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媽,我不怕吃苦。”小寶乖乖巧巧的點著頭,“我見過樓子裏的姐姐們學東西,誰學的慢了就要挨打,我要是學不好,姑媽會不會打我?”
明熙臉色微微一變,鄭重道:“小寶,我不是告訴過你嗎,以前的事不許再提,就算隻有咱們三個人,也不要再說有關那地方的話,以後不許再犯。”看孩子有些被她嚇到,又緩了語氣,“你別害怕,隻要你肯用功,學的快慢都無所謂,不會有人打你的。”
小寶趕緊點頭應是,明熙又說:“以後咱們會在這裏定居,你們也會認識許多新朋友,跟朋友們交往時,關於以前的事盡量少說,若是有人問起你們的父母親人,就說記不清了,若問你們家鄉風俗,隻管搖頭說不知道,都記住沒有?”
兩個孩子忙說記住了,套好詞,明熙就帶著他們在客棧住下,白天帶著他們去附近道觀,明熙跟著人家聽經學道,孩子們坐不住,就在觀內玩樂,觀內道長們看到明熙的裝扮,自然要問上幾句,明熙對道教隻是一知半解,唯一會背的道家經文僅有《道德經》,為了省麻煩才做女冠打扮,道長們一問,她怕說多了露餡,隻能含混說有心投入道家,可惜尚未入門。
道長們也是塵世之人,雖然她僅僅是個沒入門的外行,但她有心入道,道長們就不會把信徒往外推,於是待她很是親切,每天任她跟著自由來去,還能借閱基本道家經文,一來二去的,道觀中人都習慣了她的存在,知道她有心在京城定居,就有人悄悄給她指點門路,告訴她誰的效率高,誰的信譽好,又有誰誰誰,雖然要價高,卻有別人沒有的門路等等。
兩個孩子整天在道觀內四處亂竄,看似小孩子淘氣,其實都是得了明熙吩咐的,在跟常來上香的人都混了個臉熟後,那些人談天說地時就不會刻意避諱他們,不管聽到什麽都用心記下來,迴頭告訴明熙一個月下來,周邊是個什麽情況就被明熙摸了個七七八八,之後她才花大價錢找了個要價雖高卻門路廣又信譽好的中人,委托他買房買地,並順便給他們辦了落戶手續,全套下來要價一千五百兩銀子,折合成一百五十兩金子付了賬,從此明熙三人就是有家有業有戶口的京城人士。
有了房產地產,大寶和小寶的心一下子安穩下來,覺得有了自己的家,就想從客棧搬出去,可惜房子有一段時間沒有主人,雖然保養得挺好,多少需要修葺裝修一下,還要添置些家具擺設,這又是一大筆開銷,明熙讓兩個孩子記賬,看著每天都隻出不進花錢如流水,孩子們心疼的直抽抽,不止一次跟明熙說,隻要有個住的地方就好,不需要什麽擺件陳設,他們也不需要太多的衣服,能換洗過來就行,整天皺著眉頭想省錢的法子。
明熙倒沒想要怎麽奢侈,隻是她養尊處優幾十年,她認為的簡樸,跟普通大眾認為的有很大出入,因此饒是她降低了許多要求,最終布置出來的新家,仍是別人眼中少有的精致講究。
新家收拾齊備,找觀裏相熟的道長選了個黃道吉日,明熙帶著孩子們搬了進去,新家是個二進的宅子,卻帶著兩個跨院,明熙讓大寶住了正院,她帶著小寶住進東跨院裏,她自己住正房,小寶住東廂房,家裏就三口人,安置起來到也方便,每個人都有很大的私人空間,隻可惜兩個孩子一路跟著明熙慣了,離了她反而不適應,大寶是男孩子還好些,小寶性子嬌些,晚上非要跟著她睡,倒把自己房間空了下來。
