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這是在幹什麽?當田嬰一開口就提起周王卿的事情時,在場眾臣心中都在納悶,這不是在找罵麽?當田嬰說完以後,眾臣都恍然大悟:原來田嬰是要君上稱王啊。
大家仔細一想,這主意確實不錯:我齊國地方千裏,百二十城,為天下少有的萬乘之國。當年周初興起時不過兵車三百乘,肆伐大商就建立了周朝,憑的不就是實力麽?而今我齊國的實力已經算是足夠強大了,有了王之實,但是卻依然要對那個窮酸落魄的周天子稱臣,這誰能忍?
當然最重要的是如果齊候成為齊王了,那麽他們這些大臣們的地位肯定是會有提高的!君上都由候變為王了,那麽至少大家的爵位也能提一提吧?或許齊國也會多出來幾位封君?幾位侯爺?
於是在場眾臣在稍稍冷場以後,一個個都迫不及待的親自下場,開始力勸齊候稱王了!
齊候對田嬰力勸他稱王的建議打心裏是非常高興的,這建議真真是說到他心裏去了。他田因齊是什麽人?是把魏國從天下霸主地位拉下來的人,是擁有千裏之土,萬乘之軍的大國君主。周王不過就是依靠著祖先的遺澤,現在地方不過百裏之地,兵不過千乘,卻敢來斥責於他,為什麽?不就是因為他是天子,是王嗎?如果寡人能稱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別的不說,至少可以不受周王的那種鳥氣了。
然而在場眾臣中,卻唯獨有兩人默然不語,其中之一為相國鄒忌,另一人則是齊候客卿淳於髡。
看到這兩人沒有附和眾臣稱王之策,齊候開始發問了。他先問向淳於髡:“先生學識淵博,每有所論必有助於寡人,而今眾臣都力勸寡人稱王,先生默然不語,敢問先生有何可教寡人?”
淳於髡迴答道:“不敢不敢,臣隻是想起臣出使楚國時聽說的一件趣事而已。”
“哦?是何趣事,說出來讓大家來樂樂。”齊候也來了興致了,他知道淳於髡為人幽默,喜歡以隱語規勸自己。作為一位君主,身邊必須得留存有一個能時時規勸自己的諫臣。
“話說楚國有一人,過著貧窮的日子,一次讀《淮南方》這本書,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於是就在樹下仰起身子摘取樹葉——就是螳螂窺伺蟬時使著隱身的那片樹葉,來摘取它。這片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片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迴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得見我不?”妻子開始總是迴答說“看得見”,整整過了一天,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隻得欺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內心暗自高興,攜帶著對葉進入集市,當著麵拿取人家的貨物。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裏。縣官審問他,聽他說了事情的本末後大笑起來,就把他放了,沒有治罪。而今君上為諸侯,受辱於天子,而君上卻依靠強力向人宣言:我為王。此猶如楚人之一葉障目,以為可以自欺欺人也。”淳於髡幽默的說笑著,說道最後則開始變得嚴肅起來。
“善。”齊候對淳於髡說道。“寡人知道齊國唯有先生喜歡說真話,而且也願意對寡人說真話。”然而他口中雖是這樣說,心中卻是對此有些不爽的。隨後他又問向鄒忌:“未知相國沉默不語,可有何以教寡人?”
