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等到過了年關,內閣例行赴乾清宮給朱允炆問安,順便呢也是請示一下朱允炆對新年內閣有沒有哪方麵的訓示。
雖然之前兩年,朱允炆基本啥意見都沒有發表過。
皇帝可以不說話,但做臣子的不能不去請示。
“今年也沒太多的待辦事項,就算是北平的整體工程大致快要竣工要派人去查驗,另外就是對東部漠庭的深度開發要不要在今年進行立項。”
裹著厚厚的棉服,許不忌翻著自己手裏的奏疏,一大堆繁瑣的旁枝細節他一個都沒有提,隻是挑了兩件相對比較重要的大事簡單問了一句,說完就抬頭看向朱允炆,等著後者的意見。
在北平營建新都的決策是一五計劃收官之後定下來的,本來的計劃是十二到十五年左右完工,但是因為中途決意不再營建外郭高牆,所以一下砍掉了一大截工期,到了今年才不過九年便整體竣工。
“新都的整體仿南京建設,分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個部分。城市基本規劃已經做好,一應城市所需的物資也已基本協調好。
河北、遼東、漠庭、山西都將圍繞新都進行側重生產,另外平津港的整體建設也基本快要完成,走海運的話,江南的物資完全可以在十天內經航運進入平津港。”
許不忌合上奏疏,將其放在大腿上:“隻待查驗無缺之後,隨時可以遷都。”
“唔。”
上首的朱允炆淡淡的應了一聲,隨意的交待道:“那就盡快派人去查驗吧,等到無誤後內閣選個日子出來再來找朕確定日子吧。”
碼了這一項,許不忌便打算繼續開口往下說,說說東部漠庭是否需要進行深度開發的立項,被朱允炆喊住。
“先等等,朕有個事要交代一下。”
沉吟一陣之後,朱允炆才開口:“上個月,朕給科學院複了一封信,循例呢,這封信的內容禦前司和翰林院都要抄錄一份用以留史,而後一名翰林郎就給朕寫了信,說裏麵有段內容朕有不當之處。”
皇帝有不當之處?
幾人心裏都一緊。
“主要還是一個具體的數據出了差錯。”朱允炆寬了幾人的緊張,笑嗬嗬的說道:“朕在信裏說了這麽一句話。
‘朕代大明七千五百萬百姓謝謝你們’。
一五計劃收官的時候呢,咱們大明的丁口是七千三百一十四萬人,現在十年過去了也沒有進行過新的統計,朕也不知道個大概,索性就拿這個數據隨便估了些寫到了信上,所以就被翰林院挑了刺。
因為朕寫的信要入史,萬一到時候跟國史和戶部的數據對不上,就容易給後人造成史料不詳,難以考究複原的難處,因此這位翰林郎就希望,讓戶部再對一次數,而朕這封信裏的原話呢就改成代天下百姓這個統稱虛數。”
大明眼下到底有多少人口,別說朱允炆不知道,內閣也不知道。
清查人口可是一項極其麻煩的大工程,大明的戶籍係統還是原始的手寫紙質,沒有計算機錄入係統,所以點人頭必須挨家挨戶的上門一個個點。
誰家死了人,忘記去衙門銷戶碟。誰家添了新孩子,也可能懶得去衙門登計戶碟,這就會讓當地府縣衙門戶房裏的丁口冊根本不準。
終明一朝,這種清點人口的大工程,統共都沒有超過十次,平均下來幾乎三十年才有一次。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能便捷查到的便是洪武朝兩次,永樂朝一次,正德朝、萬曆朝各一次。
天啟、崇禎兩朝忙著應付各種天災人禍兵亂,加上災害下經常性都是數萬甚至數十萬的死,也已經沒有統計的必要了。
朱允炆登基以來,也隻是在一五計劃後統計過一次,到今朝已快十年之期,尚沒有進行過第二次。
“幹脆這樣吧,以後定個準日子,今年不是咱們大明建國五十周年嗎,今年查完之後,十年一次進行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朱允炆開口定了調子:“朕還是那個要求,隻要是咱們大明的子民,無論什麽身份都必須登記造冊。”
“這都是臣等的過失。”
許不忌站起身,躬下腰:“若是臣早些想到,就不至於為翰林院添麻煩。”
這大概就是說話的技巧了。
翰林院的翰林郎都是剛出學院的年輕人,說話不過大腦,敢直言皇帝言辭有不當之處,而許不忌則決口不提。
直接一句話把責任攬到內閣身上,並且將這事定性為內閣給翰林院編史添了麻煩,是內閣和翰林院之間的工作沒有對接好。
再小的瑕疵都不能也不該出現在朱允炆的身上。
“沒那麽大講究。”
朱允炆嗬嗬一笑,揮手:“一點小小的瑕疵罷了,朕當時也是隨意一說,畢竟沒經過考究的統計,按說確實是朕失言,這種數據必須得詳實和經得起推敲考證才能說。
現在那封信的內容也是改了些許後才入的史,就不會出現日後跟國史、戶部會要對不上的偏差了。
你們內閣也不必告罪,畢竟丁口統計這麽大的工程也不能年年做,勞師動眾又擾民的,就十年一次挺好。”
頓了頓,朱允炆便站起身:“今天就到這吧,其他的事你們內閣自己拿主意就成了。”
說罷,邁步便走,幾人忙躬禮:“恭送陛下。”
有皇帝開了金口,這新一輪的人口普查行動很快便立項推行,而這人口普查的第一個參與者屬實驚掉了世人的眼球。
就是當今的皇帝朱允炆!
