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娘。”
廣陵城,城南某富戶私宅內,一個錦衣寬袍的少年郎喚著一個粗衣布裙的中年婦女。
“少君有何吩咐?”看見少年郎使喚,中年婦女芸娘連忙上前問了一句。
“一會做飯的時候讓張伯多熬一鍋粥,記得放點羊肉和生薑,然後找些陶罐裝起來,放滿兩頭擔,到時候我會讓人去取的。”少年郎吩咐道。
“喏!”中年婦女領命唱喏退了下去。
少年郎吩咐下去後也轉身進了內屋,此時屋內書桌前坐著一個老者正在看著書卷,聽到少年郎的腳步聲卻頭也沒抬。
“父親大人,孩兒已經吩咐下去了,並且讓張伯放點羊肉和生薑,讓饑民們也嚐嚐肉味。”
少年進了內屋,跪坐在書桌的另一邊對著老者說道,當說到放肉的時候,語氣還帶著點邀功的味道,似乎在等著父親的讚許。
不曾想。
“愚蠢,誰讓你放的肉!”老者聽到少年多放了肉,卷起了手中的書卷,狠狠的敲一下少年郎的頭,怒罵了一句。
少年吃罵,頓時嚇了一跳。
連忙用一種委屈的口吻說道:“父親大人這是何意,王上號召城中富戶每日可多煮一擔粥到城外參與施濟。孩兒是想城外流民應該有些許時日沒有吃過肉,放了點肉下去罷了,為何打罵孩兒?”
“自以為是的小聰明罷了,你以為為父是心疼那一些肉嗎?”
老者看到少年還不明白自己做了什麽事,繼續開口嗬斥。
“你不想想,這施粥救濟非一日之功,今日你施肉粥,明日你還繼續施肉粥嗎?且不說日日放肉,你我負擔不起。就城外那些流民,今日吃的是肉粥,明日看到是白粥,定以為你我藏富,不肯施濟,到時候徒惹人怨罷了。”
“……”少年郎被反駁得無話可說。
老者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眼神看著少年,停頓了一會後又想起了什麽一般繼續開口說了起來。
“況且你我每日施粥一擔,於私無損。但是你在粥中放肉,他人要在粥中放什麽才不至於落入下乘?此風一旦見長,到時候人人相比,等到城中富戶皆無以為繼的時候,就沒人再施粥救民,這樣一來折的還是王上一片仁心,這樣淺顯的道理還不懂嗎?”
看到少年還不為手動,老者以為少年還沒開悟,又繼續說著。
“城中富戶每戶每日一擔白粥,不多不少,如此一來,可使富戶不爭,流民不貪。別看王上小小年紀,想得比誰都周全。就你這個蠢材,哪裏能體會王上一片仁心義舉。還不趕緊下去讓張二隻做白粥即可。”
被父親一頓嗬斥,少年郎這才醍醐灌頂,明白了此間道理,連忙告了聲罪,退出房間再去交待下人一番。
同一時間,廣陵城西某平民私宅內。
一個皮膚黝黑的中年大漢看著正專心在廚房忙活的中年女子大聲說道:“我說秀娘,剛才差役來說什麽讓我們做飯的時候下米多下點?你說我的米糧也不多,哪裏來的米多下啊!”
“啊!嚇死人了你,你是不是打鐵打多了,耳朵都有點糊了啊。”正在做飯的中年婦女被大漢一喊嚇了一跳,開口先罵了一句這才繼續說道。
“差役來是說王上勸大家下米煮飯的時候多放點米,煮些米湯。到時候把米湯舀起來,放些殘餘雜糧米麵下去煮成一鍋,再擔到城外發給饑民。瞧你那小氣樣,又沒讓你多下米!”
