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淮南將領,基本都是真正的高層將領,再加上嚴可求和郭崇韜這兩個對軍務比較熟悉的人,他們在聽了楊渥的詢問後,當即思考起來。
李神福畢竟實戰經驗豐富,又是足智多謀之人,所以他是第一個想明白楊渥的計謀之人;在他之後,嚴可求和郭崇韜這兩人智謀出眾,所以也隨之想到了;接著周本和朱瑾兩人也想到了,最後剩下的秦裴、李簡等人卻還是一頭霧水。
楊渥命李神福等人不要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是讓他們用筆寫下來,然後一起揭開。
楊渥當然也把自己的想法寫了下來,等到眾人都寫好後,楊渥讓眾人一同打開自己寫的內容查看。
這一看,眾人便笑了起來,這幾人寫的都是一個意思,倒是沒人猜錯楊渥的計謀。
楊渥的策略其實很簡單,雖然淮南的攻城手段很多,但攻城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洪州的駐軍有四萬多人,這麽多兵力若是全力防守,淮南軍想要在短期內攻破洪州隻怕有難度。
所以若是能不攻城,那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而根據目前得到的情報,劉楚這人極為驍勇,卻是失之沉穩;而且從此人的過往所為來看,他更喜歡進攻,而不是防守。
若是淮南軍一到洪州就占據最有利的地形的話,劉楚就不得不選擇全力守城;但如果淮南軍放棄那個最適合安營紮寨的地點,劉楚必然以為這是淮南軍的重大失誤,從而選擇率領大軍出城占領那個地點,以進攻的手段來擊敗淮南軍。
而這個地點雖然適合安營紮寨,但相比於洪州城池,在防守上顯然又有所不如。
淮南軍隻要把握住機會,完全可以在野外一舉擊敗劉楚。
等到劉楚率領的主力被擊敗了,接下來不管是勸鍾匡時投降還是直接攻城,淮南都占有主動權。
這個計謀說起來簡單,卻是針對了洪州如今的實際局勢,以及劉楚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做出來的,若是換了一種場景隻怕就要失效了。
不管如何,李神福等人都能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就想明白自己的計謀,這一點楊渥還是很欣慰的。
這些淮南的將領都是身經百戰之人,不僅驍勇敢戰,而且經驗豐富,這是淮南能夠屢戰屢勝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其他南方勢力的軍隊除了士兵戰鬥力低下外,將領能力不足乃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比如虔州刺史盧光稠,他麾下的譚全播就是一個不錯的人才,虔州士兵也算不錯,可惜其他虔州將領太過無能,使得虔州的地盤始終無法擴大,隻能困守如今的兩州之地。
確定了用兵方略後,第二天,秦裴統領大軍從廣陵出征。
這一次,與遠征濟州島的領兵將領差不多,除了秦裴等少數幾個老將外,多數將領都是從各軍中抽調出來的年輕將領,這也是為了給更多的年輕將領以磨練和立功的機會。
至於說因為用了較多的年輕將領而導致攻打洪州的行動失敗的可能,楊渥卻是一點都不擔心,要是同等兵力下淮南軍還被江西軍隊擊敗了,那就說明淮南軍隊的問題有些大了。
更何況,這些年輕將領即便再怎麽缺少實戰經驗,但相比於江西軍隊卻是要好很多的,至少這幾年南征北戰,上戰場的機會可不少;而洪州軍隊除了幾年前攻打歙州的那一次外,這些年就很少與其他藩鎮打仗過。
在這種情況下,楊渥自然選擇了將此戰作為給年輕將領刷經驗的機會。
不過楊渥的得意沒有持續多久,因為不久之後就有消息傳來,他派去福州的使者被王審知殺了!