搬進新家後,明熙又找了個價格沒那麽貴的中人,經他介紹,請了三個幫傭,都是三十左右的婦人,其中鄭嫂子負責做飯,張嫂子負責洗衣,王嫂子負責打掃衛生,三人都是本地人,家中境況一般,所以需要女人們做事掙錢補貼家用,談好了工錢,在中人見證下簽了契約,第二天三人就正式上崗,明熙等人才結束了在外麵訂餐的生活。
忙忙碌碌過了四五天,一家人才安頓下來,明熙帶著禮物,攜兩個孩子到左鄰右舍拜訪,既是讓大家認認人,也是來拜拜碼頭,以後有什麽事也好有個照應,明熙家這段時間折騰的,左鄰右舍早在好奇新搬來的是什麽樣的人家,如今見他們禮數周全,第一印象都還不錯,至於說以後能不能深交,那需要進一步接觸,如今能不被排斥,就已經讓明熙滿意了。
新家的位置是明熙千挑萬選過的,自然各方麵都符合她的要求,治安良好交通方便,鎮上各種鋪子齊全,離她家不遠就是學堂,大寶讀書很是方便,不過他們安頓好已經是冬月底,臘月初七學堂就要放假,明熙就沒有送大寶過去,隻去認了門,提前約好年後大寶去上啟蒙班。
轉眼到了臘八,這還是兩個孩子第一次認真過節,明熙特意親自熬了一鍋臘八粥,炒了兩個菜,她的廚藝不算好,隻會做些家常便飯,跟鄭廚娘沒得比,但意義不同,兩個孩子吃的比以往都香,小寶還說:“姑媽,等我學會做飯,以後也給你做。”
明熙笑笑,孩子孝順,什麽事都想著她,她心裏自然高興,一高興,自己也興起學廚的興趣,想著是不是也跟鄭廚娘學兩年,橫豎藝多不壓身,會做不做總比用到時不會強,這麽想著,又想起她腦子裏那龐大的醫學知識來,有這些理論知識打底,若不鑽研醫術,似乎有點暴殄天物,要不然,找個醫術好醫德也好的人學一學,順便把自己知道的傳播出去?
越想越覺得可行,明熙準備年後就去打聽打聽,附近有沒有這樣的人,若是沒有,說不得要多費點心,自己培養一個出來,能多幾個好醫生治病救人,也算是她的功德。
明熙臉色微微一變,鄭重道:“小寶,我不是告訴過你嗎,以前的事不許再提,就算隻有咱們三個人,也不要再說有關那地方的話,以後不許再犯。”看孩子有些被她嚇到,又緩了語氣,“你別害怕,隻要你肯用功,學的快慢都無所謂,不會有人打你的。”
小寶趕緊點頭應是,明熙又說:“以後咱們會在這裏定居,你們也會認識許多新朋友,跟朋友們交往時,關於以前的事盡量少說,若是有人問起你們的父母親人,就說記不清了,若問你們家鄉風俗,隻管搖頭說不知道,都記住沒有?”
兩個孩子忙說記住了,套好詞,明熙就帶著他們在客棧住下,白天帶著他們去附近道觀,明熙跟著人家聽經學道,孩子們坐不住,就在觀內玩樂,觀內道長們看到明熙的裝扮,自然要問上幾句,明熙對道教隻是一知半解,唯一會背的道家經文僅有《道德經》,為了省麻煩才做女冠打扮,道長們一問,她怕說多了露餡,隻能含混說有心投入道家,可惜尚未入門。
道長們也是塵世之人,雖然她僅僅是個沒入門的外行,但她有心入道,道長們就不會把信徒往外推,於是待她很是親切,每天任她跟著自由來去,還能借閱基本道家經文,一來二去的,道觀中人都習慣了她的存在,知道她有心在京城定居,就有人悄悄給她指點門路,告訴她誰的效率高,誰的信譽好,又有誰誰誰,雖然要價高,卻有別人沒有的門路等等。
兩個孩子整天在道觀內四處亂竄,看似小孩子淘氣,其實都是得了明熙吩咐的,在跟常來上香的人都混了個臉熟後,那些人談天說地時就不會刻意避諱他們,不管聽到什麽都用心記下來,迴頭告訴明熙一個月下來,周邊是個什麽情況就被明熙摸了個七七八八,之後她才花大價錢找了個要價雖高卻門路廣又信譽好的中人,委托他買房買地,並順便給他們辦了落戶手續,全套下來要價一千五百兩銀子,折合成一百五十兩金子付了賬,從此明熙三人就是有家有業有戶口的京城人士。
