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詔書要求,廷尉石勤為英王騰出房屋館舍。英王片刻不敢不耽誤,籌集所需全部人手,在廷尉司大堂開庭審理。秦帝擔心英王因瓏佳公主的緣故而偏向木家,故而決定旁聽,英王更是不敢怠慢,務求表現的完美無缺,爭取籠住聖心。因為聖上駕臨,廷尉石勤、大司獄孟苞、天牢司獄周正不敢有絲毫懈怠、竭盡全力為英王打雜。太子將保住儲位視為頭等大事,對廷辯隻是和稀泥,從不插手朝中政務,每每在秦帝和司馬皇後麵前恪守孝道,以免引起秦帝的猜忌。太子依舊是處事謹慎,自然是為了避嫌,不參加旁聽。瓏佳公主、尚書令婁奮強、兩位尚書仆射也參加旁聽。
廷尉石勤協助英王審案,禁軍指揮史斛律建、大司獄孟苞、天牢司獄周正這三位大員負責押送原告、被告、證人,以及證物的調取。廷尉司廷尉評範昶負責訴狀、卷宗的撰寫。英王認為木氏謀逆案是由紀蕙蘭、木無愧去華陰私會流匪晁彪而引起的,期間還發生賑災糧餉問題與流民攻陷縣城的事情。大司農兆敬作為原告,指控木家父子夫妻四人各項罪證。眾人向秦帝行跪拜之禮後,英王主持庭審。庭審時,證據是重中之重,隻有人證、物證雙全時,才能判定被告的罪行。
兆敬躬身道:“英王殿下,臣有證人華陰縣主簿韋統,他可指證木家罪行。”
英王道:“帶證人韋統入堂。”
兩名衙役帶來韋統,紀蕙蘭大吃一驚,韋統居然活著逃到京城,前來指證自己,全怪自己當時一時疏忽,放過了他。紀蕙蘭神色黯然,看來韋統這一迴非要咬死木家不可。
韋統頓首道:“微臣拜見陛下,英王殿下。”
英王正色道:“起來迴話。當眾講述你在匪徒晁彪攻陷華陰縣府的所見所聞。”
“多謝殿下。”韋統站起身來,躬身道,“逆犯紀氏與其子木無愧勾結太華山黑風寨匪首晁彪,助其圍攻華陰縣城。臣等寡不敵眾,匪首攻進城內,臣等俱被俘虜。縣令淩大人寧死不降,紀氏窮兇極惡,親手殺害縣令淩大人,縣丞朱文、縣尉梁奉亦慘遭紀氏殺害,其餘屬官盡皆遭匪徒屠戮……”
“血口噴人。”紀蕙蘭不由得大怒道,“我殺了他們不假,可是淩俊等人向晁彪屈膝求饒,我不忿於他們卑躬屈膝,才親手殺了他們。你竟敢當著天子與王侯公卿的麵公然撒謊,這可是欺君之罪。”
英王厲聲道:“這裏是廷尉司,請木夫人冷靜。”
尚書右仆射彥啟突然跪倒在英王麵前,垂淚道:“英王殿下,淩俊是臣女婿,小婿忠於陛下,反遭紀氏殺害,請殿下為臣做主。”
英王正色道:“淩俊等人屍身是否找到?”
大司獄孟苞躬身道:“昨日臣接受驃騎將軍使者送來的死者屍身,這些均用鹹魚封住異味,現停放於司獄司停屍房。彥大人與淩俊親屬確認其中有一屍身是淩俊的。”
英王嚴肅道:“彥仆射與兆司農有人證,木將軍可有人證?”
木師安驚慌失措,無言以對,怒視紀蕙蘭。紀蕙蘭想請路富為他作證,可是路富已失足於草莽之間,無法請他作證,萬般無奈之下,紀蕙蘭淒聲道:“臣婦暫時沒有證人。”
英王道:“沒有人證,就不能證明木家是無辜的,本王隻好將木氏父子夫妻四人暫時羈押於天牢。”
瓏佳公主急聲道:“皇兄,木家是清白無辜的,妹妹願為木家作證。”
兆敬插話道:“公主殿下,事發時您一不在木府,二不在華陰,如何為木家作證?”
