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微臣懇請讓渤海郡王的畫像入淩煙閣!”


    楊齊宣躬身行禮後,雙手將早就寫好的奏章呈上,交給了早就心領神會前來接奏章的高力士。


    李隆基那張波瀾不驚的平靜麵孔,終於有了一絲動容。額頭上的皺紋都稍稍舒展了開了一些。


    “愛卿這奏章語焉不詳,朕也是不明其意。”


    李隆基一邊翻看奏章,一邊揣著明白裝糊塗說道。


    方重勇前世曆史上,李隆基年輕的時候被封為“臨淄王”;但是這一世,他未登基之前,卻是被封為了“渤海郡王”。


    因此,“渤海郡王”入淩煙閣,具有極為特殊的政治意義,並不能簡單的認為是皇帝跑淩煙閣裏麵去湊熱鬧。


    反正事情就是這麽個事情,把李隆基年輕時穿親王袍的畫像掛到淩煙閣裏麵就行,這不是問題的關鍵,也不難辦。


    朝廷中樞要如何定性此事,該如何解讀,才是核心要務。


    楊齊宣是李林甫的女婿,李林甫就是借他的口,說出自己想說卻又不能明說的話。


    此時此刻,紫宸殿內無論是知情的,還是不知情的人,都屏住唿吸,靜下心來聆聽楊齊宣會怎麽說。


    “武周時朝政昏暗,民不聊生。


    當年渤海郡王無奈之下出手撥亂反正,於國有大功,可入淩煙閣也。


    至於當年的渤海郡王後來成了當今聖人,並不影響渤海郡王在當年的功績。


    朝聞道夕死可矣,此事已經耽誤了這麽多年,也是時候補一下了。


    請聖人明察,請朝堂諸公明鑒。”


    諫議大夫楊齊宣忍住心中強烈的不適,昧著良心瘋狂拍馬屁,壓根就沒有一點遮掩。


    此話一出,紫宸殿內別說是事先不知情的朝臣了,就連一旁的李林甫,都有些微微愣神。


    自己這個女婿楊齊宣,辦事辦得有點毛糙啊!


    哪怕是得到聖人的授意要這麽解釋,這廝也可以解釋得委婉一點啊!哪有這樣直勾勾的拍馬屁,絲毫都不掩飾的啊!


    李隆基臉上也有些掛不住,一時間麵色尷尬也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他總不能說:朕就是當得起這樣的榮譽,是你們這些朝臣這麽多年欠朕一個交代!


    “放肆!一派胡言!還不退下!”


    李隆基還沒說話,高力士忍不住上前嗬斥了一句。


    楊齊宣訕訕退入群臣序列之中,有些心虛的看了李林甫一眼。


    隻見嶽父大人那如刀一般的眼神,恨不得將自己大卸八塊,楊齊宣頓時心中七上八下,剛才的得意洋洋頓時消散得無影無蹤!


    李林甫心中也是苦悶得很。


    方重勇這種靈醒又機敏的確實好,可實在是搞不到手啊!那隻好有什麽材料做什麽菜,把楊齊宣這種廢物推出來了。


    事到如今,開弓沒有迴頭箭,李林甫覺得自己不站出來不行了!


    “聖人,微臣以為,楊大夫之言雖然有嘩眾取寵之嫌,但自開元以來,朝堂諸公們在聖人的帶領下勵精圖治,如今我大唐已經名揚四海,鎮壓八荒,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想當年,太宗皇帝有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後又加入了以人為鏡的魏征。而自開元以來,眾多文臣武將們的功勳卻逐漸被後人淡忘。也確實有必要在淩煙閣內加入一些新功臣,以彰顯我大唐君臣薪火相傳。


    微臣以為,給淩煙閣增添新功臣畫像之事,確實可以拿到朝堂上討論一番。隻是今日事出突然,不太方便,可以改日再議。”


    李林甫不疾不徐的說道。


    由於女婿不給力,沒有人來給他“捧哏”,所以該說的不該說的,李林甫一口氣都說完了。總而言之就一句話:重開淩煙閣之事,他也是同意的,要商量也隻能商量細節!


