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五年五月二十六。
滿洲大軍右翼。
吉爾哈朗、嶽托、薩哈廉率領鑲藍旗、鑲紅旗、正紅旗、右翼蒙古、漢軍依照大汗阿巴海的軍令準時向石門水道發動攻擊。
三支滿洲大軍裏,右翼的行軍距離是最短的。
為了保證三支軍隊在同一天發動,吉爾哈朗台吉不得不限製右翼每日的行程,黃太吉、大貝勒、莽古爾泰率領的贏馬兵士行軍已經越過右翼。
右翼已然接近斷糧,全靠外出行獵補充食物,五月二十六日終於到了!
五月二十六日一早,薩哈廉帶領一群惡狼一般的正紅旗護軍衝向石門水道北口子障城。
北口子障城的守卒遠遠看見如狼似虎的滿洲大軍,連象征性的抵抗都沒有,嚇得騎上馬頭也不迴地逃跑。
滿州大軍右翼順利拿下石門水道北口子障城。
吉爾哈朗、嶽托、薩哈廉三位台吉在障城裏簡單地商議一番,決定以鄂木堆領五百蒙古騎兵為先鋒,以薩哈廉領正紅旗為前軍,以吉爾哈朗、嶽托領鑲藍旗、鑲紅旗、漢軍為中軍,蒙古明安貝勒領騎兵駐北口子障城斷後。
三位台吉決定在大軍迅速通過石門水道後,薩哈廉和鄂木堆負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於次日攻取大板升城。吉爾哈朗、嶽托、明安則負責率部四下搶糧分散。
右翼蒙古固山額真鄂木堆立刻點齊五百蒙古騎兵精銳作為大軍先鋒,一刻不停地撲向石門水道南口。
鄂木堆久經戰陣,深知兵貴神速,一路上五百騎兵打馬如飛,片刻不敢耽誤。
鄂木堆其人,先世為蒙古,曾入明為守備。努爾哈赤攻占沈陽的時候,鄂木堆以兵三十五、馬六十出降,其後憑借勇猛戰功步步晉升。
寧遠大戰,大明總兵滿桂陣兵於城東,鄂木堆率五牛錄甲士破敵。進二等參將。
征伐多羅特部,鄂木堆以二百人為先鋒。當時遇敵精銳,大軍敗退,鄂本兌躍馬死戰,全軍反敗為勝。進一等參將。
永平之戰,明軍兵臨城下,阿敏棄城而逃。鄂木堆以五十人出戰,手刃明軍七人,為全軍殿後。明軍追及,鄂木堆屢屢出擊退敵,保全師無損而迴。進三等副將。
鄂木堆當之無愧是滿洲國從死人堆裏拚殺出來的第一猛將。
快到石門的時候,石門河水又一次從山穀東側改道為山穀西側,五百騎兵依舊下馬涉水。
遠遠的“轟隆隆”一聲炮響。
鄂木堆扭頭觀看。
但見東側的山峰上升起一股白煙。
“嘩啦”一聲,河水裏落下一頓雹子,打起一層水花。
所幸人員無傷。
有蒙古騎兵在水中撿起核桃大的鉛子交給鄂木堆。
這是火炮鉛子,看來對手已經得到消息有了防備。
鄂木堆大聲招唿士卒:“快上馬!不要等到賊人開第二炮!”
已經渡河的士卒立即翻身上馬,在鄂木堆的帶領下直撲石門。
“轟”,山頂上又是一聲響。
一片石子從天而降,正好落在隊伍中間。。
四五匹戰馬“窟嗵”臥在地上,騎手被甩出去幾丈遠。
“衝過去!”
鄂木堆大聲命令。
轉眼間鄂木堆打馬來到兩座石門之間。
剛轉過彎,鄂木堆驀地勒住戰馬。
眼前遍地的鹿砦拒馬,戰馬顯然是過不去了。
奇襲不成,便改強攻。
鄂木堆下令:“用馬匹拖走路障!”
訓練有素的騎兵取出繩索,套住路障一端,幾匹馬合力,一個吆喝就把路障拔出地麵。
“轟”,西側石門山上一股白煙。
一片碎石落下,一名倒黴的蒙古騎手一聲不吭栽落馬下。滿洲國右翼蒙古騎兵紛紛躲避。
兩座石門之間,有一塊顯眼的高地,鄂木堆縱馬躍上高地。
鄂木堆大聲唿喚手下:“分散開!不要怕!”
