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發行紙幣,其實就是用一張紙,在上麵印上精美的圖案,再留下防止偽造的印記,標注麵額,以此來代替銅幣流通!”楊渥向駱知祥解釋道。
接著,他又詳細的向他說明了後世紙幣的一些細節。
“這和馬殷發行的鐵錢有什麽區別?”駱知祥聽了之後有些瞠目結舌。
不管是馬殷的鐵錢,還是吳國的武義通寶,又或者唐朝盛世時期發行的開元通寶等等,都是不足額的,這其中的差額可以被稱為“鑄幣稅”。
不同的貨幣之間鑄幣稅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比如說一枚開元通寶,其實際成本肯定是小於一文錢的,不過這個差額並不算大,而馬殷鑄造的鐵錢那差別可就大多了;至於吳國的開元通寶,其鑄幣稅的大小應該是介於兩者之間的。
然而現在楊渥提出的辦法倒好,竟然直接在紙上印一些圖案,標明麵額,再加上一些防偽的印記就用來當貨幣流通,這可是比馬殷的鑄鐵錢還要狠啊!
所以駱知祥在聽了楊渥提出的辦法後才會那麽大驚失色。
“當然有所不同!馬殷的鐵錢就是貨幣,它本身是不能換成足額的銅幣的;但孤要發行的紙幣,卻是有足額貨幣作為儲備的!”楊渥解釋道。
他所說的紙幣,可不是後世宋朝、元朝、明朝等時期那種可以沒有節製發行的紙幣,而是像後世西方國家金本位製時期的紙幣。
那種有黃金儲備作為背書的紙幣,不管是信用上,還是發行數額上都有極大的限製,這就使得當局不能隨意發行紙幣,而是有多少黃金儲備,就發行多少貨幣,極大的保證了貨幣價值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雖說後世紙幣代替金銀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過若是沒有黃金本位製時期的過度,若想要一次性轉變為後世的信用貨幣時期,出現的結果往往就是元朝時期那種情形。
所以在這個時代,最好的辦法還是用貴金屬作為本位貨幣。
當然,如今吳國的貨幣相當於是銅本位製,但銅的價值畢竟有限,隨著經濟的發展,銅本位製將越來越跟不上需求。
所以曆史上宋朝時期還是通用銅幣,白銀和黃金並不能作為貨幣流通;而到了明朝時期,白銀就可以直接流通了。
當然,明朝時期的貨幣體係相當於是銀-銅複本位製度。
而就後世世界經濟發展的局勢來看,金本位製才是最為穩定的貨幣製度。
可惜吳國如今別說是黃金了,便是白銀的儲備都有所不足,想要作為本位貨幣顯然不夠用。
所以楊渥的打算是,暫時不發行紙幣,繼續用銅錢進行流通;同時派人去海外尋找金礦銀礦等。
聽說古代日本的黃金、白銀就出產較高,可惜楊渥並不記得日本的那些金礦、銀礦到底在哪些地方。
等到找到了足夠的黃金、白銀之後,再設法直接過渡到金本位製或者銀本位製,用黃金或者白銀來作為儲備,平常市麵上流通金幣或者紙幣,以及小麵額的銅幣。
馬殷發行的鐵錢,實際上有些類似於後世國家的信用貨幣,那完全就是馬殷憑借自己的統治地位強製發行的貨幣,別的勢力是不會認可的。
比如如今吳國奪取了大量楚國領地之後,當初馬殷發行的那些鐵錢也被一概廢除。
為了保證百姓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損失,吳國朝廷無奈之下就隻能用武義通寶來兌換馬殷的鐵錢——當然,這種兌換顯然不是足額兌換,一般三文錢的鐵錢也就兌換一文錢的武義通寶。
但即便是這樣,那些百姓依然非常樂意兌換,並且吳國僅僅用這一手就極大收獲了當地百姓的民心。
“孤發行的紙幣,都是有足夠的現錢作為儲備的,也就是說,百姓隨時隨地都可以將他們手中的紙幣兌換成足額現錢,並且他們也能夠用紙幣向朝廷繳納稅賦;而馬殷發行的鐵錢卻不能向馬殷兌換成足額的現錢,也不能用來繳納稅賦。這就是孤要發行的紙幣和馬殷的鐵錢的不同之處!”楊渥最後解釋道。
駱知祥畢竟精於理財,很快就認識到了楊渥所說的紙幣與馬殷的鐵錢之間的不同,同時也意識到了發行紙幣的好處。
首先一點當然是紙幣流通起來更加方便,比如一貫現錢就是一千文錢,若是一個人帶上幾貫錢在身邊,那就要請專門的人用一個大背包背起來才行;但若是使用紙幣的話,無疑是方便了太多。
而發行紙幣的第二個好處就是減少了流通中的損耗。一枚銅幣流通久了,自然會出現生鏽、腐蝕、遺失等情況,而若是用紙幣的話,即便是舊了爛了也沒多大關係,反正印刷紙幣的成本並不高。
此外,流通紙幣還有許多其他好處,難以盡述。
不過駱知祥依舊有些奇怪的問道:“大王,按照你剛才所說的,既然發行的紙幣可以隨時用來兌換足額的現錢,那麽這就是說,朝廷儲備了多少銅,就能發行多少紙幣;若是銅的儲備減少了,那就要減少紙幣的發行量;那麽這樣一來,決定紙幣流通量的豈不還是國家儲備銅的數量嗎?這有如何能緩減現錢流通不足的問題呢?”