瓏佳公主怒道:“本公主相信木家忠於父皇,是不會謀逆的。”
兆敬針鋒相對:“韋主簿第一時間趕到長安,向彥大人稟報紀氏勾結匪首晁彪,夥同謀逆,。韋主簿逃迴長安,本想進宮麵聖,無奈官卑職小,不能親自進宮。韋主簿轉而向彥大人稟報,彥大人攜帶韋主簿於事發當日進宮麵奏。公主殿下為何不相信彥大人與韋主簿?”
瓏佳公主一時愣住。木無愧挺身而出,正色道:“韋主簿,你不會絲毫武藝,你的同僚均被殺,為何唯獨你能從兵荒馬亂中幸存,還能逃迴長安?”
韋統道:“驃騎將軍接到淩縣令的請求,救援華陰,殺退晁彪匪徒,紀氏慌亂之中逃走,我才撿迴一條命。後來,幸得仁義大俠景明軒一路護送我迴長安,又將我送到彥大人府上,不知木家二公子還有其他疑問麽?”
木無悔驚叫道:“景大俠是我師父,怎會助你誣陷木家呢?”
木師安吃驚道:“無悔,為父從未聽你講過你拜師的事情,這是怎麽迴事?”
“半個月以前,孩兒為了習得天下絕世武藝,拜景大俠為師,但是擔心爹娘反對,沒有告知爹娘此事,孩兒愧對爹娘。不過,景大俠行俠仗義,教授孩兒武藝,他絕對不會助紂為虐。”木無悔緩緩道,又怒視韋統,“韋統,你知道我與景大俠是師徒關係,故意謊稱景大俠助你逃脫,好讓陛下、英王殿下與眾位公卿大臣取信與你。”
韋統急言道:“我在華陰縣衙任職十餘年,與景大俠素昧平生,怎麽會利用他來對付你?你若不相信,可以請景大俠當麵對質。”
英王道:“你們可知景明軒現在何處?”
木無愧恭聲道:“迴殿下,景大俠在長安風淩街開了一家名叫聚人館的武館,臣料想他此時呆在武館了習武。”
兆敬頓首道:“殿下,景大俠行走江湖,素來行俠仗義,臣與他打過交道。不過,昨日景大俠前一名弟子至臣府上,那名弟子稱景大俠昨日因習武而走火而損傷心肺,解散聚仁館,已經出了長安,遠赴兗州尋名醫療傷。”
木無悔怒道:“不可能,我並未接到家師的通知。家師武藝出眾,怎會受傷?即便受傷了,他也會派人來通知我。”
英王蹙眉道:“既然雙方有爭議,本王請人去聚仁館查看便知真假。”
廷尉石勤躬身道:“殿下,臣請差遣衙役去一趟聚仁館。”
英王道:“就依石廷尉所言。各位在此稍等,請來景明軒,案情將會明朗。”
石勤速命廷尉司執戟令齊丙率衙役趕赴聚仁館,半個時辰後,齊丙奏道:“啟稟殿下,聚仁館人去樓空,臣詢問附近鄰居,他們聲稱景明軒確實在昨日上午搬走的。”
廷尉司大堂上控辯雙方又是一番唇槍舌劍,英王莫衷一是,正陷入進退兩難之地。長孫聞的使者突然闖入大堂,請求秦帝處置逆賊路富,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長孫聞手下的一名參軍。木師安、紀蕙蘭心中的巨石終於塌下,紛紛喜笑顏開。
英王道;“帶逆反路富進堂。”
四名衙役抬進一位犯人,此人手腳均帶上鐐銬,身上傷痕累累。木無愧定睛一看,此人果然是路富,本想叫一聲,隻是擔心影響大堂秩序,便硬生生將話壓下去。
英王正色道:“你可是路富?”
“正是罪人。”路富跪在堂前,身子歪斜。
韋統對兆敬使眼色,兆敬心領神會,對路富如骨鯁在喉,擔心路富揭露華陰縣令淩俊的勾當而牽扯出自己,便極力阻止道:“陛下,路富係十惡不赦的悖逆之徒,豈可登大雅之堂。”
英王厲聲道:“逆犯路富,你可知罪?”
