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大帥府大擺宴席,三軍將官,悉數到場。
酒過三巡,軍師魏仁浦隆重登場。
手持皇上密詔,將近些日子以來,楊邠史弘肇受冤被害,郭大帥家眷被盡數屠戮等慘事一一述來,最後將手中密詔高高揚起,激揚頓挫道:“如今,天子被奸臣蒙蔽,竟密令郭曹兩位將軍嘩變兵營,趁亂斬殺大帥,吾天雄軍十萬將士,對國家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卻被逼入今日之絕境,郭曹二位將軍定然不肯遵旨,隻有以死謝罪,而大帥也難保周全,吾天雄軍是生是滅,就看在座各位將軍的態度了!”
郭崇威挺身而出,道:“大帥,各位將軍,當今天子年少無主見,依末將看來,這密旨必定是朝內奸臣假借天子名義所發,若讓這夥奸佞得逞,國家還能安定嗎?末將願追隨大帥統兵入朝,滌蕩**,以清君則,為大帥辯冤。如大帥信不過末將,末將當即自刎於大帥及諸位將軍麵前,以明心跡,絕不做出此等損害天雄軍的不義之事!”
說罷,拔劍出鞘,橫與頸間。
郭威急忙何止,道:“兄弟息怒!吾郭威與諸位弟兄征戰沙場,赴湯蹈火,馬革裹屍,在所不辭,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所想所念,隻有報效國家。隻是今日竟遭天子猜疑,也罷,也罷,就拿去郭威頸上頭顱便是了!”
帳下百餘將官應聲起身,紛紛勸說郭威不可如此。
監軍王峻步入前堂,嚷道:“大帥如此心思,大錯而特錯!崇威將軍說得好,當今天子年少無知,必是受奸臣蠱惑,隻要將那奉官押來,一問便知。若京城朝堂果真被奸佞把持,大帥必須興兵靖難,這才是忠於先帝的舉措。”
王峻之言,得到眾多將軍的讚同。
郭威順水推舟,令王殷速速將孟業提來。
王殷早有準備,立即遣部下提來孟業。那孟業雖未曾捆綁,亦未遭受刑虐,但見到眾將怒目而視,早已經嚇得簌簌發抖。
王峻上前一步,抓住了孟業衣領,喝道:“汝之密詔,從何而來?可是天子當麵傳奉?”
孟業磕巴迴道:“小的未曾見到天子,是李業李大人當著蘇老太師交給小人的。”
王峻哈哈大笑,丟下了孟業,轉身衝著眾將道:“各位都聽清了?果然是奸臣弄權,欺瞞天子!”
眾將積鬱已久,此刻,紛紛諫言,勸說郭威起兵。
此時,吳馳捂住了耳朵,衝著身旁的柴榮詭異一笑,道:“老柴,該你登場了,還等什麽呢?”
柴榮正盤算著該何時登場,被吳馳這麽一提醒,頓覺此時正是大好時機,於是,提劍離案,躍至堂前。
“當今聖上真是昏庸無能,隻會倚重官小聽信奸言,卻不念老臣汗馬功勞,以至於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賞罰不明,忠奸顛倒。先有樞密使楊邠滿門滅族,後有史公史弘肇全家被害,四日前,大帥家眷再遭屠戮。如此殘害忠良,屠誅無辜,至朝野驚恐,國民公憤。”
一番慷慨陳詞後,柴榮又手指孟業,怒罵道:“如今爾等賊人又奉奸臣之計,前來謀害大帥。如此狐群狗黨之輩,狼子野心之徒,隻曉得迎奉聖上,誤國害民,若讓爾等得逞,天下豈有寧日?若留下爾等苟活,天下豈有公理?莫以為身負欽差之名便可以肆意妄為,別人怕,但我柴榮不怕!不取你狗命,吾柴榮妄稱忠義!”
說罷,手腕一抖,甩開劍鞘,順勢一揮,那孟業便血濺塵埃,撲地而亡。
這顯然出乎了郭威的設計。
大驚之下,郭威忍不住罵道:“無知小子,輕舉妄動,擅自殺死欽差,聖上得知,發兵問罪,我難免滅門之禍,你難道能夠幸免嗎!你,你,你可是把我逼上絕路了!”
