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臘與暹羅兩國,最具有競爭力的對外出口產品就是大米了。
但帝國的糧食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南洋地區,就有呂宋和九龍兩個行省是產糧地,尤其是九龍行省,在與真臘、廣南兩國劃定邊界之後,幾乎完全擁有了整個湄公河三角洲,幾十年的改良和發展,早就成了稻米生產基地。
僅僅是一個九龍就可以滿足長三角、珠三角和馬來亞三地因為種植經濟作物、人口暴增帶來的糧食缺口。其餘的不足,呂宋行省基本上也能滿足。
南洋這些國家,糧食最大的競爭力就在於價格低廉,但是為了保證帝國農民的利益,帝國會對進口的糧食征收一定的關稅。而真臘和暹羅兩國的糧食價格優勢,與擁有大半個爪哇島的馬打藍蘇丹國一比就不夠看了。
但問題在於,帝國需要真臘和暹羅的市場,這就需要兩國開國。這本沒有什麽問題,但如果帝國的工業產品一股腦衝入兩國,就會造成兩國大量的貴金屬外流,從而產生劇烈的社會問題,引發政治變動也是可能的。
因此,貿易差額就成為了問題,為了減少貿易逆差,就必須調整雙方的貿易往來,那麽給予兩國稻米配額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李君威的意思就很明確了,既然藩屬國與帝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而且需要解決的貿易問題越來越多,那麽索性建立一個全麵性的解決機製,不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那麽,由此建立一個經濟合作組織那就順理成章了。
當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起來,那都是東方朝貢體係內的國家,大家談談政治也就合情合理了,那麽這就變成一個政治經濟組織,而朝貢體製本質上就是中華安全秩序,接受中國保護,免受外國侵略,但是各國和各國的鄰國全都加入了這個新的組織,那就相當於實現全麵的和平,相互之間也無法侵略擴張了。
那這又是一個集體安全組織。經濟、政治、軍事上全麵的合作,這不就是一個同盟國體製,一個以帝國為主導的同盟國體製,就是一種全新的中華圈秩序。
而這個同盟國體製與朝貢體製的區別在於,至少在表麵上,各國都是平等的,在各國民族主義崛起的情況下,同盟國體製也更為被各國接受,其進步性和預見性也就可以展現。
顯然,李君威把自己的理論闡述到這裏,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南洋這一範圍,而是重新架構帝國在東方的秩序。以一種科學的、合理的、公平的新秩序,取代原來不平等的、混亂的舊朝貢秩序。
這也就是李君威說為什麽這是一個長久戰略的原因,帝國與各藩屬國之間好說,但藩屬國之間卻也存在著齷齪,這才是最難解決的。
“你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李君華看著自己雄心滿滿的弟弟,感慨說道。
李君威笑著說:“皇上啊,皇上,二哥啊,二哥。我要是不幹點大事,我當這個理政王大臣幹什麽?天天在辦公室裏喝茶,和那群蟲豸一起搞政治?那多沒有意思啊,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折騰,小人物有小的折騰,我作為你的弟弟,怎麽著也算個大人物了,就要有大折騰。”
李君華輕輕點頭:“隨你折騰,隨你折騰。”
對於自己的弟弟,作為皇帝的李君華是充滿信任的。而且就剛剛李君威所提出的外交戰略,李君華也是支持的,因為這完全符合他仁義外交的政治理念。
在李君華繼位之後,其實帝國的外交戰略完全由李君威主導,他隻是不參與朝貢體係的外交罷了。但李君威在帝國政壇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整個帝國外交體製都受其風格影響。
李君威是什麽風格呢?那就是為了帝國的利益,無所不用其極。道德等因素根本約束不了李君威,當然,也很難發揮什麽作用。
比如在美洲的裕王封地,海外事務部的官員和當地駐軍,就對轄區範圍內的歐洲殖民者後裔實行非常高壓的統治,那些人承受著極為沉重的賦稅壓力,在法律上也處於不平等的狀態。
在幾年前,曾經有一個申京新聞媒體組織的記者團,前往裕王封地考察,就在申京的報紙上大規模抨擊了這種統治方式。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是李君威本人的要求,使得皇室與媒體界直接麵對。
