是一個極具戰鬥力、擴張力的軍事團體——而那時的人,也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戰鬥民族”!
周禮不崩,遊牧民族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禮樂崩壞之後,遊牧民族屢次侵犯燕趙、秦國,最後即便大一統了,還必須修長城去防禦。
應該說,分封建製有其分封建製的靈活性,也有其容易失控的自主性——要不然春秋戰國就不會來了;但大一統呢,容易控製住地方的自主性,但同時也會限製住地方的靈活性。中央權威加強了,地方權威自然就減弱了。於是,當遭遇突發的遊牧民族犯邊的時候,根本就做不出及時有效的反映——
在未得到最高授權的情況下,你的軍隊是出擊呢?還是當沒看見呢?出擊,就極有可能是擅自挑起邊釁,很可能一家人的命都沒了。
若是快馬加急……這玩意兒人家早就偷完塔跑沒影兒了。追沒得追,損失的卻是當地民眾。
人家劫掠時,因為沒有君命、將領,所以隻能看著。
人家走了,命令來了,卻也隻能看著。
……
和戎和祀緊緊相伴的,除了禮這一個重要的東西外,還有一樣便是“樂”——它的重要性不下於禮,所以六經之中,樂就占據了其中之一。樂的作用,同樣是規範秩序,經過訓練的人可以在樂中明白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邁哪隻腳,那一個音節轉彎兒——別看這不起眼,但實際上這很重要!
樂——可以使人在重大的祭祀活動過程中井然有序,各行其是,使這種人數眾多的活動過程中不發生踩踏事故等惡心事件。
樂——可以使眾多人腳步如一,知道進退,是戰爭過程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它第一次出現,便不是為了讓人欣賞那種聲音的美好的,而是讓人能夠跟著節拍,在複雜的活動過程中不亂。它並不會直接殺人,但卻有“無用之用”,可以將一群個體熔煉、協調成為一個整體,讓人隨著節拍、節奏,隨著曲子動!
鼓而進、鑼聲退,以可以傳達極遠的笛子、笙簫等吹奏的樂器、編鍾等可以傳遞極遠的打擊樂器,合成音符。
整個戰場都會為之舞動!
樂——不是給人欣賞的。因為它本來就不是給人欣賞的。那不過是後來人飯吃多了比較閑,從而開發出來的,一種用於愉悅身心的小玩意兒。就和計算機的發明是為了科學計算、是為了科學研究,是為了工作辦公一樣,電腦遊戲也是後來才開發出來的——這一個發展的過程都是一樣的。所以孔夫子才會抨擊當時人的音樂。其本質的意思,是:聽點兒正經的,學點兒技術,你天天打遊戲,以後還工作不工作了?不聽雅樂,你以後上了戰場怎麽辦?這是貴族生存之本呢!
有些東西,就是要天天訓練的。號令要天天聽,才能夠在戰鬥的時候及時反映。要不然呢?上了戰場演奏一曲小蘋果?
戰士會懵逼的好吧。
而軍事學堂這裏……怎麽說呢?沒有樂,訓練的時候連“一二一”這種最簡單的節奏、拍子都沒有,自然就容易亂。而且早已經忘記了應該怎麽打仗的人,習慣了一擁而上的打法,放羊式的打法的一群人,要他們重視陣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他們以為這並不很重要。他們更樂意表彰跑的最快的、跳的最高的、打槍最準的那一個。在學堂裏,這樣的學生被稱之為“標兵”。
從頭一天上學開始就學會了集合、整隊的張天野怎麽能看得上他們的訓練呢?但凡是見識過的,都知道隊列的意義。
隊列的本質是一種控製、一種協調——現代化作戰自然不需要排成密集的隊形排隊槍斃,但班組之間的配合、掩護、進攻,其實質依然還是一種隊列。這一種隊列隻是看起來散亂,實際上每一個人的進退依然是那一套東西,是需要彼此間進行配合的。必須要做到你的隊友一撅屁股,你就知道他拉什麽屎,他一抬腳,你就知道他往哪兒去,你要往哪兒配合——本質上並無區別。
而且,現代的“隊列”對於兵員素質的要求無疑是更高的,對於作戰的意誌也是更加的強調的。
武器可以改變戰爭的形態,但卻不會改變最為核心的那一點點東西。
這群人就是一盤散沙。
真戰鬥起來,無外乎就是“衝啊”“快撤”,其中的區別頂多就是“跟我上”“給我上”“給老子頂住”,然後就一哄而上,絲毫的不講究。
顧小紅作為這裏的教官,自然是充當了一個講解、解說的角色——這裏的一係列訓練內容,多是承襲和國。
和國人講什麽戰術呢?他們推崇的就是壓上去、壓上去,不夠再多壓一些,讓敵人膽寒,然後死去。因為他們用這種方法戰勝過一次老毛子,於是就奉為圭詣,成為了一種極為重要的戰術思想,並且參合了武士道精神,形成了一種自己的特色——而實際上,這種戰術在軍事強國看來是不入流的。
戰場不是一個彰顯個人英雄主義和不怕死敢死精神的地方。它比一般的地方更加考驗組織性,考驗協作。考驗更大規模情況下,最大程度的協調,最大程度的配合。能夠做到的越多、越精細,那就越接近勝利。
而這一個奇葩偏偏是海陸之間有矛盾,陸軍之間也有矛盾,一招梭哈走天下。更偏偏的是,人家還有不怕死,但中原大地這裏……連不怕死都比不上。所以是真心的打不過,畏首畏尾延誤戰機,等到接到上峰命令,人家已經梭哈完了。即便要打,士兵也是怕死的很,都是壯丁,軍事素質……約等於零吧。
而這種“奇葩”卻是注定不會長久的——戰爭會促使人成長,人總要在戰爭中去學習,去汲取經驗和教訓!
和人一根筋,但中原大地上的人卻不會一根筋。組織紀律的重要性,軍隊之間的配合、戰術素養,兵員……各種問題都會被意識到,都會被解決。當他們重新拿起了曾經的劍,喚迴先祖骨子裏那種基因之後,和人的結局是必敗無疑的。隻要武器的差距沒有達到小米步槍和原子彈的差距,那麽勝利,永遠都是組織的勝利!
風塵等人不發表意見,也沒什麽看法。隻是將之當成一次看新鮮。呆了大概一個小時左右,諸人就離開了軍事學堂。
韓莎問箜雲嵐:“你三姨夫那裏是德軍的教官吧?”
箜雲嵐道:“嗯。”
風塵道:“這麽說,你三姨夫已經算是贏了。等著軍校生一培訓出來,隻要你三姨夫那裏不使昏招……”這個“隻要”貌似有些難——畢竟聽箜母和箜雲嵐說,她三姨夫和三姨一樣一樣的,指望不出幺蛾子太難了。不過又一想:“貌似把一把好牌打爛了,也不是一件壞事。這裏的牌麵太好了,卻是對我方不利!”
張天野深吸一口氣,說道:“可是憋死我了。我是頭一次見連小學生集合都比不上的軍人,這玩意兒不是鬧著玩兒的?不,簡直連幼兒園孩子都比不上!”張天野吐槽——這種感覺太難受了。
張天野道:“以前看有些人問清末民初的軍隊和秦軍對抗誰能贏,我感覺這個問題很傻逼,但現在我發現……他們要是能打過秦軍就見鬼了。組織能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麵上,這就是一群散兵遊勇,烏合之眾。除非無限彈藥,否則的話……必敗無疑。不過就算是無限彈藥,槍管兒也受不了。這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