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瞅著新生入校,學員又遵循慣例來自工廠、農村和解放軍部隊,張明瑞欣喜的同時,也感到有些擔憂。
喜的是,學校又來了新同學,無異於給學校增添了新鮮血液。
憂的是,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被耽誤了學業的年輕人,他們入校後在基礎知識欠缺的情況下,能持之以恆地保持旺盛的求學熱情嗎?
作為一校之長,張明瑞1970年被“解放”時,已年近花甲。
這樣的歲數受命主持水電學院“複課鬧革命”,他感覺吃力。但既然受命於危難,也就隻好勉為其難了。
與進駐校院的工宣隊一道組建院領導班子、調整教師隊伍,潛心探索新形勢下的教學路子,精心組織編寫和更新教學大綱,張明瑞與教師們同舟共濟,連續地迎來送往,已有7屆工農兵學員了。
風雨七載,他覚得自已是在與時間賽跑。
他知道院長這個崗位給他的時日無多,自已必須要恪盡職守,最大限度地為荒廢學業的孩子們把失去的時間搶迴來。
6年的辦學實踐,使他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了教育危機的嚴重程度。
學院多年來都遵循著“哪來哪去”的辦學軌跡。
與兄弟院校相比,因水電學院的教學定位與專業側重優勢,學員們入學三載都有很大收獲。
從部隊來的學員,迴部隊成了水電施工骨幹技術人才;
從工廠來的學員,迴工廠後都能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增長才幹。
從農村來的學員,畢業後大部份在農場或人民公社,都改變了身份……
在教學實踐中,是張明瑞拍板,使不少工農兵學員優秀分子留校充實了教師隊伍,有的還成了教學骨幹。但他心裏明白,與1966年前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
好在學校畢竟恢複了正常教學秩序,教職員工們也都在奮發努力,整個國家的教育狀況已有了明顯改觀。張明瑞麵對新的教學形勢,盡管感覚到壓力不小,可他對於未來依舊充滿信心。
或許是年紀大了,作為水利專家、全國知名教授的張明瑞,無論什麽時候,在年輕教師和學員麵前,總是一位慈祥的父親麵孔。
他身材矮小,很瘦,看上去似弱不禁風,卻是國家重點院校的掌門人,並受命主持國家重點工程科研項目。
就是這個張明瑞,為改善教師隊伍參差不齊狀況,他曾四下上海、五上北京,誠心在兄弟院校求賢。
就是這個張明瑞,為切實為國家接養專業後續人才,他不顧年邁體弱,一直堅持開講座,給學生上大課。在全校為數不多的教授中,他的講座聽眾最多。
他睿智、謙和、從不擺大教授和校長架子。
他友善、詼諧,走到哪裏哪裏就會笑聲一片。
眼下,他花了近半個月時間,走訪了院內所有班級並召集各類座談會20餘次,從不同渠道了解了76屆新生狀況。
在征求了多數係主任意見後的院辦公會上,他鄭重地提出了有別於往屆的新的教學“處方”。
他說:新一屆學員,在實施新的教學大綱前,我提議對他們進行一次普查性的文化基礎知識摸底考試。
他強調:考試出題,不要以難倒學生為目的,主要是摸清情況,我們再調整教學大綱,對症下藥。考得不好的,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全校可統一辦個補習班,視實際需要,時間三個月或者半年,可歸隊的仍迴原班級上課。當然啦,實在跟不上的,我們就要忍痛清退一批。因為我們這裏是辦學,不是慈善機構。
他還強調:我們的教師隊伍也需要調整,個別不適應教學崗位的教師,和一些不務正業的人,我看也該清理清理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院長的講話,變成許多版本在教職工之間廣為流傳……
一時間,校園裏氣氛緊張。
那些有實際教學經驗且勤奮鑽研的中青年教師,莫不感到歡欣鼓舞。
那些自覺有可能被擠出教學崗位甚至有被清理出學校大門的人,則惶惶不可終日,紛紛上竄下跳,托門子找路子,尋求體麵轉崗。
也有人不甘寂寞,找係主任或黨委書記、副院長鳴冤叫屈。
還有人寫匿名信告到省政府或教育部,說水電學院個別領導破壞工農兵教師隊伍團結和穩定,想搞階級報複,聲稱這是反對偉大領導毛主席“教育要革命”的一次嚴重的資產階級黑線迴潮……
非過來人根本不明白,那個年代“八分錢”郵票的厲害。
這一事件的直接結果,令張明瑞院長哭笑不得。
教育部某領導在打迴學校的匿名信上批了10個字:
“積重難返,切勿操之過急”。
張明瑞沉思良久,也在匿名信上寫了10個字:
“教工暫緩,新生考試先行”。
這個院長“批示”,由副院長在全院幹部大會上宣讀。
於是,不管你情願與否,一場觸及全院新生敏感神經的大型考試活動,緊鑼密鑼地張羅起來……
喜的是,學校又來了新同學,無異於給學校增添了新鮮血液。
憂的是,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被耽誤了學業的年輕人,他們入校後在基礎知識欠缺的情況下,能持之以恆地保持旺盛的求學熱情嗎?
