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這三路人馬之中其中一路就是河內李傕所部?”
劉玄在經過張濟事件後,正式知道了三路人馬的準確消息。
消息還是何顒在探聽到具體情況之後,第一時間轉告他的。
之前何顒也曾模糊的提起這三路人馬,隻是因為不太確定,所以並沒有詳細告知。
如今,在得到何顒的消息後,劉玄派人第一時間刺探,亦得到確定。
當晚上,他劉玄與高順、張遼兩路人馬一並殺迴張濟軍大營。
原以為是要大戰一場,殊不知張濟一旦接杖,倉皇出逃。
逃得如此之幹淨、磊落,絕不拖泥帶水,就好像事先有預謀似的。
張濟一走,張繡因為不願此時離開劉玄,並沒有跟去,收攏了所部數百人馬,留在了絳邑城中。
本來因為張濟突然的叛變,大大打擊了河東西涼軍舊部的士氣。
好在,有張繡留下來,多少挽迴了些許的頹勢,加上劉玄不斷的安撫軍心,除了損失了張濟一部千數人馬而外,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損失。
反而,因為張濟這個不確定因素的根除,劉玄在河東站穩了腳跟,更加方便的大展拳腳。
再無人妨事了。
不過,好景並不長,真正的大戰即將來臨。
據劉玄所知,李傕這支人馬其實還是在黑山軍退出河東之後才從京師過來的。
當時劉玄因為忙著跟胡軫在絳邑斡旋,並沒有過多關注河內那邊的消息。
他還一直以為,在河內,仍是王匡這個鄰居一家獨大。
隻他哪裏想到,王匡此時也不能安生,突然被京師而來的李傕一支人馬給搞的頭大。
河陽津一戰,李傕派兵繞襲其後,王匡大敗,退兵數裏,一時不敢再戰。
劉玄仔細想來,河東初定,董卓又突然派出人馬襲擾河內,看來是準備將兩地連接起來,以為一塊鐵板,牢牢掌控在他手裏,以起到拱衛京師的作用。
如此說來,董卓還是有遠見的。
隻是如今因為河東突然落到了他劉玄手上,董卓不得不就近抽調出李傕這支人馬,放棄對河內王匡的繼續打擊,轉而陳兵絳邑。
河內與河東毗鄰之郡,一旦李傕掉頭殺過來,其實很快就能殺到城下。
當此之時,又當如何破局?
……
劉玄首先想到的是王匡。
王匡被李傕這麽一陣襲擾,損傷了他無數人馬不說,且其威望因之掃地,王匡豈能輕易放過他?
李傕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當然沒有這麽便宜的事。
那麽,當此之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結交王匡,爭取王匡的兵馬。
隻要王匡發兵追襲李傕其後,拚命拖住,則李傕這路人馬也就算是廢了。
隻是……
李傕剛剛打敗王匡,王匡隻怕對李傕已經犯怵,未必肯馬上出兵。
一旦王匡藏有私心,故意要等到他劉玄跟李傕打個兩敗俱傷時再動手,到時說什麽都遲了。
更何況,他之前與王匡並未有交集,此時向他求援,未必肯幫。
如此,又當如何?
……
劉玄長身站了起來。
到了此時,劉玄終於明白人脈的重要。
就算其個人的腦子再靈光,沒有外援,沒有人脈,想要成其事,難乎登天。
當然,劉玄不想放棄,更不能輕易服輸。
此時向董卓低頭,隻怕董卓待他迴了京師後,將他吃的骨頭渣子都不會剩下的。
更何況,服輸,也不是他劉玄的個性。
如此,又該如何施為?
……
既然說到人脈,那麽可有能用到的?
出身兗州泰山郡的王匡,起先在大將軍何進手底下擔任大將軍府掾,何進死後,拜為河內太守。
他的妹夫,正是執金吾胡母班。
對了!
謝承《後漢書》就曾記載:(王)匡少與蔡邕善……。
《英雄記》亦可從側麵佐證:(王)匡字公節,泰山人。輕財好施,以任俠聞……。
如此一個大財主,揮金如土,又愛結交,看來與蔡邕相交當屬正常。
那麽,這人脈也就出來了。
王匡既然跟蔡邕相交甚善,是不是可以從蔡邕處下手?
他雖然贈蔡邕半部曲譜,蔡邕也曾跟何顒聯手向董卓求情救下他,但他跟蔡邕之間並沒有像他與何顒那樣緊密,甚至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自他領兵出征河東後,他們之間其實是少有聯係。
劉玄當然不會天真的以為,跟他不過一麵之緣的蔡邕,會因為他的一封書,而格外青眼相加,然後冒死相助。
所以直接求助於蔡邕,太過不成熟。
那麽就沒有別的路子可走了嗎?
