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到許昌沒多久,就傳來了袁紹和公孫瓚決戰的消息。我心想:‘袁紹看來真的等不急了,想要身兼四州牧。既然他的野心看來已經膨脹起來了,那我就再幫他一把。我不介意他早點打官渡之戰,更不介意他早點英年早逝。’我迅速傳令:張遼等眾將調集本部所有人馬,我要親征公孫瓚。然而,我的計劃剛剛說出口,就遭到了眾臣的反對。尤其是太尉楊彪,反對的最為激烈。無奈之下,我隻好放棄了心中的雄心壯誌,安靜的迴後宮去和妃嬪們聊天解悶了。
是夜,我召見了張遼。“少傅,你我好久沒有這樣詳談了。”我緩緩的說道。張遼感慨道:“是啊,臣的確已經遠離陛下身邊很久了。”一語雙關。我知道,他在怕,怕自己成為第二個韓信。我也感慨道:“文遠為鷹,狐兔尚在,何懼唿?況且狡兔死,光武亦未烹功臣耳。”張遼叩首的說道:“臣多慮了。”我直入正題:“此番出征公孫瓚,要有勞少傅了。我希望少傅能帶迴公孫瓚的活人和他的部屬。罪名嗎,就是不聽詔令,拒絕進京述職,意圖割據一方,對抗朝廷。另外,我聽馬孟起說公孫瓚手下有一名勇將叫趙雲,你注意一下,讓孟起想辦法把他帶迴來。”
次日張遼為主帥,統領馬超、太史慈、張楊、韓暹、段煨諸部共二十萬人,直奔幽州而去。管亥和鮮於輔各統領一萬人留守新都。此時的袁紹已經和公孫瓚在磐河打得不可開膠。袁紹此時占據著並州、青州、冀州,勢力可謂雄厚;而公孫瓚隻占有幽州。此番袁紹是傾巢而出,共有軍隊四十萬,而公孫瓚傾全力征兵,卻隻有十五萬軍隊。
等張遼帶兵到達時,公孫瓚已經被圍在易京。不過這公孫瓚囤積了三百萬斛糧食,再加上城牆堅固,城樓高大,袁紹打了許多次都沒能打得下來。此次,他是誌在必得。而公孫瓚也知道就這麽固守不是辦法,這時趙雲獻計說:“我在這裏為您守住易京,您突圍而出,聚攏在外邊的殘部,這樣就可以裏外夾擊袁紹,一舉解除易京之圍。”公孫瓚覺得趙雲的話,有道理,於是準備突圍。但是他的長史關靖對他說:“今天將軍的將士都已經土崩瓦解了。您之所以還能和袁紹相持,是因為他們顧慮在城裏的家小,還有將軍您還在啊。將軍您和袁紹這麽相持下去,袁紹早晚會因為沒軍糧而退兵。您的部眾就會重新聚攏在您的身邊。可您要是突圍出去了,那留守的將士必定無心戀戰,那易京可就危險了。一但易京失守,您失去了易京這根基,您還怎麽東山再起呢?” 於是公孫瓚打消了突圍的念頭,隻是派自己的兒子去向黑山賊求救。趙雲一聽此言,再次勸道:“將軍,我聽說黑山賊張燕在朝廷和袁紹的合力打擊之下,已經投降朝廷。此番您拒絕進京述職,朝廷不會允許張燕來救您啊!我們這樣固守下去,袁紹早晚會想到打進來方法。到那時,我們就隻有坐以待斃了。”公孫瓚答道:“這事讓我在考慮考慮。”卻毫無想按趙雲方法行事的意思。他的大將嚴剛問道:“主公為何不按趙雲之計一試?”公孫瓚答道:“此人新到我們這裏,雖然上次在顏良手中救了我,但也不可以輕信。一但他獻城投降,我的基業就沒了。”嚴剛上次與袁紹交戰,為文醜所傷,也幸得趙雲相救,所以心中十分感激。他暗中將趙雲叫道自己的府中,勸趙雲道:“主公因為你是新來的,所以並不十分相信將軍。所以趙兄你的計策恐怕不會實施。趙兄的本事,嚴某是見識過的,所以嚴某心中也為此事趕到惋惜。我知道趙兄在易京沒有什麽親戚,不知道趙兄是否願意留在嚴某的家裏,這日後也有個照應。”趙雲知道嚴剛的盛情難卻,所以就答應下了。
