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說不管加入哪一方,應該都能有所作為了?”張延翰雖然自己也有這樣的判斷,不過他還是想聽聽已經在梁國為官數十載的老父親的意見。
“不錯,至少為父覺得,兩國將來若是一居南方,一居北方,兩家對峙的話,除非其中一家出現重大變故,否則在短時間內應該隨著奈何不了對方。”張慎思捋了捋花白胡須,沉聲說著。
張延翰點了點頭,顯然對他父親的判斷便是認可。
在他們這些人看來,梁國基本上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可能性,接下來隻能一天天衰落下去,直到最後的滅亡。
而晉國如果能夠統一北方的話,其實力必然大幅上升。
晉國的軍隊本來就極為強大,又有騎兵之利,再加上奪取中原後的人口財富,到時候晉國的實力必然在吳國之上。
不過吳國也有自身的優勢,首先就是地利優勢。
北方人不熟悉南方的氣候,更不熟悉水戰,晉國想要南下與吳國爭鋒,顯然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而吳國想要北伐中原同樣極為艱難。
晉、吳的對峙顯然會持續很長時間。
再加上割據蜀中的蜀國同樣有很強的實力,所以將來的天下極有可能像當年三國時期一樣,吳國、蜀國、晉國三國對峙。
當然,張延翰要做選擇也會在晉國和吳國中選,不會貿然跑到蜀國去,畢竟蜀國不管是聲威,還是實力,比起另外兩國都差了不少。
他沉思片刻後,接著問道:“那麽父親覺得,吳國和晉國之中,哪一國對文士更加重視?”
“當然是吳國!”
對於這個問題,張慎思卻是沒有絲毫猶豫就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那晉王李存勖雖然以大唐宗室自居,還聲稱要複興大唐,不過這種話也就用來哄騙一下小孩子而已,又怎能當真?”
“說到底,李存勖不過是個沙陀蠻子而已,隻懂得馬上廝殺,又哪裏懂得治理天下?”
“所以若是比起對文士的重用,吳王楊渥必然要比晉王李存勖強!”
張延翰聞言眼神一亮,終於下定決心,不再猶豫。
他向自己父親鄭重行禮後,肅然道:“多謝父親為孩兒解惑,孩兒已經明白該去哪裏了!”
“嗯!”張慎思欣慰的笑了起來:“有了決定就好,接下來就要去身體力行!為父治家不嚴,當年又忙於征戰,所以疏忽了對你幾個兄弟的教導。”
“如今你那幾個兄弟的品行你也是知道的,一個個偷奸耍滑,遊手好閑,無惡不作,將來隻怕我張家就要葬送在他們手中。”
“所以將來能夠繼承我張家的,也隻有你一人了!”張慎思歎道。
他沒有詢問張延翰的最終決定,不過他卻已經知道了。
事實上,他原本也希望自家兒子能夠選擇吳國,畢竟相比於內部已經安定下來,又重視文治,加強集權,並且即將統一南方的吳國,晉國的前途卻有些難以確定。
若不是自己的確年紀大了,說不定他也要南投吳國去了。
他沉默片刻後,接著又道:“到了吳國之後,以你的才學要考中進士定然沒有什麽問題,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能不能考中前三甲。”
“若是不能考中前三甲,最終隻被授予八品甚至九品官,你也不要灰心,一定要奉公守法……”張慎思輕聲叮囑著。
“孩兒謹記父親教導!”張延翰肅然答道。
幾天後,張延翰安排好了一切,從洛陽啟程南下,前往金陵,希望能夠趕上今年各州舉行的院試。
……
扶風城中,一片蕭條之色。
相比於金陵、洛陽這樣的繁華大城,這裏本來就隻是一座小城池而已,自然顯得有些寒酸。
再加上岐王李茂貞向來重武力而輕文治,他麾下所任命的地方官員,從刺史到各地縣令,一概都是以武將擔任,所以在民治方麵自然做得極差。
此時,並不寬敞的街道上正是一片肅殺氣象,大隊的士兵排列著並不算整齊的隊列,在城中來迴巡視著。
過往的商人都遭到了嚴格的檢查,隻要稍微有所懷疑的地方,那些士兵就會毫不客氣的將人帶走。
接下來,這些商人將要麵臨的自然就是無窮無盡的拷打。
當然,若是能夠繳納一大筆贖金的話,倒也能很快被放出來。
造成城中如此緊張的,乃是因為最近岐王與蜀國再次鬧翻了。