“哈哈……”楊渥聽了卻是大笑起來:“誰和你說,一定非要是有多少銅就發行多少紙幣的?”
“這不是大王剛才說的嗎?紙幣能隨時兌換成足額的現錢,若是儲備的現錢不夠,那麽百姓兌換的時候豈不是兌換不出來?”駱知祥疑惑道。
“孤問你,你覺得天下的百姓都會在同一時間將自己手中的紙幣兌換成現錢嗎?”楊渥笑著問道。
“這個,當然不會!”駱知祥沉吟片刻,便非常肯定的答道:“百姓即便是兌換,時間肯定也會錯開,而且不可能全部百姓都會選擇將紙幣兌換成現錢。這就是說,國家隻需要儲備一千文現錢,卻可以發行一千二百文的紙錢,甚至更多,也不會出現問題!”
駱知祥一點就透,很快就推測出了一個讓他感到驚訝的結論。
是的,後世西方國家的金本位製度,實際上他們發行的紙幣麵額的總數值,是遠遠高於他們手中黃金儲備的,這個比例可以高達一倍甚至更多。
也就是說,國家手中有一枚金幣,他就可以發行價值兩枚金幣的紙幣!
這樣一來,市麵上流通的貨幣需求自然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了。
當然,吳國如果一上來就發行遠遠超過儲備的紙幣,並且還允許用紙幣自由兌換銅幣的話,隻怕很快就會出問題。
畢竟百姓也不是傻子,他們即便是接受紙幣,那也需要一個過程。
在一開始,若是國家允許將紙幣足額兌換成現錢的話,隻怕每個百姓都會選擇兌換。
不過若是時間一長,大家發現用紙幣真的能夠隨時兌換成現錢的話,他們就會放心下來,並且慢慢接受紙幣。
畢竟相比於現錢,紙幣用起來的確是方便了太多。
既然紙幣隨時都能兌換成現錢,那麽大家為什麽不用紙幣呢?
所以隨著時間流逝,大家都認同了紙幣之後,那時候國家就可以慢慢放鬆儲備比例,比如一千貫的現錢,就能發行一千二百貫錢的紙幣,而不需要擔心出現問題。
當然,實際的情況沒有這麽簡單。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來紙幣如何防止偽造,這是一個大問題;二來,若是出現了擠兌現象又該怎麽辦,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不過那些問題,即便是後世也是各國需要頭痛的事情,在這個時代自然也不能完全解決,隻能想方設法的克製這些問題。
楊渥將自己的想法對駱知祥說了以後,又笑著道:“駱卿,你是我國有名的理財大家,孤剛才所說的這個辦法其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你迴去之後要好好想想,後頭再給孤上個奏章具體說說。現在發行紙幣的時機尚未成熟,但將來,發行紙幣的事情乃是必然的。所以你身為戶部尚書現在就要開始做準備了!”
