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與楊渥熱切交談時還不覺得,此時兩人談崩了,場麵變得緊張起來後,李存勖便發現對麵那個老將身上散發的氣勢竟然比他身旁的李紹榮還要強,所以有些好奇的詢問。


    “這位乃左鎮武軍都督、舒國公周本將軍是也。”楊渥開口介紹道。


    “老夫周本,見過晉王殿下!”周本手持長槍,在馬上向李存勖行了一禮。


    李存勖有些驚訝道:“不想閣下竟然便是指揮象牙潭之戰的周將軍,孤倒是失敬了。”


    吳國的名將有不少,若是以指揮能力來說的話,李神福應該是排在第一位的;不過李神福畢竟去世得早,沒有經曆後來吳國大舉擴張的各場大戰,在天下間的威名自然就要打個折扣。


    更何況李存勖原本就更喜愛那些驍勇的猛將,所以在他看來,吳國最厲害的名將反而應該是周本、王茂章等人;其中王茂章因為青州之戰以七千軍隊大破梁軍而聞名天下,周本則在象牙潭之戰裏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此時聽說眼前這位老將軍就是周本,便是李存勖也感到有些驚訝。


    他朝著周本點頭致意,接著看向楊渥道:“殿下,看來咱們隻能在戰場上分個高下了。”說完,他便調轉馬頭,示意李紹榮迴陣。


    楊渥見狀也帶著周本返迴陣中。


    迴到自己一方軍陣後,李紹榮忍不住小聲問道:“大王,之前吳王提議以鄆州換衛州,大王為何要拒絕?末將覺得鄆州孤懸河南,處敵方四麵圍困之中,防守不易;而衛州則靠近我方核心,若是以鄆州換取衛州,兩家以黃河為界保持和平,這對咱們來說是件好事啊!”


    “好事?若孤真的答應了,隻怕要不了多久孤就會死無葬身之地!”李存勖冷笑一聲。


    他不是看不到鄆州不利於防守的問題,但他更明白,此時晉國不能與吳國停戰,更不能有半點退後,一旦退了,晉國也就要完了。


    這其中的原因很複雜,但李存勖卻很清楚的感覺得到。


    首先一點,晉國的體製就是延續唐朝的藩鎮節度使體製,其領地基本上都被分給了大大小小的藩鎮;雖然因為李存勖本人的威望和晉國的凝聚力,以及共同對抗外敵的壓力,這些節度使都能做到令行禁止,聽從晉王的號令。


    但若是與吳國停戰,兩家和平下來,外部壓力消除了,這些節度使還會一直聽命於晉王嗎?


    第二點還是節度使的問題,晉軍與吳軍不同,吳軍保持軍隊戰鬥力的主要手段是豐厚的賞賜,這是需要強大的財力作為後盾的;晉國沒有那麽強的財力,不過經過也有自己的辦法,那就是冊封節度使或者刺史。


    那些有功勳的將領中,功勳大的將被冊封為節度使,功勳小的也可以擔當一地刺史,從而獲得自己的領地,這種誘.惑之強人們很難抵擋住,這就鼓舞了晉軍上下努力奮戰,以期待有朝一日能有一塊自己的領地。


    但經過這麽多年的征戰後,晉國已有的地盤基本上都已經被冊封出去,若是與吳國保持和平,不對外拓地的話,要不了多久晉國就無地可封;沒有了足夠土地作為賞賜後,晉軍就會失去征戰的動力,到時候晉升無望的中低層軍官說不定就要起來造反了。


    至於第三個原因,晉國經過這麽多年的征戰後,各地百姓困頓不堪,再加上地方刺史或者節度使們橫征暴斂,使得百姓的負擔極為沉重;如今晉國正處在對外擴張之中,接連不斷的勝利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這些內部的矛盾。


    一旦停止征戰,沒有了外部壓力,這些內部矛盾就會爆發,到時候都不需要吳國發動進攻,或許晉國內部就要瓦解了。


    總之,晉國的體製完全是建立在對外擴張的基礎上的,隻有不斷的對外擴張,才能保證國家有足夠的凝聚力,才能將內部的種種矛盾都掩蓋住;一旦晉國對外擴張停止了,那麽其內部矛盾就會爆發,國家也會變得虛弱。