“王審知這是吃了熊心豹子嗎?連孤派過去的使者他都敢殺,還有什麽是他不敢做的?”楊渥怒不可遏,在書房中大聲怒吼著。
“大王,聽說是咱們派去的這個使者張知遠在福州太過傲慢無禮,那王審知忍無可忍才將其殺了,這麽看的話倒也不完全是想與我淮南交惡啊!”一旁,高勖連忙提醒道。
張知遠到底在福州做了什麽事情才使得王審知不顧淮南的憤怒將其殺死,這一點楊渥等人都不知道,不過有一些流傳出來的消息卻表明,這個張知遠乃是自己找死。
從道理上來看,王審知之前對淮南的態度應該是比較親近的,至少王審知並沒有與淮南交惡的打算。
刁彥能從江西打探到的消息也同樣證實了這一點,王審知並沒有加入馬殷組建的那個反對淮南的聯盟,而是直接拒絕了馬殷的使者。
從這些跡象來看,流言中張知遠是因為太過倨傲無禮才被王審知所殺,這一點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所以高勖的態度明顯是不主張因為這件事就與福建交惡,既然之前那個使者沒有好好履行他應有的職責,那麽就換一個合適的使者,向王審知表明之前張知遠所為隻是他自己的私下所為,與淮南無關,更不應該因為此人而壞了淮南與福建的交情。
想必王審知見到淮南的舉動後自然會明白何種選擇對對他最為有利。
殷文圭更是表示,當初選擇張知遠出使乃是他一力推薦的,如今張知遠鬧出這麽大的事情來,他也應該負起主要責任。
所以他主動提出願意充當使者,再次出使福州,以彌補自己的過錯。
聽了兩人的話,楊渥有些哭笑不得。
張知遠固然有錯在先,但他畢竟是淮南派去的使者,被王審知給殺了後,難道淮南不僅不報複迴去,反而派人去跟王審知說,“那個張知遠肆意妄為,你們把他殺了這一點做得很好”嗎?
“看來這些讀儒家經典讀多了的人,腦子還是不可避免的被儒家的那一套給洗禮了。這高勖和殷文圭還是比較重視實務的人,他們尚且都是這麽一種想法,由此可見,那些滿腦子都是仁義道德的讀書人的思想該有多迂腐!”楊渥暗自感歎。
“事情的關鍵不在於張知遠有沒有該殺的理由,而在於他是我淮南的使者,代表著大王和我淮南的臉麵!”周本卻是不幹了,直接反駁道:“那張知遠即便該殺,那也應該由我淮南來殺!他王審知直接將我方使者殺了,這就是與我淮南決裂,如今不想著如何給王審知一個教訓,卻再次派人去出使,如此迂腐之舉,豈是我淮南所為?”
“不錯,我淮南的使者即便有錯也應該由我淮南來處罰,還輪不到他王審知來指手畫腳,更輪不到他來殺人!王審知的舉動,必須受到報複!”李神福同樣滿臉不樂意。
其他將領的意思和周本二人差不多,都是主張不能因為張知遠有錯在先就放過王審知斬殺使者的過錯。
看著這些將領的表現,楊渥反而極為欣慰,這才是一個強大勢力應有的氣魄;像高勖說的那樣,雙方都有錯的時候首先就檢討自己的錯誤,這如果是個人的話,倒是一種好品質;不過用在一國對外交流上就完全要不得了。
事實上,楊渥一直就覺得儒家那一套用來作為個人道德休養的教育還是不錯的,但用來治國卻是不怎麽靠譜。
這也是為什麽他在確定淮南科舉題目時,既保留了一部分儒家學說,同時又增大其他知識的考核的原因。
“可是大王,王審知明顯是不願與我淮南交惡的,若是大王再派個使者前去,就很有可能避免兩家的戰爭啊!”雖然見眾將一致反對,楊渥也是一臉不以為然的神色,但高勖依舊堅持著自己的主張。
能夠減少紛爭,以和平的手段解決問題,這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楊渥冷笑道:“再派個使者去?怎麽,你能保證再派去的使者就能勸動王審知納土歸降嗎?不然的話兩家交戰就不可避免!再說了,如果此事發生後孤再派使者前去,隻怕不僅不能交好王審知,反而會讓他覺得我淮南好欺負!到時候他非但不會與我淮南交好,反而會進一步生出不該有的野心!”