王建以計謀將自己出嫁的女兒召迴成都,不再遣她迴來,這讓李茂貞感到像是受了極大羞辱一般,所以很快就出兵將蜀國的興元府包圍起來。
王建本來就有意與李茂貞開戰,如今見李茂貞主動動手了,自然是大喜過望。
三月初,王建命侍中王宗侃、太子少師王宗賀、山南節度使唐道襲為三招討使,以左金吾衛大將軍王宗紹為王宗侃的副將,率領步騎軍共十二萬,討伐李茂貞。
消息傳來,自然引得岐國震動,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當然,對於一心苦讀的常夢錫而言,這些消息的重要性還比不上晉王李存勖將要開設科舉的消息。
正所謂上有所行,下有所效。
李茂貞不貴文士,而獨貴武人,所以也使得整個岐國的風氣變得偏向於武,百姓多以騎馬馳射為貴,而輕於讀書習文。
但常夢錫卻是一個特例,他自小便喜歡讀書,工於文字,對於那些打打殺殺的事物卻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這讓他在岐國尚武的大環境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所以他雖然胸懷大誌,而且腹有才學,卻在岐國難以得到重用。
這次晉王李存勖下令開設科舉的消息傳來,卻是讓他看到了另一條出路:離開岐國,去他國試一試。
與張延翰相同的是,雖然聽到了晉國開設科舉的消息,不過他並沒有就此下定決心前往晉國參加科舉,而是在晉國與吳國之間感到猶豫。
當然,與張延翰不同的是,常夢錫並沒有什麽人可以給他建議,所以一切決定都需要他自己做出。
常夢錫並沒有猶豫太久,他望著窗外街道上來往的士卒,感慨著武夫當道的亂世,終於下定了決心。
“罷了,晉王雖然聽說很是英明,不過終究是沙陀蠻子,隻懂武力征伐,難明文治之重。雖然開了科舉,隻怕也難以重視。”
“所以我還是南下去吳國吧!”
……
除了張延翰和常夢錫外,在北方,因為李存勖突然下令開設科舉,卻是引得許多有識之士開始考慮將來的出路。
中原梁國已然難以走向衰落,繼續留在這裏顯然沒什麽前途。
而其他勢力雖然還有不少,但那些有識之士都明白,天下間真正值得投效的,不過是吳國和晉國兩家而已。
最終雖然有不少士子開始趕往晉陽,準備參加晉國的科舉;但同時也有不少人開始南下準備參加吳國的科舉。
這個意外的結果,卻是李存勖和張承業二人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
……
潭州城外,持續了半年多時間的攻城大戰終於到了最後的時刻。
在這半年中,吳軍繼續分兵兩路,其中一部分在劉信的統領下負責攻取潭州;另一路則在朱思勍統領下負責阻擊姚彥章、秦彥輝二人的援兵。
因為有水軍隔絕湘江,所以朱思勍的任務難度相對較低,他隻要率領一萬大軍駐守在江邊,防止楚軍突然渡河就行。
有了朱思勍的增援,劉信終於能夠集中兵力對潭州發起進攻。
不過僅僅依靠劉信手中不到的兩萬人,加上朱思勍部帶來的五千人,攻城的吳軍兵力也不過是兩萬人多一點而已,比起守軍來並不占優勢。
雖說劉信自信吳軍的戰力要勝過楚軍,不過考慮到楚軍守軍畢竟也有兩萬人,隻用兩萬多軍隊攻城還是有些吃力,所以在攻城數月都沒有取得進展後,最終劉信決定向後楊渥請求支援。
一月份,由柴再用率領的左鎮武軍兩萬人趕到潭州,與劉信一同展開攻。
從那時起,潭州攻城戰才開始變得順暢起來,守軍的局勢也一天天變得嚴峻。
如今在潭州城南的三座衛城已經全部落入吳軍手中,許德勳雖然竭力發起反擊,仕途奪迴這三座衛城,不過始終不能取得成功,反而是損失了不少兵力。
失去了三座衛城的保護後,潭州城徹底暴露在吳軍的攻擊之下,上百架蘇州炮開始對著城中發起猛烈的轟擊,使得守軍士氣為之大降。
到了此時,明眼人都已經能看出守軍已經堅持不住了。
“柴將軍,敵軍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必須得防備許德勳突圍啊!”望著前方不斷有攻城的士兵登上城牆,劉信神色輕鬆的對前來支援的柴再用說道。
“劉將軍放心就是,我軍的水軍已經封鎖了江麵,再加上朱將軍的左天武軍也駐守在江邊,許德勳就算想要突圍也難以得逞的!”