當然有,還有何顒一條路。
何顒跟他關係緊密,又跟蔡邕談得來,兩個人都是董卓身邊的紅人,若去書一封讓何顒設法周旋,未必不能。等何顒勸動蔡邕,再讓蔡邕去書一封到王匡手上,王匡若是認蔡邕這個朋友,當然不會斷然拒絕,那麽希望也就有了。
然而,如此一來,書信來來去去,等到到了王匡手上,隻怕黃花菜都涼了,哪裏能辦得成事?
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
但若是放棄王匡,直麵李傕大軍,劉玄又不甘。
畢竟,李傕之後,還有其他兩路人馬。
若是李傕一路都應付不了,遑論其他了。
所以,這李傕一路必須盡快阻止。
說到底,唯一的指望,隻能是王匡。
王匡從其後,則李傕不敢輕易放肆。
既然遠水難救近火,蔡邕那邊的關係指望不上,而與王匡結盟又是勢在必行,那麽如今也唯有破釜沉舟、硬著頭皮去遊說他了。
若是輕易派出部下,如陳駒,如高順,隻怕王匡會誤以為他沒有誠意,從而就算有心合作也因為這個原因悍然放棄。
再說他兩個也不是能說會道之人。
至於能說的衛仲道,好像又太能說了,隻怕搞不好能把事情搞砸。
倒是張遼好歹有兩把刷子,軍職也不小,是合適人選。
史書記載,張遼就曾孤身上三公山,說服東海巨霸昌豨,載於三國誌。
可此時張遼在西涼軍中的聲望僅次於他,還需要他與高順等齊力安撫軍心,不宜調走。
思前想後,隻怪身邊沒有可用的謀士,歎人才之荒蕪。
左不過,隻能是自己親自走這一趟了。
當然,劉玄將他的想法告訴張遼、高順他們後,他們是竭力反對,畢竟太過冒險。
此去路途兇險,隨時可能遭遇李傕所部不說,且他一走軍心難穩,一旦有失,則悔之晚矣。
劉玄自然是算計好了的,不論是高順還是張遼,加上表麵服從他的王方等將,他們都是西涼老人,不能輕易離開。他走,反而沒有多大影響。
最後,還是以劉玄果斷的決定,說服了眾人,眾人隻得聽從安排。
劉玄其實沒有多少時間安排後麵的事情了,連夜將管理河東的任務分別交給了張遼和高順,讓他們商量著來,並將衛仲道留下幫忙。
他這邊,隻身帶了陳駒等十數騎人馬,連夜趕路,徑往河內奔去。
……
河內王匡,被李傕一戰敗北後,退兵平皋,暫避鋒芒。
如今已是第五天了。
河陽津一戰,損兵折將,已成陰影。
對於李傕突然出兵襲擊河內,王匡其實很是大為惱火。
原因無他,覺得太突然,太無辜了。
畢竟他朝廷裏好歹還有妹夫胡母班撐著呢,董卓就算不給他的麵子,好歹留點薄麵給他妹夫吧。
可人家董卓偏偏蠻橫,之前一點風聲也沒有,就這麽突然派兵襲擊了河陽津,攻入了河內腹地。
王匡大怒,打不過人家,得問問人家為什麽打他吧。
他上書給天子,告董卓無狀。
其實他也知道,這書還沒到天子跟前,隻怕早留在董卓案前了。
董卓留而不發,然後警告王匡,不該放任黑山軍在境內直來直去。
王匡得到答複,終於是明白原因了,原來是因為這件事。
要說這件事,那提起來就火大了。
當初張牛角舉十萬大軍過境,他的確是沒有阻攔,那是因為他手上兵馬有限,不敢輕易惹怒對方,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做沒有看見放他過去也就是了。
可話說迴來,若不是他點頭放黑山軍過境,之後西涼軍又怎能借到黑山軍的勢,從而瓦解白波賊與南匈奴的聯手,還河東以全新局麵?
這麽大的功勞他沒有找董卓提起也就罷了,董卓居然還以此理由來責難他,簡直是豈有此理!
不過,要讓他知道具體原因,黑山軍真正聽的是劉玄,隻怕王匡就不會這麽想了。
畢竟,他放黑山軍過境雖然是救了西涼軍,但同時成就了劉玄尾大不掉,董卓正找不到理由收迴河內呢,豈有不借機之理?
更何況,如今劉玄都站在胡軫屍體上拉屎了,更是對昔日放任黑山軍過境的王匡惱怒不已,也難怪董卓翻臉不認人,加派人馬對付他。
如今敗北的王匡,早罵過了董卓十八代祖宗,正找不出罵人的話,部下送呈上來一封書。
“從京師洛陽來的?”
以為是妹夫胡母班寄來的,不想,接過來一看,臉色微微一頓:“是……是他!”
董卓身邊的大紅人,此時怎會來書?