“這……”高勖無言以對。
“王審知殺我淮南使者,即便是張知遠有錯在先,難道他就不知道將張知遠驅逐迴來,再派人來解釋其中原委嗎?所以此事不必再議,王審知既然不知好歹,那我淮南也沒必要強行貼上去!”楊渥最後說道。
不過雖然確定了對王審知的總體態度,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徹底奪取江西之前,淮南還真沒有多少手段去報複福州。
雖說從處州或者溫州出動大軍能夠打擊得到王審知的領地,不過那一條路線路途較為遙遠,在如今淮南正集中兵力對付江西的時候,顯然不是分兵攻打福州的好時機。
“暫時讓王審知得意一會兒,等孤收拾了江西之後,再一並將福建給收拾了!”商議了一陣後,楊渥決定暫時忍了這口氣,等以後再來報複。
見楊渥已經做出了決定,高勖也隻能搖頭歎息,卻是不好再說什麽。
李神福畢竟實戰經驗豐富,又是足智多謀之人,所以他是第一個想明白楊渥的計謀之人;在他之後,嚴可求和郭崇韜這兩人智謀出眾,所以也隨之想到了;接著周本和朱瑾兩人也想到了,最後剩下的秦裴、李簡等人卻還是一頭霧水。
楊渥命李神福等人不要將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而是讓他們用筆寫下來,然後一起揭開。
楊渥當然也把自己的想法寫了下來,等到眾人都寫好後,楊渥讓眾人一同打開自己寫的內容查看。
這一看,眾人便笑了起來,這幾人寫的都是一個意思,倒是沒人猜錯楊渥的計謀。
楊渥的策略其實很簡單,雖然淮南的攻城手段很多,但攻城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洪州的駐軍有四萬多人,這麽多兵力若是全力防守,淮南軍想要在短期內攻破洪州隻怕有難度。
所以若是能不攻城,那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而根據目前得到的情報,劉楚這人極為驍勇,卻是失之沉穩;而且從此人的過往所為來看,他更喜歡進攻,而不是防守。
若是淮南軍一到洪州就占據最有利的地形的話,劉楚就不得不選擇全力守城;但如果淮南軍放棄那個最適合安營紮寨的地點,劉楚必然以為這是淮南軍的重大失誤,從而選擇率領大軍出城占領那個地點,以進攻的手段來擊敗淮南軍。
而這個地點雖然適合安營紮寨,但相比於洪州城池,在防守上顯然又有所不如。
淮南軍隻要把握住機會,完全可以在野外一舉擊敗劉楚。
等到劉楚率領的主力被擊敗了,接下來不管是勸鍾匡時投降還是直接攻城,淮南都占有主動權。
這個計謀說起來簡單,卻是針對了洪州如今的實際局勢,以及劉楚這個人的性格特點做出來的,若是換了一種場景隻怕就要失效了。
不管如何,李神福等人都能在這麽短的時間之內就想明白自己的計謀,這一點楊渥還是很欣慰的。
這些淮南的將領都是身經百戰之人,不僅驍勇敢戰,而且經驗豐富,這是淮南能夠屢戰屢勝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其他南方勢力的軍隊除了士兵戰鬥力低下外,將領能力不足乃是一個更重要的問題。
比如虔州刺史盧光稠,他麾下的譚全播就是一個不錯的人才,虔州士兵也算不錯,可惜其他虔州將領太過無能,使得虔州的地盤始終無法擴大,隻能困守如今的兩州之地。
確定了用兵方略後,第二天,秦裴統領大軍從廣陵出征。
這一次,與遠征濟州島的領兵將領差不多,除了秦裴等少數幾個老將外,多數將領都是從各軍中抽調出來的年輕將領,這也是為了給更多的年輕將領以磨練和立功的機會。
至於說因為用了較多的年輕將領而導致攻打洪州的行動失敗的可能,楊渥卻是一點都不擔心,要是同等兵力下淮南軍還被江西軍隊擊敗了,那就說明淮南軍隊的問題有些大了。
更何況,這些年輕將領即便再怎麽缺少實戰經驗,但相比於江西軍隊卻是要好很多的,至少這幾年南征北戰,上戰場的機會可不少;而洪州軍隊除了幾年前攻打歙州的那一次外,這些年就很少與其他藩鎮打仗過。
在這種情況下,楊渥自然選擇了將此戰作為給年輕將領刷經驗的機會。
不過楊渥的得意沒有持續多久,因為不久之後就有消息傳來,他派去福州的使者被王審知殺了!
