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抬起頭,盯著宋哲武問道:“文戈,我想問你幾個問題。”
“委員長請問,哲武一定如實相告。”宋哲武知道蔣介石還是有些對自己不是很放心,如果今天不能利用這麽好的一個機會,讓蔣介石對自己大致放下心來,那以後再想達到目的可就很難了。
“你當初為什麽不加入中央軍?為什麽選擇了閻百川的晉綏軍?你為什麽非要山西一地?我知道你在經濟上很有一些辦法,你如果想在政務上也有所建樹,我可以現在就把山東或者安徽交給你,甚至你就是想要廣東,我也可以想辦法。對於經商,山東和廣東沿邊靠海,交通也更便利。”
宋哲武知道,前麵的幾個問題,他已經在蔣介石這裏過關了,隻要這幾個問題再讓蔣介石滿意,不僅他此次從河北奔赴武漢的目的達到了,就是他的抗戰大計也幾乎就成功了一半。
對於蔣介石的第一個問題,“當初為什麽不加入中央軍?”,商震也問過他同樣的問題,隻不過完全用迴答商震的話來迴答蔣介石是肯定不行的。
宋哲武思索著說:“委員長勿.怪,如果我當初加入中央軍,現在的職務絕對超不過團長,哲武也就不可能為委員長的大業出太多的力,至少是不如現在。”
蔣介石猶豫了一下,還是點了點.頭。以他的用人原則,宋哲武與“黃、陸、浙、一”這幾條中的任何一條都不搭邊,能到團長的位置就很不錯了。
“加入晉綏軍,確切地說,是投到.河北省主席商震的手下,這個理由正好和不加入中央軍的理由相反。在商主席那裏我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宋哲武斟酌著,盡量讓自己的話顯得直率一些。
宋哲武接著說:“哲武留學德國學習軍事,親眼見到.了德軍、法軍、英軍的強大,美國、俄國、日本的軍事力量比之西歐列強也不遑多讓。這些世界軍事強國的軍事力量與國內所有的部隊相比較,其差距不僅僅表現在武器裝備上,還表現在士兵的教育程度、身體素質、訓練水平、軍官的培訓養成、先進的戰術戰略理念等一係列的方麵。以國內軍隊現有的兵員素質和裝備來看,即使是對上裝備最差的日軍,也很難取勝,更不要說西歐列強了。如果我們遠離這些國家還好,比如地處南美。可偏偏處在亞洲大陸,這裏北有蘇俄,東有日本這兩個軍事強國。當今世界,各國列強無一不是自持武力強盛,持強淩弱,毫無公理可言。而國聯又虛有其名,甚至是列強欺淩弱小的工具。一旦哪個列強對我國進行侵略,國聯最多隻能做些道義上的譴責,根本不會有任何有效的製止手段。要製止和抵抗侵略,隻能依靠我們自己。 哲武之所以散家財自組武裝,正是基於此一想法。”
宋哲武停了停接著又說:“第四路軍建軍之初,就是.以德軍編製為基礎,並針對日軍的編製來組建部隊的。由於國內幾家兵工廠生產的武器裝備有限,第四路軍的武器多數都是購自國外,現在在輕武器上不遜於日軍,甚至在小單位的建製,火力還要略優於日軍。可是在重火力上就無法可比了,更不要說日軍還有強大的空軍。第四路軍組建時間較短,在單兵素質上和軍官的戰術戰略素養上比照日軍也是相差很大。可就是這樣,哲武以為第四路軍的戰鬥力在國內已經是一流的了,國內能達到第四路軍這樣戰鬥力的部隊,也就隻有中央軍和西北軍的部分精銳。一旦中日兩國交戰,我們在開戰初期是絕對擋不住日軍的,特別是在華北和江南平原。我們隻能利用山區的有利地形同日軍周旋,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而山西正是這樣的好地方。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遊峽穀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山脈延綿起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雄險巍峨。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嶽山。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是拒外內守的好地方。這就是我跟委員長討要山西的原因。哲武要山西,絕不是如其他地方實力派那樣,尋求割據,據公地而行私事,而是要在山西練出一支強軍,把山西建成抗戰的堅固基地和堡壘,一旦中日戰起,山西將成為委員長在北方的屏障,阻敵沿山西、陝西南下四川的道路,吸引大量敵軍與華北,使其不能放手南下西進。”