雖然李君華本人也不願意看到殖民地的人承受這些,但兩個因素讓他堅定的站在李君威這一方。
其一個原因,這些政策都是李君威本人製定的,而且李君威親口說過,這對帝國長期是有利的。因為那些高壓的統治就是要逼著殖民地的英國和法國後裔離開殖民地。相比於媒體記者的嘴,李君華更相信自己的弟弟。
其二,媒體無論報道什麽,顯然都會有所誇大,而且其目的並不純粹,或者受人利用,想要把裕王封地變成一個自由貿易所在,這是替帝國的資本家張目。
因此,皇室和政府的反擊迅速而猛烈,雖然無法掩蓋裕王封地對殖民者後裔的統治是暴力和殘酷這一事實,但卻取得了帝國輿論的支持。
皇帝直接命令在申京的主要大學和一些公共機構進行了資料展出,集中展現了殖民者們在北美對印度安人犯下的殘暴行徑,屠殺、強奸、奴役等等,與之對比,裕王封地那些政策,簡直不值一提。
這就是無法用道德約束李君威的原因,確實他做的一些事不道德,但與歐洲那些狗娘養的殖民者來說,已經是很道德的了。雖然都是一般黑,可李君威是一塊黑晶石,他的對手就是一堆牛糞,看著一般黑,味兒可不是一個味啊。
因為李君威的影響,帝國對外戰略的各個部門基本都有這種毛病,但他們可不是皇帝的弟弟,同樣的事,皇帝可以忍受自己的弟弟,可忍受不了自己的下屬。
而且,這些人與李君威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李君威對付的是衣冠楚楚卻狼心狗肺的西方殖民者,對壞人用些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外交體係的那部分人,卻是隻考慮資本家的利益,想要對南洋的藩屬國動手,直接將其變成殖民地。
人家藩屬國認你當大哥,你反手就奪人家家產的行為顯然是不能被皇帝支持的。
而李君威現在所倡導的這種東方同盟體係,就是以和平的手段打開這些國家的國門,讓其建立與帝國更密切的經濟聯係,於國於資本家都是有利的。
“國聯呢?自從你迴來,英法荷三國駐帝國大使整天往我那裏跑,不勝其煩。”林君弘有些抱怨說道,好像他才是主管對外事務的理政大臣。
三國大使不找李君威的原因特別簡單,他們自知無法在李君威那裏得到好處,你上門找他談國聯,他反手就問你在北非的擴張問題。與李君威談判,沒有單方麵談要求,隻有利益交換,換著換著就發現自己吃虧了。
“我不認為現在是建立國聯的好時機。”李君威認真說道,迴國之後,李君威與對外體係的同僚進行了討論,也考察了民情,認為現在並不適合。
國內都是否加入國聯的態度也是兩極分化,有人認為加入國聯可以與歐洲各國更好的經濟合作,以更和平也更高效低廉的方式來維護帝國在海外的利益。也有人認為,帝國加入國聯就會受這一組織約束,在需要的時候,無法使用更迅速有效的行動。
而且,現在的世界形勢,沒有說必然要有一個國聯的時候,畢竟帝國全方麵占據優勢,別說皇帝、裕王這一代正當盛年,哪怕是個敗家子,也夠他敗一百年的。
李君華說:“可申京與你,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對此表達的都是積極的態度。”
“是的,所以我們要換一種辦法,暫時不要建立國聯這種滿世界吸納會員國的組織,而是建立一個......殖民者聯盟。說白了,國聯不就是分配大國的勢力範圍,解決大國矛盾的嗎?”李君威說。
“殖民者聯盟.......。”顯然皇帝不喜歡這個詞。
李君威笑著說:“名字上還可以再討論嘛,我說的是實質。我們要建立的組織不能包括我們的藩屬國、印度斯坦帝國等這些國家,簡而言之,這個國際聯盟,隻吸收在海外有殖民地的國家,亦或者波蘭、烏克蘭、俄國這樣,與諸大國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國家。
這個聯盟應該包括:帝國、奧斯曼、烏克蘭、瑞典、普魯士、葡萄牙、熱那亞、威尼斯、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奧地利、波蘭、俄國。我剛才數過的,有十五個,但還可以視情況讓丹麥、薩伏依以及意大利、德意誌地區的一些大國加入。有多少國家,就叫什麽名字,比如,十五個國家就叫十五國集團,二十個國家就叫二十國集團。
在這個國家集團裏,有五個常任理事國,包括帝國、法國、英國、奧斯曼和西班牙。無論是常任理事國,還是成員國,與我們親近的和敵對的差不多,還有西班牙這類相對中立的,因此各國都可以接受。”
“為什麽不要東方的國家加入?我們這些藩屬國加入,在投票的時候,不是應該更為友好嗎?”林君弘問。
李君威反問:“隻要我們鬆口,國聯很快就會建立起來,但我剛才倡導的東方聯盟卻需要很長時間,五年或者十年,反正,遠遠趕不上國聯的速度。你認為類似馬打藍這樣的國家,現在與我們有各種矛盾,它會不會在國聯裏邀請西方國家對付我們呢?
