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各路傳來的消息,都能證實完顏亮攻宋計劃緊鑼密鼓籌備中。
張燾想從施宜生處確定,並非謹慎,而是擔心。
自秦檜當權後,百般削弱武事,不少勇士成了畏首畏尾之輩,除卻中興四將,幾乎無人敢對金國指指點點。張燾雖有拳拳報國之心,但也是膽小如鼠輩中一員,可作為尚書,又不能釋放心情,總需要做些什麽。
他希望能從施宜生處得到完顏亮絕不違反和議的答複,可施宜生給出的答案,讓他驚恐不已。
耶律翼在座,施宜生聽完,先不說話,隻是望著北方,隨後搖頭,對張燾說:“今日北風緊,刮的好生厲害!”
張燾看著他,察覺得並不是談天氣。施宜生又取案上筆,敲著桌沿說:“筆來,筆來!”“筆”和“必”諧音,“必來”便是一定會來!
張燾頓時恍然大悟,臉色慘白。
施宜生其實很有把握,即使把金人進攻的消息泄露給他們,也無關大局,金人南下入侵勢如破竹的曆史必將再次重演。
正如同一個高手絕不會做暗殺之類齷齪事一樣,金人沒有必要對宋——他們眼裏由一群窩囊廢組成的朝廷隱瞞什麽。
張燾來不及跟施宜生做煩瑣告別禮,馬不停蹄的跑到皇宮,上氣不接下氣的大聲唿喊。
“官家,大事不妙,官家!”
張去為閃現如同一個白發怪仙,無聲息出現在他麵前,“張尚書,您小心些,天寒地滑,莫要摔倒,不然,官可是做不成了。”
張燾盡管心如烈火,但聽見這一番話,當機明白其中含義。
趙構最不願聽見的便是金人南下之事,每每提及,便是煩躁不已。若是說的重了,隻怕還會被尋個由頭貶官。
但,這可不是畏縮的時刻。
“張大官,老夫真有要事!”
張去為從未見過張燾如此架勢,簡直要跟他拚老命般。
“張尚書自去,慢些便是。”
最終,張燾還是把趙構最不願意聽見的消息告訴他。事情並無變化,趙構仍舊不願聽,但他的心裏已經開始認為,金人應當是真的要來。
此刻,心中首先想到之事,竟是要立太子了!和趙佶一個心思,是方便在形勢不利的時候,退位做太上皇。做皇帝不能逃跑,跑得也不能快,有那些文人拉著,怎麽可能跑得舒服。
太上皇就不一樣了,隨心所欲的找個借口避禍福州甚至泛舟海上,美其名曰讓出權位。他爹趙佶就是此番心思,可惜跑得慢,被金人捉到了五國城。
嶽飛曾因言及廢立而被趙構忌憚,無數大臣也曾提過,想不到最終促進發展的,會是金人。
但是,另一方麵,防禦還是要做的,總不能坐以待斃。
朝堂上,免不了又是一番爭執,但並不是逃與降的問題,而是如何防禦。
諸位大臣各獻言,紛紛提出防禦、退敵之策,眾人分析地形和邊關情況。
最後得出,金人南下,無非五個方向:川蜀之地,或者荊州襄陽,兩處需嚴加防禦。
淮東地勢糜爛,並不適合金人騎兵作戰;大軍必然兵出淮西,此地才是主戰場;而作為奇兵,海路也要展開防禦,防止金國水軍沿海而下。
此番戰備,早就應該開始,可惜紹興議和達成後,莫說是戰備,連幾員能戰的大將或罷或殺,何曾有人整飭武備?