宋哲武的話讓蔣介石悚然動容,他已經差不多.相信宋哲武要山西不是為了想成為割據一方的新軍閥,可是對於宋哲武所說關於中日要有一戰的說法,蔣介石還是忍不住問宋哲武:“你的意思是我們會同日本開戰?可是國際社會和國聯都會譴責日本的。。。。。。”
想到宋哲武剛.才關於國聯的話,蔣介石後麵的話沒有說出來。
宋哲武這個時候非常的後悔,他後悔不應該為了說服蔣介石把山西交給他,而把中日要有一戰的話說的滿了,蔣介石這時問他,他一定要說出可信的理由,否則蔣介石一定會以為他另有所想,甚至他的山西從此就不會再給他了。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給日本天皇上的《田中奏折》,可是這個奏折是要到一九二九年的十二月才被揭露出來的。可是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理由,看來隻能把《田中奏折》的事說出來了。好在很快就會被認證的。
無奈的宋哲武隻好說:“委員長,這件事是我在二次北伐前,在天津偶然聽兩個日本人說的,他們以為我不懂日語。按他們的說法,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主題是商討如何加快推進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的策略、步驟等。參加會議的有:外務省政務次官森恪、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陸軍上將、陸軍次官火田俊六等。會議結束時以“訓示”的形式提出了《對華政策綱領》,主張:(1)“東三省和內蒙是日本的國防安全線,為了保護日本在支那的權益,不問支那本土或滿蒙,日本均應出兵”。(2)“宣布東三省自治;締結建設新鐵路的協定;開墾土地,采掘礦山;設置由日本人充當的行政、財政、軍事顧問。如果支那方麵拒絕,日本應堅決準備使用武力實現其目標”。7月25日,田中義一向日本天皇提交了所謂“滿蒙積極政策”的秘密文件,即《田中奏折》,更加全麵係統地闡述了對華侵略方針政策。 第一,提出了日本侵略中國,稱霸世界,實施其“大陸政策”的戰略總方針。它露骨地主張:“按照明治大帝的遺策,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等,皆已實現。惟第三期之滅亡滿蒙,以便征服全支那尚未完成……”因此,“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這是日本帝國存亡上的必要大事”。提出日本控製亞洲大陸,掌握滿蒙權益是“第一重大關鍵”。 第二,實施“滿蒙積極政策”。日本人必須千方百計取得“滿蒙”的土地商租權、鐵路建築權、礦產權、林權、對外貿易、海運、金融權等;日本應在“滿蒙”設置由日本人擔任的政治、財政、軍事顧問和教官;派遣日本軍人潛入蒙古,控製舊王公等。為了管理“滿蒙”的事務,日本內閣政府應設置“拓殖省”(殖民部)。 第三,以蘇聯為假想敵國,準備與其戰爭。《田中奏折》預計:“將來欲製支那,必在北滿地方與蘇俄衝突”。因此日本應迅速有計劃地修築幾條有戰略價值的鐵路,如:通遼—熱河鐵路;長春—洮南;洮南—索倫鐵路;吉林—會寧鐵路等。這樣,既可加大對東北的經濟掠奪,也可從軍事上以蘇聯為假想敵進行戰爭準備。 ”
“啊(怒哦)內,(齊一)米 紅豆內?”蔣介石突然用日語說道。
這句日語的意思是‘你說的是真的嗎?’宋哲武知道這是蔣介石想看看他是否真的懂日語。
“哄懂尼”,宋哲武也用日語迴答蔣介石的發問。
蔣介石盯視著看了宋哲武半晌,然後緩緩地移開目光,把他的目光投向長江對岸,望著對岸武昌江邊在水霧中若隱若現的蛇山,呆呆地出神。
