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楊渥率領大軍再次返迴洛陽時,時間已經是三月底了。


    在這幾個月裏,北方晉國的局勢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經過去年年底的大敗後,如今晉王的威望大受挫折,麵對吳國時明顯處於下風,而地方各勢力也有出現動蕩的跡象。


    所以在迴到鄴城後,晉王李存勖立即便對各地守將做出調整。


    首先就是任命李存審為盧龍節度使,駐守幽州以防備契丹人。


    近些年契丹人幾乎年年都會入寇,甚至一年之內入寇多次,給晉國北方造成極大威脅。


    之前晉軍攻占幽州後,盧龍節度使一職位都是由李存勖親自兼任,後來又有周德威等老將負責鎮守,尚且無憂。


    等周德威也戰死後,幽州的局勢便顯得極為險峻了,一年的糧食收成還不夠支用半年,再加上契丹人的年年入寇,尤其是這一次晉軍大敗之後,幽州的安寧與否就顯得尤其重要。


    所以李存勖決定啟用老將李存審,以其為盧龍節度使。


    除了李存審外,在其他地方晉國同樣做出調整。


    比如石敬瑭在成功剿滅潞州李繼韜後,因軍功被李存勖授予安義軍節度留後一職,負責鎮守潞州。


    而趙在禮則被留在博州鎮守,李存勖的另外一位親信朱守殷負責鎮守澶州。


    此外,其他地區也有一些調整,比如西北方向,在李仁福公開倒向吳國後,為了防備定難軍可能的入侵,以及加強對契丹人的防禦,晉王李存勖特意將麟州府穀縣單獨提升為府州,並且任命世代居住於府穀的折家子弟折從遠為府州刺史。


    與此同時,麟州新秦地方豪強楊信,也得到了晉王的重用,被任命為麟州刺史。


    這便是曆史上有名的西北折家軍和楊家將的起源。


    當然,相比於對地方防務方麵的調整,發生在晉國的另一件大事則更加轟動。


    在去年年底晉軍大敗之後,如何提振晉軍的士氣就成了晉王李存勖麵臨的最重要問題。


    許多官員都紛紛上書,請李存勖登基稱帝,並大力賞賜將士,定能一舉消除兵敗帶來的不利影響。


    對此建議,李存勖心中很是遲疑,畢竟大軍剛剛打了敗仗,正應該低調一些才對,你卻讓他在這種時候登基稱帝,怎麽都有些說不過去。


    不過就在這時候,南方吳國有消息傳來說,吳王楊渥正在為登基稱帝大造聲勢,甚至還鬧出了“李氏當亡,楊氏當興”的讖語。


    這一下,李存勖頓時怒了。


    “想我李家自祖輩起,三代人皆為大唐忠臣,有保扶社稷之功,又得天子厚恩,賜以國姓;那楊渥豎子,祖上不過是挑糞耕田之輩,如今尚且敢窺視至尊之位,孤豈能連此人都不如?”於是下定決心準備稱帝。


    二月初,當楊渥率領百官前往祭拜昭宗陵墓時,晉王李存勖在鄴城下令設置百官,以豆盧革和盧程二人為行台左右丞相,任命盧質為禮部尚書,其他張居翰等人也都有升賞。


    接著,李存勖又命剛剛任命的禮部尚書盧質立即著手,準備登基稱帝的一應典儀,並在鄴城外修築祭天之壇。


    李存勖畢竟是沙陀人,雖然入中原已久,基本上已被漢化了,但他骨子裏還是崇尚直來直去的那一套,對中原繁雜的禮節不怎麽重視。


    所以當楊渥又是祥瑞,又是祭拜唐高宗等人陵墓,又搞出百官勸進等事情時,李存勖卻沒那麽多花樣,而是準備直接登基稱帝,最多就是在稱帝前準備祭天而已。


    ……


    四月初,當楊渥一行返迴洛陽之時,晉王在為稱帝做準備的消息也在這時候傳來,朝中百官頓時便坐不住了,開始準備第三次勸進。


    這一次,相比於在長安的第二次勸進,聲勢又更進一步。


    除了朝中百官和李茂貞、李仁福等地方藩鎮全部到齊外,高麗、百濟、新羅以及倭國也派了使者前來,甚至連遠在海外的真臘等國,同樣有使者抵達。


    倭國自不用說,前兩年剛被吳軍收拾過,現在當然要小心點;高麗、百濟、新羅三國如今正發生激烈大戰,自然想要派人來尋求吳國的幫助,至少也要保證吳國不倒向敵人一方;至於真臘等國,也都擔心吳國進一步在海外擴張。


