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抱怨了半天,儀仗隊伍也終是到了皇極殿內。


    麵對著殿內百官公卿的再一次恭賀,朱由校已然沒了成親的興奮勁兒,擺擺手命令眾人免禮,而後便令在殿內維持秩序的王安,再次宣旨了。


    這是一道獎勵對朝廷有功人士的親屬家眷的推恩聖旨,又稱“推恩封贈”。


    今日宣讀,就是朱由校為了感謝皇後和貴妃親屬,送給他三個老婆,為延續大明社稷有功,推恩賞賜他們官職爵位的旨意。


    王安神情一肅,揭開包裹在內侍遞過來的黑色禦案的黃布,取出裏麵一卷墊在黃布上,用黃綢係緊,兩端各有密蠟封口的黃布聖旨。


    不過,王安卻是沒有直接打開,而是示意在場的另外兩名司禮監太監,上前察看聖旨封口是否完整。


    確認完整後,再由其中一名太監簽押,王安方能宣旨。


    這是大明宣旨製度,最大程度的保證皇帝的聖旨的嚴密性和不出現矯詔等不法的事情。


    如果宣旨對象是地方官員的話,則還要經過幾道審驗程序,再由陪同官員簽押,以確保聖旨無誤,之後還要備案在冊,隨時供察驗。


    並非像電視劇裏那樣,皇宮裏隨便派來個人,到地點後,擺了香案,攤開聖旨一宣了事,接旨人隻要將旨意往家中一供就行的。


    本朝製度,聖旨從票擬到批紅至下發,前後至少要經六道程序,內中最關鍵的一道卻是必須要有六科給事中的附署。


    凡此所有,缺一不可,缺一即為假。


    為假者,接旨人皆可如接皇帝中旨般,拒詔封還聖旨。


    甚至若是宣旨人和你不對付,你作為接旨者,完全可以反告對方假傳聖旨,反正這旨意是沒通過內閣票擬的,完全和假聖旨一樣,不具備任何效果的。


    這一點上,就可知道大明出現那麽多當權宦官,為什麽他們無一不是想控製內閣,就是要和內閣交好的原因。


    畢竟,你一個太監,就是能有批紅的權利,內閣不票擬,但凡接旨的人性子有點強硬的,都能完全可以不理睬你那不正規的破旨意。


    這也是為啥大明提拔的宦官那麽多,能夠掌權留名的隻有王振、劉瑾、馮保等人,包括未來的魏忠賢的原因,隻因為他們能力都很強,把觸手伸向了內閣。


    不過,也不是說所有聖旨都走這程序,比如皇帝私下發的中旨,就是繞開內閣,未經內閣票擬的,也沒有司禮監批紅,因而,在程序方麵,中旨簡單很多。


    然而,因為中旨在法理的“不正規性”,接旨人接不接旨意,承認不承認,完全就看他自己的想法了。


    當然,王安的這道詔書,明顯是經過內閣票擬,司禮監批紅的。


    隻聽得,王安用他尖細的嗓音,大聲宣布旨意。


    “奉天承運皇帝,敕曰:朝廷社稷存亡,在於宗廟傳續,今朕之後宮充盈,後妃親屬,多有其功,故當獎之。諮賜皇後張氏父國紀為都督同知,弟璟為工部員外郎,貴妃王氏……”


    大明的聖旨,有幾種格式,若是昭告天下,則稱‘詔’;若是封賞高等的官員,則稱為‘誥’;倘若是封賞低級的人員,則名為‘敕’;除此之外,若隻是宣布某某事,則稱為‘製’。除此之外,還有‘冊’、‘書’、‘符’、‘檄’等格式,對應不同的情況。


    這裏麵,規矩森嚴,絕對不可混淆,否則便是亂了禮製。


    至於聖旨開頭呢讀法,同樣也不是後世電視劇那樣,瞎分成四個字讀的。


    正確的讀法是“奉天承運皇帝”,先六字,再讀後麵的二字,比如“詔曰”、“製曰”等等。


    而之所以這麽讀,也是有原因的。


    《春秋繁露·深察名號》有言,“受命於天,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為天子者,亦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


    這便是聖旨開頭“奉天”的來源。


    至於“承運”二字,又牽扯到戰國時期陰陽家代表人物鄒衍所創的“五德始終說”。


    鄒夫子認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又配之五德,每一個朝代都代表其中一德,如黃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


    五德循環往複,朝代便興亡絕續,這一點,曆朝曆代,都被各個鞏固自己王朝正統,君權神授的皇帝所利用和提倡傳播。


    因此,這詔書開頭讀法,應該先讀開頭六字“奉天承運皇帝”,再讀後二字。


    隨著王安念完,殿內不少人都疑惑不定。


    大明封爵,除了軍功之外,另有皇帝賞賜,而這封賞後妃親族為爵,雖然沒有刻意規定,但早成了慣例。


    怎麽今天這皇帝的正經老丈人,皇後的父親,連個爵位都撈不到了呢?