    “哥奴言之有理。”


    李隆基微微點頭說道。


    或許是他也覺得目前時機還不成熟,李隆基又補了一句說道:“此事下次朝會再議。”


    見目的已然達到,李林甫施施然退入群臣序列之中。他餘光看到左相李適之正在用驚詫與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自己,不由得壓住了內心的冷笑,讓它不出現在麵部表情當中。


    重開淩煙閣,增加淩煙閣的功臣數量,這個事情怎麽說呢,其實朝中很多人都是盼望的。這件事隻是可能把“淩煙閣”這個金字招牌砸壞,對於國家整體而言無益。


    但對於某些政治勢力來說,卻並非如此。


    比如說基哥想把張九齡加進去,那麽朝堂當中的“文學派”官員,比如說翰林院的某些人,比如在洛陽當府尹的張九齡之弟張九皋這樣的,他們就不會站出來反對。


    這何嚐又不是基哥在凝聚朝堂的力量呢?


    所以說麵對這種聖人暗中推進,朝臣樂見其成的狀況,唯有順勢而為,才是王道。


    要不就學鄭叔清一樣,在“不知道”這件事之前,就明哲保身跑路。否則隻要今日朝會過了,哪怕你辭官,也是在對聖人不敬,故意給聖人難堪!


    是,或者不是,必須要表態,哪怕某個中樞官員已經躺棺材板上等死了,死之前也得給聖人一個態度!


    “幽州節度使牛仙客病重,不能理事,他上表請辭。


    朝中有誰可接替牛仙客呢?”


    李隆基忽然拋出今日的第二個重大議題。


    安祿山在平盧節度使任上幹得風生水起,大肆擴充兵馬,並在邊鎮頻頻出擊,深入契丹境內抓俘虜。雖然這樣極大的激化了大唐北方邊境的民族矛盾,但大唐君臣自上而下都不認為這有什麽錯誤。


    既然契丹人不服,那打服就行了,懷柔是沒有必要的。


    牛仙客在幽州擔任節度使,這幾年都是以休養生息為主,“戰績”遠遠沒有安祿山亮眼,甚至顯得無能平庸。


    所以朝中一直都有聲音,希望牛仙客卸任後,朝廷將幽州節度使之職授予安祿山,這樣有助於邊鎮的管理。


    不得不說,這個建議如果僅僅站在邊防的角度看,確實是一步順應時勢的好棋。幽州節度使與平盧節度使的防區部分重合,很多時候都需要互通消息,甚至是聯合起來打配合出兵。


    兩鎮兵馬歸一個人調度,確實可以最大程度防止北方出現武周末年,營州之亂的那種局麵。


    但是,和出了名安分守己,又無後台撐腰的牛仙客不同,安祿山不僅是雜胡出身,而且野心勃勃,並不安於現狀。一旦他掌控了北方的兩個軍鎮,誰也不知道朝廷還能不能製約得住安祿山。


    “方全忠負責整頓關中禁軍,組建神策軍拱衛長安的安全,所以舉薦他的話就不必說了。”


    李隆基又補了一刀。


    很多想站出來說話的朝臣,都不自覺的收迴剛剛想邁出去的步子。事實上,沒有任何人比方有德更合適幽州節度使之職,更何況他還在那邊任職過,簡直輕車熟路。


    無論是個人能力,還是個人威望,又或者是人脈以及對軍務的熟悉程度,方有德都是幽州節度使的第一人選。


    他之前有救駕之功,也得李隆基信任,更不可能跟安祿山沆瀣一氣。


    但李隆基發話了,方有德不是不好,而是朕需要他在身邊編練禁軍!這條路自然是被堵死了!


    “聖人,皇甫惟明可往幽州,接替牛仙客。”


    李適之出列,對著李隆基叉手行禮說道。


    他接替了張守珪的職務,在擔任左相的同時,也兼任兵部尚書一職。皇甫惟明在隴右地區屯田,有些政績,起碼隴右將近十萬人的大軍沒有斷糧,已經很難得了。


    隻是皇甫惟明暫時還沒有戰功,去了幽州能不能鎮得住場子,還很難說。


    幽州地區被安祿山的激進政策搞得雞飛狗跳,唐軍出了幽州城以北的山脈就要隨時準備戰鬥,實在是不能讓一個不通軍務又年輕氣盛的將領,來擔任節度使。


    事實上,安祿山多次請示要求擔任幽州節度使,並表示願意把他現在擔任的平盧節度使讓出來,就是因為前者的分量遠高於後者!


