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湖北省省會江城。

    長江、漢水自萬古流來,依舊把市區分割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部分,形成“三足鼎立”的獨特城市格局。

    這個城市的獨特,不單在其地貌,其曆史沿革亦花樣翻新,魅力是多方位的。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即在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東吳又在蛇山築城,稱夏口。

    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便算是武昌城的最初稱謂了。爾後改朝換代,武昌又改名江夏。清康熙時期,這裏成了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方成為正式名稱。

    漢口呢,在南北朝時期,它僅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

    作為城市之一部分,漢口的年齡隻有500多歲,它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

    公元606年(隋大業二年),漢津縣改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而始。唐代將縣治移至市區後,漢陽才迅速發展形成城市規模。

    至於“武漢”,其稱謂時間不長。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鎮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

    武漢這座城市,命運多舛。

    自屈原叩天問地,到魏、蜀、吳三方鏖戰;從林則徐開中國禁煙之先河,到湖廣總督張之洞推行 “新政”;從武昌起義“第一槍”,到北伐革命戰爭;從俄、法、日相繼在此建立租界淪為“國中國”,到震驚世界的“二七大罷工”……江城武漢,從來都是名噪四海。

    這座城市地處中國內陸市場腹地,是內陸最大的流通中心,自古便有“貨到漢口活”的美譽。

    商業繁榮,同時也帶來了南甜北鹹、東辣西酸,不僅有頗具地方特色的鄂菜館,川、魯、粵、浙各菜係餐廳亦遍布三鎮,異彩紛呈。

    這座城市和它的居民,有著自已的煩惱。

    江城武漢是長江沿岸有名的“火爐”,夏天悶熱難耐,攝氏40度左右高溫烘烤的天氣持續時間很長。尤令人難以忍受的是,白天似還有風,可一到傍晚風就停了,即使將電扇開到最高檔,但忽忽吹著的是熱氣,板凳坐著燙屁股。

    沒奈何,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大街小巷裏裏,家家戶戶被迫在屋頂撒水“降溫”。鄰街的居民則幹脆在街邊“搶灘”搭鋪架竹床,男人光著膀子,女人身著汗衫短褲,一個個手搖巴蕉扇,或坐或躺,形成夏夜一景。

    這座城市和它的居民,當然也有自已的驕傲。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傳說是為了軍事目的而建,孫權為實現“以武治國而昌”,築城為守,建樓以瞭望。

    到了唐朝,黃鶴樓的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文人墨客到此遊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複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曆曆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人崔顥一首千古絕唱,使黃鶴樓名聲大噪。

    傳說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遊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座落在漢陽區翠微路西側的歸元寺,乃佛教勝地,也是武漢人的榮耀。

    據說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浙江僧人白光、主峰來此創建。取名“歸元”,出自佛經《楞嚴經》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歸元即歸真,就是超出生滅之界,還歸於真寂本源的意思。在佛教中,歸元寺屬於曹洞宗(該宗係禪宗五家七宗之一),故又稱歸元禪寺。它與寶通寺、溪蓮寺、正覺寺合稱為武漢四大叢林。

    歸元寺創建以來,迭經戰亂,屢敗屢興。現存建築,係清同治三年(1864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國初年陸續所建。新中國以來,政府貫徹執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護文物古跡,不斷對歸元寺進行維護修聾,使大雄寶殿、藏經閣、五百羅漢堂、大士閣、鍾鼓樓、翠微亭等建築麵貌為之一新。

    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萬裏長江第一橋,更是當代江城人的驕傲。她宛若彩虹飛架,將龜蛇鎖江的天塹變為通途,使這座城市享有的“九省通衢”美譽更加令人羨慕。

    這座城市的文化底蘊,中國諸多城市鮮有所見。

    不談科研院所門類之全,單說在上世紀50年代後擁有大專院校的數量之多,教學實力之雄厚,就令人十分羨慕:武漢大學、華中理工學院、華中師範學院、華中農業學院、武漢水電學院、武漢測繪學院、武漢體育學院等數十所高校,集中分布於環境優美的武昌城區,形成厚重的文化風景……

    在這座城市求學深造或創業,當是不錯的選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菩提樹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三峽纖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三峽纖夫並收藏菩提樹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