“所以本將覺得,或許許德勳接下來會退守內城,繼續堅守吧!”
柴再用的神色雖然看上去較為輕鬆,不過他的內心卻有些緊張,目光一瞬不離的緊緊盯著城牆處的戰事。
他原本隻是孫儒軍的一個降將,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而被任命為光州刺史,一直都沒什麽名氣;之後又在沒有足夠功勞和資曆的情況下,被楊渥力排眾議,一路提拔,做到如今的都督之位。
所以柴再用在心中對楊渥極為感激的同時,也很想立下功勞來證明自己。
這一次作為擔任都督之後的第一領兵打仗,柴再用自然想要攻破潭州獲取功勞。
正當兩人各自想著自己的心思時,一旁觀戰的劉仁贍突然開口道:“兩位將軍,此時城池明顯已然不可守,就算許德勳退守內城也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遲早會被我軍攻破;所以若是由學生來守城的話,那麽學生定會出城一戰!”
“出城一戰?”柴再用二人楞了一下,接著若有所思。
他們可不敢小看眼前這個才十一歲的少年,這段時間隨著朱思勍那邊基本沒什麽戰事,劉仁贍四人自然是選擇了到潭州城下來觀看攻城之戰。
幾個月下來,幾人的見識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尤其是劉仁贍,他本來就是極為聰慧之人,又對軍事極為敏銳,所以進步極大,到此時已經能就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且受到劉信等人的重視。
此時,聽了他突然提出的看法後,劉信二人沉吟片刻,接著下令道:“傳令給李德誠,讓他加強戒備,防止敵軍出城突襲我軍!”
話音剛落,便見潭州城門突然打開,城中守軍在一黑甲中年將領的統帥下,衝殺出來。
“殺!”
“衝啊!”
……
攻城的吳軍顯然沒想到楚軍會突然衝殺出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好在這段時間守軍傷亡慘重,兵力嚴重不足,很多人身上都有傷,再加上他們一個個都極為疲倦,所以他們的突襲行動也就一開始取得了一些成功而已。
等到吳軍反應過來開始圍剿他們時,他們很快就落在下風,遭到吳軍的四麵圍攻。
然而,這支楚軍或許是知道即便撤迴城中也沒用,此時竟然沒有撤退,反而在那黑甲中年將領的帶領下繼續向吳軍發起進攻。
看著那一個個悍不畏死的楚軍士卒,劉信不由得感歎道:“好一員猛將,竟是如此驍勇,楚軍昔年能夠屢次擊敗我軍,的確是有能人啊!本將都有些舍不得殺了此人!”
“那人便是許德勳,當初在孫儒軍中不過一個小校而已,不想如今竟成大將了!”
“本將記得此人好讀書,當年還一心從文,聽說在楚王麾下也是以文官自居,不想如今上了戰場竟是如此驍勇!”
一旁,同樣出身於孫儒軍,並且當年還與許德勳有一點交情的柴再用感歎道。
這時,楊隆演開口道:“原來此人就是許德勳,聽說他在楚王麾下地位較高,既然如此,兩位將軍何不試著活捉此人?”