而反過來說,廣南這類國家,是不是也更喜歡國聯呢?”
李君華和林君弘都不需要考慮,就知道答案是肯定的。國聯是一個表麵上很公平的組織,至少有一個投票機製。內部還有派別,任何一個國家加入,都可以在其中尋找自己敵人的敵人支持。
但帝國的朝貢體係不同,這是帝國一言九鼎的組織,不存在國家平等,藩屬國一旦有需要,肯定願意去國聯,至少利用國聯向帝國施壓。那麽國聯就是對帝國朝貢體製的挑戰。
“所謂的國家集團,也是隻是暫時的方案,等我的東方同盟形成事實,那麽我們的藩屬國就可以擰成一股繩,一起加入其中。打一個比方,班委會還在討論中,先加入學生會,那我們這個班長的權威何在,班委會還能建成嗎?”李君威說道。
國聯與東方同盟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國聯致力於形成國家之間的協調機製,而東方同盟則是讓東方各國形成互相依存、榮辱與共的關係。
“假如東方體係內的國家加入呢?”李君華問。
李君威說:“二哥,這就是技術問題了,成員國加入必須由現成員國表決決定,我們要求三分之二同意,怎麽樣?馬打藍蘇丹國如果加入,難道我們連找幾個盟友投反對票都做不到嗎?
更何況還有會費問題,我們可是堅持會費各國均攤的。”
這其實不能算是個問題,國聯主要解決兩件事,一是殖民地勢力範圍,二是大國爭端。馬打藍蘇丹國這樣的國家顯然和兩者都不搭邊。更何況完全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
僅僅是會費這一點問題就足夠讓很多國家打退堂鼓了。馬打藍這樣的國家,如果能找個地方,一邊喝茶一邊罵帝國,那是劃算的。若是花錢罵,那就一點不劃算了。
至於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能去國聯?國聯能辦什麽事啊,他們國聯能辦什麽事啊,什麽事也不能辦。隻要找國聯的國,基本上這個國都廢了。找國聯的這些國,沒有一個能辦成的,可以這麽說!
李君威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先把帝國的班委會建立起來,再支持學生會。至於班委會沒建起來之前,有事才找學生會。
但帝國的糧食是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在南洋地區,就有呂宋和九龍兩個行省是產糧地,尤其是九龍行省,在與真臘、廣南兩國劃定邊界之後,幾乎完全擁有了整個湄公河三角洲,幾十年的改良和發展,早就成了稻米生產基地。
僅僅是一個九龍就可以滿足長三角、珠三角和馬來亞三地因為種植經濟作物、人口暴增帶來的糧食缺口。其餘的不足,呂宋行省基本上也能滿足。
南洋這些國家,糧食最大的競爭力就在於價格低廉,但是為了保證帝國農民的利益,帝國會對進口的糧食征收一定的關稅。而真臘和暹羅兩國的糧食價格優勢,與擁有大半個爪哇島的馬打藍蘇丹國一比就不夠看了。
但問題在於,帝國需要真臘和暹羅的市場,這就需要兩國開國。這本沒有什麽問題,但如果帝國的工業產品一股腦衝入兩國,就會造成兩國大量的貴金屬外流,從而產生劇烈的社會問題,引發政治變動也是可能的。
因此,貿易差額就成為了問題,為了減少貿易逆差,就必須調整雙方的貿易往來,那麽給予兩國稻米配額也就順理成章了。
而李君威的意思就很明確了,既然藩屬國與帝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越來越密切,而且需要解決的貿易問題越來越多,那麽索性建立一個全麵性的解決機製,不再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那麽,由此建立一個經濟合作組織那就順理成章了。
當經濟合作組織建立起來,那都是東方朝貢體係內的國家,大家談談政治也就合情合理了,那麽這就變成一個政治經濟組織,而朝貢體製本質上就是中華安全秩序,接受中國保護,免受外國侵略,但是各國和各國的鄰國全都加入了這個新的組織,那就相當於實現全麵的和平,相互之間也無法侵略擴張了。
那這又是一個集體安全組織。經濟、政治、軍事上全麵的合作,這不就是一個同盟國體製,一個以帝國為主導的同盟國體製,就是一種全新的中華圈秩序。
而這個同盟國體製與朝貢體製的區別在於,至少在表麵上,各國都是平等的,在各國民族主義崛起的情況下,同盟國體製也更為被各國接受,其進步性和預見性也就可以展現。