公孫瓚之子,沒找到張燕的部隊,看到張遼到達,便來到張遼的大營之中,想求張遼相救。張遼笑著答道:“此番我等就是奉了陛下的命令,前來說和兩家罷兵的。既然公孫公子來了,就一起想辦法,來救公孫大人吧。”公孫瓚之子對張遼是感激涕零。幾日後,公孫公子拿著公孫瓚派人送來書信,說三日後申時,舉火為號,共同攻擊袁紹軍。等公孫瓚之子離去,賈詡對張遼說:“在袁紹的重圍之下,這封書信還能到達我們這裏。就說明公孫瓚發出的信不隻這一封而已。我想袁紹肯定已經知道了信的內容。所以如果依照此計行事,一定會受到埋伏。不如我們將計就計,趁亂殺進易京。完成主公所交代的任務。”張遼說道:“先生的想法與我相同。”
三天後申時,袁紹如期舉火。公孫瓚以為救兵來了,大開城門殺了出來。沒想到袁紹早就設計好伏兵等待。公孫瓚軍被殺得大亂。這時,一支軍馬從兩翼殺了過來。為首的是張遼和馬超。袁紹軍猝不及防,被殺得大敗。袁紹本人在顏良和文醜的保護下迴到大營。而他派去埋伏張遼軍的部隊,也已經被太史慈全數消滅。二十萬大軍如數進入易京。
公孫瓚看到援軍到來,是大喜過望。急忙命令,在自己的府邸中大擺宴席,招待南軍眾將士。席間,公孫瓚是推杯換盞,大力拉攏張遼等人,意圖借助他們的力量擊敗袁紹。張遼等人也假意奉迎,取得了公孫瓚的信任。此時袁紹的謀士田豐獻計說:“主公,公孫瓚高城深池,堅守不出,本來就很難對付;現在援軍又至;而且他屯糧頗多,可供其五年之用。我們要不盡快想辦法破城,那等到我們軍糧耗盡時,我們的死期就到了。”袁紹笑著說:“想必是(田豐字)元皓你有了什麽破敵之計了吧?速速說來。你我一同商量一下應該如何應對今日的情況。”田豐說道:“易京城牆堅固,城內又有高樓千幢。就算我們打破城牆,公孫瓚也可以與我們巷戰。所以我認為,應該挖地道進入城內,找到他樓的地基,放上木材焚燒。那樣其樓必倒。這樣用不多久,易京城內的高樓就會全部倒塌。公孫瓚失去了他所依仗的高樓,又突圍不了,以他的性格必然自盡。這樣主公就可以坐領幽州。”袁紹大笑依計而行。
公孫瓚看著一幢幢的高樓倒塌,心中漸漸沒了底氣。當初蓋樓時,他曾對部下豪言:“曾經我說,我可以平定天下。今天看來,我已經沒那個能力了。不如不再征戰,努力囤積田穀。兵法雲:百樓不攻。今天我在易京內蓋下千幢高樓,儲存下足夠的糧食。等這些糧食都吃光了,天下的大勢就已經定了。我們也就可以知道出路了。”可現在,公孫瓚已經知道,自己就算是造成了千樓之城,也不能保證自己活得有多麽長久。在公孫瓚的影響下,城內充滿了失敗的氣氛。馬超也趁機宴請趙雲,想將他拉入自己的陣營。“趙將軍,自從上次與你交手後,在下就對您深表佩服。以趙將軍你的武藝與能力,實在不應該屈居於公孫瓚的手下。在這裏你既沒有公孫瓚的信任,也沒有發揮才能的空間。不如來陛下身邊做事。我上次迴京,就向陛下推薦了趙將軍您,陛下也對趙將軍十分器重。不知道趙將軍意下如何?”馬超不會當說客,所以就直來直去的說了出來。趙雲一笑:“馬將軍這麽作,似乎不太好吧。你們來幫我家主公的忙,卻同時在挖我們主公的牆角。似乎……嗬嗬,趙某,既然已經投靠我家主公,就不會輕易變節,否則將來皇帝陛下也不會信任於我。你說呢?馬將軍。”在一旁的荀攸哈哈大笑:“趙將軍,荀某似乎聽錯了。當今天下,誰才是大漢的主公?這點趙將軍似乎忘了。公孫瓚在朝廷裏,也不過就是陛下的一個臣子。陛下要調你到身邊,就算是公孫瓚也沒資格反對。大漢隻有一個天子!剩下的都是漢臣。