路富慨然道:“罪人知罪,罪人所犯謀逆之罪,罪該千刀萬剮。”
“你將侵占縣府、掠奪民財、殺害朝廷命官、屠戮百姓、私通紀氏的情形如實招來,便可多活一些時日。倘有不實之詞即可將你千刀萬剮,滿門抄斬。”
“罪人豈敢不從實招來。華陰連年幹旱,莊稼多年歉收,百姓奄奄一息。華陰縣令淩俊同其僚屬私吞朝廷賑災糧餉,囤積糧食,拒不開倉救濟百姓,反而將救命糧食拿到外縣售賣,謀取暴利,致使華陰餓殍載道……”
兆敬心虛,越來越恐懼,急忙打斷路富的話道:“陛下,逆犯打家劫舍、侵略縣府,致使百姓恐慌,流離失所,卻誣陷朝廷命官。此逆賊之言斷不可信,不足為證。”
“殿下,不論路富之言是否可信,聽其講完,也沒什麽不好。”英王正躊躇不決,紀蕙蘭感覺情勢不對,又將犀利的目光拋向兆敬,正色道:“兆大人若是言之鑿鑿,何懼路富之言;若是做賊心虛,才會阻斷路富繼續講下去。”
英王覺得紀蕙蘭言之有理,遂朗聲道:“紀氏所言極是,逆犯路富繼續講。”
路富恭聲道:“華陰連年幹旱,許多百姓顆粒無收,但是官府賦稅未曾減少。令淩俊貪汙救災糧餉,在一些賑災糧食中摻入細沙充數,將餘下的糧食拿到鄰縣高價售賣,從中牟取暴利。他私吞一半餉銀,剩餘的餉銀一部分給屬官。此外,他還準備了大批錢財,送給京城高官,因而激起民變。罪人趁紀氏來到華陰之際,設計引誘其入夥。晁彪將縣令淩俊、縣丞朱文、縣尉粱奉、主簿韋統押到紀氏麵前,數落這些父母官的罪狀。罪人以此誘使紀氏殺死這幾個人,然後好讓紀氏犯下殺害朝廷命官的罪名,來逼迫紀氏入夥,沒想到紀氏寧死也不願入夥,卻趁長孫聞來攻時趁機逃迴長安。”
堂上眾人信了八分,兆敬、彥啟、韋統等人驚恐不已,秦帝心中正在打鼓。木家這邊紛紛露出喜悅的笑容,瓏佳公主更是誌在必得,認為憑此可以扳倒兆敬。
英王聲色俱厲道:“兆敬、韋統,你還有何花可說?”
眾人頓時紛紛將目光投向兆敬、韋統,韋統驚慌失色道:“逆賊路富胡攪蠻纏,顛倒是非,他與紀氏沆瀣一氣,攻略官府,搶奪民財,屠戮百姓,淩縣令等朝廷命官誓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遇害,臣確實因一時僥幸而脫險,殿下切莫為其蒙蔽為其所蒙騙。”
兆敬淒聲道:“逆犯路富捏造事實,挑破離間大秦君臣關係,臨死之前還想拉下朝中重臣為他墊背。此賊罪大惡極,請殿下慎思。”
彥啟附和道:“路富之言至多是一麵之詞,又無真憑實據,我等絕不等中了他的圈套。”
三人雖然驚恐萬狀,但是頭腦還算清晰,言辭擊中要害,英王倒犯了遲疑,不信吧,那就意味著要信路富振振之詞,而路富畢竟是逆賊,而韋統卻是治下命臣,一時難以決斷。秦帝臉色如同天氣一樣陰晴不定,隻是沒有發出聲來,等候英王審案結果。英王上要給秦帝一個交代,中要厘清案件原委,揪出真兇,下要平息民怨,
英王眉頭緊皺,片刻之後奏道:“此案案情不清,缺少人證與物證,暫且休堂,請父皇恩準。”
“逆犯路富是木氏故人,木家曾救了路富,路富投桃報李,自然站在木家一方,汙蔑彥大人、兆大人這一方。”韋統猛地拋出驚人之言。
秦帝似是受到點撥,龍顏大怒,一雙充滿殺氣的木光狠狠掃了木府這一邊,又怒瞪了木師安。秦帝厲聲道:“逆犯路富是木家的故人麽?”