“以往戶部匯總丁口數,從不會加上皇室,難不成朕不是大明人了?”
朱允炆一身便服出現在謹身殿,揮手示意召來的戶部戶政司官員落座:“你們不用緊張,朕來說你們記下便是。”
兩人吞咽一口口水,雖緊張但仍火速攤開紙張,等著朱允炆的開口。
“朕,朱允炆,祖籍南直隸鳳陽府,生於南直隸應天府,皇明元年十一月初五生人。”
隨著朱允炆的介紹,一大串人名和出生的日期、籍貫開始從其口中道出。
“後妃五人,馬恩慧、顧靜、郭倩、江研、盧婧初。
子女七人,朱文奎、朱文圻、朱文堤、朱文圩、朱文堂、朱婷、朱雲玥。
孫輩四人,朱遵铖、朱遵鋆、朱遵鋚、朱霓涵。”
戶部官員唰唰點點的都給抄寫了下來,寫完便起身打算告辭離開。
雖然見到皇帝很激動,但近距離之下,這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他倆是想走,但朱允炆卻又伸手。
“別急,還有。”
這一下,兩人都愣住了。
怎麽著,皇帝老子難不成當年出巡的時候犯過曆史錯誤?
雖然之前兩年,朱允炆基本啥意見都沒有發表過。
皇帝可以不說話,但做臣子的不能不去請示。
“今年也沒太多的待辦事項,就算是北平的整體工程大致快要竣工要派人去查驗,另外就是對東部漠庭的深度開發要不要在今年進行立項。”
裹著厚厚的棉服,許不忌翻著自己手裏的奏疏,一大堆繁瑣的旁枝細節他一個都沒有提,隻是挑了兩件相對比較重要的大事簡單問了一句,說完就抬頭看向朱允炆,等著後者的意見。
在北平營建新都的決策是一五計劃收官之後定下來的,本來的計劃是十二到十五年左右完工,但是因為中途決意不再營建外郭高牆,所以一下砍掉了一大截工期,到了今年才不過九年便整體竣工。
“新都的整體仿南京建設,分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四個部分。城市基本規劃已經做好,一應城市所需的物資也已基本協調好。
河北、遼東、漠庭、山西都將圍繞新都進行側重生產,另外平津港的整體建設也基本快要完成,走海運的話,江南的物資完全可以在十天內經航運進入平津港。”
許不忌合上奏疏,將其放在大腿上:“隻待查驗無缺之後,隨時可以遷都。”
“唔。”
上首的朱允炆淡淡的應了一聲,隨意的交待道:“那就盡快派人去查驗吧,等到無誤後內閣選個日子出來再來找朕確定日子吧。”
碼了這一項,許不忌便打算繼續開口往下說,說說東部漠庭是否需要進行深度開發的立項,被朱允炆喊住。
“先等等,朕有個事要交代一下。”
沉吟一陣之後,朱允炆才開口:“上個月,朕給科學院複了一封信,循例呢,這封信的內容禦前司和翰林院都要抄錄一份用以留史,而後一名翰林郎就給朕寫了信,說裏麵有段內容朕有不當之處。”
皇帝有不當之處?