“剛才迴來的路上看到不少人都擔著白粥要出城呢,我道還以為差役是讓我們也多下米去白給城外的流民。你也看到我每日打鐵這麽辛苦,能掙點小錢養活你們娘倆,放誰都不舍得啊。既然是多下點水煮米湯放殘餘的雜糧米麵,這倒還可以嘛,看來我們這王上也是通情達理之人。”
聽到不是讓他家多下米,大漢的語氣才柔和了許多。
“這人啊,誰沒個遭災的時候。王上隻是讓我們下點雜糧米麵罷了,這每日多煮點又沒什麽損失。你累了先去休息吧,一會煮好了我喊你吃飯,吃完了你也把稀粥擔出去分給那些饑民吧,都是可憐人!”聽到大漢妥協了,中年繼續念叨著趕他去休息。
但是大漢並沒有退下去,看著正在做飯的中年婦女,反而上前動起了手腳,嘴邊碎碎的念著:“是是是,我的好娘子心善,我的好娘子仁慈。”
“去去去,做飯呢,別動手動腳的。你這打一天鐵不累是吧,不累那你就來添添火,真是的,給點臉,你還使上了。”中年婦女見狀對著大漢的手拍打了幾下,大漢這才停下手。
同樣的情形,正發生在廣陵城的大街小巷裏。
此時的薑或正一身平民裝束,在秦上缺和秦正的護衛下遊弋在廣陵城中的大街上。放眼可及,幾乎所有的民宅內都升起了炊煙。
雖然現在天有些昏昏欲黑,但是路上還是有不少人。那些用車駕運著好幾個擔子的基本都是官宦人家,挑著兩頭擔的基本是城中富戶,至於隻有一頭挑,一頭空的,就是一些平民了。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送往城外分發給流民。
除掉了張紹,又經方弼之口啟用了楚羽為王宮少府,還獲取了不少民心。薑或當時就高高興興的迴了宮,讓楚羽留下主持賑濟之事。
迴宮後的薑或也沒閑著,覺得光靠幾處粥廠施濟費時費力,流民排隊也要排上老久,於是想起讓城中百姓也參與施粥,當即派人去城外召來藺離,經過一番商量,薑或親筆譽寫了《勸施米湯章》。
《勸施米湯章》重點在一個勸字上,並不是強迫性的,而是自願為主。
勸秩比六百石以上的官員每日可以施白粥兩擔以上,勸秩比六百石以下和城中商戶、富戶每日多煮一擔白粥,勸平民每日做飯時多加些水,熬出來的米湯再放點便宜的雜糧米麵熬成雜糧粥,然後再送出城外給流民們。
這樣一來,城外部分流民可以免去了排長隊等分粥的痛苦,也團結了九江郡民和廣陵國民的民心,按照薑或的話說就是:大家同為大夏子民。
薑或當場就交給了藺離,讓他到校經處多抄寫幾份,派秦正領著幾十名士卒到城中各處宣傳,自己也化裝成平民出宮查看了一番。
最後還不忘讓藺離拿上一份給方弼過目,讓方弼使手下差役也到城中相助勸民。
廣陵城,城南某富戶私宅內,一個錦衣寬袍的少年郎喚著一個粗衣布裙的中年婦女。
“少君有何吩咐?”看見少年郎使喚,中年婦女芸娘連忙上前問了一句。
“一會做飯的時候讓張伯多熬一鍋粥,記得放點羊肉和生薑,然後找些陶罐裝起來,放滿兩頭擔,到時候我會讓人去取的。”少年郎吩咐道。
“喏!”中年婦女領命唱喏退了下去。
少年郎吩咐下去後也轉身進了內屋,此時屋內書桌前坐著一個老者正在看著書卷,聽到少年郎的腳步聲卻頭也沒抬。
“父親大人,孩兒已經吩咐下去了,並且讓張伯放點羊肉和生薑,讓饑民們也嚐嚐肉味。”
少年進了內屋,跪坐在書桌的另一邊對著老者說道,當說到放肉的時候,語氣還帶著點邀功的味道,似乎在等著父親的讚許。
不曾想。
“愚蠢,誰讓你放的肉!”老者聽到少年多放了肉,卷起了手中的書卷,狠狠的敲一下少年郎的頭,怒罵了一句。
少年吃罵,頓時嚇了一跳。
連忙用一種委屈的口吻說道:“父親大人這是何意,王上號召城中富戶每日可多煮一擔粥到城外參與施濟。孩兒是想城外流民應該有些許時日沒有吃過肉,放了點肉下去罷了,為何打罵孩兒?”
“自以為是的小聰明罷了,你以為為父是心疼那一些肉嗎?”
老者看到少年還不明白自己做了什麽事,繼續開口嗬斥。
“你不想想,這施粥救濟非一日之功,今日你施肉粥,明日你還繼續施肉粥嗎?且不說日日放肉,你我負擔不起。就城外那些流民,今日吃的是肉粥,明日看到是白粥,定以為你我藏富,不肯施濟,到時候徒惹人怨罷了。”
“……”少年郎被反駁得無話可說。
老者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眼神看著少年,停頓了一會後又想起了什麽一般繼續開口說了起來。
“況且你我每日施粥一擔,於私無損。但是你在粥中放肉,他人要在粥中放什麽才不至於落入下乘?此風一旦見長,到時候人人相比,等到城中富戶皆無以為繼的時候,就沒人再施粥救民,這樣一來折的還是王上一片仁心,這樣淺顯的道理還不懂嗎?”