    此外,李存勖也深知,單純比領兵打仗的能力自己有絕對信心不輸於吳王楊渥,但若是比治理國家的能力的話,他就比楊渥差太遠了。


    若是與吳國停戰,那就會留給吳國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剛剛得到的中原之地,到時候吳國的實力將變得更強,而晉國反而會因為內部的矛盾而變得虛弱,此消彼長之下,晉國的滅亡或許就為時不遠了。


    正是因為意識到這些問題,所以李存勖寧願冒險與吳軍決戰也不願答應楊渥那個看似不錯的提議;更何況,李存勖的性格也決定了他不可能在此時退兵。


    打發了李紹榮後,李存勖派人傳令給石敬瑭,讓他帶領一千人出陣向吳軍發起挑戰。


    對麵,楊渥見對方派兵挑戰,領兵的將領打著“石”字將旗,心中一動。


    “姓石的將領?晉國諸多將領中姓石的不多,其中受到晉王重視的就隻有一個,難道此人便是石敬瑭?”


    他轉念一想,“若這人真的是石敬瑭,那麽建立後漢的劉知遠豈不是也在眼前這支軍隊中?我今日若是派兵將這支軍隊全部消滅掉,豈不是一舉消滅了兩代王朝?”


    不過隨即他就苦笑起來,經過他的亂入,如今的天下局勢早就偏離了原來的走向,現在的吳國已經統一了黃河以南除了蜀中、隴右外的絕大部分地區,而晉國目前卻被擋在黃河以北。


    將來的局勢將會如何發展都難以確定,更別說石敬瑭和劉知遠二人還有沒有機會建國了。


    “隻是不知道五代最後一個朝代後周的建立者郭威此時又在幹啥?”帶著這樣的疑問,楊渥看向眾將道:“晉軍主動挑戰,咱們不能讓他們小瞧了。誰願意領兵前去會一會敵軍?”


    “大王,末將願領兵出戰!”話音剛落,便有一個粗狂的聲音傳來,讓楊渥將目光轉向那人,卻發現是一個不認識的將領,站在李承鼎的身後。


    “大王,此乃臣麾下副指揮使張朗,為人有勇力,臣以為可以令其出戰。”或許看出了楊渥的疑問,李承鼎連忙站出來解說道。


    “好,張將軍領兵出戰,若是能取得勝利,就可以將頭銜前麵的‘副’字去掉了。”楊渥點頭道。


    對方出動的也就是一千人,吳軍這邊當然不能投入更多兵力,免得被對方小覷了。


    更何況對楊渥來說,他也想看看相同兵力的吳軍和晉軍在正麵碰撞時到底哪一方能取得勝利,到底是久經沙場的晉軍更勝一籌,還是經過嚴格選拔和訓練的江淮之地能占得上風。


    “請大王放心,末將定會取勝歸來!”張朗麵色堅毅道。


    楊渥點了點頭,沒有多說,心中卻是想著:“石敬瑭在曆史上能建立後晉,不管他是不是借助契丹人的力量,至少他的能力還是有一些的;跟何況他率領的又是晉軍中最精銳的軍隊,實力肯定很強大。


    而眼前這個張朗卻沒什麽名氣,隻怕打輸的可能性更大。”


    雖然不看好張朗,但楊渥並不打算換人,畢竟隻是一場千人級別的戰鬥,即便是輸了也沒有多大關係,這次輸了下次還可以再贏迴來。


    “咚咚咚……”隨著戰鼓響動,雙方的軍隊開始向前移動,距離逐漸縮短。


    石敬瑭的麾下原本既有騎兵,也有步兵,不過這一次出動的是一千步兵,騎兵留在後方壓陣;所以吳國這邊同樣是步兵在前,騎兵在後壓陣。


    真要算起來,這場戰鬥才是晉軍和吳軍真正的正麵交戰,晉軍一方這麽多年來東征西討,北敗契丹,南敗後梁,期間還消滅了燕王劉守光,戰績可謂輝煌。


    而吳軍一方的戰績同樣輝煌,南方大大小小的藩鎮先後被削平,最近半年更是徹底消滅後梁,將勢力拓展到整個黃河以南。


    這樣兩家勢頭正盛、士氣高昂的軍隊廝殺在一起,頓時整個戰場上到處都充斥著喊殺聲,入眼之處遍是刀光劍影,人與人奮力搏殺,鮮血四濺。


    “久聞晉軍驍勇善戰,如今一見,果然是名不虛傳啊!”周本絲毫不避忌的讚歎著敵軍的強大。


    “周將軍別忙著漲他人氣勢,我軍的表現也不差嘛;敵軍這麽拚命衝殺,若是不能一舉破敵,等到士氣衰竭後,就要被我軍所敗了。”李承鼎卻笑道。


    從目前的局勢還看不出到底哪一方更占優勢,吳軍一方更多是以堅韌而著稱,憑借良好的訓練來保證陣型的嚴整和士氣的維續;而晉軍一方則充滿著一股野性,上上下下的將士們都在拚命爭先,悍不畏死。