“是,臣迴去之後定會將此事仔細想清楚!”駱知祥神情有些興奮的答道。
身為一個對理財有極大興趣的人,在聽到了這麽一個前所未有的妙策之後,自然會感到激動。
他有一種預感,若是他能將此事辦好,將來名留青史都不在話下。
而對楊渥來說,發行紙幣雖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潮流,不過發行紙幣需要有立法保證,並且必須排除一些權貴,尤其是後世君王的幹涉才行。
不然若是後世之人像元朝皇帝那樣,將印紙鈔當做“搶錢神器”來用,必然會出現大亂子。
而在這個君權沒有什麽限製的時代,如何保證貨幣發行的獨.立性,這才是楊渥需要頭痛的問題。
“孤即便能保證自己不會向紙幣發行下手,但後世子孫又如何能保證他們不會亂動手腳呢?”仔細思考起這個問題,楊渥不由得有些頭痛。
接著,他又詳細的向他說明了後世紙幣的一些細節。
“這和馬殷發行的鐵錢有什麽區別?”駱知祥聽了之後有些瞠目結舌。
不管是馬殷的鐵錢,還是吳國的武義通寶,又或者唐朝盛世時期發行的開元通寶等等,都是不足額的,這其中的差額可以被稱為“鑄幣稅”。
不同的貨幣之間鑄幣稅的大小也是不同的。
比如說一枚開元通寶,其實際成本肯定是小於一文錢的,不過這個差額並不算大,而馬殷鑄造的鐵錢那差別可就大多了;至於吳國的開元通寶,其鑄幣稅的大小應該是介於兩者之間的。
然而現在楊渥提出的辦法倒好,竟然直接在紙上印一些圖案,標明麵額,再加上一些防偽的印記就用來當貨幣流通,這可是比馬殷的鑄鐵錢還要狠啊!
所以駱知祥在聽了楊渥提出的辦法後才會那麽大驚失色。
“當然有所不同!馬殷的鐵錢就是貨幣,它本身是不能換成足額的銅幣的;但孤要發行的紙幣,卻是有足額貨幣作為儲備的!”楊渥解釋道。
他所說的紙幣,可不是後世宋朝、元朝、明朝等時期那種可以沒有節製發行的紙幣,而是像後世西方國家金本位製時期的紙幣。
那種有黃金儲備作為背書的紙幣,不管是信用上,還是發行數額上都有極大的限製,這就使得當局不能隨意發行紙幣,而是有多少黃金儲備,就發行多少貨幣,極大的保證了貨幣價值的穩定,促進了經濟的繁榮。
雖說後世紙幣代替金銀乃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不過若是沒有黃金本位製時期的過度,若想要一次性轉變為後世的信用貨幣時期,出現的結果往往就是元朝時期那種情形。
所以在這個時代,最好的辦法還是用貴金屬作為本位貨幣。
當然,如今吳國的貨幣相當於是銅本位製,但銅的價值畢竟有限,隨著經濟的發展,銅本位製將越來越跟不上需求。
所以曆史上宋朝時期還是通用銅幣,白銀和黃金並不能作為貨幣流通;而到了明朝時期,白銀就可以直接流通了。
當然,明朝時期的貨幣體係相當於是銀-銅複本位製度。
而就後世世界經濟發展的局勢來看,金本位製才是最為穩定的貨幣製度。
可惜吳國如今別說是黃金了,便是白銀的儲備都有所不足,想要作為本位貨幣顯然不夠用。
所以楊渥的打算是,暫時不發行紙幣,繼續用銅錢進行流通;同時派人去海外尋找金礦銀礦等。
聽說古代日本的黃金、白銀就出產較高,可惜楊渥並不記得日本的那些金礦、銀礦到底在哪些地方。
等到找到了足夠的黃金、白銀之後,再設法直接過渡到金本位製或者銀本位製,用黃金或者白銀來作為儲備,平常市麵上流通金幣或者紙幣,以及小麵額的銅幣。
馬殷發行的鐵錢,實際上有些類似於後世國家的信用貨幣,那完全就是馬殷憑借自己的統治地位強製發行的貨幣,別的勢力是不會認可的。
比如如今吳國奪取了大量楚國領地之後,當初馬殷發行的那些鐵錢也被一概廢除。
為了保證百姓不會因此受到太大的損失,吳國朝廷無奈之下就隻能用武義通寶來兌換馬殷的鐵錢——當然,這種兌換顯然不是足額兌換,一般三文錢的鐵錢也就兌換一文錢的武義通寶。
但即便是這樣,那些百姓依然非常樂意兌換,並且吳國僅僅用這一手就極大收獲了當地百姓的民心。
“孤發行的紙幣,都是有足夠的現錢作為儲備的,也就是說,百姓隨時隨地都可以將他們手中的紙幣兌換成足額現錢,並且他們也能夠用紙幣向朝廷繳納稅賦;而馬殷發行的鐵錢卻不能向馬殷兌換成足額的現錢,也不能用來繳納稅賦。這就是孤要發行的紙幣和馬殷的鐵錢的不同之處!”楊渥最後解釋道。
駱知祥畢竟精於理財,很快就認識到了楊渥所說的紙幣與馬殷的鐵錢之間的不同,同時也意識到了發行紙幣的好處。
首先一點當然是紙幣流通起來更加方便,比如一貫現錢就是一千文錢,若是一個人帶上幾貫錢在身邊,那就要請專門的人用一個大背包背起來才行;但若是使用紙幣的話,無疑是方便了太多。
而發行紙幣的第二個好處就是減少了流通中的損耗。一枚銅幣流通久了,自然會出現生鏽、腐蝕、遺失等情況,而若是用紙幣的話,即便是舊了爛了也沒多大關係,反正印刷紙幣的成本並不高。
此外,流通紙幣還有許多其他好處,難以盡述。
不過駱知祥依舊有些奇怪的問道:“大王,按照你剛才所說的,既然發行的紙幣可以隨時用來兌換足額的現錢,那麽這就是說,朝廷儲備了多少銅,就能發行多少紙幣;若是銅的儲備減少了,那就要減少紙幣的發行量;那麽這樣一來,決定紙幣流通量的豈不還是國家儲備銅的數量嗎?這有如何能緩減現錢流通不足的問題呢?”