對於宋哲武所說的《田中奏折》,蔣介石還是半信半疑,不過日本對中國早有野心,這一點他早在日本振武學校學習時就知道了,那時他就讀過佐藤信淵的《宇內混同秘策》、吉田鬆蔭的‘海外擴張補償論、山縣有朋的《軍事意見書》。
“委員長請問,哲武一定如實相告。”宋哲武知道蔣介石還是有些對自己不是很放心,如果今天不能利用這麽好的一個機會,讓蔣介石對自己大致放下心來,那以後再想達到目的可就很難了。
“你當初為什麽不加入中央軍?為什麽選擇了閻百川的晉綏軍?你為什麽非要山西一地?我知道你在經濟上很有一些辦法,你如果想在政務上也有所建樹,我可以現在就把山東或者安徽交給你,甚至你就是想要廣東,我也可以想辦法。對於經商,山東和廣東沿邊靠海,交通也更便利。”
宋哲武知道,前麵的幾個問題,他已經在蔣介石這裏過關了,隻要這幾個問題再讓蔣介石滿意,不僅他此次從河北奔赴武漢的目的達到了,就是他的抗戰大計也幾乎就成功了一半。
對於蔣介石的第一個問題,“當初為什麽不加入中央軍?”,商震也問過他同樣的問題,隻不過完全用迴答商震的話來迴答蔣介石是肯定不行的。
宋哲武思索著說:“委員長勿.怪,如果我當初加入中央軍,現在的職務絕對超不過團長,哲武也就不可能為委員長的大業出太多的力,至少是不如現在。”
蔣介石猶豫了一下,還是點了點.頭。以他的用人原則,宋哲武與“黃、陸、浙、一”這幾條中的任何一條都不搭邊,能到團長的位置就很不錯了。
“加入晉綏軍,確切地說,是投到.河北省主席商震的手下,這個理由正好和不加入中央軍的理由相反。在商主席那裏我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宋哲武斟酌著,盡量讓自己的話顯得直率一些。
宋哲武接著說:“哲武留學德國學習軍事,親眼見到.了德軍、法軍、英軍的強大,美國、俄國、日本的軍事力量比之西歐列強也不遑多讓。這些世界軍事強國的軍事力量與國內所有的部隊相比較,其差距不僅僅表現在武器裝備上,還表現在士兵的教育程度、身體素質、訓練水平、軍官的培訓養成、先進的戰術戰略理念等一係列的方麵。以國內軍隊現有的兵員素質和裝備來看,即使是對上裝備最差的日軍,也很難取勝,更不要說西歐列強了。如果我們遠離這些國家還好,比如地處南美。可偏偏處在亞洲大陸,這裏北有蘇俄,東有日本這兩個軍事強國。當今世界,各國列強無一不是自持武力強盛,持強淩弱,毫無公理可言。而國聯又虛有其名,甚至是列強欺淩弱小的工具。一旦哪個列強對我國進行侵略,國聯最多隻能做些道義上的譴責,根本不會有任何有效的製止手段。要製止和抵抗侵略,隻能依靠我們自己。 哲武之所以散家財自組武裝,正是基於此一想法。”
宋哲武停了停接著又說:“第四路軍建軍之初,就是.以德軍編製為基礎,並針對日軍的編製來組建部隊的。由於國內幾家兵工廠生產的武器裝備有限,第四路軍的武器多數都是購自國外,現在在輕武器上不遜於日軍,甚至在小單位的建製,火力還要略優於日軍。可是在重火力上就無法可比了,更不要說日軍還有強大的空軍。第四路軍組建時間較短,在單兵素質上和軍官的戰術戰略素養上比照日軍也是相差很大。可就是這樣,哲武以為第四路軍的戰鬥力在國內已經是一流的了,國內能達到第四路軍這樣戰鬥力的部隊,也就隻有中央軍和西北軍的部分精銳。一旦中日兩國交戰,我們在開戰初期是絕對擋不住日軍的,特別是在華北和江南平原。我們隻能利用山區的有利地形同日軍周旋,消耗日軍的有生力量,而山西正是這樣的好地方。山西是一個夾峙在黃河中遊峽穀和太行山之間的高原地帶。山脈延綿起伏,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雄險巍峨。大部分為山區和丘陵。東界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亙北嶽恆山、五台山,南聳中條山,中立太嶽山。中部由北而南分布有大同、忻州、太原、臨汾、長治和運城等盆地,是拒外內守的好地方。這就是我跟委員長討要山西的原因。哲武要山西,絕不是如其他地方實力派那樣,尋求割據,據公地而行私事,而是要在山西練出一支強軍,把山西建成抗戰的堅固基地和堡壘,一旦中日戰起,山西將成為委員長在北方的屏障,阻敵沿山西、陝西南下四川的道路,吸引大量敵軍與華北,使其不能放手南下西進。”