有了房產地產,大寶和小寶的心一下子安穩下來,覺得有了自己的家,就想從客棧搬出去,可惜房子有一段時間沒有主人,雖然保養得挺好,多少需要修葺裝修一下,還要添置些家具擺設,這又是一大筆開銷,明熙讓兩個孩子記賬,看著每天都隻出不進花錢如流水,孩子們心疼的直抽抽,不止一次跟明熙說,隻要有個住的地方就好,不需要什麽擺件陳設,他們也不需要太多的衣服,能換洗過來就行,整天皺著眉頭想省錢的法子。
明熙倒沒想要怎麽奢侈,隻是她養尊處優幾十年,她認為的簡樸,跟普通大眾認為的有很大出入,因此饒是她降低了許多要求,最終布置出來的新家,仍是別人眼中少有的精致講究。
新家收拾齊備,找觀裏相熟的道長選了個黃道吉日,明熙帶著孩子們搬了進去,新家是個二進的宅子,卻帶著兩個跨院,明熙讓大寶住了正院,她帶著小寶住進東跨院裏,她自己住正房,小寶住東廂房,家裏就三口人,安置起來到也方便,每個人都有很大的私人空間,隻可惜兩個孩子一路跟著明熙慣了,離了她反而不適應,大寶是男孩子還好些,小寶性子嬌些,晚上非要跟著她睡,倒把自己房間空了下來。
搬進新家後,明熙又找了個價格沒那麽貴的中人,經他介紹,請了三個幫傭,都是三十左右的婦人,其中鄭嫂子負責做飯,張嫂子負責洗衣,王嫂子負責打掃衛生,三人都是本地人,家中境況一般,所以需要女人們做事掙錢補貼家用,談好了工錢,在中人見證下簽了契約,第二天三人就正式上崗,明熙等人才結束了在外麵訂餐的生活。
忙忙碌碌過了四五天,一家人才安頓下來,明熙帶著禮物,攜兩個孩子到左鄰右舍拜訪,既是讓大家認認人,也是來拜拜碼頭,以後有什麽事也好有個照應,明熙家這段時間折騰的,左鄰右舍早在好奇新搬來的是什麽樣的人家,如今見他們禮數周全,第一印象都還不錯,至於說以後能不能深交,那需要進一步接觸,如今能不被排斥,就已經讓明熙滿意了。
新家的位置是明熙千挑萬選過的,自然各方麵都符合她的要求,治安良好交通方便,鎮上各種鋪子齊全,離她家不遠就是學堂,大寶讀書很是方便,不過他們安頓好已經是冬月底,臘月初七學堂就要放假,明熙就沒有送大寶過去,隻去認了門,提前約好年後大寶去上啟蒙班。
轉眼到了臘八,這還是兩個孩子第一次認真過節,明熙特意親自熬了一鍋臘八粥,炒了兩個菜,她的廚藝不算好,隻會做些家常便飯,跟鄭廚娘沒得比,但意義不同,兩個孩子吃的比以往都香,小寶還說:“姑媽,等我學會做飯,以後也給你做。”
明熙笑笑,孩子孝順,什麽事都想著她,她心裏自然高興,一高興,自己也興起學廚的興趣,想著是不是也跟鄭廚娘學兩年,橫豎藝多不壓身,會做不做總比用到時不會強,這麽想著,又想起她腦子裏那龐大的醫學知識來,有這些理論知識打底,若不鑽研醫術,似乎有點暴殄天物,要不然,找個醫術好醫德也好的人學一學,順便把自己知道的傳播出去?
越想越覺得可行,明熙準備年後就去打聽打聽,附近有沒有這樣的人,若是沒有,說不得要多費點心,自己培養一個出來,能多幾個好醫生治病救人,也算是她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