“對啊,若是能將此人生擒,想來王兄會更加高興的!”楊濛同樣開口道。
劉信頓時心動,當即命人前去傳令。
“不錯,至少為父覺得,兩國將來若是一居南方,一居北方,兩家對峙的話,除非其中一家出現重大變故,否則在短時間內應該隨著奈何不了對方。”張慎思捋了捋花白胡須,沉聲說著。
張延翰點了點頭,顯然對他父親的判斷便是認可。
在他們這些人看來,梁國基本上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可能性,接下來隻能一天天衰落下去,直到最後的滅亡。
而晉國如果能夠統一北方的話,其實力必然大幅上升。
晉國的軍隊本來就極為強大,又有騎兵之利,再加上奪取中原後的人口財富,到時候晉國的實力必然在吳國之上。
不過吳國也有自身的優勢,首先就是地利優勢。
北方人不熟悉南方的氣候,更不熟悉水戰,晉國想要南下與吳國爭鋒,顯然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而吳國想要北伐中原同樣極為艱難。
晉、吳的對峙顯然會持續很長時間。
再加上割據蜀中的蜀國同樣有很強的實力,所以將來的天下極有可能像當年三國時期一樣,吳國、蜀國、晉國三國對峙。
當然,張延翰要做選擇也會在晉國和吳國中選,不會貿然跑到蜀國去,畢竟蜀國不管是聲威,還是實力,比起另外兩國都差了不少。
他沉思片刻後,接著問道:“那麽父親覺得,吳國和晉國之中,哪一國對文士更加重視?”
“當然是吳國!”
對於這個問題,張慎思卻是沒有絲毫猶豫就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那晉王李存勖雖然以大唐宗室自居,還聲稱要複興大唐,不過這種話也就用來哄騙一下小孩子而已,又怎能當真?”
“說到底,李存勖不過是個沙陀蠻子而已,隻懂得馬上廝殺,又哪裏懂得治理天下?”
“所以若是比起對文士的重用,吳王楊渥必然要比晉王李存勖強!”
張延翰聞言眼神一亮,終於下定決心,不再猶豫。
他向自己父親鄭重行禮後,肅然道:“多謝父親為孩兒解惑,孩兒已經明白該去哪裏了!”
“嗯!”張慎思欣慰的笑了起來:“有了決定就好,接下來就要去身體力行!為父治家不嚴,當年又忙於征戰,所以疏忽了對你幾個兄弟的教導。”
“如今你那幾個兄弟的品行你也是知道的,一個個偷奸耍滑,遊手好閑,無惡不作,將來隻怕我張家就要葬送在他們手中。”
“所以將來能夠繼承我張家的,也隻有你一人了!”張慎思歎道。
他沒有詢問張延翰的最終決定,不過他卻已經知道了。
事實上,他原本也希望自家兒子能夠選擇吳國,畢竟相比於內部已經安定下來,又重視文治,加強集權,並且即將統一南方的吳國,晉國的前途卻有些難以確定。
若不是自己的確年紀大了,說不定他也要南投吳國去了。
他沉默片刻後,接著又道:“到了吳國之後,以你的才學要考中進士定然沒有什麽問題,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能不能考中前三甲。”
“若是不能考中前三甲,最終隻被授予八品甚至九品官,你也不要灰心,一定要奉公守法……”張慎思輕聲叮囑著。
“孩兒謹記父親教導!”張延翰肅然答道。
幾天後,張延翰安排好了一切,從洛陽啟程南下,前往金陵,希望能夠趕上今年各州舉行的院試。
……
扶風城中,一片蕭條之色。
相比於金陵、洛陽這樣的繁華大城,這裏本來就隻是一座小城池而已,自然顯得有些寒酸。
再加上岐王李茂貞向來重武力而輕文治,他麾下所任命的地方官員,從刺史到各地縣令,一概都是以武將擔任,所以在民治方麵自然做得極差。
此時,並不寬敞的街道上正是一片肅殺氣象,大隊的士兵排列著並不算整齊的隊列,在城中來迴巡視著。
過往的商人都遭到了嚴格的檢查,隻要稍微有所懷疑的地方,那些士兵就會毫不客氣的將人帶走。
接下來,這些商人將要麵臨的自然就是無窮無盡的拷打。
當然,若是能夠繳納一大筆贖金的話,倒也能很快被放出來。
造成城中如此緊張的,乃是因為最近岐王與蜀國再次鬧翻了。
