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然是好事了。”趙岩答道:“陛下試想,如今我朝統兵能力最強的人是誰?”


    “這還用說嗎?當然是鄴王楊師厚。”朱友貞想都沒想便答道。


    “那麽誰手中掌握的兵力最多?”


    “自然也是鄴王楊師厚。”


    “地方各節度使中,誰掌握的錢糧最為豐厚?”


    “這,隻怕也是楊師厚吧。”朱友貞神情有些難看。


    “是啊。鄴王楊師厚的統兵能力是我朝最強的,他如今手中掌握的兵力同樣也是我朝最強的,再加上魏博豐厚的錢糧儲備,他手中的這份實力,若是他願意用來抵擋晉軍的入侵固然不錯;不過若是他有什麽心思的話,隻怕……”趙岩沒有再往下說。


    張漢傑卻接口道:“若是此人有什麽心思的話,隻要他引兵渡過黃河,這大梁的江山隻怕就要姓楊了!陛下可別忘了,開封府距離黃河可不遠啊。”


    朱友貞的臉色陰沉,此時周圍除了他和趙岩、張漢傑兩個外,並沒有別人,所以他們說話的時候也少了一些顧忌。


    說起楊師厚,他的眼神中不由得露出深深的忌憚之意。


    的確,楊師厚可不是什麽善人,且不說當初楊師厚奪取魏博的事情,便是坐上魏博節度使位置後做的那些事情,同樣讓朱友貞深感不滿。


    魏博節度使轄下雖然隻有六州,但這六州之地卻是極為繁盛的地區,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物產極為豐富,也正因此,魏博鎮才能在唐朝時期長期與朝廷抗衡。


    在羅紹威死後,魏博徹底落入梁國的掌控,節度使府的大小事務都有朝廷派去的人節製,每年的錢糧稅收等也大量供應到朝廷中來;但如今楊師厚坐上節度使後,卻私自截留稅收,並且重新組建牙兵“銀槍效節都”。


    這些舉動無不表明此人心中野心之大,即便是需要留著楊師厚來防備北方晉國的威脅,但朱友貞也不得不對楊師厚做一些防備。


    此時聽張漢傑提起開封距離黃河太近,與魏博僅僅隔著一條大河,這才讓他驚醒,原來楊師厚的威脅居然離得這麽近,自己之前竟然沒有想到這一點。


    一時間,朱友貞臉上陰晴不定,過了許久之後,他才問道:“你們過來尋朕,就是為了這件事嗎?”


    他雖然轉了話題,不過張漢傑二人都知道,他心中對於遷都之事已經有了一定的想法,至少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反感了。


    “敬翔,李振,我二人也就隻能幫這麽多了,不過你們答應的事情也不能忘記才行。”張漢傑心中想到。若不是敬翔後來又付出不少許諾,張漢傑二人也不可能再主動來勸說朱友貞。


    說完遷都的事情後,張漢傑二人又說了其他一些事情,不過都不怎麽重要,商議了一會兒便告辭離去。


    另一方麵,敬翔等人雖然未能一錘定音的定下遷都之事,不過能大讓朱友貞答應徐州之戰後就遷都,這也是一個重大成果,所以二人臉上自然掛著笑意。


    “若是能將都城遷移到洛陽去,那麽等將來時局變化,或許就有機會再一次遷都,將都城遷移到長安去了。到時候坐擁關中之地,笑看吳國與晉國之間連連大戰,這才是我朝唯一的出路啊。”敬翔心中想著。


    一些原本就讚同遷都,但並不知道敬翔等人謀算的大臣,此時同樣極為高興,相互之間各自道喜,一時間眾人仿佛打了打勝仗一般。


    ……


    徐州這邊,楊渥的心情就不是那麽愉快了,倒不是因為這段時間的戰事,而是因為從金陵傳來的消息。


    在戰事方麵,楊渥原本就沒打算用強攻的方式來擊敗梁軍,畢竟梁軍的實力同樣很強大,而且在指揮上也沒有什麽問題,吳軍想將其擊敗可不是容易之事。


    所以楊渥采取的辦法就是相持待變。


    反正目前吳國國內的局勢穩定,各方也沒有什麽大敵,再加上國內府庫儲備充裕,自然有的是時間和梁軍耗,沒必要心急。


    像曆史上李存勖就與梁軍沿著黃河一線相持了三年時間,始終找不到突破梁軍防線的辦法,最終隻好冒險一戰,結果在胡柳婆一戰中雖然獲得勝利,但自身也傷亡慘重,而且還折損了大將周德威。


