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繁榮 36 入主大生
穿越從泰坦尼克號開始 作者:蒲蘇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張老先生,今年可能要成為大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大生的黃金時代戛然而止,且一去不返。”
剛一見麵,張謇就聽到林一民這樣評價大生公司,心裏有些不悅。
他淡淡地看了看麵前一臉自信的年輕人,樣貌不算突出,不過身上有股銳利的氣勢,應該是平時習慣發號司令的人。
林一民是代表美華公司來談判的,自然有這個資格。不過對他的話,張謇不敢苟同。大生公司是他的驕傲,就像自己辛苦養育的孩子,被人一言否決,能有好心情才怪。
“大生目前的情況確實有些不好,但還不至於你說的那麽嚴重吧?”張謇道。
“從大生本身的情況來看,的確是這樣,但張老先生還沒看清大局!大局就是在英日紗廠的擠壓下,上海就快沒有大生風光的舞台了。比資金、技術、管理,我看不出來大生還能輝煌多久。”
林一民搖搖頭,大生公司雖然趁著一戰的有利時機飛速發展,但在民國大氣候下,終究敵不過仗劍行商的外資。
沒等張謇反駁,林一民繼續道:“目前占領中國大半紡織市場的不是大生,不是英國人,而是日本人,他們在一戰的時候可沒忙著,大量地收購英國在華投資的紡織企業。
現在別說日本國內林立的紡織廠,就是日本人在上海、天津、漢口等地設立的紗廠就比大生大多了。你知道去年日本經濟危機的時候,東京有多少紡織廠倒閉嗎?”
林一民的話說得張謇微微一愣,他發現這個問題他答不上來。
林一民搖搖頭,“我也不知道,因為過半的紡織廠就出現了經濟困難,損失超過數億日元。現在整個世界經濟都不景氣,特別是紡織業,競爭日常激烈。不用我說你也知道,目前日本的紡織企業正在低價銷售紗錠了吧?
他們不僅僅是侵略中國市場怎麽簡單。更是一種掙紮生存,用中國市場來轉移國內的經濟矛盾!
日本政府去年為了扶持這些紡織企業,一方麵發放了大量的貸款,一方麵不遺餘力地鼓勵國內的廠家到中國去找機會。
英國的紡織業也恢複過來了。他們的紡織品重新迴到中國。去年美華公司從印度塔塔公司進口的紗錠就超過了5萬枚,這隻是印度棉產業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我說不看好大生公司的前途。話有些直,希望張老先生不要介意。”
張謇眉頭一蹙,有些驚訝地看著林一民,沒想到林一民知道得那麽詳細。這一番話說中了他心裏的擔憂。
從去年開始大生的日子就沒那麽好過了,虧算一百多萬元,累計的債務高達五百多萬元。對於總資產一千多萬元的大生公司來說,負債率還不算糟糕。問題是,大生公司主要業務集中在紡織業,麵對日益嚴重的虧算,實在有些素手無策。
“你有何良策?”張謇問道。他想聽聽這個口氣很大的青年人是怎麽說的。
“談不上良策,無非是資金、技術、管理三方麵。”林一民笑了笑,資金應該是目前大生公司比較需要的,沒有充足的資金。遲早會被日本紗廠拖垮。
技術升級也得靠從國外進口了,大生本身沒有太深厚的技術積累。至於管理,就隻能靠壓榨廉價勞動力。全世界都怎麽幹。
“不過,這些都是你的事,跟我無關。實不相瞞,我今天來是要錢的。”林一民的話有些突兀,讓張謇臉色馬上苦了下來。
大生公司雖然有自己的棉種植場,有固定的棉花來源,但這幾年擴張太快,已經開辦到第九家分廠了。
曾經從美華公司進口不少印度棉花,加起來欠了美華公司100多萬的債務。
這筆錢若是前兩年,以大生公司的能力自然不在話下。但現在一下子要拿出100萬資金,卻讓張謇感到為難。
“正如你所說,大生公司的情況估計你也了解,債務問題我們不會賴掉的,隻是要寬容一些日子。”張謇誠懇道。
“這個沒問題,我信得過張老先生。”林一民微微一笑。“不過既然大生公司拿不出這筆錢,那就當我們入股大生公司,你看怎樣?”