王建以計謀將自己出嫁的女兒召迴成都,不再遣她迴來,這讓李茂貞感到像是受了極大羞辱一般,所以很快就出兵將蜀國的興元府包圍起來。
王建本來就有意與李茂貞開戰,如今見李茂貞主動動手了,自然是大喜過望。
三月初,王建命侍中王宗侃、太子少師王宗賀、山南節度使唐道襲為三招討使,以左金吾衛大將軍王宗紹為王宗侃的副將,率領步騎軍共十二萬,討伐李茂貞。
消息傳來,自然引得岐國震動,局勢驟然緊張起來。
當然,對於一心苦讀的常夢錫而言,這些消息的重要性還比不上晉王李存勖將要開設科舉的消息。
正所謂上有所行,下有所效。
李茂貞不貴文士,而獨貴武人,所以也使得整個岐國的風氣變得偏向於武,百姓多以騎馬馳射為貴,而輕於讀書習文。
但常夢錫卻是一個特例,他自小便喜歡讀書,工於文字,對於那些打打殺殺的事物卻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這讓他在岐國尚武的大環境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所以他雖然胸懷大誌,而且腹有才學,卻在岐國難以得到重用。
這次晉王李存勖下令開設科舉的消息傳來,卻是讓他看到了另一條出路:離開岐國,去他國試一試。
與張延翰相同的是,雖然聽到了晉國開設科舉的消息,不過他並沒有就此下定決心前往晉國參加科舉,而是在晉國與吳國之間感到猶豫。
當然,與張延翰不同的是,常夢錫並沒有什麽人可以給他建議,所以一切決定都需要他自己做出。
常夢錫並沒有猶豫太久,他望著窗外街道上來往的士卒,感慨著武夫當道的亂世,終於下定了決心。
“罷了,晉王雖然聽說很是英明,不過終究是沙陀蠻子,隻懂武力征伐,難明文治之重。雖然開了科舉,隻怕也難以重視。”
“所以我還是南下去吳國吧!”
……
除了張延翰和常夢錫外,在北方,因為李存勖突然下令開設科舉,卻是引得許多有識之士開始考慮將來的出路。
中原梁國已然難以走向衰落,繼續留在這裏顯然沒什麽前途。
而其他勢力雖然還有不少,但那些有識之士都明白,天下間真正值得投效的,不過是吳國和晉國兩家而已。
最終雖然有不少士子開始趕往晉陽,準備參加晉國的科舉;但同時也有不少人開始南下準備參加吳國的科舉。
這個意外的結果,卻是李存勖和張承業二人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的。
……
潭州城外,持續了半年多時間的攻城大戰終於到了最後的時刻。
在這半年中,吳軍繼續分兵兩路,其中一部分在劉信的統領下負責攻取潭州;另一路則在朱思勍統領下負責阻擊姚彥章、秦彥輝二人的援兵。
因為有水軍隔絕湘江,所以朱思勍的任務難度相對較低,他隻要率領一萬大軍駐守在江邊,防止楚軍突然渡河就行。
有了朱思勍的增援,劉信終於能夠集中兵力對潭州發起進攻。
不過僅僅依靠劉信手中不到的兩萬人,加上朱思勍部帶來的五千人,攻城的吳軍兵力也不過是兩萬人多一點而已,比起守軍來並不占優勢。
雖說劉信自信吳軍的戰力要勝過楚軍,不過考慮到楚軍守軍畢竟也有兩萬人,隻用兩萬多軍隊攻城還是有些吃力,所以在攻城數月都沒有取得進展後,最終劉信決定向後楊渥請求支援。
一月份,由柴再用率領的左鎮武軍兩萬人趕到潭州,與劉信一同展開攻。
從那時起,潭州攻城戰才開始變得順暢起來,守軍的局勢也一天天變得嚴峻。
如今在潭州城南的三座衛城已經全部落入吳軍手中,許德勳雖然竭力發起反擊,仕途奪迴這三座衛城,不過始終不能取得成功,反而是損失了不少兵力。
失去了三座衛城的保護後,潭州城徹底暴露在吳軍的攻擊之下,上百架蘇州炮開始對著城中發起猛烈的轟擊,使得守軍士氣為之大降。
到了此時,明眼人都已經能看出守軍已經堅持不住了。
“柴將軍,敵軍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必須得防備許德勳突圍啊!”望著前方不斷有攻城的士兵登上城牆,劉信神色輕鬆的對前來支援的柴再用說道。
“劉將軍放心就是,我軍的水軍已經封鎖了江麵,再加上朱將軍的左天武軍也駐守在江邊,許德勳就算想要突圍也難以得逞的!”
