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以為,吳國各項政策,說到底也就三大條,第一條就是軍政分離。這一點牽扯太大,所以暫時不可實行。”


    “不過第二點,重視科舉,大力選拔文士,並且逐漸以文官來治理地方,這一點大王卻可以效仿一二。”


    “七哥的意思是開科舉嗎?”


    “不錯!我晉國如今武將不缺,甚至可以說是名將輩出,不過懂得治理地方的文官卻是極為缺乏。”


    “大王要想在將來實行軍政分離,那就少不得要有足夠的文官來治理地方。現在若是不做準備,等到將來可就遲了!”張承業肅然道。


    沒有比較就難以看出好壞。


    之前大家都是按照唐朝的製度來,所以地方勢力都很強,節度使、刺史們一個個橫行地方。


    又因為各國都是這麽做的,所以大家都習以為常,沒有想到要去改變;或者說即便想去改變,也不知道具體該怎麽做。


    而李克用本來就是胡人出生,隻重視武力,而輕於治理,再加上晉軍軍紀較差,又帶著胡人軍隊與生俱來的搶掠習氣,所以使得晉國的領地越來越衰敗。


    這些問題不是沒有人注意到,像李存勖在繼位之後就在逐漸加以改變。


    但這些改變都隻是浮於表麵,沒有深入進去。


    不過如今有吳國的例子在前麵,張承業自然就更加注意到晉國的缺陷,知道應該在哪些地方加以改變。


    當然,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他之前提出來的軍政分離,可惜牽扯太大,暫時不能實行。


    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打算先推行科舉選拔文官,為將來的軍政分離做準備。


    “此策自然可行,那吳國當初還沒建國之時,就敢僭越開設科舉;楊渥既然可以這麽做,孤自然也能!等這次迴到晉陽之後,孤便下令開科舉就是!”李存勖非常爽快的就答應下來。


    張承業心中一喜,他是真心希望晉國能夠更加強大,希望晉王能夠最終消滅朱溫,重振大唐。


    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可以為晉國付出一切,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大王,老臣的第二個建議就是效仿吳國,建立禁軍,專門負責征戰,並且隻聽從大王一人的命令,將兵權逐漸收攏起來!”


    “建立禁軍?這樣做會不會引起眾將不安?”李存勖有些猶豫。


    建立禁軍,這也是吳國的一大特色。


    雖說各國都有禁軍存在,比如梁國的神捷軍、龍驤軍,這些都是禁軍。


    不過這些軍隊在梁軍中隻是少數精銳,並不是梁軍的主力。


    在對外征戰中,真正擔當主力的軍隊還是那些被掌握在一個個節度使或者刺史手中的軍隊。


    而吳國卻是不同,對外征戰的主力就是禁軍,這是完全掌握在朝廷手中的軍隊;而那些地方刺史手中的廂軍不僅老弱不齊,更是戰力堪憂,一般隻擔任運送輜重和守城等次要任務。


    若是按照吳國的那套製度來,少不得就要大幅度削減眾將手中的兵權,這與之前的軍政分離又有何區別?


    不過是一個削弱將領的民政權利,一個削弱將領手中的軍權罷了。


    這種容易造成晉國眾將離心離德的政策,李存勖自然會感到猶豫。


    張承業笑著解釋道:“大王多慮了。當初淮南實行軍政分離時,這些政策可是同時實行的。”


    “當年淮南實行軍政分離時,那些地方刺史要麽轉為領兵將領,以後都作為武將負責征戰;要麽就繼續擔任刺史,不過不再負責征戰。”


    “與此同時,淮南又建立了禁軍的雛形,開始將軍中精銳抽調出來,專門負責征戰。”


    “那淮南當初同樣麵臨各方壓力,但他們堅持同時實行這麽多的改革,這才有了如今的局麵;難道說大王僅僅實行其中一部分,還要擔心動亂嗎?”


    是的,當初淮南的確是同時實行建立禁軍和軍政分離的政策,所有刺史都必須做出選擇。


    而一旦選擇做出,日後想要改變就很難了。


    這麽大的變動,也全靠當時楊行密威望足夠高,再加上那些老將中有不少都是那種沒多少野心的人,在這些人的支持下,淮南的變革才得以順利完成。


    如今的晉國想要同時實行軍政分離和開設禁軍,這其中的風險之大自然是李存勖也不願麵對的。


    不過如果隻實行其中一部分的話,牽扯到的利益就小多了,李存勖還是不擔心的。


    所以沉吟片刻後,他鄭重答道:“建立專司征戰的禁軍自然無妨。不過七哥覺得,這禁軍的規模應該多大才合適?此外,將領人選又該如何選擇?”