“你是為大生公司來的?”張謇目光銳利起來,有些警惕地看著林一民。
“差不多吧!”林一民大方地承認道。“對了,忘了告訴你,美華公司從股市上購買了不少大生的股票,我想作為大生公司的股東,我有權對大生目前的糟糕的情況提出意見。”
“什麽?”張謇沒想到對方從股市上吸納了大生的股票,今天是有備而來的了。
“真是好算計啊,現在大生的股價已經跌得夠慘的了。”他有點苦澀道。
張謇雖然是大生的話事人,占有不少股份,但沒有達到控股水平,大生公司還有其他股東。如果對方拚接強大的資金,強行入主大生的話,估計自己是阻攔不了的。
“張老先生,估計你也知道漢陽鐵廠,以大生目前的狀況想要跟日本紗廠競爭,壓力是很大的,我不大看好。不僅是大生,上海的其他紡織廠也會被人慢慢地擠垮的。唯一的方法是美華控股,通過整合更多的紡織企業,擴大規模,減少成本,這樣才能生存下來。不然――”林一民坦然地看著張謇。
“結果會像武漢工業集團一樣?”張謇馬上反應道。
林一民點點頭,道:“會采取類似的模式,不過我計劃中的大生將是一個紡織壟斷組織,涵蓋棉花種植、棉紡、印染、成品、銷售等所有環節。
說起來,在中國實施這樣的計劃我心裏也有些忐忑,不知能否成功,但這是唯一能讓中國紡織業生存發展的方式。現在說這個有些遠,不過大生公司成為美華的部分的話,美華公司承諾消化大生公司三分之一的產量。”
對於這位老狀元、企業家林一民心裏是很佩服的,更巧的是這位狀元公也是很讚成地方自治的能人。如果能得到這位中國第一號實業家的支持的話,美華公司在上海的經濟影響力就更大了。
不過,這位老先生經常借用大生公司的錢去辦教育、建學校等項目。雖然讓人敬佩,但以後肯定不能讓他怎麽搞。
公歸公,私歸私,企業自有企業的運作方式。大量的抽調企業資金去辦其他事務是不行的。
林一民心裏已經開始如何整頓大生公司了。也是,除了美華還會有人願意借錢給大生公司嗎?
上海的江浙財團願意,不過目的也跟美華差不多,他們剛剛在信交潮裏吃了大虧,能拿出多少錢還得打個問號。美華還沒找他們要錢呢?
“張先生意下如何?”過了許久,見張謇還在沉思,林一民問道。
“此事要開股東大會商量決定。”張謇道。是否接受美華的條件。要等董事會討論,不過美華消化大生三分之一產量的承諾讓他心動。
“好的。我會按時出席大生的董事會的。”林一民見張謇有些默認,知道事情差不多成了。
果不其然,在接下來的董事會上,林一民拋出的那套說法說服了大生董事,讓他們接受美華入股,改造大生公司。他們巴不得有人注資大生紗廠呢,畢竟現在的大生不像原來那樣香餑餑了。
讓股東們放心的是。林一民承諾改組後的大生公司將建立嚴格的財務製度,公司的經營原則以利潤為目的。
這就是說會砍掉張謇時代大生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大生所創辦的學校、福利院等公益機構將從大生公司的財務中剝離。這點引起了張謇的強烈抗議,不過卻得到股東們的支持。
林一民親自主持了對大生公司的改造,不僅砍掉了大生的公益投資,更把不相幹的產業全部打包出售。
榨油廠、輪船公司、銀行、電氣公司、麵粉廠等與紡織無關的資產全部出售一空,讓臃腫的大生公司來了個徹底大瘦身,幾乎把張謇時代的那一套全部推翻了。
張謇沒想到林一民會這麽狠,不過大生公司現在美華說了算,他已經退出了公司的核心,隻得苦口婆心地勸誡林一民。
“大生這一路走來,不僅是一家公司。也是我的社會理想,你這樣****?未免太簡單粗暴了吧?”