瓏佳公主不敢多言,木無愧心裏砰砰直跳。木家三人均低下頭去,垂下雙目,認定木府在劫難逃。
瓏佳公主感覺氣氛已變,天枰已倒向彥啟、兆敬一方,遂正色道:“父皇,木家根本不認識路富,是韋統這奸人陰謀嫁禍木家。”
秦帝大怒道:“住口,公堂豈有你說話的份。”
一時間,疑雲密布,整個大堂殺氣騰騰,唯有彥啟、兆敬這一方暗暗自喜。英王滿臉疑懼之色,本來有心幫木家扳迴敗局,結果卻功敗垂成,唯有扼腕歎息之氣。秦帝滿臉怒氣,正在思忖,如何懲治木家。
依照秦律,有人謀反,其親朋好友均要受牽連。木師安自感這一次木府徹底要完蛋了,即便有高人出現,卻也無力迴天。紀蕙蘭暗暗垂下眼淚,早已心灰意冷。
兆敬一方正處於興奮的勁頭上,路富突然站出來,正色道:“罪人有華陰縣令淩俊親筆署名的賬本,此帳本清晰明了記載朝廷各級命官貪汙賑災糧餉的數目。罪人早將將此賬冊藏在華陰縣一秘密地點,請陛下準許罪人去取來,然後公之於眾。”
此言一出,猶似狠抽了兆敬一記耳光,滿堂俱驚。霎時間,眾人表情不盡相同。彥兆敬、韋統心慌意亂,臉色慘白,婁奮強與兩位尚書仆射麵色緊繃。木無愧與瓏佳公主快要歡唿雀躍,隻是礙於秦帝在公堂之上,隻得抑製住;木師安、紀蕙蘭、木無悔神色算是鎮定,隻是暗露喜色;英王因有關鍵證據即將出爐,頗為誌得意滿,而高居主位之上的秦帝,則是滿臉陰雲,看起來心情極是複雜。
英王不想再現差錯,將目光聚焦到路富身上,厲聲道:“路富,你所說的帳本可否存在?若屬實,你便是立功一件,可輕判與你,否則數罪並處,株連九族。”
路富麵不改色道:“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罪人斷不敢妄言。”
木師安對這本賬冊尤為關注,奏道:“英王殿下,誰可護送路富取迴賬簿?”
“護送路富責任重大,必須是各方滿意的武藝高手。”英王遲疑一下,不敢自專,便向秦帝請示,“父皇,不知誰可擔此重任?”
秦帝陷入深思,一時半會沒找到合適人選。木無悔自視武藝高強,便毛遂自薦,“臣雖不才,願護送路富,不知陛下和殿下意下如何?”
英王雖然同意,但是擔心秦帝不同意,遂將目光投向秦帝。秦帝思慮片刻,方道:“禁軍副指揮史田真可堪此重任,田真可率領2000名禁軍將士護送。不過,朕念木無悔勇氣可嘉,可隨田真同去。今日到此休堂,取到賬本之後再開堂審理。”
秦帝一聲令下,無人敢有異議,這一日庭審就此結束。木府這一邊則欣喜雀躍,迴到府中悄悄地慶祝一番,以掃除前些日子心中鬱積的陰霾。兩位尚書仆射同兆敬麵如土色,除了將韋統責備一番,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尚書令婁奮強在朝中浸淫三十多年,早已摸清秦帝的點點滴滴,對秦帝行事作風了如指掌。他從此次廷辯中嗅到風向標已變,秦帝有意施恩與木家。他擔心烏紗帽不保,甚至危及性命,遂不敢冒險。在庭審結束不久後,向秦帝坦白自首,主動交出兆敬孝敬給他的二十萬兩銀子,又表示辭去一切職務,並願意獻出一年的俸祿,衝入國庫。秦帝感念其誠,又考慮到婁奮強為他效勞幾十年的份上,對其寬大處理。由於此案尚未結束,秦帝並未當即處理婁奮強,責令其留府悔罪。為防貪臣尋機逃出長安,秦帝令禁軍接管長安門禁,嚴格盤查出入長安城門的過往行人。兆敬與兩位尚書仆射心急如焚,向婁奮強求救不成,又向秦帝禦弟曾王、衛王求救,兩位王爺為了保命,婉拒了他們的請求。三人掃興而歸,隻得另尋他法。
