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北伐中原,吳軍到底需要多少兵力,這個問題不僅是郭崇韜在關注,楊渥還有其他將領同樣極為關注。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一點自然是參考曆史上的其他幾次北伐。
要說北伐,在吳國之前的北伐主要集中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東晉的祖逖、桓溫以及劉裕這三人的北伐最為出名。
其中祖逖北伐的兵力並不多,初期不過是私自招募的幾千北方人;後來名望大了後,得到東晉朝廷的支持,這才有了數萬大軍北伐。
不過祖逖北伐取得的成果並不多,再加上朝廷內部傾軋掣肘,使得祖逖北伐很快就以失敗告終。
而桓溫北伐的聲勢比之祖逖北伐要大得多。
畢竟桓溫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掌控了東晉朝廷,有一個國家的力量在後麵作為支撐,還有北府兵這支強大的軍隊作為依靠,再加上當時北方正好陷入大亂,所以桓溫北伐不管是兵力、聲勢還是取得的成果都比祖逖北伐要大。
但桓溫北伐的兵力實際上也不多主力大軍也就四五萬人,再加上各路策應的軍隊,總兵力大致在十萬左右。
桓溫北伐共有三次,其中前麵兩次取得了一些成果,成功收複洛陽,給桓溫帶來了極大的聲望,為他掌控東晉朝廷鋪平了道路。
可惜桓溫的第三次北伐卻以失敗告終。
相比之下,宋武帝劉裕的北伐可以說是最為接近成功的一次。
劉裕的個人能力應該說是自魏武帝曹操以來最為傑出的一個,再加上精銳的北府精兵,以及得當的北伐策略,使得劉裕北伐一度攻占了山東、河南、關中等地。
在那個時候,黃河以南的地區基本都落入了劉裕的手中,長安、洛陽這兩個重鎮同樣被其收複,再加上之前就已經被攻占的蜀中、漢中等地,可以說劉裕的地盤之大,差不多相當於如今的梁國、吳國、蜀國三家之和了。
可惜得是,劉裕收複長安以後,他留在建康城坐鎮後方的心腹劉穆之突然病死,使得朝中沒有可信之人坐鎮,劉裕擔心後方出問題,於是率領主力撤迴彭城。
一年多以後,留守關中的晉軍將領發生內訌,使得長安再次失陷於敵手。
但即便如此,潼關以東、黃河以南以及山東全境還在劉宋的掌控之中。
真正讓劉宋失去北伐統一天下的機會的,還是劉裕的病亡。
在劉裕死後,繼位的宋文帝草率北伐,導致大敗,“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劉裕的北伐雖然失敗了,但其對如今的吳國依舊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時劉裕出動的兵力,具體的數量雖然沒有記載,不過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估計可以知道,晉軍的兵力應該不到二十萬,估計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這十五萬兵力,在與北方政權交手的過程中雖然屢屢取得勝利,但也暴露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兵力不足。
這個兵力不足,並不僅僅是說直接用於北伐的兵力有些不足,同樣也是說留守南方的兵力相對也有不足。
當時的東晉雖然已經落入了劉裕的掌控,不過南方的廣闊領地卻都是劉裕一手一腳打下來的。
那些山高皇帝遠的地區,若是用大軍前去討伐,當地的勢力必然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若是“王師”一走,當地又會出現叛亂。
這種叛服不定的狀態,與如今吳國麵臨的局勢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
別看如今南方各地除了嶺南外基本都已經統一,但若是吳軍主力都去北伐了,誰又能保證南方不出現動亂呢?
而若是內部都不安穩,隻怕任誰領兵北伐都難以全力以赴,在這種情況下北伐能夠取得成功才是怪事。
這一次出兵江陵,楊渥明明在金陵還有四萬大軍,在福建和兩浙還有李承鼎的兩萬大軍,但即便是一開始進攻江陵的戰事進展不順利的情況下,楊渥也沒有動用這些兵力的打算,為的就是一個安穩。
這一次統兵攻打江陵即便是未能取得成功,那也可以撤軍迴去等下次出兵,總是有機會可以打下江陵的,並不需要急於一時。
但若是為了圖一時之快,將全部兵力都用於江陵,或許楊渥親自統領大軍在外,的確可以震懾內部的宵小,讓他們不敢亂動。
但在後方空虛的情況下,萬一真有什麽人抱著“富貴險中求”的心態起事,那又該如何?
到時候楊渥手中雖然掌握著整個吳國的大軍,但在內部有動亂的情況下,這些將士還有多少士氣和戰心?
十多萬大軍的後勤方麵又如何得到保障?
