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敖子華退出朝堂後,整個楚國朝堂仿佛都是鬆了一口氣。
誠然,大家都很尊重這位年長的賢者,然而,大家更看重的,其實還是自身的利益。
國家為何會向外擴張呢?這和人類追逐財富的欲望是分不開的。在農業時代,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會突然出現技術飛躍的。這也就是說一塊地所能擁有的產出大多都是固定的,所以任何一個地主增加財富的方式隻能是盡可能多的擁有土地。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地主們也隻能去搞土地兼並了。而在這個列國紛爭的時代,各個國家的地主們對於土地的欲望就體現在了各國領土的擴張上。
楚國發展到現在,經曆了幾個重要的擴張階段。第一階段是楚國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時代,那是楚國的初生創業期。隨後楚國大啟群蠻,大肆攻伐江漢,很快就占領了整個雲夢大澤,勢力沿著水路擴張到了洞庭湖沿岸。到了這時,南方的多山艱險的環境阻攔了楚國,楚國隻是象征性的收取了南方越人的貢品維持統治,而後楚國轉而向北擴張,消滅漢陽諸姬,隨後一路向北擴張。後來在遇到北方強國齊國和晉國的阻攔後,發覺北方還是太強,於是轉而沿著淮河和長江向東擴張,淮河方向楚國消滅了淮河流域最重要的兩個大國——陳國和蔡國,於是得到了淮河流域的領土。然而沿著長江的擴張卻受到了阻礙,在江南楚國遇到了吳國這個同樣強勁的敵人。楚國甚至一度被吳國滅國,然而吳國最終卻還是被楚國扶持的越國所滅。不過因為有了曾經的同盟關係,再加上越國也還比較強大,楚國的擴張方向就由此轉向了淮河流域。在楚國的貴族們看來,沿著淮河一直到海邊,這所有的土地都是他們未來傳給子孫的產業,現在齊國都不跟我打聲招唿就把手伸進來了,簡直是過分!
然而在整個楚國一片喊打聲中,屈氏家族的伯庸站出來了,他對楚王和楚國群臣說道:“大王既然要攻打齊國,那麽我們要準備許多事情。臣曾聞,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今我楚國伐齊,大可以魏國與齊國不敬天子,擅自稱王,預淩駕於諸侯之上這一理由討伐之。我楚國伐齊,也務必要使我楚國國內無憂。魏國雖然私下和我國說會在我國與齊國大戰中保持中立,但是此言不可輕信。我等必須要讓魏國自身也陷入亂戰中不得脫身,如此我國才好一心一意伐齊。以臣下看來,我等可以分別聯絡趙國和秦國,讓其攻魏。趙國一直垂涎魏國的鄴地,而秦國也一直想要拿迴河西之地,我國大可與趙國、秦國結盟,以勸其伐魏。我楚國要攻打齊國,淮泗大國宋國的態度非常關鍵,如果宋國能站到我們這一邊,助我國攻齊,如此我國敗齊之把握就大大增加了。”
昭陽也對楚王說道:“單獨麵對魏國或是齊國,我楚國從來不懼,然而若是一次麵對兩國,則我國就有些吃力了。臣也讚同屈大夫的意見,聯絡趙國與秦國,讓這兩國伐魏,我楚國則伐齊。”
大司馬景翠站出來說道:“我楚國要去往秦國,可以直接通過武關進出。不過我楚國若是去往趙國,則必然要從魏國的土地上經過,魏國安能讓我國使節通過?”
群臣皆是一片默然,是啊,這倒是個極大的問題啊。此時,昭睢站出來說道:“此事好辦,徐州相王時,後來不是還在宋國公子子偃的倡議下簽訂了一個徐州條約嗎?其中就有規定:兩國相交,不斬來使。如今我楚國大可以對外宣布,我國願意接受徐州條約,如此一來,魏國就沒有理由扣押我國的使節了,如此去趙國不就很容易了嗎?”