雖是養子,但畢竟還是子,所謂知父莫若子,柴榮早已經將郭威的心思揣摩清楚。隻見他淡淡一笑,從容收劍,然後深施一禮,道:“父帥,古話說得好,識世務者為俊傑。當今朝綱大亂,國已不國。父帥乃國之重臣,功勳卓著,如日月經天,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況又雄兵在握,據守重鎮,趁此機會,正好興兵舉事,殺入汴京,除奸去妄,另立新君,挽狂瀾於既倒,扶社稷於危卵,天賜良機,幹載難逢,正是一展父帥神威之時,何言絕路!”
一席話,說的在座諸將均是熱血沸騰,不由齊聲響應道:“公子言之成理,大帥切不可錯此良機,圖王定霸,在此一舉,吾等願效犬馬之勞,追隨大帥,共成大業!”
郭威見群情振奮,心中暗自高興。
按理說,劇情至此,已然足夠,那郭威隻需半推半就,這起兵之事便已成定局。
然而,郭威仍嫌不夠。
“諸位美意,本帥心領,隻是怕郭威德薄福淺,謀事不成,遭致失敗,郭威丟了性命倒也無妨,但辜負了諸位一片赤誠實在是郭威難以承受!”
話音剛落,堂下便有人應聲迴道:“大帥不必狐疑,諸將所講,乃金玉良言,應當機立斷,共謀大事。某,敢保出師必捷,王業必成也!”
吳馳搭眼一瞧,啞然失笑,這古人就是迷信,非得整一出秉奉天意的好戲不行。
果然,那人接下來的話驗證了吳馳的判斷。
“某夜觀天象,見帝星十分昏暗,漢室江山氣數已盡,而鄴都一帶,旺氣正盛,征兆十分明顯,大帥興在此時。故而在此國運衰微之時,幼主昏殘之際,明公順天應時,倡舉大業,必將雄兵一起,天下響應,王業必為大帥囊中之物耳!”
吳馳禁不住暗自豎起了大拇指,衝著那星相占卜師,也是衝著郭威。
都特麽是好演員,尤其是那郭威,明明自己心中主意已定,卻非要表演出一副被逼無奈的樣子。
至此,劇情圓滿結局,導演兼主演郭威郭大帥顯露出十分滿意的神色,即令左右兵士將孟業屍首抬出掩埋,然後舉起酒碗,倡議同諸將同幹此酒,以示眾誌成城之決心。
酒過三巡,軍師魏仁浦隆重登場。
手持皇上密詔,將近些日子以來,楊邠史弘肇受冤被害,郭大帥家眷被盡數屠戮等慘事一一述來,最後將手中密詔高高揚起,激揚頓挫道:“如今,天子被奸臣蒙蔽,竟密令郭曹兩位將軍嘩變兵營,趁亂斬殺大帥,吾天雄軍十萬將士,對國家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卻被逼入今日之絕境,郭曹二位將軍定然不肯遵旨,隻有以死謝罪,而大帥也難保周全,吾天雄軍是生是滅,就看在座各位將軍的態度了!”
郭崇威挺身而出,道:“大帥,各位將軍,當今天子年少無主見,依末將看來,這密旨必定是朝內奸臣假借天子名義所發,若讓這夥奸佞得逞,國家還能安定嗎?末將願追隨大帥統兵入朝,滌蕩**,以清君則,為大帥辯冤。如大帥信不過末將,末將當即自刎於大帥及諸位將軍麵前,以明心跡,絕不做出此等損害天雄軍的不義之事!”
說罷,拔劍出鞘,橫與頸間。
郭威急忙何止,道:“兄弟息怒!吾郭威與諸位弟兄征戰沙場,赴湯蹈火,馬革裹屍,在所不辭,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所想所念,隻有報效國家。隻是今日竟遭天子猜疑,也罷,也罷,就拿去郭威頸上頭顱便是了!”
帳下百餘將官應聲起身,紛紛勸說郭威不可如此。
監軍王峻步入前堂,嚷道:“大帥如此心思,大錯而特錯!崇威將軍說得好,當今天子年少無知,必是受奸臣蠱惑,隻要將那奉官押來,一問便知。若京城朝堂果真被奸佞把持,大帥必須興兵靖難,這才是忠於先帝的舉措。”
王峻之言,得到眾多將軍的讚同。
郭威順水推舟,令王殷速速將孟業提來。
王殷早有準備,立即遣部下提來孟業。那孟業雖未曾捆綁,亦未遭受刑虐,但見到眾將怒目而視,早已經嚇得簌簌發抖。
王峻上前一步,抓住了孟業衣領,喝道:“汝之密詔,從何而來?可是天子當麵傳奉?”