看到少年還不為手動,老者以為少年還沒開悟,又繼續說著。
“城中富戶每戶每日一擔白粥,不多不少,如此一來,可使富戶不爭,流民不貪。別看王上小小年紀,想得比誰都周全。就你這個蠢材,哪裏能體會王上一片仁心義舉。還不趕緊下去讓張二隻做白粥即可。”
被父親一頓嗬斥,少年郎這才醍醐灌頂,明白了此間道理,連忙告了聲罪,退出房間再去交待下人一番。
同一時間,廣陵城西某平民私宅內。
一個皮膚黝黑的中年大漢看著正專心在廚房忙活的中年女子大聲說道:“我說秀娘,剛才差役來說什麽讓我們做飯的時候下米多下點?你說我的米糧也不多,哪裏來的米多下啊!”
“啊!嚇死人了你,你是不是打鐵打多了,耳朵都有點糊了啊。”正在做飯的中年婦女被大漢一喊嚇了一跳,開口先罵了一句這才繼續說道。
“差役來是說王上勸大家下米煮飯的時候多放點米,煮些米湯。到時候把米湯舀起來,放些殘餘雜糧米麵下去煮成一鍋,再擔到城外發給饑民。瞧你那小氣樣,又沒讓你多下米!”
“剛才迴來的路上看到不少人都擔著白粥要出城呢,我道還以為差役是讓我們也多下米去白給城外的流民。你也看到我每日打鐵這麽辛苦,能掙點小錢養活你們娘倆,放誰都不舍得啊。既然是多下點水煮米湯放殘餘的雜糧米麵,這倒還可以嘛,看來我們這王上也是通情達理之人。”
聽到不是讓他家多下米,大漢的語氣才柔和了許多。
“這人啊,誰沒個遭災的時候。王上隻是讓我們下點雜糧米麵罷了,這每日多煮點又沒什麽損失。你累了先去休息吧,一會煮好了我喊你吃飯,吃完了你也把稀粥擔出去分給那些饑民吧,都是可憐人!”聽到大漢妥協了,中年繼續念叨著趕他去休息。
但是大漢並沒有退下去,看著正在做飯的中年婦女,反而上前動起了手腳,嘴邊碎碎的念著:“是是是,我的好娘子心善,我的好娘子仁慈。”
“去去去,做飯呢,別動手動腳的。你這打一天鐵不累是吧,不累那你就來添添火,真是的,給點臉,你還使上了。”中年婦女見狀對著大漢的手拍打了幾下,大漢這才停下手。
同樣的情形,正發生在廣陵城的大街小巷裏。
此時的薑或正一身平民裝束,在秦上缺和秦正的護衛下遊弋在廣陵城中的大街上。放眼可及,幾乎所有的民宅內都升起了炊煙。
雖然現在天有些昏昏欲黑,但是路上還是有不少人。那些用車駕運著好幾個擔子的基本都是官宦人家,挑著兩頭擔的基本是城中富戶,至於隻有一頭挑,一頭空的,就是一些平民了。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就是送往城外分發給流民。
除掉了張紹,又經方弼之口啟用了楚羽為王宮少府,還獲取了不少民心。薑或當時就高高興興的迴了宮,讓楚羽留下主持賑濟之事。
迴宮後的薑或也沒閑著,覺得光靠幾處粥廠施濟費時費力,流民排隊也要排上老久,於是想起讓城中百姓也參與施粥,當即派人去城外召來藺離,經過一番商量,薑或親筆譽寫了《勸施米湯章》。
《勸施米湯章》重點在一個勸字上,並不是強迫性的,而是自願為主。
勸秩比六百石以上的官員每日可以施白粥兩擔以上,勸秩比六百石以下和城中商戶、富戶每日多煮一擔白粥,勸平民每日做飯時多加些水,熬出來的米湯再放點便宜的雜糧米麵熬成雜糧粥,然後再送出城外給流民們。
這樣一來,城外部分流民可以免去了排長隊等分粥的痛苦,也團結了九江郡民和廣陵國民的民心,按照薑或的話說就是:大家同為大夏子民。
薑或當場就交給了藺離,讓他到校經處多抄寫幾份,派秦正領著幾十名士卒到城中各處宣傳,自己也化裝成平民出宮查看了一番。
最後還不忘讓藺離拿上一份給方弼過目,讓方弼使手下差役也到城中相助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