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愛情鳥。屬鸚形目,鸚鵡科,計有9個品種,均產於非洲。牡丹鸚鵡在我國飼養共有3個類型:即黑頭牡丹鸚鵡、紅牡丹鸚鵡和黃頭牡丹鸚鵡。
形態
牡丹鸚鵡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喙紅色,眼及蠟膜白色。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尾綠色,腳灰色。另有棕頭牡丹鸚鵡,頭部棕褐色,俗稱棕頭牡丹。
生態
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為食。在南方,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驅趕。由於這種鳥羽色豔麗,常被捕捉飼養,致使野生數量越來越少。
繁殖
牡丹鸚鵡一年中除炎熱的夏季外,其他季節都可以繁殖。一般雌鳥每窩產蛋6-8枚,孵化期約19天。孵化過程中,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喂雌鳥,而雌鳥除取食、飲水和排糞時外出外,始終堅持孵化。雛鳥出殼後由親鳥飼喂,35-40天方能離巢,50天左右才獨立生活,6個半月達到性成熟。
“生活習性”
牡丹鸚鵡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漿果為食。可成對或成群籠養,為避免鸚鵡咬壞籠子,應采用鐵絲網籠。未發育成熟的雛鳥可養在一個大籠內,一般1立方米不超過15隻。繁殖用的籠子應掛一個有相當於5隻鸚鵡體積的巢,可用三合板或紙板做,開一個直徑5~8厘米的孔。不論群養籠還是繁殖籠,除在籠體的後部裝鳥巢,籠內還要準備棲杠1根,水浴器1個,食、水罐各1個。食物主要以穀子和稗子為主;還要喂些麻籽或蘇子、蔬菜、骨粉、牡蠣粉。
形態
牡丹鸚鵡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喙紅色,眼及蠟膜白色。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尾綠色,腳灰色。另有棕頭牡丹鸚鵡,頭部棕褐色,俗稱棕頭牡丹。
生態
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為食。在南方,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驅趕。由於這種鳥羽色豔麗,常被捕捉飼養,致使野生數量越來越少。
繁殖
牡丹鸚鵡一年中除炎熱的夏季外,其他季節都可以繁殖。一般雌鳥每窩產蛋6-8枚,孵化期約19天。孵化過程中,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喂雌鳥,而雌鳥除取食、飲水和排糞時外出外,始終堅持孵化。雛鳥出殼後由親鳥飼喂,35-40天方能離巢,50天左右才獨立生活,6個半月達到性成熟。
“生活習性”
牡丹鸚鵡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漿果為食。可成對或成群籠養,為避免鸚鵡咬壞籠子,應采用鐵絲網籠。未發育成熟的雛鳥可養在一個大籠內,一般1立方米不超過15隻。繁殖用的籠子應掛一個有相當於5隻鸚鵡體積的巢,可用三合板或紙板做,開一個直徑5~8厘米的孔。不論群養籠還是繁殖籠,除在籠體的後部裝鳥巢,籠內還要準備棲杠1根,水浴器1個,食、水罐各1個。食物主要以穀子和稗子為主;還要喂些麻籽或蘇子、蔬菜、骨粉、牡蠣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