在敵軍陣前若是不能迅速安然撤兵又該怎麽辦?撤軍的時候被敵軍趁機攻擊怎麽辦?
撤兵迴去之後,一支征戰日久、早就疲憊不堪的大軍,又該如何才能遠赴數千裏之外去平定叛亂?
……
這麽多的問題,可以說隻要內部出了什麽亂子,到時候整個吳國都有陷入內亂的可能,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
所以即便對江陵的戰事一開始進展得並不順利,但楊渥也沒有進一步增兵的打算,寧願退兵或者與敵軍決戰,也不會再貿然增兵。
而且用兵之道原本就不是簡單的堆徹兵力,而是兵力、戰略、後勤等各方麵的綜合。
吳軍這次動用的兵力光是禁軍就有八萬,再加上八千水軍,三千騎兵,三千羽林軍,以及其他的廂軍,總兵力在十萬之上。
隻要用兵得當,這麽多的兵力別說是打下一個江陵,就是打下整個荊襄也是足夠;但若是用兵不當,即便是增加更多的兵力,又有什麽用處?徒然讓後方出現隱患罷了。
劉裕北伐,出動的兵力在十五萬左右,剩下的兵力留守南方各地,可以保證內部安穩,但總體來說,劉裕手中的兵力還是有些不足的。
除了北府精兵可以值得依賴以外,其他軍隊基本都是擺設。
而吳軍若是北伐的話,若是和劉裕北伐一樣,動用十五萬大軍,那麽留守的軍隊包括廂軍在內應該在十萬以上,同樣可以保證內部安穩。
但十五萬大軍北伐,這個兵力到底足夠嗎?
楊渥並沒有把握,畢竟現在這個時代和劉裕所處的時代還是有許多差別的。
梁國、晉國都將是吳國的敵人,這兩個大敵都有著深厚的根基,他們的兵力同樣眾多,最關鍵的一點是,這兩國如今還是死敵,相互之間的仇恨和矛盾甚至比吳國和梁國之間的矛盾要大得多。
這樣一來,或許十五萬吳軍也能取得像劉裕北伐那樣的效果,一舉奪取整個黃河以南的地盤。
不過要想一舉將梁國和晉國都打垮,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除了眾將都知道的劉裕北伐外,作為後世來人的楊渥,自然還知道另一次影響力更大的北伐之戰——徐達北伐。
朱元璋雖然因為見識上的不足,使得他建立的明朝在根本製度上就有不少讓人詬病的地方,但對於朱元璋的曆史功績,卻是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地方。
再造華夏,這四個字就足以說明其曆史功績。
至於其他的,在這個大是大非之下,就隻是無關緊要的細節問題了。
而朱元璋的恢複中華,這個具體的執行之人就是徐達。
徐達北伐的兵力為二十五萬,或許在如今這個時代二十五萬大軍兵力非常多,但在元末明初的時代,二十五萬大軍真的不算多。
在經過宋朝幾百年的開發之後,整個南方的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人口數量遠遠超過北方。
而就整個中國的人口來看,元朝末年的人口也比如今要多得多,再加上各方勢力基本上都不是像現在這樣用的募兵製,而是征兵製,這就使得元朝末年的各方勢力之間的大戰,動用的軍隊規模遠遠大於現在。
比如朱元璋那時候手中的兵力多達上百萬,而殘元的兵力同樣人數眾多。
但許多實際動用的兵力卻隻用了二十五萬而已。
剩下的軍隊,自然是留守後方,再加上朱元璋親自坐鎮,足以保證後方的安穩。
這樣一來,有一個安穩的後方給北伐大軍源源不斷的提供支持,再加上徐達傑出的統兵能力,所以才能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就攻占大都,基本上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重任。
從這個方麵來看,楊渥覺得,將來吳國若是要北伐的話,動用二十萬禁軍應該就足夠了,若是在北伐的途中再收編一些梁國的降軍,那麽北伐消滅梁國基本上就沒有問題。
而在後方,同樣需要留下足夠的兵力保證後方的安穩。
這樣算的話,楊渥覺得吳軍至少需要三十萬禁軍,再加上各地留守的廂軍,總兵力四十萬左右。
若是有這麽多兵力的話,再加上合適的策略,北伐就能取得成功!