    如今吳軍與梁軍對持還不過三個月時間,所以楊渥根本不急。


    反倒是梁軍一方未必能耗多久,李存勖不可能放著吳梁交戰的機會不用,即便晉軍需要休整一下,但要不了多久,他應該就會南下用兵。


    到時候朱友貞就不可能還像現在這樣鎮定。


    戰事方麵不需要楊渥擔憂,不過後方傳來的幾個消息卻讓楊渥心情極為沉重。


    在兩個月前,鄭國公陶雅病逝,時年五十三歲;而在不久之後,與陶雅關係親近的宋國公劉威同樣病逝。


    這兩位老將都是追隨楊行密起家的功臣,一生的功績非同小可,在吳國朝中乃是舉足輕重的老臣,其威望資曆等都是首屈一指。


    雖然楊渥處於種種原因,對二人都有一定的防範,不讓二人有插手軍務的機會,但這種防範既是一種必要手段,同時也是對二人的保護。


    試想二人若是一直手握兵權,到時候君臣相疑,隻怕出事的可能性更大,若是再有陰險小人居中挑撥的話,二人定然晚年難以安生。


    如今二人先後病逝,也算全了君臣之義,所以楊渥下令追封二人為郡王,並且特意下詔恩準由兩人的長子陶敬昭和劉崇景二人繼承國公之位。


    當然,他們這種繼承僅僅是楊渥特旨,以示恩寵而已,他們的後人還是要按照正常的爵位繼承之法,逐級降爵,直至侯爵後轉為世襲。


    此外,楊渥又詔令將二人的次子召入羽林軍中擔任職位,並各自冊封為子爵。


    對陶雅二人的追封以及各種殊榮,在某種程度上既表現了楊渥的胸懷和仁厚,同時也算對那些老臣們的一個交代。


    不過在陶雅二人病逝之後,老將秦裴又在不久前突然離世,讓楊渥深感震驚與悲痛。


    相比於陶雅和劉威二人,秦裴才是楊渥自己的親信,也是最早追隨他的老臣。


    當初楊渥初次領兵時,就是作為秦裴的副將,隨李神福渡江攻打在升州起兵叛亂的馮弘鐸。


    這一晃十多年時間過去,不想當年那位虎將如今居然不在了。


    拿著手中這份文書,楊渥心情悲痛,久久不能言語。


    “老了,都老了!”楊渥在心中歎息著。


    如果說當初楊渥未雨綢繆,提前選拔鍛煉年輕將領,其目的還是為了防止那些老將病故後沒人接班的話,那麽如今那些老將們就是真的老了。


    當初淮南最早建立禁軍時,一共隻有李神福、秦裴、王茂章、李承嗣、台濛這五個都督,而如今轉眼間,五個都督裏麵就已經有三個不在了,剩下的王茂章傷重難愈,李承嗣則擔任樞密使,不能單獨領兵。


    甚至接替那五個都督的人中,劉存、張訓二人同樣已經病故。


    便是如今朝中的諸多文武之中,許多人的年紀也不小了,按照這個時代普通人平均不到四十歲的壽命,或者按照富貴人家不過五十多歲的平均壽命來看,這些人隻怕都活不到吳國北伐的那一日。


    可以說如今的吳國諸多都督,基本上要麽是當初楊行密的老臣中處於第二層次的將領,要麽就完全是楊渥提拔任用的新人,真正在楊行密時代就獨掌一方的大將已經一個都沒有了。


    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是新舊交替的時代,楊渥不知道如今的吳國是不是已經做好了應對的準備,但他相信現在的吳軍應該比以前更強了。


    說到底,如今的吳軍雖然那些高層將領可能比不上以前那些身經百戰的老將那樣經驗豐富,但在基層方麵,隨著一批批軍校生的加入,禁軍的基層軍官素質必然有一定的提升。


    此外,在國家稅收逐年增加的情況下,現在楊渥也有了足夠的財力來提高將士們的待遇,這在某種程度上同樣提高了將士們的士氣。


    而在高層將領裏麵,如今還剩下的諸位都督,能力都還算是不錯,用他們來領兵北伐卻是足夠。


    “擬詔令,追封秦裴為鄂國功,命其長子繼承爵位……”


    楊渥很快就做出了對秦裴病逝的安置,加封的爵位和殊榮總體上比劉威、陶雅二人要低了一些,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秦裴在軍功和資曆上都要差了一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國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四國軍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四國軍棋並收藏南國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