由於婁奮強招供出大司農兆敬,秦帝怒不可遏,當即下令禁軍指揮史斛律建查封大司農府,捉拿兆敬。斛律建按照秦帝指示,將兆敬貪汙案移交給英王。英王與廷尉石勤根據大司農府賬簿資料,以及審訊大司農府僚屬的情況,發現兆敬貪汙錢財多達上百萬兩之巨,就連兆敬兩名副手治粟副史們也同其沆瀣一氣,貪贓不菲。根據這一線索,英王按圖索驥,結果觸目驚心,大司農府呈現坍塌式腐敗,僚屬們損公肥私,均不同程度染指國庫庫銀和賑災糧食。英王認定兆敬貪汙賑粟,卻栽贓嫁禍木府,罪大惡極,便將調查報告呈給秦帝,秦帝震怒,下令將大司農府官僚全部打入天牢,等案情了結之後擇日腰斬示眾。
廷尉石勤協助英王審案,禁軍指揮史斛律建、大司獄孟苞、天牢司獄周正這三位大員負責押送原告、被告、證人,以及證物的調取。廷尉司廷尉評範昶負責訴狀、卷宗的撰寫。英王認為木氏謀逆案是由紀蕙蘭、木無愧去華陰私會流匪晁彪而引起的,期間還發生賑災糧餉問題與流民攻陷縣城的事情。大司農兆敬作為原告,指控木家父子夫妻四人各項罪證。眾人向秦帝行跪拜之禮後,英王主持庭審。庭審時,證據是重中之重,隻有人證、物證雙全時,才能判定被告的罪行。
兆敬躬身道:“英王殿下,臣有證人華陰縣主簿韋統,他可指證木家罪行。”
英王道:“帶證人韋統入堂。”
兩名衙役帶來韋統,紀蕙蘭大吃一驚,韋統居然活著逃到京城,前來指證自己,全怪自己當時一時疏忽,放過了他。紀蕙蘭神色黯然,看來韋統這一迴非要咬死木家不可。
韋統頓首道:“微臣拜見陛下,英王殿下。”
英王正色道:“起來迴話。當眾講述你在匪徒晁彪攻陷華陰縣府的所見所聞。”
“多謝殿下。”韋統站起身來,躬身道,“逆犯紀氏與其子木無愧勾結太華山黑風寨匪首晁彪,助其圍攻華陰縣城。臣等寡不敵眾,匪首攻進城內,臣等俱被俘虜。縣令淩大人寧死不降,紀氏窮兇極惡,親手殺害縣令淩大人,縣丞朱文、縣尉梁奉亦慘遭紀氏殺害,其餘屬官盡皆遭匪徒屠戮……”
“血口噴人。”紀蕙蘭不由得大怒道,“我殺了他們不假,可是淩俊等人向晁彪屈膝求饒,我不忿於他們卑躬屈膝,才親手殺了他們。你竟敢當著天子與王侯公卿的麵公然撒謊,這可是欺君之罪。”
英王厲聲道:“這裏是廷尉司,請木夫人冷靜。”
尚書右仆射彥啟突然跪倒在英王麵前,垂淚道:“英王殿下,淩俊是臣女婿,小婿忠於陛下,反遭紀氏殺害,請殿下為臣做主。”
英王正色道:“淩俊等人屍身是否找到?”
大司獄孟苞躬身道:“昨日臣接受驃騎將軍使者送來的死者屍身,這些均用鹹魚封住異味,現停放於司獄司停屍房。彥大人與淩俊親屬確認其中有一屍身是淩俊的。”
英王嚴肅道:“彥仆射與兆司農有人證,木將軍可有人證?”
木師安驚慌失措,無言以對,怒視紀蕙蘭。紀蕙蘭想請路富為他作證,可是路富已失足於草莽之間,無法請他作證,萬般無奈之下,紀蕙蘭淒聲道:“臣婦暫時沒有證人。”
英王道:“沒有人證,就不能證明木家是無辜的,本王隻好將木氏父子夫妻四人暫時羈押於天牢。”
瓏佳公主急聲道:“皇兄,木家是清白無辜的,妹妹願為木家作證。”
兆敬插話道:“公主殿下,事發時您一不在木府,二不在華陰,如何為木家作證?”
瓏佳公主怒道:“本公主相信木家忠於父皇,是不會謀逆的。”
兆敬針鋒相對:“韋主簿第一時間趕到長安,向彥大人稟報紀氏勾結匪首晁彪,夥同謀逆,。韋主簿逃迴長安,本想進宮麵聖,無奈官卑職小,不能親自進宮。韋主簿轉而向彥大人稟報,彥大人攜帶韋主簿於事發當日進宮麵奏。公主殿下為何不相信彥大人與韋主簿?”
瓏佳公主一時愣住。木無愧挺身而出,正色道:“韋主簿,你不會絲毫武藝,你的同僚均被殺,為何唯獨你能從兵荒馬亂中幸存,還能逃迴長安?”