    平盧節度使管轄範圍的經濟實力十分有限,必須仰仗朝廷的持續補給。


    但幽州節度使的管轄範圍,其南麵連接著富庶的河北。哪怕沒有朝廷的掣肘,安祿山擔任幽州節度使以後也可以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甚至都不需要去幹“轉賣”契丹奴隸的事情了。


    李適之提出讓皇甫惟明接替牛仙客擔任幽州節度使,沒有一個人願意站出來反對。因為如果反對又提不出更好的方案,那安祿山勢必會擔任兩鎮節度使。


    將來出了事,可沒人能承擔得起這樣的責任!


    “諸位愛卿以為如何?”


    李隆基微笑問道。


    “微臣以為,裴旻可為幽州節度副使,留後,靜塞軍軍使。”


    李林甫站出來叉手行禮說道。


    他沒有反對讓皇甫惟明擔任幽州節度使,但是提出了一個“補充意見”,讓裴旻由龍華軍軍使改任為靜塞軍軍使,並擔任幽州留後,節度副使!


    留後,是唐代節度使、觀察使缺位時設置的代理職稱。簡單說就是:如果皇甫惟明因病不能理事了,或者陣亡了,或者被朝廷免職了,那麽擔任留後的裴旻,便可以直接行使節度使的權力。


    直到下一任幽州節度使接管權力為止!


    開元初年便有節度使陣亡的例子,因此“留後”的應急政策,大唐中樞是以非常認真的態度在執行,並非是可有可無。當然了,如果節度使能夠正常行使權力,那麽留後就隻是留後,並無高人一等之權。


    調兵練兵什麽的就更別說了。


    按方重勇前世“遺囑自動生效”的規則來理解,非常貼切。


    換句話說,李林甫並不同意讓皇甫惟明擔任幽州節度使,但很顯然他也不想讓安祿山一人兼任兩鎮節度使,所以隻能打一個“小補丁”。


    “如此,便讓皇甫惟明去幽州赴任吧,裴旻擔任節度副使,留後。”


    李隆基滿心疲憊的說道。現在他對於朝廷政務很懈怠,幾乎隻有重大人事任命方麵的事情才會發表意見。


    “對了,方重勇正在奔赴隴右的任上,便讓他擔任隴右留後吧。”


    也搞不懂這位大唐天子是怎麽想的,李隆基忽然說出了一句讓眾臣子們都無語凝噎的決定。


    以至於他們連反對都不知道要怎麽去反對了。


    唐代的官職任命,都是一連串的組合拳,才能發揮真正的威力。有時候這一串組合拳裏麵隻要少了一個,當事官員就辦不成事情了。


    比如說“戶部侍郎+鹽鐵使+轉運使”這個官職組合,就是中唐以來管理朝廷財政的大員擔任。


    有鹽鐵就必然有轉運,隻有這樣才能保證朝廷的鹽鐵稅收能收上來。如果隻給鹽鐵使不給轉運使,那麽這位官員就很可能被朝中敵對勢力的轉運使玩得欲仙欲死!


    留後這個官職也是如此,類比“遺產繼承人”!


    如果前麵不加“某某軍使,節度副使”等官職,那就隻是個純粹的頭銜,在邊鎮一個兵都調動不了。


    李隆基任命方重勇為隴右留後,卻又不加其他的官職,這個任命已經不是兒戲兩個字可以形容了,而是到了反對的人都懶得開口的地步。


    反對吧,實際上沒有任何效果,因為這個官職也不可能產生效果,反對此項任命,隻會得罪方有德與方重勇父子,還是那種完全沒意義的得罪。


    不反對吧,又好像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聖人……單純一個留後之職,讓方重勇擔任也沒有什麽意義啊。


    要麽給他加隴右節度副使與臨洮軍軍使,要麽就幹脆不要給留後。


    還請聖人收迴成命。”


    李適之是個實誠人,朝中群臣都不願意說的話,被他說出來了。


    紫宸殿內隱約傳來某些人發出的輕笑聲。


    本來潛規則嘛,大家心知肚明就行了,不說是最好的。可是現在有個人說出來了,那就顯得李隆基辦事不地道了。


    李隆基到底是在故意耍猴呢,還是在無意耍猴呢?


    是故意欺負方重勇年輕不懂事呢,還是無意中忽略了方重勇不懂官場潛規則呢?


    紫宸殿內眾臣麵麵相覷,還好方有德不在此地,要不然,他大概會尷尬到伏地拜謝推辭。


    留後的特殊性在於,就算節度使不能理事了,留後也隻是暫代。沒有朝廷的任命,擔任留後的人,是無法自動成為下一任節度使的。


    換句話說,前任節度使出事了,留後暫代其職。等下一任節度使到任後,這個留後很可能繼續擔任留後!