宋哲武的話讓蔣介石悚然動容,他已經差不多.相信宋哲武要山西不是為了想成為割據一方的新軍閥,可是對於宋哲武所說關於中日要有一戰的說法,蔣介石還是忍不住問宋哲武:“你的意思是我們會同日本開戰?可是國際社會和國聯都會譴責日本的。。。。。。”
想到宋哲武剛.才關於國聯的話,蔣介石後麵的話沒有說出來。
宋哲武這個時候非常的後悔,他後悔不應該為了說服蔣介石把山西交給他,而把中日要有一戰的話說的滿了,蔣介石這時問他,他一定要說出可信的理由,否則蔣介石一定會以為他另有所想,甚至他的山西從此就不會再給他了。最有說服力的就是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義一給日本天皇上的《田中奏折》,可是這個奏折是要到一九二九年的十二月才被揭露出來的。可是一時又想不出更好的理由,看來隻能把《田中奏折》的事說出來了。好在很快就會被認證的。
無奈的宋哲武隻好說:“委員長,這件事是我在二次北伐前,在天津偶然聽兩個日本人說的,他們以為我不懂日語。按他們的說法,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東京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主題是商討如何加快推進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的策略、步驟等。參加會議的有:外務省政務次官森恪、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陸軍上將、陸軍次官火田俊六等。會議結束時以“訓示”的形式提出了《對華政策綱領》,主張:(1)“東三省和內蒙是日本的國防安全線,為了保護日本在支那的權益,不問支那本土或滿蒙,日本均應出兵”。(2)“宣布東三省自治;締結建設新鐵路的協定;開墾土地,采掘礦山;設置由日本人充當的行政、財政、軍事顧問。如果支那方麵拒絕,日本應堅決準備使用武力實現其目標”。7月25日,田中義一向日本天皇提交了所謂“滿蒙積極政策”的秘密文件,即《田中奏折》,更加全麵係統地闡述了對華侵略方針政策。 第一,提出了日本侵略中國,稱霸世界,實施其“大陸政策”的戰略總方針。它露骨地主張:“按照明治大帝的遺策,第一期征服台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等,皆已實現。惟第三期之滅亡滿蒙,以便征服全支那尚未完成……”因此,“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這是日本帝國存亡上的必要大事”。提出日本控製亞洲大陸,掌握滿蒙權益是“第一重大關鍵”。 第二,實施“滿蒙積極政策”。日本人必須千方百計取得“滿蒙”的土地商租權、鐵路建築權、礦產權、林權、對外貿易、海運、金融權等;日本應在“滿蒙”設置由日本人擔任的政治、財政、軍事顧問和教官;派遣日本軍人潛入蒙古,控製舊王公等。為了管理“滿蒙”的事務,日本內閣政府應設置“拓殖省”(殖民部)。 第三,以蘇聯為假想敵國,準備與其戰爭。《田中奏折》預計:“將來欲製支那,必在北滿地方與蘇俄衝突”。因此日本應迅速有計劃地修築幾條有戰略價值的鐵路,如:通遼—熱河鐵路;長春—洮南;洮南—索倫鐵路;吉林—會寧鐵路等。這樣,既可加大對東北的經濟掠奪,也可從軍事上以蘇聯為假想敵進行戰爭準備。 ”
“啊(怒哦)內,(齊一)米 紅豆內?”蔣介石突然用日語說道。
這句日語的意思是‘你說的是真的嗎?’宋哲武知道這是蔣介石想看看他是否真的懂日語。
“哄懂尼”,宋哲武也用日語迴答蔣介石的發問。
蔣介石盯視著看了宋哲武半晌,然後緩緩地移開目光,把他的目光投向長江對岸,望著對岸武昌江邊在水霧中若隱若現的蛇山,呆呆地出神。
對於宋哲武所說的《田中奏折》,蔣介石還是半信半疑,不過日本對中國早有野心,這一點他早在日本振武學校學習時就知道了,那時他就讀過佐藤信淵的《宇內混同秘策》、吉田鬆蔭的‘海外擴張補償論、山縣有朋的《軍事意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