事實上,宋朝初年趙匡胤時代的禁軍兵力也就是二十萬,到了趙匡義時代才增加到三十多萬。
考慮到如今吳國麵臨的敵人晉國和梁國,實力都要比宋朝統一天下時麵臨的敵人南唐等政權要強得多,所以楊渥覺得,三十萬禁軍才是最合適的兵力,同樣也是吳國財政所能擔負的極限。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一點自然是參考曆史上的其他幾次北伐。
要說北伐,在吳國之前的北伐主要集中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尤其是東晉的祖逖、桓溫以及劉裕這三人的北伐最為出名。
其中祖逖北伐的兵力並不多,初期不過是私自招募的幾千北方人;後來名望大了後,得到東晉朝廷的支持,這才有了數萬大軍北伐。
不過祖逖北伐取得的成果並不多,再加上朝廷內部傾軋掣肘,使得祖逖北伐很快就以失敗告終。
而桓溫北伐的聲勢比之祖逖北伐要大得多。
畢竟桓溫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掌控了東晉朝廷,有一個國家的力量在後麵作為支撐,還有北府兵這支強大的軍隊作為依靠,再加上當時北方正好陷入大亂,所以桓溫北伐不管是兵力、聲勢還是取得的成果都比祖逖北伐要大。
但桓溫北伐的兵力實際上也不多主力大軍也就四五萬人,再加上各路策應的軍隊,總兵力大致在十萬左右。
桓溫北伐共有三次,其中前麵兩次取得了一些成果,成功收複洛陽,給桓溫帶來了極大的聲望,為他掌控東晉朝廷鋪平了道路。
可惜桓溫的第三次北伐卻以失敗告終。
相比之下,宋武帝劉裕的北伐可以說是最為接近成功的一次。
劉裕的個人能力應該說是自魏武帝曹操以來最為傑出的一個,再加上精銳的北府精兵,以及得當的北伐策略,使得劉裕北伐一度攻占了山東、河南、關中等地。
在那個時候,黃河以南的地區基本都落入了劉裕的手中,長安、洛陽這兩個重鎮同樣被其收複,再加上之前就已經被攻占的蜀中、漢中等地,可以說劉裕的地盤之大,差不多相當於如今的梁國、吳國、蜀國三家之和了。
可惜得是,劉裕收複長安以後,他留在建康城坐鎮後方的心腹劉穆之突然病死,使得朝中沒有可信之人坐鎮,劉裕擔心後方出問題,於是率領主力撤迴彭城。
一年多以後,留守關中的晉軍將領發生內訌,使得長安再次失陷於敵手。
但即便如此,潼關以東、黃河以南以及山東全境還在劉宋的掌控之中。
真正讓劉宋失去北伐統一天下的機會的,還是劉裕的病亡。
在劉裕死後,繼位的宋文帝草率北伐,導致大敗,“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劉裕的北伐雖然失敗了,但其對如今的吳國依舊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
當時劉裕出動的兵力,具體的數量雖然沒有記載,不過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估計可以知道,晉軍的兵力應該不到二十萬,估計也就是十五萬左右。
這十五萬兵力,在與北方政權交手的過程中雖然屢屢取得勝利,但也暴露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兵力不足。
這個兵力不足,並不僅僅是說直接用於北伐的兵力有些不足,同樣也是說留守南方的兵力相對也有不足。
當時的東晉雖然已經落入了劉裕的掌控,不過南方的廣闊領地卻都是劉裕一手一腳打下來的。
那些山高皇帝遠的地區,若是用大軍前去討伐,當地的勢力必然會“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但若是“王師”一走,當地又會出現叛亂。
這種叛服不定的狀態,與如今吳國麵臨的局勢是有許多相似之處的。
別看如今南方各地除了嶺南外基本都已經統一,但若是吳軍主力都去北伐了,誰又能保證南方不出現動亂呢?
而若是內部都不安穩,隻怕任誰領兵北伐都難以全力以赴,在這種情況下北伐能夠取得成功才是怪事。
這一次出兵江陵,楊渥明明在金陵還有四萬大軍,在福建和兩浙還有李承鼎的兩萬大軍,但即便是一開始進攻江陵的戰事進展不順利的情況下,楊渥也沒有動用這些兵力的打算,為的就是一個安穩。
這一次統兵攻打江陵即便是未能取得成功,那也可以撤軍迴去等下次出兵,總是有機會可以打下江陵的,並不需要急於一時。
但若是為了圖一時之快,將全部兵力都用於江陵,或許楊渥親自統領大軍在外,的確可以震懾內部的宵小,讓他們不敢亂動。
但在後方空虛的情況下,萬一真有什麽人抱著“富貴險中求”的心態起事,那又該如何?
到時候楊渥手中雖然掌握著整個吳國的大軍,但在內部有動亂的情況下,這些將士還有多少士氣和戰心?
十多萬大軍的後勤方麵又如何得到保障?