韋統道:“驃騎將軍接到淩縣令的請求,救援華陰,殺退晁彪匪徒,紀氏慌亂之中逃走,我才撿迴一條命。後來,幸得仁義大俠景明軒一路護送我迴長安,又將我送到彥大人府上,不知木家二公子還有其他疑問麽?”
木無悔驚叫道:“景大俠是我師父,怎會助你誣陷木家呢?”
木師安吃驚道:“無悔,為父從未聽你講過你拜師的事情,這是怎麽迴事?”
“半個月以前,孩兒為了習得天下絕世武藝,拜景大俠為師,但是擔心爹娘反對,沒有告知爹娘此事,孩兒愧對爹娘。不過,景大俠行俠仗義,教授孩兒武藝,他絕對不會助紂為虐。”木無悔緩緩道,又怒視韋統,“韋統,你知道我與景大俠是師徒關係,故意謊稱景大俠助你逃脫,好讓陛下、英王殿下與眾位公卿大臣取信與你。”
韋統急言道:“我在華陰縣衙任職十餘年,與景大俠素昧平生,怎麽會利用他來對付你?你若不相信,可以請景大俠當麵對質。”
英王道:“你們可知景明軒現在何處?”
木無愧恭聲道:“迴殿下,景大俠在長安風淩街開了一家名叫聚人館的武館,臣料想他此時呆在武館了習武。”
兆敬頓首道:“殿下,景大俠行走江湖,素來行俠仗義,臣與他打過交道。不過,昨日景大俠前一名弟子至臣府上,那名弟子稱景大俠昨日因習武而走火而損傷心肺,解散聚仁館,已經出了長安,遠赴兗州尋名醫療傷。”
木無悔怒道:“不可能,我並未接到家師的通知。家師武藝出眾,怎會受傷?即便受傷了,他也會派人來通知我。”
英王蹙眉道:“既然雙方有爭議,本王請人去聚仁館查看便知真假。”
廷尉石勤躬身道:“殿下,臣請差遣衙役去一趟聚仁館。”
英王道:“就依石廷尉所言。各位在此稍等,請來景明軒,案情將會明朗。”
石勤速命廷尉司執戟令齊丙率衙役趕赴聚仁館,半個時辰後,齊丙奏道:“啟稟殿下,聚仁館人去樓空,臣詢問附近鄰居,他們聲稱景明軒確實在昨日上午搬走的。”
廷尉司大堂上控辯雙方又是一番唇槍舌劍,英王莫衷一是,正陷入進退兩難之地。長孫聞的使者突然闖入大堂,請求秦帝處置逆賊路富,眾人定睛一看,原來是長孫聞手下的一名參軍。木師安、紀蕙蘭心中的巨石終於塌下,紛紛喜笑顏開。
英王道;“帶逆反路富進堂。”
四名衙役抬進一位犯人,此人手腳均帶上鐐銬,身上傷痕累累。木無愧定睛一看,此人果然是路富,本想叫一聲,隻是擔心影響大堂秩序,便硬生生將話壓下去。
英王正色道:“你可是路富?”
“正是罪人。”路富跪在堂前,身子歪斜。
韋統對兆敬使眼色,兆敬心領神會,對路富如骨鯁在喉,擔心路富揭露華陰縣令淩俊的勾當而牽扯出自己,便極力阻止道:“陛下,路富係十惡不赦的悖逆之徒,豈可登大雅之堂。”
英王厲聲道:“逆犯路富,你可知罪?”