此時,無異於臨時抱佛腳,但不抱也得抱,此刻,隻能把希望寄托於佛身上。
但求人不如求己,倘若真是奮發有為之君,不會如趙構一樣一樣,苟且於江南,不思收複失地。
……
施宜生泄密後,還是有些愧疚,畢竟身為金國官員,泄露皇帝南下的意圖。
既然已經被張燾套話,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四處遊覽,嚐美食、呷佳釀。尤其高度白蘭醉,更是整碗整碗倒酒,以求醉生夢死,免得心靈負疚折磨。
參觀吳越國王錢鏐遺跡時,有感而發,作詩一首:
層層樓閣捧昭迴,原是錢王舊戰台。
山色不隨興廢去,水聲長逐古今來。
年光似月生還沒,世事如花落又開。
多少英雄無處問,夕陽行客自徘徊。
副使耶律翼,並不喜歡舞文弄墨,但是每每遊覽,他都帶幾個隨從陪伴左右,既不多言,也不生枝節,大大出乎館伴使預料。
消息已經泄露,酒也喝的,詩也作得,施宜生一行終究還是踏上歸程。
但,迴去的路上,耶律翼跟著急迴家上墳一般,出臨安就發足狂奔,甚至甩下施宜生,連健康府按規矩準備的禮節都不曾見。
皇宮之內,張去為站在陰影中,看不見表情。
麵前一個皇城司探子小頭目,垂頭而立。
半晌,張才冷笑一聲:“如此說來,那耶律翼一行如此反正,正失去觀察我各地駐軍情況?他到是舍得下功夫!”
“大官,隻怕如此,耶律翼武官出身,跟張尚書等人整日宴飲,怎會呆下去?他幾個隨從,更是整日帶著些東西。若不是離開驛站之時,有些畫稿未曾帶走,根本不會想到他們是記錄軍情。”
“你們自去追查,想必已然是攔不住他們,即便是能攔住耶律翼本人,隻怕情報早已傳到金國,不過那些暗線挖出一個是一個。隻怕官家那裏,不好交差。不過,官家懲罰,也是我的事情。你們都是有本事的,誰做統領都有口飯吃,但是要記住,官家沒了,你們什麽都不是。不管和戰,要記得保住官家!”
小頭目搖搖頭:“大官您太妄自菲薄,有您在,便有弟兄們飯吃。官家雖萬人之上,但也高高在上,咱們眼裏,還是看您的顏色。”
“活幹的一般,嘴還挺甜,莫隻會拍馬溜須,想要進一步,還需真本事,不然就和他們一樣,被人砍的命。你可記好,不管是誰,最重要依舊是自己的命!”
張去為被人恭維,難得心情好,和小頭目說了不少它自己參悟出的原則,不然,從一個籍籍無名小太監,怎會成為一手遮天的大太監。除去善於揣摩心思、媚上外,真才實學可不能少。
童貫大太監能做到封王份上,古往今來難得至極。
張燾想從施宜生處確定,並非謹慎,而是擔心。
自秦檜當權後,百般削弱武事,不少勇士成了畏首畏尾之輩,除卻中興四將,幾乎無人敢對金國指指點點。張燾雖有拳拳報國之心,但也是膽小如鼠輩中一員,可作為尚書,又不能釋放心情,總需要做些什麽。
他希望能從施宜生處得到完顏亮絕不違反和議的答複,可施宜生給出的答案,讓他驚恐不已。
耶律翼在座,施宜生聽完,先不說話,隻是望著北方,隨後搖頭,對張燾說:“今日北風緊,刮的好生厲害!”
張燾看著他,察覺得並不是談天氣。施宜生又取案上筆,敲著桌沿說:“筆來,筆來!”“筆”和“必”諧音,“必來”便是一定會來!
張燾頓時恍然大悟,臉色慘白。
施宜生其實很有把握,即使把金人進攻的消息泄露給他們,也無關大局,金人南下入侵勢如破竹的曆史必將再次重演。
正如同一個高手絕不會做暗殺之類齷齪事一樣,金人沒有必要對宋——他們眼裏由一群窩囊廢組成的朝廷隱瞞什麽。
張燾來不及跟施宜生做煩瑣告別禮,馬不停蹄的跑到皇宮,上氣不接下氣的大聲唿喊。
“官家,大事不妙,官家!”
張去為閃現如同一個白發怪仙,無聲息出現在他麵前,“張尚書,您小心些,天寒地滑,莫要摔倒,不然,官可是做不成了。”
張燾盡管心如烈火,但聽見這一番話,當機明白其中含義。
趙構最不願聽見的便是金人南下之事,每每提及,便是煩躁不已。若是說的重了,隻怕還會被尋個由頭貶官。
但,這可不是畏縮的時刻。
“張大官,老夫真有要事!”