孟業磕巴迴道:“小的未曾見到天子,是李業李大人當著蘇老太師交給小人的。”
王峻哈哈大笑,丟下了孟業,轉身衝著眾將道:“各位都聽清了?果然是奸臣弄權,欺瞞天子!”
眾將積鬱已久,此刻,紛紛諫言,勸說郭威起兵。
此時,吳馳捂住了耳朵,衝著身旁的柴榮詭異一笑,道:“老柴,該你登場了,還等什麽呢?”
柴榮正盤算著該何時登場,被吳馳這麽一提醒,頓覺此時正是大好時機,於是,提劍離案,躍至堂前。
“當今聖上真是昏庸無能,隻會倚重官小聽信奸言,卻不念老臣汗馬功勞,以至於黑白不分,是非不辨,賞罰不明,忠奸顛倒。先有樞密使楊邠滿門滅族,後有史公史弘肇全家被害,四日前,大帥家眷再遭屠戮。如此殘害忠良,屠誅無辜,至朝野驚恐,國民公憤。”
一番慷慨陳詞後,柴榮又手指孟業,怒罵道:“如今爾等賊人又奉奸臣之計,前來謀害大帥。如此狐群狗黨之輩,狼子野心之徒,隻曉得迎奉聖上,誤國害民,若讓爾等得逞,天下豈有寧日?若留下爾等苟活,天下豈有公理?莫以為身負欽差之名便可以肆意妄為,別人怕,但我柴榮不怕!不取你狗命,吾柴榮妄稱忠義!”
說罷,手腕一抖,甩開劍鞘,順勢一揮,那孟業便血濺塵埃,撲地而亡。
這顯然出乎了郭威的設計。
大驚之下,郭威忍不住罵道:“無知小子,輕舉妄動,擅自殺死欽差,聖上得知,發兵問罪,我難免滅門之禍,你難道能夠幸免嗎!你,你,你可是把我逼上絕路了!”
雖是養子,但畢竟還是子,所謂知父莫若子,柴榮早已經將郭威的心思揣摩清楚。隻見他淡淡一笑,從容收劍,然後深施一禮,道:“父帥,古話說得好,識世務者為俊傑。當今朝綱大亂,國已不國。父帥乃國之重臣,功勳卓著,如日月經天,誰人不知,誰人不曉?況又雄兵在握,據守重鎮,趁此機會,正好興兵舉事,殺入汴京,除奸去妄,另立新君,挽狂瀾於既倒,扶社稷於危卵,天賜良機,幹載難逢,正是一展父帥神威之時,何言絕路!”
一席話,說的在座諸將均是熱血沸騰,不由齊聲響應道:“公子言之成理,大帥切不可錯此良機,圖王定霸,在此一舉,吾等願效犬馬之勞,追隨大帥,共成大業!”
郭威見群情振奮,心中暗自高興。
按理說,劇情至此,已然足夠,那郭威隻需半推半就,這起兵之事便已成定局。
然而,郭威仍嫌不夠。
“諸位美意,本帥心領,隻是怕郭威德薄福淺,謀事不成,遭致失敗,郭威丟了性命倒也無妨,但辜負了諸位一片赤誠實在是郭威難以承受!”
話音剛落,堂下便有人應聲迴道:“大帥不必狐疑,諸將所講,乃金玉良言,應當機立斷,共謀大事。某,敢保出師必捷,王業必成也!”
吳馳搭眼一瞧,啞然失笑,這古人就是迷信,非得整一出秉奉天意的好戲不行。
果然,那人接下來的話驗證了吳馳的判斷。
“某夜觀天象,見帝星十分昏暗,漢室江山氣數已盡,而鄴都一帶,旺氣正盛,征兆十分明顯,大帥興在此時。故而在此國運衰微之時,幼主昏殘之際,明公順天應時,倡舉大業,必將雄兵一起,天下響應,王業必為大帥囊中之物耳!”
吳馳禁不住暗自豎起了大拇指,衝著那星相占卜師,也是衝著郭威。
都特麽是好演員,尤其是那郭威,明明自己心中主意已定,卻非要表演出一副被逼無奈的樣子。
至此,劇情圓滿結局,導演兼主演郭威郭大帥顯露出十分滿意的神色,即令左右兵士將孟業屍首抬出掩埋,然後舉起酒碗,倡議同諸將同幹此酒,以示眾誌成城之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