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在一群優秀的人中間,隻有放縱到底和一樣優秀兩個選擇,而當年李昭圭就選擇了後者。


    長久以來,李昭圭都是李家唯一的男丁,因為其是英王一脈,不涉及儲位,父親又不在身邊的緣故,因此自幼被就悉心培養,其本人也足夠爭氣,成長為李氏家族中第三代的佼佼者。


    但問題就在於,他已經是一國之君,無人為他遮風擋雨,想要有所作為,就要有所折損。


    李君華等三人不懂什麽叫雍正、乾隆,這是這個世界上,唯有李明勳和李君威父子二人知道的真實曆史,而這也恰恰說明了此時李昭圭的處境。


    李君威支持自己的侄子繼承長兄的事業,並不期望這個侄子能有多大的作為,因為他是印度的皇帝,注定會被帝國一方壓製。帝國不希望印度的皇帝是成吉思汗、忽必烈,而李君威則希望他的侄子可以做一個無為而治的漢文帝,或者當一個混吃等死的乾隆爺。


    可李昭圭本人是有一定政治抱負的,作為封建集權帝國的皇帝,他注定把印度斯坦帝國視為自己的家天下,李昭圭不想爭霸於世界,但卻想內部的改革與進步。


    在李昭圭看來,帝國崛起太快,處於帝國核心區域的印度斯坦已經無法獲得帝國那樣的國際地位和世界霸權,但他仍然有機會讓他的子民過上富足的生活,甚至說,比帝國百姓還好一些。


    畢竟,占據了整個印度河流域和半個恆河流域的印度斯坦帝國,是一個極富自然稟賦的國家,隻要內政得當,這個國家的人民仍然可以過的很富足。


    但李昭圭不得不麵對他父親留下來的軍功貴族的影響。


    當年李君度選擇印度,而舍棄的美洲,是幻想將來有一天統一次大陸,還可以攜百萬之眾,提刀上京,再奪帝位。當然,這注定是南柯一夢了。


    而李君度選擇次大陸之後,向父親討教這條道路如何走,父子二人商議得出的結果是,李君度本身所具備的能力,對於開疆拓土建立帝國來說是足夠的,甚至李明勳都覺得自己未必有兒子那種能力。


    也就是說,建立一個帝國,李君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治理一個帝國。


    但李明勳也沒有這樣的經驗,因為他掌握權力的那三十年,也一直是在打天下,內政方麵,多是交給義兄林誠和義子李海打理。更重要的是,李明勳建立的國家,是一個以軍功貴族為核心,以資產階級為經濟基礎的國家,而很顯然的是,在印度建立一個國家,必然是封建皇權的國家。


    李明勳自己都沒正兒八經的當一迴封建君主,又如何教自己的兒子呢?


    好在,李明勳為自己的長子找了一群好老實,在帝國八年,皇室分家的時候,帝國是有一批懂的治理封建國家的人才的。這些人才非常專業,甚至說,沒有人比他們更為專業,因為他們原來的身份就是皇帝、親貴和朝廷大臣。


    這批所謂的人才就是帝國在戰爭中俘虜的滿清與朱明兩個朝廷高官貴族,全部在昌平戰犯管理所改造,而且李明勳認為,李君度最好的老師就是順治和那些八旗貴族,因為長子如果入主次大陸,和滿清入主中原差不多,都是以小治大,以異族統治土著民族。


