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個必要嗎?”袁文弼覺得,就那些吃空餉,飯都吃不飽,隻剩老弱病殘,不堪一擊的衛所兵,也值得去賄賂?


    “你要問我,就隻是這個辦法!”羅文定沒好氣的道。


    “好吧。”袁文弼決定認了,說道,“那就依望山叔說的辦。”


    想了想,他又問道:“除了大崗墩百戶所,那官府衙門,是不是也要去打點一二?”


    想到這裏,他就大為不甘,他賺來的銀子都是要用來幹正經事的,可不是為了填補這些喂不飽的豺狼的。


    聽他這麽一說,羅文定笑了笑,笑得卻有些淒涼,袁文弼見了,不解道:“怎麽了,望山叔,我說的不對嗎?”


    羅文定道:“你說的原也不錯,不過現在我們倒是可以省了這一步。”


    “為什麽?”袁文弼又不解的問。


    羅文定掃了他一眼,道:“因為在這裏,並沒有官府衙門,你幾時見到,官府衙門的那些胥吏們下來催繳田賦雜稅了?”


    袁文弼聽得一愣,仔細搜尋了一下原先的記憶,果然並沒有對方說的這種情況,好像就從來沒有官府衙門的人來過這裏,而不遠的大墩崗百戶所的兵,他們也是不會來的,更沒有收田賦雜稅的權利。


    “這到底是怎麽迴事?”他更迷惑了。


    羅文定覺得有必要跟他說說,便說了起來,聽了之後,袁文弼才明白過來,到底是怎麽迴事了。


    原來,當初在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實行海禁,“片板不得入海”,對於舟山群島這一片“東控日本,北接登萊,南連甌閩,西通吳會,實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壯國勢”的區域更為留心,下達了“遷徙令”,把舟山群島的居民都遷徙到陸上。


    原來的昌國縣被撤銷,後來因為島上一位名叫王國祚的鄉民進京麵見朱元璋,立陳遷徙令的弊病,朱元璋也有點後悔,後來又作出調整,同意留下部分居民,即城區四裏內的547戶,8085人可以留下,作為“昌國鄉”,其餘島上居民全部趕往內地,但也於事無補。


    也就是說,除了舟山本島狹小地方留了一個“昌國鄉”之外,其它所有島上,都沒有了行政機構,也就沒有官府衙門來管這些地方。


    而遷徙的命令雖然頒布實施了,縣治也沒有了,但實際上後來不少居民陸續返島,逐漸打破了限製,沿海漁民也不可避免地到舟山靠泊,或為避風,或為淡水食品的補給,漸漸的舟山群島又有居民了,但這些居民其實是沒有大明百姓戶口的黑戶。


    因此近海的不少豪強,偷偷在島上雇人種田開墾,因為這地方好啊,沒有官府衙門,不會有胥吏來鄉間催繳田賦雜稅。


    雖然沒有官府衙門,但這片區域,還是有軍事機構存在的,在舟山島上,設置了中中,中左兩個千戶所,隸屬昌國衛,兩千戶所下麵,又設多處烽堠,以防倭寇海賊,袁文弼他們所在衢山島上的大崗墩百戶所,便是這樣一處海防烽堠。


    羅文定在說起這些的時候,臉上始終有一種淡淡的哀傷,因為被流放到這樣的海外小島,連官府衙門都不管的化外之地,可見崇禎心中對袁家人的痛恨。


    袁文弼聽了,明白之後,倒沒有羅文定這般的多愁善感,沒有官府衙門來管,這正好啊,海闊天空,起碼眼下就省下了一筆賄賂的銀子。


    “望山叔,如今我們手上,有多少銀子?”他又問道。


    羅文定掃了他一眼,說道:“有現銀一千五百兩,金百兩,銅錢十幾貫。”


    聽到還有這麽點家底,袁文弼心裏更高興了,起碼不是一窮二白了,他問道:“當初崇禎不是下令抄家,抄沒全部家產了嗎,怎麽還能有這一大筆金銀銅錢?”


    羅文定淡淡的道:“這是我在督師賬下聽令的數年積蓄。”


    袁文弼一聽,原來這些錢並不是袁家的,是羅文定的私產,他甜甜一笑,道:“我想向望山叔借點銀兩急用。”


    羅文定頓時警覺道:“你一小孩兒家,借銀兩何用?”


    袁文弼道:“不是要開建鹽田嗎,鹽田規模會很大,我想康達叔他們也忙不過來,因此想要雇傭島上的漁民參與進來,雇他們幫我們曬鹽,這樣一來,他們就會和我們綁在一個戰車上,到時真有官兵來,他們也是我們可以依靠的助力,望山叔你說是嗎?”


    羅文定定定的看了對方幾眼,頓時也有點要跪了的感覺,這是神童啊,小小年紀,就有這般眼界見識,可惜不務正業,若是這點功夫花在科舉上,獲取功名豈不如探囊取物。


    不過想到現在袁家還是戴罪之身,連科舉資格都沒有,他又歎了口氣,當即也不小氣了,說道:“我先支給你一百兩銀子,夠不夠?”


    第二天一早,聽到院子裏公雞喔喔的打鳴,袁文弼起床穿衣,洗漱畢,袁若華過來,給他梳頭紮辮子,先把頭發理順了,頂上的頭發紮了個馬尾,編成三股辮,然後用一隻手把著另一隻手往上纏紅繩,纏緊了,發型就算弄好了。


    袁文弼對自己這衝天辮的造型很不滿意,但袁若華卻一個勁說好看,他也沒辦法,想著總比那醜陋的豬尾巴要好,也就認命了。javascript:


    羅氏這時的早餐已經弄好了,三人圍著一張方桌吃起來。


    “娘,我吃完了!”袁文弼三下兩下吃完,放下碗筷,跳下桌子就要往外跑。


    “別去外麵野,好生待在屋子裏看書寫字。”羅氏道。


    “我知道了!”袁文弼答應一聲,就出了飯廳去了。


    看著對方出門的影子,袁若華哼道:“娘,我看文弼定是又要出去生事了。”


    羅氏道:“不會的,文弼一向是聽話的孩子,我看他不會說謊的。”


    袁若華撇撇嘴,心說那是以前,可這幾天,這小子越來越不安分了,哪天不惹出事來,雖說庫房的粗鹽沒有了,但我還得好生看著他。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麽背上小書包……我要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


    袁文弼走在青石小路上,今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心裏高興,不知不覺就哼上了。


    “小公子,你唱的這是什麽歌啊,真好聽,趕明兒也教我家丫頭唱唱唄。”路上有位嬸嬸見了,笑著道。


    “王大嬸好!這是上學歌!有空再說!”袁文弼心說,我這是越活越迴去了啊,沒辦法,整天裝癡賣萌,我容易嗎。


    來到孫康達家,一看,人差不多都已經來齊了,各個手上還帶著幹活的器具,看大家幹勁這般足,袁文弼心裏高興,當即二話不說,開始分派任務:“康達叔,你叫上幾個人,到村裏挨家挨戶的去招人,我要雇人幹活,工錢一天五十文,當天結算,願意幹的,就到海邊去集合!梁叔,還有其他人,先就跟我去海邊,尋找合適的地,開建鹽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海島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石徑荒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石徑荒蕪並收藏明末海島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