路富慨然道:“罪人知罪,罪人所犯謀逆之罪,罪該千刀萬剮。”
“你將侵占縣府、掠奪民財、殺害朝廷命官、屠戮百姓、私通紀氏的情形如實招來,便可多活一些時日。倘有不實之詞即可將你千刀萬剮,滿門抄斬。”
“罪人豈敢不從實招來。華陰連年幹旱,莊稼多年歉收,百姓奄奄一息。華陰縣令淩俊同其僚屬私吞朝廷賑災糧餉,囤積糧食,拒不開倉救濟百姓,反而將救命糧食拿到外縣售賣,謀取暴利,致使華陰餓殍載道……”
兆敬心虛,越來越恐懼,急忙打斷路富的話道:“陛下,逆犯打家劫舍、侵略縣府,致使百姓恐慌,流離失所,卻誣陷朝廷命官。此逆賊之言斷不可信,不足為證。”
“殿下,不論路富之言是否可信,聽其講完,也沒什麽不好。”英王正躊躇不決,紀蕙蘭感覺情勢不對,又將犀利的目光拋向兆敬,正色道:“兆大人若是言之鑿鑿,何懼路富之言;若是做賊心虛,才會阻斷路富繼續講下去。”
英王覺得紀蕙蘭言之有理,遂朗聲道:“紀氏所言極是,逆犯路富繼續講。”
路富恭聲道:“華陰連年幹旱,許多百姓顆粒無收,但是官府賦稅未曾減少。令淩俊貪汙救災糧餉,在一些賑災糧食中摻入細沙充數,將餘下的糧食拿到鄰縣高價售賣,從中牟取暴利。他私吞一半餉銀,剩餘的餉銀一部分給屬官。此外,他還準備了大批錢財,送給京城高官,因而激起民變。罪人趁紀氏來到華陰之際,設計引誘其入夥。晁彪將縣令淩俊、縣丞朱文、縣尉粱奉、主簿韋統押到紀氏麵前,數落這些父母官的罪狀。罪人以此誘使紀氏殺死這幾個人,然後好讓紀氏犯下殺害朝廷命官的罪名,來逼迫紀氏入夥,沒想到紀氏寧死也不願入夥,卻趁長孫聞來攻時趁機逃迴長安。”
堂上眾人信了八分,兆敬、彥啟、韋統等人驚恐不已,秦帝心中正在打鼓。木家這邊紛紛露出喜悅的笑容,瓏佳公主更是誌在必得,認為憑此可以扳倒兆敬。
英王聲色俱厲道:“兆敬、韋統,你還有何花可說?”
眾人頓時紛紛將目光投向兆敬、韋統,韋統驚慌失色道:“逆賊路富胡攪蠻纏,顛倒是非,他與紀氏沆瀣一氣,攻略官府,搶奪民財,屠戮百姓,淩縣令等朝廷命官誓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而遇害,臣確實因一時僥幸而脫險,殿下切莫為其蒙蔽為其所蒙騙。”
兆敬淒聲道:“逆犯路富捏造事實,挑破離間大秦君臣關係,臨死之前還想拉下朝中重臣為他墊背。此賊罪大惡極,請殿下慎思。”
彥啟附和道:“路富之言至多是一麵之詞,又無真憑實據,我等絕不等中了他的圈套。”
三人雖然驚恐萬狀,但是頭腦還算清晰,言辭擊中要害,英王倒犯了遲疑,不信吧,那就意味著要信路富振振之詞,而路富畢竟是逆賊,而韋統卻是治下命臣,一時難以決斷。秦帝臉色如同天氣一樣陰晴不定,隻是沒有發出聲來,等候英王審案結果。英王上要給秦帝一個交代,中要厘清案件原委,揪出真兇,下要平息民怨,
英王眉頭緊皺,片刻之後奏道:“此案案情不清,缺少人證與物證,暫且休堂,請父皇恩準。”
“逆犯路富是木氏故人,木家曾救了路富,路富投桃報李,自然站在木家一方,汙蔑彥大人、兆大人這一方。”韋統猛地拋出驚人之言。
秦帝似是受到點撥,龍顏大怒,一雙充滿殺氣的木光狠狠掃了木府這一邊,又怒瞪了木師安。秦帝厲聲道:“逆犯路富是木家的故人麽?”