    事實就是,李君度幾次三番拜訪管理所,向包括順治在內的滿洲貴族取經,而在帝國二十年後,其建立的印度斯坦帝國,其政治體製,也充滿了滿清的味道。


    比如滿清的國本是滿洲,而印度斯坦的國本則是華族,這個華族並非隻是漢族,漢族隻是其中的大部分,還有當時對李君度事業有著極大幫助的葉爾羌民族。


    而滿清最為依仗的軍隊是八旗,而李君度以八旗製度為藍本,建立了十萬戶。


    這十萬戶的來源就比較複雜的,他們身上的共同標簽隻有遊牧民族和天方教信仰。


    早期的萬戶來源是河中之地的烏茲別克人、塔吉克人、普什圖人、波斯人和少量哈薩克人。這些是當年李君度在河中之地積攢的基本盤,他們與華族構成了十萬戶中的上三萬戶。


    而下七萬戶的來源就很複雜的,其主體基本上裕王李君威的贈予。


    裕王西征中亞、南俄大草原與李君度建立印度斯坦帝國基本上是同時進行的,當時裕王李君威在其征服的區域實行的政策是要地不要人。李君威發現,帝國已經徹底控製的蒙古各部擁有非常強大的戰略機動能力,因此利用蒙古騎兵和少量帝國精銳,就橫掃了亞歐大陸核心區域,但卻不接受這些新征服區域的天方教民族。


    如果按照蒙古人的傳統,高於車輪的男人一律都殺了,也就能形成換血。可李君威沒有這麽做,他把新征服區域內廣泛分布的哈薩克各部、韃靼人等天方教民族中的男人全都打包送去了印度,把女人、孩子則分別賞賜給了參與西征的,建立功勳的蒙古勳貴。


    而這些中亞、南俄的草原天方教民族,都是能拉弓射箭的好漢,天生的戰士,他們進入李君度的體係,為其打下了天下,成為了功臣,並且在戰爭中獲得了土地、宅院和女人,組成了七萬戶。


    滿清統治中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得到了蒙古各部的支持,稱之為滿蒙一家。這一點在印度斯坦帝國也有體現,李君度入主印度之後,選擇了錫克族這類武德充沛的民族,通過聯姻、授地等方式,獲得其支持,這些在次大陸是少數民族,卻為印度斯坦帝國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軍隊。


    此外,與滿清入關之後拉攏漢人地主士大夫一樣,李君度入主次大陸,隻是在北部進行了血腥的屠殺,來彰顯自己的武威,震懾抵抗者,建國之後,立刻對次大陸上所有民族的土邦領主施以懷柔政策。


    因此,李君度建立自己的帝國,除了軍事征服還有政治收買,前者誕生了新生的軍事貴族——華族和十萬戶,而後者則保留了舊體製下的諸多封建領主。


    這就產生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印度斯坦帝國擁有大量的特權階層,這些特權階層壟斷了朝廷的職位,擁有政治、經濟上的諸多特權。雖然幾乎所有的封建國家都是如此,但同樣如此是,這樣一個國家會快速的腐化。


    尤其是李君度的去世,伴隨著印度斯坦帝國最後的征服結束,更是加速了這種腐化。


    如果李昭圭隻是想維持統治,做一個乾隆式的君主的話,那麽他什麽都不用做,隻管享樂就是了,其一輩子揮霍,也不會揮霍完這個國家,但問題是,李昭圭想要有所作為。


    印度斯坦帝國是一個農業社會,其所生產的棉花是這個時代最為緊俏的商品。但是位於印度河中上遊平原生產的棉花卻需要鐵路才能運輸到海邊港口,但李昭圭發現,自己的帝國卻修築不了這條鐵路,主要的原因不是技術,而是投資與土地問題。


    而所有的問題,都指向了那些正在快速墮落,享受特權卻不用承擔責任的特權階層。於是,李昭圭想要做一迴雍正,要攤丁入畝,要特權階層和普通人一樣當差納糧,但這些顯然觸動了特權階層的利益,推行起來極為困難,也引發了印度斯坦帝國內部對皇帝的不滿。


    李君威一開始不擔心著這個,但他發現,自己那個兒子李昭奕在李昭圭主導的改革之中選擇了沉默,甚至在某些時候站在了李昭圭的對立麵,而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因為隻有李君威父子知道,李昭圭的這個皇位是怎麽來的。


    李君度不喜歡自己的長子李昭圭,不是因為他不優秀,隻是因為他的為人處世太像搶走自己皇位的二弟了,這是李君度一輩子都沒邁過去的坎,他討厭二弟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相反,他極為喜歡名義上是自己兒子的侄子李昭奕,或許也有愛屋及烏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李昭奕活脫脫的就是年輕版的他。