顯然,李君威把自己的理論闡述到這裏,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南洋這一範圍,而是重新架構帝國在東方的秩序。以一種科學的、合理的、公平的新秩序,取代原來不平等的、混亂的舊朝貢秩序。
這也就是李君威說為什麽這是一個長久戰略的原因,帝國與各藩屬國之間好說,但藩屬國之間卻也存在著齷齪,這才是最難解決的。
“你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李君華看著自己雄心滿滿的弟弟,感慨說道。
李君威笑著說:“皇上啊,皇上,二哥啊,二哥。我要是不幹點大事,我當這個理政王大臣幹什麽?天天在辦公室裏喝茶,和那群蟲豸一起搞政治?那多沒有意思啊,人生的意義就在於折騰,小人物有小的折騰,我作為你的弟弟,怎麽著也算個大人物了,就要有大折騰。”
李君華輕輕點頭:“隨你折騰,隨你折騰。”
對於自己的弟弟,作為皇帝的李君華是充滿信任的。而且就剛剛李君威所提出的外交戰略,李君華也是支持的,因為這完全符合他仁義外交的政治理念。
在李君華繼位之後,其實帝國的外交戰略完全由李君威主導,他隻是不參與朝貢體係的外交罷了。但李君威在帝國政壇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整個帝國外交體製都受其風格影響。
李君威是什麽風格呢?那就是為了帝國的利益,無所不用其極。道德等因素根本約束不了李君威,當然,也很難發揮什麽作用。
比如在美洲的裕王封地,海外事務部的官員和當地駐軍,就對轄區範圍內的歐洲殖民者後裔實行非常高壓的統治,那些人承受著極為沉重的賦稅壓力,在法律上也處於不平等的狀態。
在幾年前,曾經有一個申京新聞媒體組織的記者團,前往裕王封地考察,就在申京的報紙上大規模抨擊了這種統治方式。但毫無疑問的是,這是李君威本人的要求,使得皇室與媒體界直接麵對。
雖然李君華本人也不願意看到殖民地的人承受這些,但兩個因素讓他堅定的站在李君威這一方。
其一個原因,這些政策都是李君威本人製定的,而且李君威親口說過,這對帝國長期是有利的。因為那些高壓的統治就是要逼著殖民地的英國和法國後裔離開殖民地。相比於媒體記者的嘴,李君華更相信自己的弟弟。
其二,媒體無論報道什麽,顯然都會有所誇大,而且其目的並不純粹,或者受人利用,想要把裕王封地變成一個自由貿易所在,這是替帝國的資本家張目。
因此,皇室和政府的反擊迅速而猛烈,雖然無法掩蓋裕王封地對殖民者後裔的統治是暴力和殘酷這一事實,但卻取得了帝國輿論的支持。
皇帝直接命令在申京的主要大學和一些公共機構進行了資料展出,集中展現了殖民者們在北美對印度安人犯下的殘暴行徑,屠殺、強奸、奴役等等,與之對比,裕王封地那些政策,簡直不值一提。
這就是無法用道德約束李君威的原因,確實他做的一些事不道德,但與歐洲那些狗娘養的殖民者來說,已經是很道德的了。雖然都是一般黑,可李君威是一塊黑晶石,他的對手就是一堆牛糞,看著一般黑,味兒可不是一個味啊。
因為李君威的影響,帝國對外戰略的各個部門基本都有這種毛病,但他們可不是皇帝的弟弟,同樣的事,皇帝可以忍受自己的弟弟,可忍受不了自己的下屬。
而且,這些人與李君威又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李君威對付的是衣冠楚楚卻狼心狗肺的西方殖民者,對壞人用些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外交體係的那部分人,卻是隻考慮資本家的利益,想要對南洋的藩屬國動手,直接將其變成殖民地。
人家藩屬國認你當大哥,你反手就奪人家家產的行為顯然是不能被皇帝支持的。
而李君威現在所倡導的這種東方同盟體係,就是以和平的手段打開這些國家的國門,讓其建立與帝國更密切的經濟聯係,於國於資本家都是有利的。
“國聯呢?自從你迴來,英法荷三國駐帝國大使整天往我那裏跑,不勝其煩。”林君弘有些抱怨說道,好像他才是主管對外事務的理政大臣。
三國大使不找李君威的原因特別簡單,他們自知無法在李君威那裏得到好處,你上門找他談國聯,他反手就問你在北非的擴張問題。與李君威談判,沒有單方麵談要求,隻有利益交換,換著換著就發現自己吃虧了。
“我不認為現在是建立國聯的好時機。”李君威認真說道,迴國之後,李君威與對外體係的同僚進行了討論,也考察了民情,認為現在並不適合。