    很難說這兩種類型的軍隊哪一方更強,不過至少在目前的戰場上,晉軍的氣勢的確要壓過吳軍一籌。


    “所以最關鍵的就在於,到底是晉軍靠著血氣之勇一舉摧毀我軍的陣型,還是我軍拚接堅韌的鬥誌頂住敵軍的猛攻,等到反擊時刻的到來。”周本點頭同意道。


    兩人簡單的交談著,眼睛卻死死盯著前方戰場,試圖從場麵上的變化來判斷出局勢的發展。


    過了一刻鍾後,李承鼎忽然道:“敵軍的進攻勢頭正在減弱,看來我軍要贏了。”


    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一開始吳軍主要是以防守為主,晉軍卻是發動猛攻,不斷衝擊著吳軍的陣型。


    而到了此時,很明顯可以看出,晉軍的軍旗在吳軍軍陣中推進的速度已經降低到非常緩慢的程度,甚至可以說已經停了下來。


    這意味著晉軍已經遇到了巨大的阻力,且他們身上的那股血氣之勇正在逐漸衰落。


    隻要吳軍能繼續堅持下去,取勝的就應該是他們。


    周本卻道:“我軍要勝了嗎?老夫可不這麽認為,以老夫之見,我軍這一戰已經輸了。大王怎麽看呢?”他轉頭向楊渥詢問。


    楊渥點頭道:“不錯,孤也認為,若是沒有意外的話,我軍輸的可能性非常大。”


    他指了指戰場,歎息道:“雖然敵軍的進攻勢頭正在減弱,但問題是我軍的士氣同樣在減弱啊。而且你們看那邊,我軍的陣型已經有一些混亂了,若是張朗不能及時作出調整的話,敵軍隻需趁勢猛攻,我軍必敗。”


    “這個……”李承鼎有些驚訝道:“大王,我軍雖然有一些混亂,但並不明顯,而且張朗此人也算善戰,定能及時作出應變;大王難道覺得敵軍能在我軍作出應變之前就發現我軍的漏洞嗎?”


    正所謂旁觀者清,他們這些人遠遠觀戰,反而更能看清雙方的態勢,知道哪裏有漏洞存在;但身在陣中展開激戰的敵軍將領難道也有這個本事及時抓住這個並不怎麽明顯的戰機嗎?至少李承鼎對此是感到懷疑的。


    可惜,他還是低估了敵軍將領,就在他的話音剛剛落下時,隻見晉軍一方立即做出應對,針對吳軍出現的漏洞發起猛攻,頓時將吳軍軍陣攪得大亂。


    好在張朗能夠得到李承鼎的稱讚,的確不是無能之輩,他眼看陣型有潰散的危險,當機立斷下令收縮兵力,重整陣型。


    經過他的調整後,雖然吳軍損失不小,但至少重新穩住了陣腳,沒有被敵軍徹底擊敗。


    不僅如此,張朗還趁著晉軍突進太猛而出現的漏洞發起反擊,給晉軍造成了較大傷亡。


    一番交戰後,雙方都有不小的損失,而且士兵已經疲憊,故而兩方各自鳴金收兵,準備迴頭再戰。


    從這一戰的傷亡來看,晉軍可以算得勝的一方,最終一千吳軍至少有三百人傷亡;而晉軍一方的傷亡估計不到兩百人。


    對這個結果楊渥早有心理準備,且不說雙方將領的能力,就是兩支軍隊的實力,楊渥也覺得或許晉軍更勝一籌。


    畢竟吳軍這些年主要依靠的是訓練,真正的大規模實戰也就是北伐中原;而晉軍則不同,這麽多年裏晉軍連年征戰,實戰經驗何等豐富;再加上北方人更加高大強壯,這在冷兵器作戰的時代當然是更占優勢。


    所以對於這個結果,楊渥並沒有感到意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國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四國軍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四國軍棋並收藏南國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