    整個晉國的國力隻有這麽多,所以能夠維持的軍隊數量也是確定的。


    若是新建立的禁軍規模太大,那就意味著需要從各部將領那裏抽調太多軍隊,顯然得罪人太多,容易引起眾將的不滿。


    不過若是規模太小,那又沒多少意義,所以這個度需要好好把握。


    隻聽張承業肅然道:“大王,這禁軍的規模,老臣覺得一開始不必太多,但一定要選擇精銳將士,並且保證他們的忠心。等到日後再逐漸擴大規模。”


    “所以老臣覺得,禁軍一開始隻選拔三萬最合適!不過關鍵的是其中要保證有至少一萬是騎兵!”


    “七哥的意思是先將騎兵收歸到孤的手中?”


    “不錯!我晉軍精銳,主要就在騎兵中,若是控製了騎兵,那麽大王對軍隊的掌控就不用擔心了!”張承業解釋道。


    “那麽領兵將領呢?”李存勖的興致也逐漸提高,說話的聲音也變得有些興奮起來。


    他既然將楊渥當成自己的對手,自然就仔細比較過兩國的製度差異,明白吳國的一些政策的優越性。


    如今雖然不能在晉國完全效仿吳國的政策,不過可以先實行一部分,將來再慢慢改變。


    若是最終晉國真能做到像吳國這樣權利高度集中,到時候晉國的實力定然能更上一層樓,並且不用再像過去那樣時刻擔心麾下將領勢大難製。


    “將領的人選,老臣以為最好從那些低沉將領中選拔。”


    張承業沒有過多解釋,不過李存勖卻明白他的意思。


    當年李克用可是收了太多的義子,所謂十三太保中除了李存勖自己外,其他的都是義子。


    這些義子雖然並不是真的兒子,不過他們在名義上同樣有繼承晉王之位的權利,比如曆史上後來的李嗣源就成功登位了。


    所以用這些義子來擔任禁軍將領顯然是不可取的。


    至於其他像周德威這種老將,明顯威望太高,若是用他們來擔任禁軍將領,那這禁軍是屬於李存勖的還是屬於這些老將的,這真是說不清楚的事情。


    最好的辦法還是啟用那些沒什麽威望的年輕將領,至少可以保證他們隻會向李存勖一個人效忠。


    ……


    談論了許久之後,李存勖最終下定決心,這才返迴晉陽之後就要開始準備開設科舉和擴大禁軍。


    這兩點或許還不能做到像吳國那樣高度集權,但至少比以前的晉國能有所提高。


    等到將來再效仿吳國進行改革,晉國的國力必然會有極大的提高。


    ……


    當李存勖二人正在商議著效仿吳國進行改革時,嶺南的廣州城中,彭城王劉隱也到了最後迴光返照的時刻。


    自從去年病重以後,劉隱雖然多番求醫,但始終沒有好轉。


    這期間吳王楊渥還曾經派使者前來探病,並且帶來了一位宮中禦醫。


    不過不知道是這位禦醫的醫術不夠的原因,還是因為根本就不想醫治好劉隱的病情,總之在禦醫看過病後,劉隱的病情沒有絲毫好轉,反而在一天天的加重。


    到了如今,劉隱已經深知自己距離大限不遠了,唯一讓他感到放心的是,這段時間他的弟弟劉龑代替他執掌嶺南軍政,將嶺南打理得井井有條,沒有出現絲毫紕漏。


    所以劉隱可以放心的將嶺南基業交給自己的弟弟,而不必擔心死後嶺南出現內亂。


    可惜如今的嶺南最大的危局不是來自內部,而是那個正在橫掃南方,對各大勢力虎視眈眈的吳國。


    雖說名義上劉隱已經臣服於吳國,並且被吳王楊渥加封為彭城王,並且兼任嶺南節度使,不過兩家之間的關係明眼人都能看出來。


    如今的吳國可以說是明目張膽的在吞並南方各大勢力,曾經割據一方的錢鏐、鍾傳、王審知、危全諷等等,一個個都已經煙消雲散;割據湖南的楚王馬殷如今也在吳軍的進攻下隻能苦苦支撐。


    而虔州和嶺南現在雖然還能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不過誰都清楚,這不過是吳國暫時顧不上他們而已。


    等到將來吳國騰出手來,楊渥自然不會放過他們。


    可惜的是,即便知道吳國的野心又能如何?


    雙方的實力差距實在太大了,即便嶺南和如今依舊保持獨.立的楚國以及虔州聯手起來,但三家的實力加起來依舊不是吳國的對手。


    貿然與吳國為敵,那隻會徹底得罪吳國,到時候若是吳國清算起來可就不妙了。


    所以如今的劉隱等人也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吳國大舉進攻湖南而不敢有什麽異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國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四國軍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四國軍棋並收藏南國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