讓人挑開火漆,展開來看。
劉玄在經過張濟事件後,正式知道了三路人馬的準確消息。
消息還是何顒在探聽到具體情況之後,第一時間轉告他的。
之前何顒也曾模糊的提起這三路人馬,隻是因為不太確定,所以並沒有詳細告知。
如今,在得到何顒的消息後,劉玄派人第一時間刺探,亦得到確定。
當晚上,他劉玄與高順、張遼兩路人馬一並殺迴張濟軍大營。
原以為是要大戰一場,殊不知張濟一旦接杖,倉皇出逃。
逃得如此之幹淨、磊落,絕不拖泥帶水,就好像事先有預謀似的。
張濟一走,張繡因為不願此時離開劉玄,並沒有跟去,收攏了所部數百人馬,留在了絳邑城中。
本來因為張濟突然的叛變,大大打擊了河東西涼軍舊部的士氣。
好在,有張繡留下來,多少挽迴了些許的頹勢,加上劉玄不斷的安撫軍心,除了損失了張濟一部千數人馬而外,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損失。
反而,因為張濟這個不確定因素的根除,劉玄在河東站穩了腳跟,更加方便的大展拳腳。
再無人妨事了。
不過,好景並不長,真正的大戰即將來臨。
據劉玄所知,李傕這支人馬其實還是在黑山軍退出河東之後才從京師過來的。
當時劉玄因為忙著跟胡軫在絳邑斡旋,並沒有過多關注河內那邊的消息。
他還一直以為,在河內,仍是王匡這個鄰居一家獨大。
隻他哪裏想到,王匡此時也不能安生,突然被京師而來的李傕一支人馬給搞的頭大。
河陽津一戰,李傕派兵繞襲其後,王匡大敗,退兵數裏,一時不敢再戰。
劉玄仔細想來,河東初定,董卓又突然派出人馬襲擾河內,看來是準備將兩地連接起來,以為一塊鐵板,牢牢掌控在他手裏,以起到拱衛京師的作用。
如此說來,董卓還是有遠見的。
隻是如今因為河東突然落到了他劉玄手上,董卓不得不就近抽調出李傕這支人馬,放棄對河內王匡的繼續打擊,轉而陳兵絳邑。
河內與河東毗鄰之郡,一旦李傕掉頭殺過來,其實很快就能殺到城下。
當此之時,又當如何破局?
……
劉玄首先想到的是王匡。
王匡被李傕這麽一陣襲擾,損傷了他無數人馬不說,且其威望因之掃地,王匡豈能輕易放過他?
李傕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當然沒有這麽便宜的事。
那麽,當此之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結交王匡,爭取王匡的兵馬。
隻要王匡發兵追襲李傕其後,拚命拖住,則李傕這路人馬也就算是廢了。
隻是……
李傕剛剛打敗王匡,王匡隻怕對李傕已經犯怵,未必肯馬上出兵。
一旦王匡藏有私心,故意要等到他劉玄跟李傕打個兩敗俱傷時再動手,到時說什麽都遲了。
更何況,他之前與王匡並未有交集,此時向他求援,未必肯幫。
如此,又當如何?
……
劉玄長身站了起來。
到了此時,劉玄終於明白人脈的重要。
就算其個人的腦子再靈光,沒有外援,沒有人脈,想要成其事,難乎登天。
當然,劉玄不想放棄,更不能輕易服輸。
此時向董卓低頭,隻怕董卓待他迴了京師後,將他吃的骨頭渣子都不會剩下的。
更何況,服輸,也不是他劉玄的個性。
如此,又該如何施為?
……
既然說到人脈,那麽可有能用到的?
出身兗州泰山郡的王匡,起先在大將軍何進手底下擔任大將軍府掾,何進死後,拜為河內太守。
他的妹夫,正是執金吾胡母班。
對了!
謝承《後漢書》就曾記載:(王)匡少與蔡邕善……。
《英雄記》亦可從側麵佐證:(王)匡字公節,泰山人。輕財好施,以任俠聞……。
如此一個大財主,揮金如土,又愛結交,看來與蔡邕相交當屬正常。
那麽,這人脈也就出來了。
王匡既然跟蔡邕相交甚善,是不是可以從蔡邕處下手?
他雖然贈蔡邕半部曲譜,蔡邕也曾跟何顒聯手向董卓求情救下他,但他跟蔡邕之間並沒有像他與何顒那樣緊密,甚至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自他領兵出征河東後,他們之間其實是少有聯係。
劉玄當然不會天真的以為,跟他不過一麵之緣的蔡邕,會因為他的一封書,而格外青眼相加,然後冒死相助。
所以直接求助於蔡邕,太過不成熟。
那麽就沒有別的路子可走了嗎?