幾人心裏都一緊。
“主要還是一個具體的數據出了差錯。”朱允炆寬了幾人的緊張,笑嗬嗬的說道:“朕在信裏說了這麽一句話。
‘朕代大明七千五百萬百姓謝謝你們’。
一五計劃收官的時候呢,咱們大明的丁口是七千三百一十四萬人,現在十年過去了也沒有進行過新的統計,朕也不知道個大概,索性就拿這個數據隨便估了些寫到了信上,所以就被翰林院挑了刺。
因為朕寫的信要入史,萬一到時候跟國史和戶部的數據對不上,就容易給後人造成史料不詳,難以考究複原的難處,因此這位翰林郎就希望,讓戶部再對一次數,而朕這封信裏的原話呢就改成代天下百姓這個統稱虛數。”
大明眼下到底有多少人口,別說朱允炆不知道,內閣也不知道。
清查人口可是一項極其麻煩的大工程,大明的戶籍係統還是原始的手寫紙質,沒有計算機錄入係統,所以點人頭必須挨家挨戶的上門一個個點。
誰家死了人,忘記去衙門銷戶碟。誰家添了新孩子,也可能懶得去衙門登計戶碟,這就會讓當地府縣衙門戶房裏的丁口冊根本不準。
終明一朝,這種清點人口的大工程,統共都沒有超過十次,平均下來幾乎三十年才有一次。
【領現金紅包】看書即可領現金!關注微信.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現金/點幣等你拿!
能便捷查到的便是洪武朝兩次,永樂朝一次,正德朝、萬曆朝各一次。
天啟、崇禎兩朝忙著應付各種天災人禍兵亂,加上災害下經常性都是數萬甚至數十萬的死,也已經沒有統計的必要了。
朱允炆登基以來,也隻是在一五計劃後統計過一次,到今朝已快十年之期,尚沒有進行過第二次。
“幹脆這樣吧,以後定個準日子,今年不是咱們大明建國五十周年嗎,今年查完之後,十年一次進行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朱允炆開口定了調子:“朕還是那個要求,隻要是咱們大明的子民,無論什麽身份都必須登記造冊。”
“這都是臣等的過失。”
許不忌站起身,躬下腰:“若是臣早些想到,就不至於為翰林院添麻煩。”
這大概就是說話的技巧了。
翰林院的翰林郎都是剛出學院的年輕人,說話不過大腦,敢直言皇帝言辭有不當之處,而許不忌則決口不提。
直接一句話把責任攬到內閣身上,並且將這事定性為內閣給翰林院編史添了麻煩,是內閣和翰林院之間的工作沒有對接好。
再小的瑕疵都不能也不該出現在朱允炆的身上。
“沒那麽大講究。”
朱允炆嗬嗬一笑,揮手:“一點小小的瑕疵罷了,朕當時也是隨意一說,畢竟沒經過考究的統計,按說確實是朕失言,這種數據必須得詳實和經得起推敲考證才能說。
現在那封信的內容也是改了些許後才入的史,就不會出現日後跟國史、戶部會要對不上的偏差了。
你們內閣也不必告罪,畢竟丁口統計這麽大的工程也不能年年做,勞師動眾又擾民的,就十年一次挺好。”
頓了頓,朱允炆便站起身:“今天就到這吧,其他的事你們內閣自己拿主意就成了。”
說罷,邁步便走,幾人忙躬禮:“恭送陛下。”
有皇帝開了金口,這新一輪的人口普查行動很快便立項推行,而這人口普查的第一個參與者屬實驚掉了世人的眼球。
就是當今的皇帝朱允炆!
“以往戶部匯總丁口數,從不會加上皇室,難不成朕不是大明人了?”
朱允炆一身便服出現在謹身殿,揮手示意召來的戶部戶政司官員落座:“你們不用緊張,朕來說你們記下便是。”
兩人吞咽一口口水,雖緊張但仍火速攤開紙張,等著朱允炆的開口。
“朕,朱允炆,祖籍南直隸鳳陽府,生於南直隸應天府,皇明元年十一月初五生人。”
隨著朱允炆的介紹,一大串人名和出生的日期、籍貫開始從其口中道出。
“後妃五人,馬恩慧、顧靜、郭倩、江研、盧婧初。
子女七人,朱文奎、朱文圻、朱文堤、朱文圩、朱文堂、朱婷、朱雲玥。
孫輩四人,朱遵铖、朱遵鋆、朱遵鋚、朱霓涵。”
戶部官員唰唰點點的都給抄寫了下來,寫完便起身打算告辭離開。
雖然見到皇帝很激動,但近距離之下,這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他倆是想走,但朱允炆卻又伸手。
“別急,還有。”
這一下,兩人都愣住了。
怎麽著,皇帝老子難不成當年出巡的時候犯過曆史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