楚王詫異道:“徐州相王之會還有這等事?為何我不知道呢?若是此事屬實,那倡導這條約的宋國公子子偃倒是個人才了,可惜他不是我楚國人啊。”
昭陽說道:“大王國事繁忙,當然不會記得如此小事。不過大王若說我楚國無賢才,臣下是不敢讚同的。大王麵前,伯庸之子正則就是我楚國的賢良之才。”莫敖子華的離去顯然還是讓楚王的心緒受到了影響,昭陽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他就順水推舟將屈伯庸的兒子推薦出來了。
說起這位正則,他雖然及其年輕,然而他的品性高潔,且擅長詩文。這位正則的詩文一經出現,幾乎都可以與北方中原國家的《詩經》相比了,昭陽也是非常喜歡的,於是他就順水推舟向楚王推薦了這位賢才。
楚王見令尹難得的推薦一迴人才,也是非常好奇,於是就向伯庸問了起來,於是他知道了這位在整個楚國都開始出名的年輕士人:屈原,名正則,字靈均。
昭陽又對楚王說道:“我楚國伐齊,固然需要伐交,然而更多的還是需要我楚國自身的力量。此次我楚國與齊國交戰,是要讓齊國認識到我楚國的力量。而且我國從現在開始就應當準備預備戰爭了,我國應馬上在淮北前線囤積糧草、車馬和兵器。”
楚王問司馬景翠:“愛卿以為,我楚國進攻齊國,需要出動多少兵馬合適?”
景翠答道:“秉王上,以臣之見,齊國乃東方大國,我國與其交戰,必須要謹慎應對。我國既然要攻伐齊國,應當盡全力去進攻,務必要一擊降服齊國。現在大王有王師十萬,,以臣之見,當留下五萬大軍守衛國都,派出王師五萬,再動員淮南、淮北之地封君、縣公之軍隊,另可得十萬餘大軍。如此十五萬大軍攻打齊國,則齊國必可一鼓而下!”
五萬王師,十萬封君軍隊,十五萬大軍!在場眾人都是倒吸了一口涼氣。楚國從立國起就是一個軍國主義式的國家,要說能出動的軍隊其實也遠遠不止這些。然而像這一次卻是大不一樣,楚國的王師,也就是楚王親自執掌的軍隊,曆來就是楚國的王牌軍。而如今的楚國王師則更是一支不一般的軍隊了。
當年吳起在魏國進行變法,推行武卒製,成功的將春秋時代的動員兵製度改為了募兵製,由此成功的實現了兵農分離。隨後吳起又將細化後的專業士兵作為軍隊的基礎,並逐漸替代了戰時的臨時動員兵。武卒製的核心內容就是精兵戰略,以真正意義上的精銳士兵來代替原來的雇傭兵及動員兵,由此武卒成為了國家的常備軍。武卒的選拔十分嚴格,其中一條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就是:士兵身穿3層護甲(上身甲、股甲、阱甲)、頭帶鐵盔、腰配劍、肩長矛、操十石弓,攜箭五十支,背三天幹糧,半天能行軍百裏(約合四十公裏)。而一旦通過了標準,作為專業士兵,可以享受免除全家徭役的待遇,甚至出色者立刻就能被提拔為中下級軍官。吳起就依靠在魏國河西變法所得的五萬常備軍,竟然擊敗了秦惠公率領的五十萬秦國大軍,由此整個天下都開始認識到武卒這種國家常備軍的厲害。
後來吳起到楚國變法時,在楚國推行了很多政策,因為其觸犯了楚國貴族的利益,在楚悼王和吳起死後,這些政策大多被廢除。而整個楚國唯一沒有被廢除的,也就是這武卒製了。因為楚王看得很清楚,隻有手上有足夠強的軍力,中央有權威,才能真正有效的威懾楚國地方封君。而以整個楚國地方五千裏的廣大國土,楚王也隻能養得起這十萬武卒。這相當於是立即就抽空了楚國一半的常備軍,考慮到楚國還需要依靠剩下的常備軍威懾地方勢力,這五萬王師幾乎就是楚王所能拿出的最大力量了。大司馬說楚國盡全力進攻齊國,這真的不是在說笑啊。
於是群臣皆看向楚王,楚王會同意這樣大的計劃嗎?
楚王從王座上緩緩的站起來,對群臣說道:“既然司馬以為我楚國隻有盡全力才可與齊國相爭,那麽寡人同意司馬的方案。而且這一次伐齊,本王將親自帶兵前往。不破齊國,誓不罷休!”
楚國群臣從楚王的語氣裏聽到了楚王的決心,於是大家也都沒有反對。很快,楚國這個傳統的軍事大國的戰爭機器立即開始全力運轉,它散發出來的力量讓所有人都為之膽寒。
公元前334年八月,年輕的楚國貴族屈原來到了齊都臨淄,所發布的消息讓整個天下都為之震動。楚國宣布接受徐州條約,而接受徐州條約之後,楚國以齊國不敬周王,肆意淩駕於諸侯之上,擅自滅亡淮泗小國等一係列理由譴責齊國。隨後屈原在齊國朝堂,當著齊王以及齊國眾多貴族的麵宣布:從即日起,楚國與齊國將正式處於戰爭狀態!