在敵軍陣前若是不能迅速安然撤兵又該怎麽辦?撤軍的時候被敵軍趁機攻擊怎麽辦?
撤兵迴去之後,一支征戰日久、早就疲憊不堪的大軍,又該如何才能遠赴數千裏之外去平定叛亂?
……
這麽多的問題,可以說隻要內部出了什麽亂子,到時候整個吳國都有陷入內亂的可能,這才是真正要命的事情。
所以即便對江陵的戰事一開始進展得並不順利,但楊渥也沒有進一步增兵的打算,寧願退兵或者與敵軍決戰,也不會再貿然增兵。
而且用兵之道原本就不是簡單的堆徹兵力,而是兵力、戰略、後勤等各方麵的綜合。
吳軍這次動用的兵力光是禁軍就有八萬,再加上八千水軍,三千騎兵,三千羽林軍,以及其他的廂軍,總兵力在十萬之上。
隻要用兵得當,這麽多的兵力別說是打下一個江陵,就是打下整個荊襄也是足夠;但若是用兵不當,即便是增加更多的兵力,又有什麽用處?徒然讓後方出現隱患罷了。
劉裕北伐,出動的兵力在十五萬左右,剩下的兵力留守南方各地,可以保證內部安穩,但總體來說,劉裕手中的兵力還是有些不足的。
除了北府精兵可以值得依賴以外,其他軍隊基本都是擺設。
而吳軍若是北伐的話,若是和劉裕北伐一樣,動用十五萬大軍,那麽留守的軍隊包括廂軍在內應該在十萬以上,同樣可以保證內部安穩。
但十五萬大軍北伐,這個兵力到底足夠嗎?
楊渥並沒有把握,畢竟現在這個時代和劉裕所處的時代還是有許多差別的。
梁國、晉國都將是吳國的敵人,這兩個大敵都有著深厚的根基,他們的兵力同樣眾多,最關鍵的一點是,這兩國如今還是死敵,相互之間的仇恨和矛盾甚至比吳國和梁國之間的矛盾要大得多。
這樣一來,或許十五萬吳軍也能取得像劉裕北伐那樣的效果,一舉奪取整個黃河以南的地盤。
不過要想一舉將梁國和晉國都打垮,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除了眾將都知道的劉裕北伐外,作為後世來人的楊渥,自然還知道另一次影響力更大的北伐之戰——徐達北伐。
朱元璋雖然因為見識上的不足,使得他建立的明朝在根本製度上就有不少讓人詬病的地方,但對於朱元璋的曆史功績,卻是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地方。
再造華夏,這四個字就足以說明其曆史功績。
至於其他的,在這個大是大非之下,就隻是無關緊要的細節問題了。
而朱元璋的恢複中華,這個具體的執行之人就是徐達。
徐達北伐的兵力為二十五萬,或許在如今這個時代二十五萬大軍兵力非常多,但在元末明初的時代,二十五萬大軍真的不算多。
在經過宋朝幾百年的開發之後,整個南方的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人口數量遠遠超過北方。
而就整個中國的人口來看,元朝末年的人口也比如今要多得多,再加上各方勢力基本上都不是像現在這樣用的募兵製,而是征兵製,這就使得元朝末年的各方勢力之間的大戰,動用的軍隊規模遠遠大於現在。
比如朱元璋那時候手中的兵力多達上百萬,而殘元的兵力同樣人數眾多。
但許多實際動用的兵力卻隻用了二十五萬而已。
剩下的軍隊,自然是留守後方,再加上朱元璋親自坐鎮,足以保證後方的安穩。
這樣一來,有一個安穩的後方給北伐大軍源源不斷的提供支持,再加上徐達傑出的統兵能力,所以才能在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就攻占大都,基本上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重任。
從這個方麵來看,楊渥覺得,將來吳國若是要北伐的話,動用二十萬禁軍應該就足夠了,若是在北伐的途中再收編一些梁國的降軍,那麽北伐消滅梁國基本上就沒有問題。
而在後方,同樣需要留下足夠的兵力保證後方的安穩。
這樣算的話,楊渥覺得吳軍至少需要三十萬禁軍,再加上各地留守的廂軍,總兵力四十萬左右。
若是有這麽多兵力的話,再加上合適的策略,北伐就能取得成功!
事實上,宋朝初年趙匡胤時代的禁軍兵力也就是二十萬,到了趙匡義時代才增加到三十多萬。
考慮到如今吳國麵臨的敵人晉國和梁國,實力都要比宋朝統一天下時麵臨的敵人南唐等政權要強得多,所以楊渥覺得,三十萬禁軍才是最合適的兵力,同樣也是吳國財政所能擔負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