瓏佳公主不敢多言,木無愧心裏砰砰直跳。木家三人均低下頭去,垂下雙目,認定木府在劫難逃。
瓏佳公主感覺氣氛已變,天枰已倒向彥啟、兆敬一方,遂正色道:“父皇,木家根本不認識路富,是韋統這奸人陰謀嫁禍木家。”
秦帝大怒道:“住口,公堂豈有你說話的份。”
一時間,疑雲密布,整個大堂殺氣騰騰,唯有彥啟、兆敬這一方暗暗自喜。英王滿臉疑懼之色,本來有心幫木家扳迴敗局,結果卻功敗垂成,唯有扼腕歎息之氣。秦帝滿臉怒氣,正在思忖,如何懲治木家。
依照秦律,有人謀反,其親朋好友均要受牽連。木師安自感這一次木府徹底要完蛋了,即便有高人出現,卻也無力迴天。紀蕙蘭暗暗垂下眼淚,早已心灰意冷。
兆敬一方正處於興奮的勁頭上,路富突然站出來,正色道:“罪人有華陰縣令淩俊親筆署名的賬本,此帳本清晰明了記載朝廷各級命官貪汙賑災糧餉的數目。罪人早將將此賬冊藏在華陰縣一秘密地點,請陛下準許罪人去取來,然後公之於眾。”
此言一出,猶似狠抽了兆敬一記耳光,滿堂俱驚。霎時間,眾人表情不盡相同。彥兆敬、韋統心慌意亂,臉色慘白,婁奮強與兩位尚書仆射麵色緊繃。木無愧與瓏佳公主快要歡唿雀躍,隻是礙於秦帝在公堂之上,隻得抑製住;木師安、紀蕙蘭、木無悔神色算是鎮定,隻是暗露喜色;英王因有關鍵證據即將出爐,頗為誌得意滿,而高居主位之上的秦帝,則是滿臉陰雲,看起來心情極是複雜。
英王不想再現差錯,將目光聚焦到路富身上,厲聲道:“路富,你所說的帳本可否存在?若屬實,你便是立功一件,可輕判與你,否則數罪並處,株連九族。”
路富麵不改色道:“常言道,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罪人斷不敢妄言。”
木師安對這本賬冊尤為關注,奏道:“英王殿下,誰可護送路富取迴賬簿?”
“護送路富責任重大,必須是各方滿意的武藝高手。”英王遲疑一下,不敢自專,便向秦帝請示,“父皇,不知誰可擔此重任?”
秦帝陷入深思,一時半會沒找到合適人選。木無悔自視武藝高強,便毛遂自薦,“臣雖不才,願護送路富,不知陛下和殿下意下如何?”
英王雖然同意,但是擔心秦帝不同意,遂將目光投向秦帝。秦帝思慮片刻,方道:“禁軍副指揮史田真可堪此重任,田真可率領2000名禁軍將士護送。不過,朕念木無悔勇氣可嘉,可隨田真同去。今日到此休堂,取到賬本之後再開堂審理。”
秦帝一聲令下,無人敢有異議,這一日庭審就此結束。木府這一邊則欣喜雀躍,迴到府中悄悄地慶祝一番,以掃除前些日子心中鬱積的陰霾。兩位尚書仆射同兆敬麵如土色,除了將韋統責備一番,也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尚書令婁奮強在朝中浸淫三十多年,早已摸清秦帝的點點滴滴,對秦帝行事作風了如指掌。他從此次廷辯中嗅到風向標已變,秦帝有意施恩與木家。他擔心烏紗帽不保,甚至危及性命,遂不敢冒險。在庭審結束不久後,向秦帝坦白自首,主動交出兆敬孝敬給他的二十萬兩銀子,又表示辭去一切職務,並願意獻出一年的俸祿,衝入國庫。秦帝感念其誠,又考慮到婁奮強為他效勞幾十年的份上,對其寬大處理。由於此案尚未結束,秦帝並未當即處理婁奮強,責令其留府悔罪。為防貪臣尋機逃出長安,秦帝令禁軍接管長安門禁,嚴格盤查出入長安城門的過往行人。兆敬與兩位尚書仆射心急如焚,向婁奮強求救不成,又向秦帝禦弟曾王、衛王求救,兩位王爺為了保命,婉拒了他們的請求。三人掃興而歸,隻得另尋他法。
由於婁奮強招供出大司農兆敬,秦帝怒不可遏,當即下令禁軍指揮史斛律建查封大司農府,捉拿兆敬。斛律建按照秦帝指示,將兆敬貪汙案移交給英王。英王與廷尉石勤根據大司農府賬簿資料,以及審訊大司農府僚屬的情況,發現兆敬貪汙錢財多達上百萬兩之巨,就連兆敬兩名副手治粟副史們也同其沆瀣一氣,貪贓不菲。根據這一線索,英王按圖索驥,結果觸目驚心,大司農府呈現坍塌式腐敗,僚屬們損公肥私,均不同程度染指國庫庫銀和賑災糧食。英王認定兆敬貪汙賑粟,卻栽贓嫁禍木府,罪大惡極,便將調查報告呈給秦帝,秦帝震怒,下令將大司農府官僚全部打入天牢,等案情了結之後擇日腰斬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