你來為陛下效力,還稱得上變節嗎?”趙雲一愣:“這個……”不得不說,在理論上,荀攸的話是駁不倒的,因為天子這個名號,還不是誰都有的。名義上,各路諸侯依然是大漢的臣子。而公孫瓚也隻是幽州牧,依然還要受朝廷的管轄,盡管那隻是名義上的管轄。趙雲同樣明白這個道理,他知道,天子再不濟,也是天子,在名義上,誰都是漢臣。但這個名義卻可以束縛住每個人,他趙雲也不例外。但他依然猶豫,因為實質上那與變節沒什麽兩樣,趙雲歎了口氣,說道:“那就請馬將軍明日和公孫將軍說一下我調入南軍的問題。將軍同意的話,我沒意見。”聽了這話,荀攸和馬超相視而笑。因為,他們已經帶了我寫下的調趙雲入南軍的聖旨。
次日,荀攸當著公孫瓚的麵前宣讀了聖旨,調趙雲入南軍,任騎都尉一職。公孫瓚根本就沒把趙雲當過心腹,所以也樂意作個順水人情,將趙雲送入南軍。接下聖旨後,當即宣布,擺宴為趙雲送行,並帶頭恭喜趙雲升遷(這個傻x,這不是白癡嗎?)。宴席之上,眾將暢飲。忽然太史慈帶領一路軍馬圍住了舉行宴會的大廳,將公孫瓚擒下,同時製住了公孫瓚手下的眾將。荀攸拿出了第二道聖旨:公孫瓚拒不聽從天子號令,不願進京述職。意欲割據一方,對抗朝廷。奉旨將其收監。隨軍同行的右尚書令周宓遷幽州刺史,管理幽州一切事務。眾將知道上當,但也無可奈何。天子這個頭銜足夠壓死任何人。
次日,荀攸給袁紹寫了封信,將幽州的情況陳說一遍,並勸其退兵。之後新任的幽州此時周宓來到袁紹的大營宣讀了我命令他退兵的敕書。有三十幾萬大軍作後盾,袁紹隻能無奈的接受敕書,退兵而走。幾日後,將公孫瓚手下的眾將安排好(願意效力朝廷的跟著走,不願的辭官致仕),張遼將原來的南軍與幽州兵混編,留下了十萬給周宓統領,並將遊擊將軍伍瓊留下來作周宓為副手,剩下兵馬劃了五萬給趙雲統領,嚴剛作為他的副手。將公孫瓚和兩百五十萬斛糧食一起被押迴許昌。我降旨將公孫瓚廢為庶人,枷號(在大街上帶著枷,對路人述說自己的罪行。我這是將後世的刑法帶到了三國)一年。
是夜,我召見了張遼。“少傅,你我好久沒有這樣詳談了。”我緩緩的說道。張遼感慨道:“是啊,臣的確已經遠離陛下身邊很久了。”一語雙關。我知道,他在怕,怕自己成為第二個韓信。我也感慨道:“文遠為鷹,狐兔尚在,何懼唿?況且狡兔死,光武亦未烹功臣耳。”張遼叩首的說道:“臣多慮了。”我直入正題:“此番出征公孫瓚,要有勞少傅了。我希望少傅能帶迴公孫瓚的活人和他的部屬。罪名嗎,就是不聽詔令,拒絕進京述職,意圖割據一方,對抗朝廷。另外,我聽馬孟起說公孫瓚手下有一名勇將叫趙雲,你注意一下,讓孟起想辦法把他帶迴來。”
次日張遼為主帥,統領馬超、太史慈、張楊、韓暹、段煨諸部共二十萬人,直奔幽州而去。管亥和鮮於輔各統領一萬人留守新都。此時的袁紹已經和公孫瓚在磐河打得不可開膠。袁紹此時占據著並州、青州、冀州,勢力可謂雄厚;而公孫瓚隻占有幽州。此番袁紹是傾巢而出,共有軍隊四十萬,而公孫瓚傾全力征兵,卻隻有十五萬軍隊。