藍天白雲之下,鄂木堆一人一馬巍然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
騎兵們看見主帥英姿颯爽毫不畏懼,個個鼓起勇氣,大聲吆喝著繼續拖垮路障。
鄂木堆的衛兵上前把右翼蒙古的大纛旗盎然矗立在高地之上。
鄂木堆手搭涼棚舉目向下遊觀察。
但見近處的路障層層疊疊,遠處的河道橫七豎八,河道邊堆積泥土石塊,一裏之外的河穀中央凸起一座小山,山上一座城,城牆正對石門,牆上有士卒走動,一麵旗幟微微飄揚。
看來今天如果沒有步卒的幫助,這條道騎兵無論如何是過不去了。
“轟”,又是一聲炮響。
鄂木堆不為所動,反而在馬上立起身軀。
鄂木堆看清了那麵旗,旗幟上是一顆五芒星。
居然是他們?
這夥人善於利用地形阻擊,青山嘴的戰鬥鄂木堆沒機會同他們硬碰硬。
冤家路窄,居然在這裏撞見了。
鄂木堆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心裏盤算如何為步卒清理出一條便捷的通路。
突然鄂木堆覺得身下戰馬一動,自己飛了起來。
天地在那一刻變得無比寂靜。
地麵上的路障一覽無餘,鄂木堆想扭頭看一眼小山上城牆的後麵,可是脖子不聽使喚。
眼中的地麵變成了蔚藍的天空和潔白的雲朵。
有一朵雲彩的形狀好奇怪,像是被人用掃帚狠狠地掃過,一道兒一道兒地,鄂木堆不由得想笑。
山穀“隆”、“隆”、“隆”的迴響中,右翼蒙古的戰馬不安地打著響鼻,馬蹄不住地刨地,蒙古騎兵紛紛扭頭尋找他們的主帥。
主帥和大纛旗一起不見了。
主帥和大纛旗原來的高地被削下去一個坑。
高地周圍十幾丈遠散布著碎肉和碎屑。
不少蒙古騎兵疑惑地抬頭看天。
不少蒙古騎兵困難地思考自己該怎麽辦。
滿洲國的軍法規定:主帥進則士卒進。
但是軍法沒規定要是主帥和大纛旗突然消失了,士卒該怎麽辦啊!
突然一個蒙古騎兵嚎叫一聲,撥轉馬頭轉身就跑。
這名騎兵立刻帶動其他騎兵,其他騎兵再帶動更多騎兵,頃刻之間五百右翼蒙古跑了個幹幹淨淨。
石門山口又恢複了寧靜。
滿洲大軍右翼。
吉爾哈朗、嶽托、薩哈廉率領鑲藍旗、鑲紅旗、正紅旗、右翼蒙古、漢軍依照大汗阿巴海的軍令準時向石門水道發動攻擊。
三支滿洲大軍裏,右翼的行軍距離是最短的。
為了保證三支軍隊在同一天發動,吉爾哈朗台吉不得不限製右翼每日的行程,黃太吉、大貝勒、莽古爾泰率領的贏馬兵士行軍已經越過右翼。
右翼已然接近斷糧,全靠外出行獵補充食物,五月二十六日終於到了!
五月二十六日一早,薩哈廉帶領一群惡狼一般的正紅旗護軍衝向石門水道北口子障城。
北口子障城的守卒遠遠看見如狼似虎的滿洲大軍,連象征性的抵抗都沒有,嚇得騎上馬頭也不迴地逃跑。
滿州大軍右翼順利拿下石門水道北口子障城。
吉爾哈朗、嶽托、薩哈廉三位台吉在障城裏簡單地商議一番,決定以鄂木堆領五百蒙古騎兵為先鋒,以薩哈廉領正紅旗為前軍,以吉爾哈朗、嶽托領鑲藍旗、鑲紅旗、漢軍為中軍,蒙古明安貝勒領騎兵駐北口子障城斷後。
三位台吉決定在大軍迅速通過石門水道後,薩哈廉和鄂木堆負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深入,於次日攻取大板升城。吉爾哈朗、嶽托、明安則負責率部四下搶糧分散。
右翼蒙古固山額真鄂木堆立刻點齊五百蒙古騎兵精銳作為大軍先鋒,一刻不停地撲向石門水道南口。
鄂木堆久經戰陣,深知兵貴神速,一路上五百騎兵打馬如飛,片刻不敢耽誤。
鄂木堆其人,先世為蒙古,曾入明為守備。努爾哈赤攻占沈陽的時候,鄂木堆以兵三十五、馬六十出降,其後憑借勇猛戰功步步晉升。
寧遠大戰,大明總兵滿桂陣兵於城東,鄂木堆率五牛錄甲士破敵。進二等參將。
征伐多羅特部,鄂木堆以二百人為先鋒。當時遇敵精銳,大軍敗退,鄂本兌躍馬死戰,全軍反敗為勝。進一等參將。
永平之戰,明軍兵臨城下,阿敏棄城而逃。鄂木堆以五十人出戰,手刃明軍七人,為全軍殿後。明軍追及,鄂木堆屢屢出擊退敵,保全師無損而迴。進三等副將。
鄂木堆當之無愧是滿洲國從死人堆裏拚殺出來的第一猛將。
快到石門的時候,石門河水又一次從山穀東側改道為山穀西側,五百騎兵依舊下馬涉水。
遠遠的“轟隆隆”一聲炮響。
鄂木堆扭頭觀看。
但見東側的山峰上升起一股白煙。
“嘩啦”一聲,河水裏落下一頓雹子,打起一層水花。
所幸人員無傷。
有蒙古騎兵在水中撿起核桃大的鉛子交給鄂木堆。
這是火炮鉛子,看來對手已經得到消息有了防備。
鄂木堆大聲招唿士卒:“快上馬!不要等到賊人開第二炮!”