    以前是什麽官職,後麵還是什麽官職,等於白忙活了!


    而隻要節度使不出事,那麽留後的權力就永遠不會被“開啟”。


    這種任命又有什麽意思呢?


    某些心思活絡的臣子們迴過味來,這不就有點類似於:在節度使換屆的空窗期內,朕讓你小子在邊鎮過過癮。


    之類的。


    “朕如此任命,自有主張,左相不必大驚小怪的。


    朝廷官員任職,又不是一定要發揮作用。”


    果不其然,李隆基輕描淡寫說道,都懶得去解釋。他自己都將這件事當個笑話看,也壓根沒想追究李適之頂撞自己。


    ……


    對於長安城內發生的一係列破爛事,方重勇都一無所知,事實上,就算他知道了也做不了什麽。


    還不如不知道,心裏也更輕鬆一些。


    當方重勇一行人出秦州(天水),前往渭州的時候,路過了位於驛道上的落門川。方重勇前世的曆史上,唐大中年間時,吐蕃論恐熱欲攻唐,聚其部眾於落門川,足以見得此地之要害。


    這裏是通往隴右的必經之路,按照大唐的驛道規劃,這裏應該有一個驛站叫“落門驛”,然而他們在附近卻沒有找到任何開門營業的驛站。


    隻有一個似乎已然荒廢了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的落門驛“遺址”,院子外麵兩根木杆中間的匾額上,似乎隱約寫著“落”“驛”等字,隻是字跡在風吹雨打之下,顯得模糊不清了。


    驛站院門大開,實際上也沒有什麽門不門的,因為連門板都被什麽人拆掉拿走了。初春時節院子裏便長滿了雜草,黃色的土牆上還帶著歲月斑駁的痕跡。


    要是有人說這裏是鬼屋,方重勇都相信!甚至裏頭的“陳設”還不如傳說中的鬼屋呢!


    “這裏是驛站?


    不能說叫落門驛,就把門板都拿走吧?”


    裴秀難以置信的詢問道。


    她這個棒槌難得問了一個很有水平的問題。


    很難想象大唐的驛站裏麵,會有分水驛那種包含三個大飯廳,可供數百人居住,就連驛馬都有百匹以上的驛站。規模與小鎮相比也不遑多讓了。


    但也有麵前這個裏頭空無一物,就連門板都被人拆掉的落門驛!


    “上次伱們打獵不是打到了一些兔子,把肉醃製了麽,現在正好用上了。今夜就在這裏過夜,等會在院子裏生火。”


    方重勇沒有搭理裴秀,而是對何昌期吩咐了一句。


    “在這裏過夜啊。”


    裴秀看了看昏黃的天色,又聽到耳邊有烏鴉在嘎嘎叫,忍不住縮了縮脖子。


    “怕什麽,某跟著方節帥,在揚州城下殺那些亂民,殺得護城河裏都是紅的,一點都不害怕。現在這些有什麽可怕的?”


    何昌期嘲諷了裴秀一句,領著管崇嗣等人去忙了。


    “越往西麵走,就越荒涼啊。”


    裴秀忍不住歎息了一聲,已經懶得跟何昌期吵架了。


    “跟吐蕃人比起來,這些都不算什麽。”


    方重勇對裴秀正色說道。說完他拿出掛在腰間的烏朵,隨手在地上撿了一塊小石頭。


    他指著不遠處的樹枝說道:“我能把那個打斷,你信不信?”


    “你就吹吧,甩這種東西怎麽可能打中,又不是射箭。”


    見識淺薄的裴秀不屑說道。


    “嗬嗬。”


    方重勇冷笑一聲,隨手甩了甩烏朵,石塊飛出,將不遠處那根很細的樹枝打斷了,看得裴秀大感驚奇。


    “每個吐蕃人,基本上都有這樣的水平。對他們而言就像是吃飯喝水一樣簡單,你說吐蕃人可怕不可怕。”


    方重勇麵色平靜對裴說道。


    “呃,要不你派個人送我迴長安吧。”


    裴秀有些擔憂的詢問道,心虛的低頭看地。


    方重勇擺了擺手,懶得跟這位多廢話。


    來都來了,哪有迴長安的道理。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唐挽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攜劍遠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攜劍遠行並收藏盛唐挽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