“哈哈……”楊渥聽了卻是大笑起來:“誰和你說,一定非要是有多少銅就發行多少紙幣的?”
“這不是大王剛才說的嗎?紙幣能隨時兌換成足額的現錢,若是儲備的現錢不夠,那麽百姓兌換的時候豈不是兌換不出來?”駱知祥疑惑道。
“孤問你,你覺得天下的百姓都會在同一時間將自己手中的紙幣兌換成現錢嗎?”楊渥笑著問道。
“這個,當然不會!”駱知祥沉吟片刻,便非常肯定的答道:“百姓即便是兌換,時間肯定也會錯開,而且不可能全部百姓都會選擇將紙幣兌換成現錢。這就是說,國家隻需要儲備一千文現錢,卻可以發行一千二百文的紙錢,甚至更多,也不會出現問題!”
駱知祥一點就透,很快就推測出了一個讓他感到驚訝的結論。
是的,後世西方國家的金本位製度,實際上他們發行的紙幣麵額的總數值,是遠遠高於他們手中黃金儲備的,這個比例可以高達一倍甚至更多。
也就是說,國家手中有一枚金幣,他就可以發行價值兩枚金幣的紙幣!
這樣一來,市麵上流通的貨幣需求自然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了。
當然,吳國如果一上來就發行遠遠超過儲備的紙幣,並且還允許用紙幣自由兌換銅幣的話,隻怕很快就會出問題。
畢竟百姓也不是傻子,他們即便是接受紙幣,那也需要一個過程。
在一開始,若是國家允許將紙幣足額兌換成現錢的話,隻怕每個百姓都會選擇兌換。
不過若是時間一長,大家發現用紙幣真的能夠隨時兌換成現錢的話,他們就會放心下來,並且慢慢接受紙幣。
畢竟相比於現錢,紙幣用起來的確是方便了太多。
既然紙幣隨時都能兌換成現錢,那麽大家為什麽不用紙幣呢?
所以隨著時間流逝,大家都認同了紙幣之後,那時候國家就可以慢慢放鬆儲備比例,比如一千貫的現錢,就能發行一千二百貫錢的紙幣,而不需要擔心出現問題。
當然,實際的情況沒有這麽簡單。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一來紙幣如何防止偽造,這是一個大問題;二來,若是出現了擠兌現象又該怎麽辦,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不過那些問題,即便是後世也是各國需要頭痛的事情,在這個時代自然也不能完全解決,隻能想方設法的克製這些問題。
楊渥將自己的想法對駱知祥說了以後,又笑著道:“駱卿,你是我國有名的理財大家,孤剛才所說的這個辦法其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的,你迴去之後要好好想想,後頭再給孤上個奏章具體說說。現在發行紙幣的時機尚未成熟,但將來,發行紙幣的事情乃是必然的。所以你身為戶部尚書現在就要開始做準備了!”
“是,臣迴去之後定會將此事仔細想清楚!”駱知祥神情有些興奮的答道。
身為一個對理財有極大興趣的人,在聽到了這麽一個前所未有的妙策之後,自然會感到激動。
他有一種預感,若是他能將此事辦好,將來名留青史都不在話下。
而對楊渥來說,發行紙幣雖然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潮流,不過發行紙幣需要有立法保證,並且必須排除一些權貴,尤其是後世君王的幹涉才行。
不然若是後世之人像元朝皇帝那樣,將印紙鈔當做“搶錢神器”來用,必然會出現大亂子。
而在這個君權沒有什麽限製的時代,如何保證貨幣發行的獨.立性,這才是楊渥需要頭痛的問題。
“孤即便能保證自己不會向紙幣發行下手,但後世子孫又如何能保證他們不會亂動手腳呢?”仔細思考起這個問題,楊渥不由得有些頭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