作為一校之長,張明瑞1970年被“解放”時,已年近花甲。
這樣的歲數受命主持水電學院“複課鬧革命”,他感覺吃力。但既然受命於危難,也就隻好勉為其難了。
與進駐校院的工宣隊一道組建院領導班子、調整教師隊伍,潛心探索新形勢下的教學路子,精心組織編寫和更新教學大綱,張明瑞與教師們同舟共濟,連續地迎來送往,已有7屆工農兵學員了。
風雨七載,他覚得自已是在與時間賽跑。
他知道院長這個崗位給他的時日無多,自已必須要恪盡職守,最大限度地為荒廢學業的孩子們把失去的時間搶迴來。
6年的辦學實踐,使他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了教育危機的嚴重程度。
學院多年來都遵循著“哪來哪去”的辦學軌跡。
與兄弟院校相比,因水電學院的教學定位與專業側重優勢,學員們入學三載都有很大收獲。
從部隊來的學員,迴部隊成了水電施工骨幹技術人才;
從工廠來的學員,迴工廠後都能在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增長才幹。
從農村來的學員,畢業後大部份在農場或人民公社,都改變了身份……
在教學實踐中,是張明瑞拍板,使不少工農兵學員優秀分子留校充實了教師隊伍,有的還成了教學骨幹。但他心裏明白,與1966年前的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
好在學校畢竟恢複了正常教學秩序,教職員工們也都在奮發努力,整個國家的教育狀況已有了明顯改觀。張明瑞麵對新的教學形勢,盡管感覚到壓力不小,可他對於未來依舊充滿信心。
或許是年紀大了,作為水利專家、全國知名教授的張明瑞,無論什麽時候,在年輕教師和學員麵前,總是一位慈祥的父親麵孔。
他身材矮小,很瘦,看上去似弱不禁風,卻是國家重點院校的掌門人,並受命主持國家重點工程科研項目。
就是這個張明瑞,為改善教師隊伍參差不齊狀況,他曾四下上海、五上北京,誠心在兄弟院校求賢。
就是這個張明瑞,為切實為國家接養專業後續人才,他不顧年邁體弱,一直堅持開講座,給學生上大課。在全校為數不多的教授中,他的講座聽眾最多。
他睿智、謙和、從不擺大教授和校長架子。
他友善、詼諧,走到哪裏哪裏就會笑聲一片。
眼下,他花了近半個月時間,走訪了院內所有班級並召集各類座談會20餘次,從不同渠道了解了76屆新生狀況。
在征求了多數係主任意見後的院辦公會上,他鄭重地提出了有別於往屆的新的教學“處方”。
他說:新一屆學員,在實施新的教學大綱前,我提議對他們進行一次普查性的文化基礎知識摸底考試。
他強調:考試出題,不要以難倒學生為目的,主要是摸清情況,我們再調整教學大綱,對症下藥。考得不好的,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全校可統一辦個補習班,視實際需要,時間三個月或者半年,可歸隊的仍迴原班級上課。當然啦,實在跟不上的,我們就要忍痛清退一批。因為我們這裏是辦學,不是慈善機構。
他還強調:我們的教師隊伍也需要調整,個別不適應教學崗位的教師,和一些不務正業的人,我看也該清理清理了。
一石激起千層浪。
院長的講話,變成許多版本在教職工之間廣為流傳……
一時間,校園裏氣氛緊張。
那些有實際教學經驗且勤奮鑽研的中青年教師,莫不感到歡欣鼓舞。
那些自覺有可能被擠出教學崗位甚至有被清理出學校大門的人,則惶惶不可終日,紛紛上竄下跳,托門子找路子,尋求體麵轉崗。
也有人不甘寂寞,找係主任或黨委書記、副院長鳴冤叫屈。
還有人寫匿名信告到省政府或教育部,說水電學院個別領導破壞工農兵教師隊伍團結和穩定,想搞階級報複,聲稱這是反對偉大領導毛主席“教育要革命”的一次嚴重的資產階級黑線迴潮……
非過來人根本不明白,那個年代“八分錢”郵票的厲害。
這一事件的直接結果,令張明瑞院長哭笑不得。
教育部某領導在打迴學校的匿名信上批了10個字:
“積重難返,切勿操之過急”。
張明瑞沉思良久,也在匿名信上寫了10個字:
“教工暫緩,新生考試先行”。
這個院長“批示”,由副院長在全院幹部大會上宣讀。
於是,不管你情願與否,一場觸及全院新生敏感神經的大型考試活動,緊鑼密鑼地張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