當然有,還有何顒一條路。
何顒跟他關係緊密,又跟蔡邕談得來,兩個人都是董卓身邊的紅人,若去書一封讓何顒設法周旋,未必不能。等何顒勸動蔡邕,再讓蔡邕去書一封到王匡手上,王匡若是認蔡邕這個朋友,當然不會斷然拒絕,那麽希望也就有了。
然而,如此一來,書信來來去去,等到到了王匡手上,隻怕黃花菜都涼了,哪裏能辦得成事?
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
但若是放棄王匡,直麵李傕大軍,劉玄又不甘。
畢竟,李傕之後,還有其他兩路人馬。
若是李傕一路都應付不了,遑論其他了。
所以,這李傕一路必須盡快阻止。
說到底,唯一的指望,隻能是王匡。
王匡從其後,則李傕不敢輕易放肆。
既然遠水難救近火,蔡邕那邊的關係指望不上,而與王匡結盟又是勢在必行,那麽如今也唯有破釜沉舟、硬著頭皮去遊說他了。
若是輕易派出部下,如陳駒,如高順,隻怕王匡會誤以為他沒有誠意,從而就算有心合作也因為這個原因悍然放棄。
再說他兩個也不是能說會道之人。
至於能說的衛仲道,好像又太能說了,隻怕搞不好能把事情搞砸。
倒是張遼好歹有兩把刷子,軍職也不小,是合適人選。
史書記載,張遼就曾孤身上三公山,說服東海巨霸昌豨,載於三國誌。
可此時張遼在西涼軍中的聲望僅次於他,還需要他與高順等齊力安撫軍心,不宜調走。
思前想後,隻怪身邊沒有可用的謀士,歎人才之荒蕪。
左不過,隻能是自己親自走這一趟了。
當然,劉玄將他的想法告訴張遼、高順他們後,他們是竭力反對,畢竟太過冒險。
此去路途兇險,隨時可能遭遇李傕所部不說,且他一走軍心難穩,一旦有失,則悔之晚矣。
劉玄自然是算計好了的,不論是高順還是張遼,加上表麵服從他的王方等將,他們都是西涼老人,不能輕易離開。他走,反而沒有多大影響。
最後,還是以劉玄果斷的決定,說服了眾人,眾人隻得聽從安排。
劉玄其實沒有多少時間安排後麵的事情了,連夜將管理河東的任務分別交給了張遼和高順,讓他們商量著來,並將衛仲道留下幫忙。
他這邊,隻身帶了陳駒等十數騎人馬,連夜趕路,徑往河內奔去。
……
河內王匡,被李傕一戰敗北後,退兵平皋,暫避鋒芒。
如今已是第五天了。
河陽津一戰,損兵折將,已成陰影。
對於李傕突然出兵襲擊河內,王匡其實很是大為惱火。
原因無他,覺得太突然,太無辜了。
畢竟他朝廷裏好歹還有妹夫胡母班撐著呢,董卓就算不給他的麵子,好歹留點薄麵給他妹夫吧。
可人家董卓偏偏蠻橫,之前一點風聲也沒有,就這麽突然派兵襲擊了河陽津,攻入了河內腹地。
王匡大怒,打不過人家,得問問人家為什麽打他吧。
他上書給天子,告董卓無狀。
其實他也知道,這書還沒到天子跟前,隻怕早留在董卓案前了。
董卓留而不發,然後警告王匡,不該放任黑山軍在境內直來直去。
王匡得到答複,終於是明白原因了,原來是因為這件事。
要說這件事,那提起來就火大了。
當初張牛角舉十萬大軍過境,他的確是沒有阻攔,那是因為他手上兵馬有限,不敢輕易惹怒對方,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做沒有看見放他過去也就是了。
可話說迴來,若不是他點頭放黑山軍過境,之後西涼軍又怎能借到黑山軍的勢,從而瓦解白波賊與南匈奴的聯手,還河東以全新局麵?
這麽大的功勞他沒有找董卓提起也就罷了,董卓居然還以此理由來責難他,簡直是豈有此理!
不過,要讓他知道具體原因,黑山軍真正聽的是劉玄,隻怕王匡就不會這麽想了。
畢竟,他放黑山軍過境雖然是救了西涼軍,但同時成就了劉玄尾大不掉,董卓正找不到理由收迴河內呢,豈有不借機之理?
更何況,如今劉玄都站在胡軫屍體上拉屎了,更是對昔日放任黑山軍過境的王匡惱怒不已,也難怪董卓翻臉不認人,加派人馬對付他。
如今敗北的王匡,早罵過了董卓十八代祖宗,正找不出罵人的話,部下送呈上來一封書。
“從京師洛陽來的?”
以為是妹夫胡母班寄來的,不想,接過來一看,臉色微微一頓:“是……是他!”
董卓身邊的大紅人,此時怎會來書?
讓人挑開火漆,展開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