等張遼帶兵到達時,公孫瓚已經被圍在易京。不過這公孫瓚囤積了三百萬斛糧食,再加上城牆堅固,城樓高大,袁紹打了許多次都沒能打得下來。此次,他是誌在必得。而公孫瓚也知道就這麽固守不是辦法,這時趙雲獻計說:“我在這裏為您守住易京,您突圍而出,聚攏在外邊的殘部,這樣就可以裏外夾擊袁紹,一舉解除易京之圍。”公孫瓚覺得趙雲的話,有道理,於是準備突圍。但是他的長史關靖對他說:“今天將軍的將士都已經土崩瓦解了。您之所以還能和袁紹相持,是因為他們顧慮在城裏的家小,還有將軍您還在啊。將軍您和袁紹這麽相持下去,袁紹早晚會因為沒軍糧而退兵。您的部眾就會重新聚攏在您的身邊。可您要是突圍出去了,那留守的將士必定無心戀戰,那易京可就危險了。一但易京失守,您失去了易京這根基,您還怎麽東山再起呢?” 於是公孫瓚打消了突圍的念頭,隻是派自己的兒子去向黑山賊求救。趙雲一聽此言,再次勸道:“將軍,我聽說黑山賊張燕在朝廷和袁紹的合力打擊之下,已經投降朝廷。此番您拒絕進京述職,朝廷不會允許張燕來救您啊!我們這樣固守下去,袁紹早晚會想到打進來方法。到那時,我們就隻有坐以待斃了。”公孫瓚答道:“這事讓我在考慮考慮。”卻毫無想按趙雲方法行事的意思。他的大將嚴剛問道:“主公為何不按趙雲之計一試?”公孫瓚答道:“此人新到我們這裏,雖然上次在顏良手中救了我,但也不可以輕信。一但他獻城投降,我的基業就沒了。”嚴剛上次與袁紹交戰,為文醜所傷,也幸得趙雲相救,所以心中十分感激。他暗中將趙雲叫道自己的府中,勸趙雲道:“主公因為你是新來的,所以並不十分相信將軍。所以趙兄你的計策恐怕不會實施。趙兄的本事,嚴某是見識過的,所以嚴某心中也為此事趕到惋惜。我知道趙兄在易京沒有什麽親戚,不知道趙兄是否願意留在嚴某的家裏,這日後也有個照應。”趙雲知道嚴剛的盛情難卻,所以就答應下了。
公孫瓚之子,沒找到張燕的部隊,看到張遼到達,便來到張遼的大營之中,想求張遼相救。張遼笑著答道:“此番我等就是奉了陛下的命令,前來說和兩家罷兵的。既然公孫公子來了,就一起想辦法,來救公孫大人吧。”公孫瓚之子對張遼是感激涕零。幾日後,公孫公子拿著公孫瓚派人送來書信,說三日後申時,舉火為號,共同攻擊袁紹軍。等公孫瓚之子離去,賈詡對張遼說:“在袁紹的重圍之下,這封書信還能到達我們這裏。就說明公孫瓚發出的信不隻這一封而已。我想袁紹肯定已經知道了信的內容。所以如果依照此計行事,一定會受到埋伏。不如我們將計就計,趁亂殺進易京。完成主公所交代的任務。”張遼說道:“先生的想法與我相同。”
三天後申時,袁紹如期舉火。公孫瓚以為救兵來了,大開城門殺了出來。沒想到袁紹早就設計好伏兵等待。公孫瓚軍被殺得大亂。這時,一支軍馬從兩翼殺了過來。為首的是張遼和馬超。袁紹軍猝不及防,被殺得大敗。袁紹本人在顏良和文醜的保護下迴到大營。而他派去埋伏張遼軍的部隊,也已經被太史慈全數消滅。二十萬大軍如數進入易京。
公孫瓚看到援軍到來,是大喜過望。急忙命令,在自己的府邸中大擺宴席,招待南軍眾將士。席間,公孫瓚是推杯換盞,大力拉攏張遼等人,意圖借助他們的力量擊敗袁紹。張遼等人也假意奉迎,取得了公孫瓚的信任。此時袁紹的謀士田豐獻計說:“主公,公孫瓚高城深池,堅守不出,本來就很難對付;現在援軍又至;而且他屯糧頗多,可供其五年之用。我們要不盡快想辦法破城,那等到我們軍糧耗盡時,我們的死期就到了。”袁紹笑著說:“想必是(田豐字)元皓你有了什麽破敵之計了吧?速速說來。你我一同商量一下應該如何應對今日的情況。”田豐說道:“易京城牆堅固,城內又有高樓千幢。就算我們打破城牆,公孫瓚也可以與我們巷戰。所以我認為,應該挖地道進入城內,找到他樓的地基,放上木材焚燒。那樣其樓必倒。這樣用不多久,易京城內的高樓就會全部倒塌。公孫瓚失去了他所依仗的高樓,又突圍不了,以他的性格必然自盡。這樣主公就可以坐領幽州。”袁紹大笑依計而行。