    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李君度是要把皇位傳遞給李昭奕的,但李君威在印度,明確表示了要支持李昭圭,於是李君度耍了一個手段,他故意在傳旨詔書上寫了要傳位李昭奕,但卻提前告訴李昭奕,在他死後要支持李昭圭當皇帝。


    這樣就獲得皆大歡喜的局麵,事實證明,至少到目前為止,一切都還在他算計之中。當時李君度就告訴李昭奕,應該讓自己的兒子李昭圭當十年到十五年的皇帝,這段時間,兩國友好,李昭奕可以培植自己的勢力,然後找一個機會,奪了李昭圭的皇位。


    而今年,就是李昭圭登基十周年。


    但李君度算漏的還是他的弟弟,李君威。


    李君度讓李昭奕擁立李昭圭當皇帝,獲得了李昭圭的全部信任,但李君威是不相信這裏麵的忠誠,或者說,李君威這個人對忠誠這兩個字就完全不認可。


    按照李君威的邏輯,假設李昭奕真的忠誠於侄子,應該在這場改革中與他站在一起,或者冒死直諫。除了這兩種態度,其餘的都是有二心的表現。


    李君威確實不知道當年李君度算計,但那傳位於昭奕的詔書,他是親眼看過的。早些年因為長兄的離世,他也一直沒多想,但算計、陰謀這種事,最架不住的就是迴想。按理說,李昭奕曾經涉及儲位,新皇繼位之後,應該明哲保身才是。


    如果是旁人,沒有證據,肯定不會異動,但李君威不需要證據,他隻需要自己的判斷是理性和全麵的就可以。


    而李君威細細籌劃了這件事,但他最終發現,李昭圭和李昭奕的兄弟感情太深,而對李昭奕下手還涉及到兩國邦交關係,由此種種,李君威最終還是選擇了簡單粗暴的辦法——想辦法把李昭奕騙到帝國來,直接認祖歸宗,一切就都解決了。


    原因其實特別簡單,李君威這個名字,在印度斯坦帝國簡直就是洪水猛獸一般的存在,印度斯坦帝國的那些權貴階層,對其的印象都是很差。即便是印度斯坦帝國的兩位皇帝,都視李君威為至親之人。


    早年李君度尚未立國,李君威前去河中之地商事,那地位就如同副王,僅僅是因為對這個弟弟不尊重,李君度就收拾了一批人,甚至李君度在已經有兒子的情況下,還依然宣稱,如果自己不幸早逝,那一切基業都由幼弟君威繼承支配。


    當然,這些行為和言論,主要是針對李君華的,李君度一輩子最不能接受的是自己的東西被二弟給搶走了,而如果自己死了,唯一可以避免的就是三弟來搶。


    對於上三萬戶和華族來說,當年他們是支持李昭瑢為李君度繼承人的,結果,李君威一來,昭瑢迴申京繼承英王爵位了,一個陌生的李昭圭來了,燒了多年的熱灶被李君威一泡尿澆滅了,他們如何不恨。


    而下七萬戶就更簡單了,李君威滅了他們的國、分了他們的家、奪了他們的產,害的他們國破家亡流浪次大陸,這是血海深仇啊。


    所以除了後族之外,在印度,李君威就是洪水猛獸,人人都敢怒不敢言。


    正是明白這一點,李君威想,隻要公開李昭奕是自己的兒子,他的政治生涯也就結束了,也就不會對自己侄子的皇位產生威脅。


    但從阿格拉號郵輪先至後走來看,多半是李昭奕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提前防範了。


    李海和林君弘弄清楚原委和其中的邏輯鏈條,兩個人對視一眼,都是無奈聳肩,二人的意思都一樣,都覺得李家人真夠怪的,不疼兒子疼侄子,親生的不如兄弟生的。


    但二人也隻是想想,可是一句話也不敢說出來,現在的難題在於,李昭奕假設真的看破李君威的算計,他會怎麽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七海揚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且看昨日風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且看昨日風華並收藏七海揚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