“所以本將覺得,或許許德勳接下來會退守內城,繼續堅守吧!”
柴再用的神色雖然看上去較為輕鬆,不過他的內心卻有些緊張,目光一瞬不離的緊緊盯著城牆處的戰事。
他原本隻是孫儒軍的一個降將,後來因為某些原因而被任命為光州刺史,一直都沒什麽名氣;之後又在沒有足夠功勞和資曆的情況下,被楊渥力排眾議,一路提拔,做到如今的都督之位。
所以柴再用在心中對楊渥極為感激的同時,也很想立下功勞來證明自己。
這一次作為擔任都督之後的第一領兵打仗,柴再用自然想要攻破潭州獲取功勞。
正當兩人各自想著自己的心思時,一旁觀戰的劉仁贍突然開口道:“兩位將軍,此時城池明顯已然不可守,就算許德勳退守內城也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遲早會被我軍攻破;所以若是由學生來守城的話,那麽學生定會出城一戰!”
“出城一戰?”柴再用二人楞了一下,接著若有所思。
他們可不敢小看眼前這個才十一歲的少年,這段時間隨著朱思勍那邊基本沒什麽戰事,劉仁贍四人自然是選擇了到潭州城下來觀看攻城之戰。
幾個月下來,幾人的見識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尤其是劉仁贍,他本來就是極為聰慧之人,又對軍事極為敏銳,所以進步極大,到此時已經能就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並且受到劉信等人的重視。
此時,聽了他突然提出的看法後,劉信二人沉吟片刻,接著下令道:“傳令給李德誠,讓他加強戒備,防止敵軍出城突襲我軍!”
話音剛落,便見潭州城門突然打開,城中守軍在一黑甲中年將領的統帥下,衝殺出來。
“殺!”
“衝啊!”
……
攻城的吳軍顯然沒想到楚軍會突然衝殺出來,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好在這段時間守軍傷亡慘重,兵力嚴重不足,很多人身上都有傷,再加上他們一個個都極為疲倦,所以他們的突襲行動也就一開始取得了一些成功而已。
等到吳軍反應過來開始圍剿他們時,他們很快就落在下風,遭到吳軍的四麵圍攻。
然而,這支楚軍或許是知道即便撤迴城中也沒用,此時竟然沒有撤退,反而在那黑甲中年將領的帶領下繼續向吳軍發起進攻。
看著那一個個悍不畏死的楚軍士卒,劉信不由得感歎道:“好一員猛將,竟是如此驍勇,楚軍昔年能夠屢次擊敗我軍,的確是有能人啊!本將都有些舍不得殺了此人!”
“那人便是許德勳,當初在孫儒軍中不過一個小校而已,不想如今竟成大將了!”
“本將記得此人好讀書,當年還一心從文,聽說在楚王麾下也是以文官自居,不想如今上了戰場竟是如此驍勇!”
一旁,同樣出身於孫儒軍,並且當年還與許德勳有一點交情的柴再用感歎道。
這時,楊隆演開口道:“原來此人就是許德勳,聽說他在楚王麾下地位較高,既然如此,兩位將軍何不試著活捉此人?”
“對啊,若是能將此人生擒,想來王兄會更加高興的!”楊濛同樣開口道。
劉信頓時心動,當即命人前去傳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