公孫瓚看著一幢幢的高樓倒塌,心中漸漸沒了底氣。當初蓋樓時,他曾對部下豪言:“曾經我說,我可以平定天下。今天看來,我已經沒那個能力了。不如不再征戰,努力囤積田穀。兵法雲:百樓不攻。今天我在易京內蓋下千幢高樓,儲存下足夠的糧食。等這些糧食都吃光了,天下的大勢就已經定了。我們也就可以知道出路了。”可現在,公孫瓚已經知道,自己就算是造成了千樓之城,也不能保證自己活得有多麽長久。在公孫瓚的影響下,城內充滿了失敗的氣氛。馬超也趁機宴請趙雲,想將他拉入自己的陣營。“趙將軍,自從上次與你交手後,在下就對您深表佩服。以趙將軍你的武藝與能力,實在不應該屈居於公孫瓚的手下。在這裏你既沒有公孫瓚的信任,也沒有發揮才能的空間。不如來陛下身邊做事。我上次迴京,就向陛下推薦了趙將軍您,陛下也對趙將軍十分器重。不知道趙將軍意下如何?”馬超不會當說客,所以就直來直去的說了出來。趙雲一笑:“馬將軍這麽作,似乎不太好吧。你們來幫我家主公的忙,卻同時在挖我們主公的牆角。似乎……嗬嗬,趙某,既然已經投靠我家主公,就不會輕易變節,否則將來皇帝陛下也不會信任於我。你說呢?馬將軍。”在一旁的荀攸哈哈大笑:“趙將軍,荀某似乎聽錯了。當今天下,誰才是大漢的主公?這點趙將軍似乎忘了。公孫瓚在朝廷裏,也不過就是陛下的一個臣子。陛下要調你到身邊,就算是公孫瓚也沒資格反對。大漢隻有一個天子!剩下的都是漢臣。你來為陛下效力,還稱得上變節嗎?”趙雲一愣:“這個……”不得不說,在理論上,荀攸的話是駁不倒的,因為天子這個名號,還不是誰都有的。名義上,各路諸侯依然是大漢的臣子。而公孫瓚也隻是幽州牧,依然還要受朝廷的管轄,盡管那隻是名義上的管轄。趙雲同樣明白這個道理,他知道,天子再不濟,也是天子,在名義上,誰都是漢臣。但這個名義卻可以束縛住每個人,他趙雲也不例外。但他依然猶豫,因為實質上那與變節沒什麽兩樣,趙雲歎了口氣,說道:“那就請馬將軍明日和公孫將軍說一下我調入南軍的問題。將軍同意的話,我沒意見。”聽了這話,荀攸和馬超相視而笑。因為,他們已經帶了我寫下的調趙雲入南軍的聖旨。
次日,荀攸當著公孫瓚的麵前宣讀了聖旨,調趙雲入南軍,任騎都尉一職。公孫瓚根本就沒把趙雲當過心腹,所以也樂意作個順水人情,將趙雲送入南軍。接下聖旨後,當即宣布,擺宴為趙雲送行,並帶頭恭喜趙雲升遷(這個傻x,這不是白癡嗎?)。宴席之上,眾將暢飲。忽然太史慈帶領一路軍馬圍住了舉行宴會的大廳,將公孫瓚擒下,同時製住了公孫瓚手下的眾將。荀攸拿出了第二道聖旨:公孫瓚拒不聽從天子號令,不願進京述職。意欲割據一方,對抗朝廷。奉旨將其收監。隨軍同行的右尚書令周宓遷幽州刺史,管理幽州一切事務。眾將知道上當,但也無可奈何。天子這個頭銜足夠壓死任何人。
次日,荀攸給袁紹寫了封信,將幽州的情況陳說一遍,並勸其退兵。之後新任的幽州此時周宓來到袁紹的大營宣讀了我命令他退兵的敕書。有三十幾萬大軍作後盾,袁紹隻能無奈的接受敕書,退兵而走。幾日後,將公孫瓚手下的眾將安排好(願意效力朝廷的跟著走,不願的辭官致仕),張遼將原來的南軍與幽州兵混編,留下了十萬給周宓統領,並將遊擊將軍伍瓊留下來作周宓為副手,剩下兵馬劃了五萬給趙雲統領,嚴剛作為他的副手。將公孫瓚和兩百五十萬斛糧食一起被押迴許昌。我降旨將公孫瓚廢為庶人,枷號(在大街上帶著枷,對路人述說自己的罪行。我這是將後世的刑法帶到了三國)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