鄒忌和淳於髡差別極大,淳於髡是齊之贅婿,身長不滿七尺,其身留有下人的髡發。鄒忌則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身長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他一開口也是與淳於髡完全不同的說法:“稟告君上,列位大臣都規勸君上稱王,然而臣反複思量,君上稱王對我齊國有利否?君上即位以來,勵精圖治,廣開言論。而後又先後救趙救韓,天下諸侯皆為我齊國馬首是詹。君上不稱王,列國諸侯一樣看我齊國之臉色行事。然而君上若稱王,預淩駕於諸侯之上,則韓趙必不思我齊國救國之恩,反而會怨恨於我齊國。當年魏國是何等強大,南卻強楚,東辱我齊國。而秦國商鞅力勸魏候稱王,召逢澤之會,而韓國不往,我齊國不樂,於是有馬陵之戰。此戰過後,魏國安能有霸天下之勢?故臣實不知稱王利在何處,惟請君上察之。”
魏候變成魏王以後是一副什麽模樣?齊候當然是很清楚的,這結果就是他造成的嘛。鄒忌的話確實是非常在理,稱王的話對於齊國沒有好處。然而他心裏對於周使斥責自己的那副場麵一直念念不忘,他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同時他心裏也有一個隱隱的聲音在唿喊:寡人是齊國之主,齊國的事務應該完全由寡人來決定,齊國有沒有好處那也是寡人的事,寡人應該稱王!不過田因齊不愧是當世之人稱讚的雄主,對於忠言向來還是能夠接受的。既然他的國相和他最稱道的諫臣都反對他稱王,那麽稱王這件事當然是不能做了,即使自己真的很想稱王,起碼也該緩一緩。於是他立即停止了議論稱王的朝議,眾臣就此散去。
雖然稱王之議在朝會上停止了,然而當眾臣下朝以後卻都紛紛跑到田嬰府邸來拜訪,大家都稱讚田嬰的提議真是絕妙的提議。而稱王之議的風潮繼續擴大,臨淄作為當今天下第一大城市,人口超過三十萬,齊人又好議論,稱王之議很快就從臨淄傳向齊國各地,很快齊國上上下下都開始談起齊候是否該稱王了。
對於一般齊國百姓來說,齊候變為齊王對大家幾乎是沒有什麽影響的,反正都是受田氏統治嘛。田氏自薑氏齊桓公時代陳完開始,一直就在齊國收買人心。因此後來田氏代齊之時,整個齊國其實壓根就沒有什麽反對,老百姓們甚至對於田氏能夠統治他們而感到高興。因而齊候是否稱王對於他們來說隻是茶餘飯後的一點小小調劑而已。
真正對稱王之議反響最劇烈的地方是在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位於齊國臨淄稷門附近,因而得名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建於現任齊候之父田午的時代,然而真正開創出稷下學宮之局麵的,還是當今齊候田因齊。
當今齊候田因齊即位以後,有感於魏國之強大,不僅在於魏氏武卒之強大,更在於魏國文教之繁盛,西河學派和鬼穀學派的迅猛發展使得魏國湧現出大量的人才。田齊做為一個後起之國,要想超越魏國,就必須在人才上能超越魏國。於是齊候開創了稷下學宮,齊候即位初年薑氏即絕嗣了,因而稷下學宮創建的第一件事就是為田氏政權的合理性進行辯護,以此可以鞏固田氏在齊國的地位。由於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齊桓公時由南方陳國避亂逃到齊國的。所以,田氏政權選擇了來自南方的老子學說,同時又抬出傳說比堯、舜、禹更早的黃帝來。一方麵是要以此壓倒儒、墨、農等家,更重要的是齊候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確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來的。因為田氏是黃帝的後裔,而薑氏是炎帝的後裔。黃帝戰勝炎帝而有天下的傳說,就為“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找到了曆史的根據。
而稷下學宮的另一項重要的功能:為齊國培養人才,也很快開始顯現出威力。現在的齊國客卿淳於髡就是稷下的學士,齊候在對齊國改革變法之時,稷下學士也時不時能夠拋出有利的見解。
而今,對於田嬰力勸齊候稱王一事,稷下學宮得知此消息,簡直就像是引發了一場大地震一般。
稷下學宮進過數十年的發展,其中之學士自然也不隻有黃老一家了,當世著名的學派幾乎都有在其中。對於儒家來說,齊候稱王簡直是大逆不道,亂了臣禮;齊候若是稱王,那麽這是天下向著禮崩樂壞的進程又邁進了一步。對於墨家來說,齊候稱王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事,齊候作為一個君主,應當勤儉樸素,何必要把國家資用浪費在稱王這樣華而不實的事物上麵呢?黃老之學的態度則比較曖昧,他們一方麵認為齊候有德,當有王之位,然而又不明確的表示齊候應當稱王。這結果當然是淳於髡反對稱王所造成的影響。而法家則是認為齊候應當稱王,以慎到為首,認為齊候已經有王之勢,著實應當更進一步,即王位而爭天下。稷下學宮原本就是一個辯論之場所平時各派沒事都要找各種東西互相辯論(撕逼),而今有了更重大的事,大家都把手頭的各項辯論放下,開始與各派激烈的討論齊候是否該稱王這一命題了。
鄒忌對此極為反感,認為像這樣學術影響政治的事不能開先例。然而齊候以當初所下的納諫令為例提醒鄒忌,隨後又說明了齊國的言論政策不能改變。鄒忌對此事也就沒有什麽話說了,隻能任其發展了。
齊人就此在齊候是否該稱王這一片喧囂的氣氛中過著他們平淡的生活,而齊國討論齊候稱王一事的消息也開始向四周擴散開來,趙韓燕宋等國對此倒是沒有什麽反應,然而當此消息傳到了魏國國相惠施之耳時,事情的發展開始變得不受控製了。
大家仔細一想,這主意確實不錯:我齊國地方千裏,百二十城,為天下少有的萬乘之國。當年周初興起時不過兵車三百乘,肆伐大商就建立了周朝,憑的不就是實力麽?而今我齊國的實力已經算是足夠強大了,有了王之實,但是卻依然要對那個窮酸落魄的周天子稱臣,這誰能忍?