    真是奇怪!


    奇哉怪哉!


    而跪在張璟之前的張國紀,更是一臉的不可置信,愣了好一會兒。


    什麽情況?


    他身為大明國丈,皇帝下推恩旨,竟然一個爵位都不給,就給他一個在五軍都督府混俸祿的閑職?


    這是打發要飯的嗎?


    張國紀感覺到他的人格產生了嚴重的侮辱,腦子一昏,就欲不接旨意,直接在這大殿裏找他剛剛確定關係的“好女婿”皇帝朱由校,理論一番。


    不過,剛要起身,就聽見身後傳來一聲陣大喊:“臣等叩謝聖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一陣大喊,也是把張國紀驚醒了,連忙也跟著叩拜起來。


    要是在皇帝大婚之時,殿前失儀,他這個國丈肯定要被人彈劾大不敬的,若是因此連累了張嫣,那張嫣這個皇後必然剛坐穩就不太平了。


    張國紀知道輕重取舍,這次爵位拿不到沒事,反正隻要他女兒一日是皇後,他總有機會拿爵位的,他冷靜下來,自然不急於一時。


    “平身!”朱由校令推恩眾人起身,而後眼神一邊盯著張國紀,而後一邊對王安道:“傳旨,賜宴吧!”


    “是!”王安領命,而後轉身對殿內眾人宣布喊道:“賜宴!”


    “臣等謝陛下恩典,恭賀陛下大婚,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殿內眾人聽後,包括剛剛起身的張璟等人,齊齊拜謝道。


    之後,百官公卿,各自入座,結成一片,慶祝這大明朝廷的大喜事。


    張國紀起身後,並沒有立即去吃酒宴,而是故意停留,想察看皇帝動靜,試圖從皇帝行為裏,查找出一絲他為何封不了爵的原因。


    隻是,剛一抬頭,張國紀便撞上朱由校那深沉的眼眸,來不及多想,就轉身去酒宴了。


    他不明白他這女婿為什麽那麽盯他自己,快速往首輔葉向高所在的酒桌走去。


    那裏,有他最近認識的不少東林大賢,以及東林黨骨幹孫慎行、楊漣等人,要趁著今日的機會,為他引薦的其他東林賢君。


    殿上,朱由校一邊夾了塊小太監端來的禦案上的羊肉塊,放在口中咀嚼,填飽饑餓的肚子,另一邊又注視著張國紀的動靜,在心裏恨恨的罵著這個不爭氣,一點兒也不向著他的老丈人。


    沒想到朕這老丈人這麽能忍住氣啊!


    可惜,你改不了毛病,朕絕對不會讓你感受!


    你要記住!


    你是國丈!


    不是臣子!


    明目張膽的在朕的眼皮子底下,和這些文臣勾勾搭搭,說說笑笑的,真當朕不存在嗎?


    你沒看到王貴妃和段貴妃的家人,都沒和臣子打交道,和那些宗室勳戚說話嗎?


    試問哪朝哪代的外戚,敢這麽和臣子親近?還在臣子之中有這麽好的口碑?


    真是一點兒規矩都不懂!


    你想做什麽?


    前漢的王莽嗎?


    看來,這次斷了你的爵位還是懲治少了,要不是看在你女兒的麵子上,朕說什麽也不能讓你做這個國丈!


    朱由校看著張國紀,恨恨想著,決定日後有機會,再狠狠打壓這老丈人,讓他明白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


    卻說張國紀走到孫慎行等人身邊,


    早早坐在一邊飯桌上的張璟,盯著朱由校和張國紀的反應,心裏麵,也是罵著張國紀不爭氣。


    明明他有最簡單的獲得榮華富貴的方法,卻愣是要和皇帝女婿唱反調,活該日後要被他那女婿,趕迴老家反省。


    “國舅爺,可否與下官,共飲幾杯?”


    在張璟身旁,突然走來一個老者,用帶著一嘴浙江方言的話,對他笑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好國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泉釋一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泉釋一切並收藏明末好國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