“張老。俗話說,有的必有失。現在大生公司考慮的是生存問題,為了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我們還要對公司的業務進行整改。把那些不賺錢的項目全賣了,節約資金並購其他紗廠、擴大棉花生產。同時發展利潤率更高的化學印染行業。”
林一民解釋道,“隻要保住了核心的資產,這些暫時失去的,未來還可能要迴來,否則的話――”
“唉。你說得對,隻是我心裏有些難以接受。”張謇有些落寞道。
因為挪用大生的資金去“不務正業”,他跟原來的股東產生了分歧,這也是美華輕易入主大生的原因之一。
不過失去了大生的資金支持,他創辦的那些商業學校、紡織學校、中學、小學、師範學校甚至震旦大學,不少都會難以為繼,這是他最為擔心的。
林一民大刀闊斧地改革,把這些東西毫不留情地拿掉,就像自己的孩子被後娘掃出家門一樣,讓他在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
林一民有些明白張謇的想法,很佩服這個70歲依舊操心學校教育的老人。
“放心吧。張老,雖然大生公司現在不可能再有餘力去經營學校這些公益事業了,但我會繼續支持你創辦的那些學校的。用另一種方式。”
林一民承諾道。
<ahref=""target="_nk">http://"></a>
“張老先生,今年可能要成為大生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大生的黃金時代戛然而止,且一去不返。”
剛一見麵,張謇就聽到林一民這樣評價大生公司,心裏有些不悅。
他淡淡地看了看麵前一臉自信的年輕人,樣貌不算突出,不過身上有股銳利的氣勢,應該是平時習慣發號司令的人。
林一民是代表美華公司來談判的,自然有這個資格。不過對他的話,張謇不敢苟同。大生公司是他的驕傲,就像自己辛苦養育的孩子,被人一言否決,能有好心情才怪。
“大生目前的情況確實有些不好,但還不至於你說的那麽嚴重吧?”張謇道。
“從大生本身的情況來看,的確是這樣,但張老先生還沒看清大局!大局就是在英日紗廠的擠壓下,上海就快沒有大生風光的舞台了。比資金、技術、管理,我看不出來大生還能輝煌多久。”
林一民搖搖頭,大生公司雖然趁著一戰的有利時機飛速發展,但在民國大氣候下,終究敵不過仗劍行商的外資。
沒等張謇反駁,林一民繼續道:“目前占領中國大半紡織市場的不是大生,不是英國人,而是日本人,他們在一戰的時候可沒忙著,大量地收購英國在華投資的紡織企業。
現在別說日本國內林立的紡織廠,就是日本人在上海、天津、漢口等地設立的紗廠就比大生大多了。你知道去年日本經濟危機的時候,東京有多少紡織廠倒閉嗎?”
林一民的話說得張謇微微一愣,他發現這個問題他答不上來。
林一民搖搖頭,“我也不知道,因為過半的紡織廠就出現了經濟困難,損失超過數億日元。現在整個世界經濟都不景氣,特別是紡織業,競爭日常激烈。不用我說你也知道,目前日本的紡織企業正在低價銷售紗錠了吧?
他們不僅僅是侵略中國市場怎麽簡單。更是一種掙紮生存,用中國市場來轉移國內的經濟矛盾!
日本政府去年為了扶持這些紡織企業,一方麵發放了大量的貸款,一方麵不遺餘力地鼓勵國內的廠家到中國去找機會。
英國的紡織業也恢複過來了。他們的紡織品重新迴到中國。去年美華公司從印度塔塔公司進口的紗錠就超過了5萬枚,這隻是印度棉產業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我說不看好大生公司的前途。話有些直,希望張老先生不要介意。”
張謇眉頭一蹙,有些驚訝地看著林一民,沒想到林一民知道得那麽詳細。這一番話說中了他心裏的擔憂。
從去年開始大生的日子就沒那麽好過了,虧算一百多萬元,累計的債務高達五百多萬元。對於總資產一千多萬元的大生公司來說,負債率還不算糟糕。問題是,大生公司主要業務集中在紡織業,麵對日益嚴重的虧算,實在有些素手無策。
“你有何良策?”張謇問道。他想聽聽這個口氣很大的青年人是怎麽說的。
“談不上良策,無非是資金、技術、管理三方麵。”林一民笑了笑,資金應該是目前大生公司比較需要的,沒有充足的資金。遲早會被日本紗廠拖垮。
技術升級也得靠從國外進口了,大生本身沒有太深厚的技術積累。至於管理,就隻能靠壓榨廉價勞動力。全世界都怎麽幹。
“不過,這些都是你的事,跟我無關。實不相瞞,我今天來是要錢的。”林一民的話有些突兀,讓張謇臉色馬上苦了下來。
大生公司雖然有自己的棉種植場,有固定的棉花來源,但這幾年擴張太快,已經開辦到第九家分廠了。
曾經從美華公司進口不少印度棉花,加起來欠了美華公司100多萬的債務。
這筆錢若是前兩年,以大生公司的能力自然不在話下。但現在一下子要拿出100萬資金,卻讓張謇感到為難。
“正如你所說,大生公司的情況估計你也了解,債務問題我們不會賴掉的,隻是要寬容一些日子。”張謇誠懇道。
“這個沒問題,我信得過張老先生。”林一民微微一笑。“不過既然大生公司拿不出這筆錢,那就當我們入股大生公司,你看怎樣?”