國內都是否加入國聯的態度也是兩極分化,有人認為加入國聯可以與歐洲各國更好的經濟合作,以更和平也更高效低廉的方式來維護帝國在海外的利益。也有人認為,帝國加入國聯就會受這一組織約束,在需要的時候,無法使用更迅速有效的行動。
而且,現在的世界形勢,沒有說必然要有一個國聯的時候,畢竟帝國全方麵占據優勢,別說皇帝、裕王這一代正當盛年,哪怕是個敗家子,也夠他敗一百年的。
李君華說:“可申京與你,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裏,對此表達的都是積極的態度。”
“是的,所以我們要換一種辦法,暫時不要建立國聯這種滿世界吸納會員國的組織,而是建立一個......殖民者聯盟。說白了,國聯不就是分配大國的勢力範圍,解決大國矛盾的嗎?”李君威說。
“殖民者聯盟.......。”顯然皇帝不喜歡這個詞。
李君威笑著說:“名字上還可以再討論嘛,我說的是實質。我們要建立的組織不能包括我們的藩屬國、印度斯坦帝國等這些國家,簡而言之,這個國際聯盟,隻吸收在海外有殖民地的國家,亦或者波蘭、烏克蘭、俄國這樣,與諸大國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國家。
這個聯盟應該包括:帝國、奧斯曼、烏克蘭、瑞典、普魯士、葡萄牙、熱那亞、威尼斯、西班牙、英國、荷蘭、法國、奧地利、波蘭、俄國。我剛才數過的,有十五個,但還可以視情況讓丹麥、薩伏依以及意大利、德意誌地區的一些大國加入。有多少國家,就叫什麽名字,比如,十五個國家就叫十五國集團,二十個國家就叫二十國集團。
在這個國家集團裏,有五個常任理事國,包括帝國、法國、英國、奧斯曼和西班牙。無論是常任理事國,還是成員國,與我們親近的和敵對的差不多,還有西班牙這類相對中立的,因此各國都可以接受。”
“為什麽不要東方的國家加入?我們這些藩屬國加入,在投票的時候,不是應該更為友好嗎?”林君弘問。
李君威反問:“隻要我們鬆口,國聯很快就會建立起來,但我剛才倡導的東方聯盟卻需要很長時間,五年或者十年,反正,遠遠趕不上國聯的速度。你認為類似馬打藍這樣的國家,現在與我們有各種矛盾,它會不會在國聯裏邀請西方國家對付我們呢?
而反過來說,廣南這類國家,是不是也更喜歡國聯呢?”
李君華和林君弘都不需要考慮,就知道答案是肯定的。國聯是一個表麵上很公平的組織,至少有一個投票機製。內部還有派別,任何一個國家加入,都可以在其中尋找自己敵人的敵人支持。
但帝國的朝貢體係不同,這是帝國一言九鼎的組織,不存在國家平等,藩屬國一旦有需要,肯定願意去國聯,至少利用國聯向帝國施壓。那麽國聯就是對帝國朝貢體製的挑戰。
“所謂的國家集團,也是隻是暫時的方案,等我的東方同盟形成事實,那麽我們的藩屬國就可以擰成一股繩,一起加入其中。打一個比方,班委會還在討論中,先加入學生會,那我們這個班長的權威何在,班委會還能建成嗎?”李君威說道。
國聯與東方同盟是兩種不同的組織,國聯致力於形成國家之間的協調機製,而東方同盟則是讓東方各國形成互相依存、榮辱與共的關係。
“假如東方體係內的國家加入呢?”李君華問。
李君威說:“二哥,這就是技術問題了,成員國加入必須由現成員國表決決定,我們要求三分之二同意,怎麽樣?馬打藍蘇丹國如果加入,難道我們連找幾個盟友投反對票都做不到嗎?
更何況還有會費問題,我們可是堅持會費各國均攤的。”
這其實不能算是個問題,國聯主要解決兩件事,一是殖民地勢力範圍,二是大國爭端。馬打藍蘇丹國這樣的國家顯然和兩者都不搭邊。更何況完全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
僅僅是會費這一點問題就足夠讓很多國家打退堂鼓了。馬打藍這樣的國家,如果能找個地方,一邊喝茶一邊罵帝國,那是劃算的。若是花錢罵,那就一點不劃算了。
至於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能去國聯?國聯能辦什麽事啊,他們國聯能辦什麽事啊,什麽事也不能辦。隻要找國聯的國,基本上這個國都廢了。找國聯的這些國,沒有一個能辦成的,可以這麽說!
李君威的意思就很明白了,先把帝國的班委會建立起來,再支持學生會。至於班委會沒建起來之前,有事才找學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