    所以在今年年初吳王即將稱帝的消息傳出後,這些小國也都派使者前來,正好趕上了百官勸進。


    如此一來,造成的聲勢自然更超以往,許多人都在驚唿,吳國不知不覺中竟然已經有了昔日大唐盛世時萬國來朝的氣象,一些人更是認為此時的吳國已經能與昔日大唐比肩了。


    而在百官勸進的盛典中,最讓人關注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三十六位能夠確定身份的李唐宗室成員的上表。


    之前楊渥便讓長劍都派出密探尋訪李唐宗室後人,最終能夠找到並確認身份的有四十多人。


    陳彥謙等人又在這四十多人裏麵又選出三十六個與昭宗血脈較近的宗室,讓他們代表李唐,在勸進之時主動出來進言。


    “昔日大唐高祖皇帝,見隋末天下大亂,不忍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遂自晉陽起兵,揮幹戈而震宇內,平八方而統六合,至今已逾三百年……”


    這些李唐宗室,按照提前準備的話,洋洋灑灑的敘說著大唐的榮光以及盛世之後的衰亡,說道最後唐昭宗如何受朱溫欺淩,最終遭到弑殺,皇後及諸皇子也都慘遭殺害的慘烈時,這些人一個個都痛哭流涕,百官聽眾也也都心懷戚戚。


    隨後,發言的內容一變,接著又講起吳王楊渥父子兩代人如何承昭宗之命,矢誌複興,二十餘年櫛風沐雨,終於一舉誅滅偽梁,為唐室報得大仇。


    “我等殘存宗室之人,聞大王已滅偽梁複國仇,無不感激涕零。今大唐氣數已盡,天命當亡;而吳國當興,天命所向,且天下百姓皆歸心於大王,願大王順天應命,承天下正統,定天下人心!”


    ……


    作為李唐宗室之人,他們此時代表的便是昔日大唐,說出來的話自然意義不同。


    當他們話音剛落下,百官和各地藩鎮、各國使節等,也都紛紛下拜,口中高唿:“願大王順天應命,承天下正統,定天下人心!”


    這一次,在百官勸進之言後,楊渥不再像過去那樣推遲拒絕,而是站起身來道:“諸位愛卿一片忠心之言,孤又何忍再加拒絕?孤願與諸卿共治天下,還百姓一個太平盛世!”


    眾人大唿:“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至此,經過三次勸進之後,吳王楊渥終於答應登基稱帝。


    因為吳國早已建立多年,雖然楊渥隻稱吳王而未稱帝,但百官設置、朝廷典儀早已完備,且天下百姓都已經習慣“吳”這個國號,再加上曆代取國號的慣例,所以這次楊渥稱帝後並未更改國號。


    不僅是國號沒有改變,年號同樣沒有發生改變,而是繼續沿用武義紀元。


    原本陳彥謙等還上書楊渥,提出了多個合適的年號供他選擇,但楊渥卻下詔令道:“自古帝王多有改年號者,少則數年一變,多則一年數變,甚是繁瑣,且百姓難以適從,多有不便。自今起,一帝一年號,足矣!”


    於是終楊渥一身都隻用了“武義”這一個年號,而後世曆代帝王同樣隻有一個年號。


    也正因此,後世之人有時也將楊渥稱為“武義大帝”,而不稱唿其廟號。


    ……


    四月十八日,乃是一個黃道吉日,宜慶典。


    這天上午,吳王楊渥在朝中百官、各地藩帥、各國使節的簇擁下,於洛陽城外登台祭天,正式即皇帝位,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追尊其父楊行密為太祖武皇帝,尊其祖楊怤為熙祖裕皇帝;尊其母史夫人為皇太後,尊王夫人為太妃。


    以王後周夢潔為皇後,其他諸妃亦有進封;封嫡長子楊炅為太子,二皇子楊琰為琅琊郡王,封三皇子楊煜為永安郡王,四皇子因為年幼,暫不封爵;楊渥的幾個女兒,都被封為公主。


    楊渥之弟楊隆演則由海陵郡王進封為楚王,賜金策,許世襲罔替;其餘諸弟也都有封賞,但未有以親王世襲的。


    朝中文武亦各有升賞,朝中大臣如陳彥謙、嚴可求等重臣,此次都被封為侯爵等爵位,並得以世襲。


    吳國的爵位需要有軍功才能冊封,像陳彥謙等文官原本是沒資格封爵的,但他們畢竟是開國的功臣,再加上他們長期鎮守後方,為前線大軍征戰提供了源源不絕的後勤保障,這也是有大功於國的,所以楊渥才給他們封爵。