“你是為大生公司來的?”張謇目光銳利起來,有些警惕地看著林一民。
“差不多吧!”林一民大方地承認道。“對了,忘了告訴你,美華公司從股市上購買了不少大生的股票,我想作為大生公司的股東,我有權對大生目前的糟糕的情況提出意見。”
“什麽?”張謇沒想到對方從股市上吸納了大生的股票,今天是有備而來的了。
“真是好算計啊,現在大生的股價已經跌得夠慘的了。”他有點苦澀道。
張謇雖然是大生的話事人,占有不少股份,但沒有達到控股水平,大生公司還有其他股東。如果對方拚接強大的資金,強行入主大生的話,估計自己是阻攔不了的。
“張老先生,估計你也知道漢陽鐵廠,以大生目前的狀況想要跟日本紗廠競爭,壓力是很大的,我不大看好。不僅是大生,上海的其他紡織廠也會被人慢慢地擠垮的。唯一的方法是美華控股,通過整合更多的紡織企業,擴大規模,減少成本,這樣才能生存下來。不然――”林一民坦然地看著張謇。
“結果會像武漢工業集團一樣?”張謇馬上反應道。
林一民點點頭,道:“會采取類似的模式,不過我計劃中的大生將是一個紡織壟斷組織,涵蓋棉花種植、棉紡、印染、成品、銷售等所有環節。
說起來,在中國實施這樣的計劃我心裏也有些忐忑,不知能否成功,但這是唯一能讓中國紡織業生存發展的方式。現在說這個有些遠,不過大生公司成為美華的部分的話,美華公司承諾消化大生公司三分之一的產量。”
對於這位老狀元、企業家林一民心裏是很佩服的,更巧的是這位狀元公也是很讚成地方自治的能人。如果能得到這位中國第一號實業家的支持的話,美華公司在上海的經濟影響力就更大了。
不過,這位老先生經常借用大生公司的錢去辦教育、建學校等項目。雖然讓人敬佩,但以後肯定不能讓他怎麽搞。
公歸公,私歸私,企業自有企業的運作方式。大量的抽調企業資金去辦其他事務是不行的。
林一民心裏已經開始如何整頓大生公司了。也是,除了美華還會有人願意借錢給大生公司嗎?
上海的江浙財團願意,不過目的也跟美華差不多,他們剛剛在信交潮裏吃了大虧,能拿出多少錢還得打個問號。美華還沒找他們要錢呢?
“張先生意下如何?”過了許久,見張謇還在沉思,林一民問道。
“此事要開股東大會商量決定。”張謇道。是否接受美華的條件。要等董事會討論,不過美華消化大生三分之一產量的承諾讓他心動。
“好的。我會按時出席大生的董事會的。”林一民見張謇有些默認,知道事情差不多成了。
果不其然,在接下來的董事會上,林一民拋出的那套說法說服了大生董事,讓他們接受美華入股,改造大生公司。他們巴不得有人注資大生紗廠呢,畢竟現在的大生不像原來那樣香餑餑了。
讓股東們放心的是。林一民承諾改組後的大生公司將建立嚴格的財務製度,公司的經營原則以利潤為目的。
這就是說會砍掉張謇時代大生公司承擔的社會責任,大生所創辦的學校、福利院等公益機構將從大生公司的財務中剝離。這點引起了張謇的強烈抗議,不過卻得到股東們的支持。
林一民親自主持了對大生公司的改造,不僅砍掉了大生的公益投資,更把不相幹的產業全部打包出售。
榨油廠、輪船公司、銀行、電氣公司、麵粉廠等與紡織無關的資產全部出售一空,讓臃腫的大生公司來了個徹底大瘦身,幾乎把張謇時代的那一套全部推翻了。
張謇沒想到林一民會這麽狠,不過大生公司現在美華說了算,他已經退出了公司的核心,隻得苦口婆心地勸誡林一民。
“大生這一路走來,不僅是一家公司。也是我的社會理想,你這樣****?未免太簡單粗暴了吧?”
“張老。俗話說,有的必有失。現在大生公司考慮的是生存問題,為了獲得生存下去的機會,我們還要對公司的業務進行整改。把那些不賺錢的項目全賣了,節約資金並購其他紗廠、擴大棉花生產。同時發展利潤率更高的化學印染行業。”
林一民解釋道,“隻要保住了核心的資產,這些暫時失去的,未來還可能要迴來,否則的話――”
“唉。你說得對,隻是我心裏有些難以接受。”張謇有些落寞道。
因為挪用大生的資金去“不務正業”,他跟原來的股東產生了分歧,這也是美華輕易入主大生的原因之一。
不過失去了大生的資金支持,他創辦的那些商業學校、紡織學校、中學、小學、師範學校甚至震旦大學,不少都會難以為繼,這是他最為擔心的。
林一民大刀闊斧地改革,把這些東西毫不留情地拿掉,就像自己的孩子被後娘掃出家門一樣,讓他在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
林一民有些明白張謇的想法,很佩服這個70歲依舊操心學校教育的老人。
“放心吧。張老,雖然大生公司現在不可能再有餘力去經營學校這些公益事業了,但我會繼續支持你創辦的那些學校的。用另一種方式。”
林一民承諾道。
<ahref=""target="_nk">ht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