當然最重要的是如果齊候成為齊王了,那麽他們這些大臣們的地位肯定是會有提高的!君上都由候變為王了,那麽至少大家的爵位也能提一提吧?或許齊國也會多出來幾位封君?幾位侯爺?
於是在場眾臣在稍稍冷場以後,一個個都迫不及待的親自下場,開始力勸齊候稱王了!
齊候對田嬰力勸他稱王的建議打心裏是非常高興的,這建議真真是說到他心裏去了。他田因齊是什麽人?是把魏國從天下霸主地位拉下來的人,是擁有千裏之土,萬乘之軍的大國君主。周王不過就是依靠著祖先的遺澤,現在地方不過百裏之地,兵不過千乘,卻敢來斥責於他,為什麽?不就是因為他是天子,是王嗎?如果寡人能稱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別的不說,至少可以不受周王的那種鳥氣了。
然而在場眾臣中,卻唯獨有兩人默然不語,其中之一為相國鄒忌,另一人則是齊候客卿淳於髡。
看到這兩人沒有附和眾臣稱王之策,齊候開始發問了。他先問向淳於髡:“先生學識淵博,每有所論必有助於寡人,而今眾臣都力勸寡人稱王,先生默然不語,敢問先生有何可教寡人?”
淳於髡迴答道:“不敢不敢,臣隻是想起臣出使楚國時聽說的一件趣事而已。”
“哦?是何趣事,說出來讓大家來樂樂。”齊候也來了興致了,他知道淳於髡為人幽默,喜歡以隱語規勸自己。作為一位君主,身邊必須得留存有一個能時時規勸自己的諫臣。
“話說楚國有一人,過著貧窮的日子,一次讀《淮南方》這本書,看到書中寫有“螳螂窺探蟬時用樹葉遮蔽自己的身體,可以用這種方法隱蔽自己的形體”,於是就在樹下仰起身子摘取樹葉——就是螳螂窺伺蟬時使著隱身的那片樹葉,來摘取它。這片樹葉落到樹底下,樹下原先已經有許多落葉,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隱身的那片樹葉。楚人便掃集收取樹下的好幾筐樹葉拿迴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樹葉遮蔽自己,問自己的妻子說:“你看得見我不?”妻子開始總是迴答說“看得見”,整整過了一天,就厭煩疲倦得無法忍受,隻得欺騙他說“看不見了”。楚人內心暗自高興,攜帶著對葉進入集市,當著麵拿取人家的貨物。於是差役把他捆綁起來,送到了縣衙門裏。縣官審問他,聽他說了事情的本末後大笑起來,就把他放了,沒有治罪。而今君上為諸侯,受辱於天子,而君上卻依靠強力向人宣言:我為王。此猶如楚人之一葉障目,以為可以自欺欺人也。”淳於髡幽默的說笑著,說道最後則開始變得嚴肅起來。
“善。”齊候對淳於髡說道。“寡人知道齊國唯有先生喜歡說真話,而且也願意對寡人說真話。”然而他口中雖是這樣說,心中卻是對此有些不爽的。隨後他又問向鄒忌:“未知相國沉默不語,可有何以教寡人?”