    相比於文官,武將封爵的就要多得多,許多將領北伐滅梁的功績到現在都還沒有賞賜,後來又有擊敗晉軍的功績,所以這一次一並賞賜。


    除原本已封國公的周本、李承鼎等人外,又加封劉信、朱虔佑、朱思勍、柴再用等人為國公,以郡公之爵世襲;而柴克宏、劉仁贍等年輕將領,如今也都獲得了侯爵、伯爵等爵位。


    至於更底層的文武官員,同樣有所賞賜,加官進爵之人不在少數。


    此外,各地臣服於吳國的藩鎮這一次也有封賞,岐王李茂貞原本就是昭宗老臣,聲望卓著,這一次上表勸進又有大功,於是楊渥下詔封其為秦王,許其不名、不拜。


    而對定難節度使李仁福,楊渥則下令封其為西平郡王,檢校太尉,同平章事,領中書令;封朔方節度使韓洙為潁川郡王,檢校太保,同平章事,領侍中。


    其他各藩鎮也都有加封,甚至連馬殷、劉龑等早已經投降吳國的藩鎮,這時也有封賞。


    最後,為紀念淮南乃至吳國在曆次戰爭中陣亡的將士,楊渥又下詔將在洛陽城豎立一塊忠魂碑,屆時將親自率領皇後、太子等前往祭拜。


    消息傳出,全軍震動,紛紛高唿“萬歲”或者“皇帝聖明”等。


    ……


    當楊渥在洛陽正式登基稱帝之後不久,四月二十五日,晉王李存勖也在鄴城登基稱帝,國號大唐,並宣布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同光,尊其母晉國太夫人曹氏為皇太後,尊其嫡母劉氏為皇太妃。


    以豆盧革為門下侍郎,盧程為中書侍郎,二人皆為同平章事,以張居瀚為樞密使,盧質、張憲為翰林學士等。


    升魏州為興唐府,在此建立東京,又將太原府定為西京,將鎮州升為真定府,作為北都;以王正言、孟知祥、任圜三人分別為興唐尹、太原尹和真定尹。


    又追尊其曾祖李執宜、祖父李國昌、父親李克用等人為帝,在晉陽建立宗廟。


    至此,在一月之間,天下多出來兩個皇帝,若是加上原本就在蜀中稱帝多年的蜀國,當今天下便有著三個皇帝。


    這三帝之中,蜀中的那位皇帝雖然稱帝最早,但論起聲望來無疑卻是最淺薄的,除了蜀中之人外,根本就無外人認可其帝位。


    而剩下的兩個皇帝中,吳帝楊渥的聲望當然是最大的,而且得到了各地藩鎮的擁戴,再加上吳國的國力最為強盛,又在去年剛剛擊敗晉國,所以被認為是當今正統。


    而晉帝李存勖雖說聲望比楊渥稍弱一些,但也不遑多讓。


    晉國的實力雖然比不過吳國,又經曆了去年的大敗,但也不可小覷;再加上李存勖自稱自己才是繼承大唐正統之人,並以大唐為國號,所以天下間同樣有不少人認為晉國才是當今正統。


    兩個原本就有仇的國家,此時在同一個月內先後登基稱帝,為了爭奪天下正統之位,很多人都認為吳、唐之間一場新的大戰即將來臨,然而人們沒想到的是,雙方卻並沒有打起來,甚至連小規模的戰事都沒有。


    吳國最終隻是派遣一個使者出使鄴城,嗬斥對方的僭越之舉,並聲稱自己才是天下唯一的正統。


    而唐國一方也同樣隻是派出使者前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似乎兩國一夜間又恢複了當初作為同盟時的關係,準備和平共處,不再為敵了。


    隻有少數人才明白,兩國之間之所以沒有打起來,其實都有自己的苦衷。


    唐國一方自不用多言,去年剛剛經曆慘敗,此時正是恢複元氣的時候,哪裏有多餘精力主動進攻吳國。


    而吳國一方之所以不立即出兵,原因則更為簡單,那就是沒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國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四國軍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四國軍棋並收藏南國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