誠然,大家都很尊重這位年長的賢者,然而,大家更看重的,其實還是自身的利益。
國家為何會向外擴張呢?這和人類追逐財富的欲望是分不開的。在農業時代,一般情況下是不可能會突然出現技術飛躍的。這也就是說一塊地所能擁有的產出大多都是固定的,所以任何一個地主增加財富的方式隻能是盡可能多的擁有土地。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地主們也隻能去搞土地兼並了。而在這個列國紛爭的時代,各個國家的地主們對於土地的欲望就體現在了各國領土的擴張上。
楚國發展到現在,經曆了幾個重要的擴張階段。第一階段是楚國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時代,那是楚國的初生創業期。隨後楚國大啟群蠻,大肆攻伐江漢,很快就占領了整個雲夢大澤,勢力沿著水路擴張到了洞庭湖沿岸。到了這時,南方的多山艱險的環境阻攔了楚國,楚國隻是象征性的收取了南方越人的貢品維持統治,而後楚國轉而向北擴張,消滅漢陽諸姬,隨後一路向北擴張。後來在遇到北方強國齊國和晉國的阻攔後,發覺北方還是太強,於是轉而沿著淮河和長江向東擴張,淮河方向楚國消滅了淮河流域最重要的兩個大國——陳國和蔡國,於是得到了淮河流域的領土。然而沿著長江的擴張卻受到了阻礙,在江南楚國遇到了吳國這個同樣強勁的敵人。楚國甚至一度被吳國滅國,然而吳國最終卻還是被楚國扶持的越國所滅。不過因為有了曾經的同盟關係,再加上越國也還比較強大,楚國的擴張方向就由此轉向了淮河流域。在楚國的貴族們看來,沿著淮河一直到海邊,這所有的土地都是他們未來傳給子孫的產業,現在齊國都不跟我打聲招唿就把手伸進來了,簡直是過分!
然而在整個楚國一片喊打聲中,屈氏家族的伯庸站出來了,他對楚王和楚國群臣說道:“大王既然要攻打齊國,那麽我們要準備許多事情。臣曾聞,名不正則言不順,如今我楚國伐齊,大可以魏國與齊國不敬天子,擅自稱王,預淩駕於諸侯之上這一理由討伐之。我楚國伐齊,也務必要使我楚國國內無憂。魏國雖然私下和我國說會在我國與齊國大戰中保持中立,但是此言不可輕信。我等必須要讓魏國自身也陷入亂戰中不得脫身,如此我國才好一心一意伐齊。以臣下看來,我等可以分別聯絡趙國和秦國,讓其攻魏。趙國一直垂涎魏國的鄴地,而秦國也一直想要拿迴河西之地,我國大可與趙國、秦國結盟,以勸其伐魏。我楚國要攻打齊國,淮泗大國宋國的態度非常關鍵,如果宋國能站到我們這一邊,助我國攻齊,如此我國敗齊之把握就大大增加了。”
昭陽也對楚王說道:“單獨麵對魏國或是齊國,我楚國從來不懼,然而若是一次麵對兩國,則我國就有些吃力了。臣也讚同屈大夫的意見,聯絡趙國與秦國,讓這兩國伐魏,我楚國則伐齊。”
大司馬景翠站出來說道:“我楚國要去往秦國,可以直接通過武關進出。不過我楚國若是去往趙國,則必然要從魏國的土地上經過,魏國安能讓我國使節通過?”
群臣皆是一片默然,是啊,這倒是個極大的問題啊。此時,昭睢站出來說道:“此事好辦,徐州相王時,後來不是還在宋國公子子偃的倡議下簽訂了一個徐州條約嗎?其中就有規定:兩國相交,不斬來使。如今我楚國大可以對外宣布,我國願意接受徐州條約,如此一來,魏國就沒有理由扣押我國的使節了,如此去趙國不就很容易了嗎?”