已經渡河的士卒立即翻身上馬,在鄂木堆的帶領下直撲石門。
“轟”,山頂上又是一聲響。
一片石子從天而降,正好落在隊伍中間。。
四五匹戰馬“窟嗵”臥在地上,騎手被甩出去幾丈遠。
“衝過去!”
鄂木堆大聲命令。
轉眼間鄂木堆打馬來到兩座石門之間。
剛轉過彎,鄂木堆驀地勒住戰馬。
眼前遍地的鹿砦拒馬,戰馬顯然是過不去了。
奇襲不成,便改強攻。
鄂木堆下令:“用馬匹拖走路障!”
訓練有素的騎兵取出繩索,套住路障一端,幾匹馬合力,一個吆喝就把路障拔出地麵。
“轟”,西側石門山上一股白煙。
一片碎石落下,一名倒黴的蒙古騎手一聲不吭栽落馬下。滿洲國右翼蒙古騎兵紛紛躲避。
兩座石門之間,有一塊顯眼的高地,鄂木堆縱馬躍上高地。
鄂木堆大聲唿喚手下:“分散開!不要怕!”
藍天白雲之下,鄂木堆一人一馬巍然屹立於青山綠水之間。
騎兵們看見主帥英姿颯爽毫不畏懼,個個鼓起勇氣,大聲吆喝著繼續拖垮路障。
鄂木堆的衛兵上前把右翼蒙古的大纛旗盎然矗立在高地之上。
鄂木堆手搭涼棚舉目向下遊觀察。
但見近處的路障層層疊疊,遠處的河道橫七豎八,河道邊堆積泥土石塊,一裏之外的河穀中央凸起一座小山,山上一座城,城牆正對石門,牆上有士卒走動,一麵旗幟微微飄揚。
看來今天如果沒有步卒的幫助,這條道騎兵無論如何是過不去了。
“轟”,又是一聲炮響。
鄂木堆不為所動,反而在馬上立起身軀。
鄂木堆看清了那麵旗,旗幟上是一顆五芒星。
居然是他們?
這夥人善於利用地形阻擊,青山嘴的戰鬥鄂木堆沒機會同他們硬碰硬。
冤家路窄,居然在這裏撞見了。
鄂木堆一邊仔細觀察一邊心裏盤算如何為步卒清理出一條便捷的通路。
突然鄂木堆覺得身下戰馬一動,自己飛了起來。
天地在那一刻變得無比寂靜。
地麵上的路障一覽無餘,鄂木堆想扭頭看一眼小山上城牆的後麵,可是脖子不聽使喚。
眼中的地麵變成了蔚藍的天空和潔白的雲朵。
有一朵雲彩的形狀好奇怪,像是被人用掃帚狠狠地掃過,一道兒一道兒地,鄂木堆不由得想笑。
山穀“隆”、“隆”、“隆”的迴響中,右翼蒙古的戰馬不安地打著響鼻,馬蹄不住地刨地,蒙古騎兵紛紛扭頭尋找他們的主帥。
主帥和大纛旗一起不見了。
主帥和大纛旗原來的高地被削下去一個坑。
高地周圍十幾丈遠散布著碎肉和碎屑。
不少蒙古騎兵疑惑地抬頭看天。
不少蒙古騎兵困難地思考自己該怎麽辦。
滿洲國的軍法規定:主帥進則士卒進。
但是軍法沒規定要是主帥和大纛旗突然消失了,士卒該怎麽辦啊!
突然一個蒙古騎兵嚎叫一聲,撥轉馬頭轉身就跑。
這名騎兵立刻帶動其他騎兵,其他騎兵再帶動更多騎兵,頃刻之間五百右翼蒙古跑了個幹幹淨淨。
石門山口又恢複了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