張去為從未見過張燾如此架勢,簡直要跟他拚老命般。
“張尚書自去,慢些便是。”
最終,張燾還是把趙構最不願意聽見的消息告訴他。事情並無變化,趙構仍舊不願聽,但他的心裏已經開始認為,金人應當是真的要來。
此刻,心中首先想到之事,竟是要立太子了!和趙佶一個心思,是方便在形勢不利的時候,退位做太上皇。做皇帝不能逃跑,跑得也不能快,有那些文人拉著,怎麽可能跑得舒服。
太上皇就不一樣了,隨心所欲的找個借口避禍福州甚至泛舟海上,美其名曰讓出權位。他爹趙佶就是此番心思,可惜跑得慢,被金人捉到了五國城。
嶽飛曾因言及廢立而被趙構忌憚,無數大臣也曾提過,想不到最終促進發展的,會是金人。
但是,另一方麵,防禦還是要做的,總不能坐以待斃。
朝堂上,免不了又是一番爭執,但並不是逃與降的問題,而是如何防禦。
諸位大臣各獻言,紛紛提出防禦、退敵之策,眾人分析地形和邊關情況。
最後得出,金人南下,無非五個方向:川蜀之地,或者荊州襄陽,兩處需嚴加防禦。
淮東地勢糜爛,並不適合金人騎兵作戰;大軍必然兵出淮西,此地才是主戰場;而作為奇兵,海路也要展開防禦,防止金國水軍沿海而下。
此番戰備,早就應該開始,可惜紹興議和達成後,莫說是戰備,連幾員能戰的大將或罷或殺,何曾有人整飭武備?
此時,無異於臨時抱佛腳,但不抱也得抱,此刻,隻能把希望寄托於佛身上。
但求人不如求己,倘若真是奮發有為之君,不會如趙構一樣一樣,苟且於江南,不思收複失地。
……
施宜生泄密後,還是有些愧疚,畢竟身為金國官員,泄露皇帝南下的意圖。
既然已經被張燾套話,他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四處遊覽,嚐美食、呷佳釀。尤其高度白蘭醉,更是整碗整碗倒酒,以求醉生夢死,免得心靈負疚折磨。
參觀吳越國王錢鏐遺跡時,有感而發,作詩一首:
層層樓閣捧昭迴,原是錢王舊戰台。
山色不隨興廢去,水聲長逐古今來。
年光似月生還沒,世事如花落又開。
多少英雄無處問,夕陽行客自徘徊。
副使耶律翼,並不喜歡舞文弄墨,但是每每遊覽,他都帶幾個隨從陪伴左右,既不多言,也不生枝節,大大出乎館伴使預料。
消息已經泄露,酒也喝的,詩也作得,施宜生一行終究還是踏上歸程。
但,迴去的路上,耶律翼跟著急迴家上墳一般,出臨安就發足狂奔,甚至甩下施宜生,連健康府按規矩準備的禮節都不曾見。
皇宮之內,張去為站在陰影中,看不見表情。
麵前一個皇城司探子小頭目,垂頭而立。
半晌,張才冷笑一聲:“如此說來,那耶律翼一行如此反正,正失去觀察我各地駐軍情況?他到是舍得下功夫!”
“大官,隻怕如此,耶律翼武官出身,跟張尚書等人整日宴飲,怎會呆下去?他幾個隨從,更是整日帶著些東西。若不是離開驛站之時,有些畫稿未曾帶走,根本不會想到他們是記錄軍情。”
“你們自去追查,想必已然是攔不住他們,即便是能攔住耶律翼本人,隻怕情報早已傳到金國,不過那些暗線挖出一個是一個。隻怕官家那裏,不好交差。不過,官家懲罰,也是我的事情。你們都是有本事的,誰做統領都有口飯吃,但是要記住,官家沒了,你們什麽都不是。不管和戰,要記得保住官家!”
小頭目搖搖頭:“大官您太妄自菲薄,有您在,便有弟兄們飯吃。官家雖萬人之上,但也高高在上,咱們眼裏,還是看您的顏色。”
“活幹的一般,嘴還挺甜,莫隻會拍馬溜須,想要進一步,還需真本事,不然就和他們一樣,被人砍的命。你可記好,不管是誰,最重要依舊是自己的命!”
張去為被人恭維,難得心情好,和小頭目說了不少它自己參悟出的原則,不然,從一個籍籍無名小太監,怎會成為一手遮天的大太監。除去善於揣摩心思、媚上外,真才實學可不能少。
童貫大太監能做到封王份上,古往今來難得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