楚王詫異道:“徐州相王之會還有這等事?為何我不知道呢?若是此事屬實,那倡導這條約的宋國公子子偃倒是個人才了,可惜他不是我楚國人啊。”
昭陽說道:“大王國事繁忙,當然不會記得如此小事。不過大王若說我楚國無賢才,臣下是不敢讚同的。大王麵前,伯庸之子正則就是我楚國的賢良之才。”莫敖子華的離去顯然還是讓楚王的心緒受到了影響,昭陽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他就順水推舟將屈伯庸的兒子推薦出來了。
說起這位正則,他雖然及其年輕,然而他的品性高潔,且擅長詩文。這位正則的詩文一經出現,幾乎都可以與北方中原國家的《詩經》相比了,昭陽也是非常喜歡的,於是他就順水推舟向楚王推薦了這位賢才。
楚王見令尹難得的推薦一迴人才,也是非常好奇,於是就向伯庸問了起來,於是他知道了這位在整個楚國都開始出名的年輕士人:屈原,名正則,字靈均。
昭陽又對楚王說道:“我楚國伐齊,固然需要伐交,然而更多的還是需要我楚國自身的力量。此次我楚國與齊國交戰,是要讓齊國認識到我楚國的力量。而且我國從現在開始就應當準備預備戰爭了,我國應馬上在淮北前線囤積糧草、車馬和兵器。”
楚王問司馬景翠:“愛卿以為,我楚國進攻齊國,需要出動多少兵馬合適?”
景翠答道:“秉王上,以臣之見,齊國乃東方大國,我國與其交戰,必須要謹慎應對。我國既然要攻伐齊國,應當盡全力去進攻,務必要一擊降服齊國。現在大王有王師十萬,,以臣之見,當留下五萬大軍守衛國都,派出王師五萬,再動員淮南、淮北之地封君、縣公之軍隊,另可得十萬餘大軍。如此十五萬大軍攻打齊國,則齊國必可一鼓而下!”
五萬王師,十萬封君軍隊,十五萬大軍!在場眾人都是倒吸了一口涼氣。楚國從立國起就是一個軍國主義式的國家,要說能出動的軍隊其實也遠遠不止這些。然而像這一次卻是大不一樣,楚國的王師,也就是楚王親自執掌的軍隊,曆來就是楚國的王牌軍。而如今的楚國王師則更是一支不一般的軍隊了。
當年吳起在魏國進行變法,推行武卒製,成功的將春秋時代的動員兵製度改為了募兵製,由此成功的實現了兵農分離。隨後吳起又將細化後的專業士兵作為軍隊的基礎,並逐漸替代了戰時的臨時動員兵。武卒製的核心內容就是精兵戰略,以真正意義上的精銳士兵來代替原來的雇傭兵及動員兵,由此武卒成為了國家的常備軍。武卒的選拔十分嚴格,其中一條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就是:士兵身穿3層護甲(上身甲、股甲、阱甲)、頭帶鐵盔、腰配劍、肩長矛、操十石弓,攜箭五十支,背三天幹糧,半天能行軍百裏(約合四十公裏)。而一旦通過了標準,作為專業士兵,可以享受免除全家徭役的待遇,甚至出色者立刻就能被提拔為中下級軍官。吳起就依靠在魏國河西變法所得的五萬常備軍,竟然擊敗了秦惠公率領的五十萬秦國大軍,由此整個天下都開始認識到武卒這種國家常備軍的厲害。
後來吳起到楚國變法時,在楚國推行了很多政策,因為其觸犯了楚國貴族的利益,在楚悼王和吳起死後,這些政策大多被廢除。而整個楚國唯一沒有被廢除的,也就是這武卒製了。因為楚王看得很清楚,隻有手上有足夠強的軍力,中央有權威,才能真正有效的威懾楚國地方封君。而以整個楚國地方五千裏的廣大國土,楚王也隻能養得起這十萬武卒。這相當於是立即就抽空了楚國一半的常備軍,考慮到楚國還需要依靠剩下的常備軍威懾地方勢力,這五萬王師幾乎就是楚王所能拿出的最大力量了。大司馬說楚國盡全力進攻齊國,這真的不是在說笑啊。
於是群臣皆看向楚王,楚王會同意這樣大的計劃嗎?
楚王從王座上緩緩的站起來,對群臣說道:“既然司馬以為我楚國隻有盡全力才可與齊國相爭,那麽寡人同意司馬的方案。而且這一次伐齊,本王將親自帶兵前往。不破齊國,誓不罷休!”
楚國群臣從楚王的語氣裏聽到了楚王的決心,於是大家也都沒有反對。很快,楚國這個傳統的軍事大國的戰爭機器立即開始全力運轉,它散發出來的力量讓所有人都為之膽寒。
公元前334年八月,年輕的楚國貴族屈原來到了齊都臨淄,所發布的消息讓整個天下都為之震動。楚國宣布接受徐州條約,而接受徐州條約之後,楚國以齊國不敬周王,肆意淩駕於諸侯之上,擅自滅亡淮泗小國等一係列理由譴責齊國。隨後屈原在齊國朝堂,當著齊王以及齊國眾多貴族的麵宣布:從即日起,楚國與齊國將正式處於戰爭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