鄒忌和淳於髡差別極大,淳於髡是齊之贅婿,身長不滿七尺,其身留有下人的髡發。鄒忌則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身長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他一開口也是與淳於髡完全不同的說法:“稟告君上,列位大臣都規勸君上稱王,然而臣反複思量,君上稱王對我齊國有利否?君上即位以來,勵精圖治,廣開言論。而後又先後救趙救韓,天下諸侯皆為我齊國馬首是詹。君上不稱王,列國諸侯一樣看我齊國之臉色行事。然而君上若稱王,預淩駕於諸侯之上,則韓趙必不思我齊國救國之恩,反而會怨恨於我齊國。當年魏國是何等強大,南卻強楚,東辱我齊國。而秦國商鞅力勸魏候稱王,召逢澤之會,而韓國不往,我齊國不樂,於是有馬陵之戰。此戰過後,魏國安能有霸天下之勢?故臣實不知稱王利在何處,惟請君上察之。”
魏候變成魏王以後是一副什麽模樣?齊候當然是很清楚的,這結果就是他造成的嘛。鄒忌的話確實是非常在理,稱王的話對於齊國沒有好處。然而他心裏對於周使斥責自己的那副場麵一直念念不忘,他實在是咽不下這口氣。同時他心裏也有一個隱隱的聲音在唿喊:寡人是齊國之主,齊國的事務應該完全由寡人來決定,齊國有沒有好處那也是寡人的事,寡人應該稱王!不過田因齊不愧是當世之人稱讚的雄主,對於忠言向來還是能夠接受的。既然他的國相和他最稱道的諫臣都反對他稱王,那麽稱王這件事當然是不能做了,即使自己真的很想稱王,起碼也該緩一緩。於是他立即停止了議論稱王的朝議,眾臣就此散去。
雖然稱王之議在朝會上停止了,然而當眾臣下朝以後卻都紛紛跑到田嬰府邸來拜訪,大家都稱讚田嬰的提議真是絕妙的提議。而稱王之議的風潮繼續擴大,臨淄作為當今天下第一大城市,人口超過三十萬,齊人又好議論,稱王之議很快就從臨淄傳向齊國各地,很快齊國上上下下都開始談起齊候是否該稱王了。
對於一般齊國百姓來說,齊候變為齊王對大家幾乎是沒有什麽影響的,反正都是受田氏統治嘛。田氏自薑氏齊桓公時代陳完開始,一直就在齊國收買人心。因此後來田氏代齊之時,整個齊國其實壓根就沒有什麽反對,老百姓們甚至對於田氏能夠統治他們而感到高興。因而齊候是否稱王對於他們來說隻是茶餘飯後的一點小小調劑而已。
真正對稱王之議反響最劇烈的地方是在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位於齊國臨淄稷門附近,因而得名稷下學宮。稷下學宮建於現任齊候之父田午的時代,然而真正開創出稷下學宮之局麵的,還是當今齊候田因齊。
當今齊候田因齊即位以後,有感於魏國之強大,不僅在於魏氏武卒之強大,更在於魏國文教之繁盛,西河學派和鬼穀學派的迅猛發展使得魏國湧現出大量的人才。田齊做為一個後起之國,要想超越魏國,就必須在人才上能超越魏國。於是齊候開創了稷下學宮,齊候即位初年薑氏即絕嗣了,因而稷下學宮創建的第一件事就是為田氏政權的合理性進行辯護,以此可以鞏固田氏在齊國的地位。由於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齊桓公時由南方陳國避亂逃到齊國的。所以,田氏政權選擇了來自南方的老子學說,同時又抬出傳說比堯、舜、禹更早的黃帝來。一方麵是要以此壓倒儒、墨、農等家,更重要的是齊候把黃帝作為田氏的始祖,確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來的。因為田氏是黃帝的後裔,而薑氏是炎帝的後裔。黃帝戰勝炎帝而有天下的傳說,就為“田氏代齊“的合法性找到了曆史的根據。
而稷下學宮的另一項重要的功能:為齊國培養人才,也很快開始顯現出威力。現在的齊國客卿淳於髡就是稷下的學士,齊候在對齊國改革變法之時,稷下學士也時不時能夠拋出有利的見解。
而今,對於田嬰力勸齊候稱王一事,稷下學宮得知此消息,簡直就像是引發了一場大地震一般。
稷下學宮進過數十年的發展,其中之學士自然也不隻有黃老一家了,當世著名的學派幾乎都有在其中。對於儒家來說,齊候稱王簡直是大逆不道,亂了臣禮;齊候若是稱王,那麽這是天下向著禮崩樂壞的進程又邁進了一步。對於墨家來說,齊候稱王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事,齊候作為一個君主,應當勤儉樸素,何必要把國家資用浪費在稱王這樣華而不實的事物上麵呢?黃老之學的態度則比較曖昧,他們一方麵認為齊候有德,當有王之位,然而又不明確的表示齊候應當稱王。這結果當然是淳於髡反對稱王所造成的影響。而法家則是認為齊候應當稱王,以慎到為首,認為齊候已經有王之勢,著實應當更進一步,即王位而爭天下。稷下學宮原本就是一個辯論之場所平時各派沒事都要找各種東西互相辯論(撕逼),而今有了更重大的事,大家都把手頭的各項辯論放下,開始與各派激烈的討論齊候是否該稱王這一命題了。
鄒忌對此極為反感,認為像這樣學術影響政治的事不能開先例。然而齊候以當初所下的納諫令為例提醒鄒忌,隨後又說明了齊國的言論政策不能改變。鄒忌對此事也就沒有什麽話說了,隻能任其發展了。
齊人就此在齊候是否該稱王這一片喧囂的氣氛中過著他們平淡的生活,而齊國討論齊候稱王一事的消息也開始向四周擴散開來,趙韓燕宋等國對此倒是沒有什麽反應,然而當此消息傳到了魏國國相惠施之耳時,事情的發展開始變得不受控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