“王審知這是吃了熊心豹子嗎?連孤派過去的使者他都敢殺,還有什麽是他不敢做的?”楊渥怒不可遏,在書房中大聲怒吼著。
“大王,聽說是咱們派去的這個使者張知遠在福州太過傲慢無禮,那王審知忍無可忍才將其殺了,這麽看的話倒也不完全是想與我淮南交惡啊!”一旁,高勖連忙提醒道。
張知遠到底在福州做了什麽事情才使得王審知不顧淮南的憤怒將其殺死,這一點楊渥等人都不知道,不過有一些流傳出來的消息卻表明,這個張知遠乃是自己找死。
從道理上來看,王審知之前對淮南的態度應該是比較親近的,至少王審知並沒有與淮南交惡的打算。
刁彥能從江西打探到的消息也同樣證實了這一點,王審知並沒有加入馬殷組建的那個反對淮南的聯盟,而是直接拒絕了馬殷的使者。
從這些跡象來看,流言中張知遠是因為太過倨傲無禮才被王審知所殺,這一點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所以高勖的態度明顯是不主張因為這件事就與福建交惡,既然之前那個使者沒有好好履行他應有的職責,那麽就換一個合適的使者,向王審知表明之前張知遠所為隻是他自己的私下所為,與淮南無關,更不應該因為此人而壞了淮南與福建的交情。
想必王審知見到淮南的舉動後自然會明白何種選擇對對他最為有利。
殷文圭更是表示,當初選擇張知遠出使乃是他一力推薦的,如今張知遠鬧出這麽大的事情來,他也應該負起主要責任。
所以他主動提出願意充當使者,再次出使福州,以彌補自己的過錯。
聽了兩人的話,楊渥有些哭笑不得。
張知遠固然有錯在先,但他畢竟是淮南派去的使者,被王審知給殺了後,難道淮南不僅不報複迴去,反而派人去跟王審知說,“那個張知遠肆意妄為,你們把他殺了這一點做得很好”嗎?
“看來這些讀儒家經典讀多了的人,腦子還是不可避免的被儒家的那一套給洗禮了。這高勖和殷文圭還是比較重視實務的人,他們尚且都是這麽一種想法,由此可見,那些滿腦子都是仁義道德的讀書人的思想該有多迂腐!”楊渥暗自感歎。
“事情的關鍵不在於張知遠有沒有該殺的理由,而在於他是我淮南的使者,代表著大王和我淮南的臉麵!”周本卻是不幹了,直接反駁道:“那張知遠即便該殺,那也應該由我淮南來殺!他王審知直接將我方使者殺了,這就是與我淮南決裂,如今不想著如何給王審知一個教訓,卻再次派人去出使,如此迂腐之舉,豈是我淮南所為?”
“不錯,我淮南的使者即便有錯也應該由我淮南來處罰,還輪不到他王審知來指手畫腳,更輪不到他來殺人!王審知的舉動,必須受到報複!”李神福同樣滿臉不樂意。
其他將領的意思和周本二人差不多,都是主張不能因為張知遠有錯在先就放過王審知斬殺使者的過錯。
看著這些將領的表現,楊渥反而極為欣慰,這才是一個強大勢力應有的氣魄;像高勖說的那樣,雙方都有錯的時候首先就檢討自己的錯誤,這如果是個人的話,倒是一種好品質;不過用在一國對外交流上就完全要不得了。
事實上,楊渥一直就覺得儒家那一套用來作為個人道德休養的教育還是不錯的,但用來治國卻是不怎麽靠譜。
這也是為什麽他在確定淮南科舉題目時,既保留了一部分儒家學說,同時又增大其他知識的考核的原因。
“可是大王,王審知明顯是不願與我淮南交惡的,若是大王再派個使者前去,就很有可能避免兩家的戰爭啊!”雖然見眾將一致反對,楊渥也是一臉不以為然的神色,但高勖依舊堅持著自己的主張。
能夠減少紛爭,以和平的手段解決問題,這自然是最好的選擇。
楊渥冷笑道:“再派個使者去?怎麽,你能保證再派去的使者就能勸動王審知納土歸降嗎?不然的話兩家交戰就不可避免!再說了,如果此事發生後孤再派使者前去,隻怕不僅不能交好王審知,反而會讓他覺得我淮南好欺負!到時候他非但不會與我淮南交好,反而會進一步生出不該有的野心!”
“這……”高勖無言以對。
“王審知殺我淮南使者,即便是張知遠有錯在先,難道他就不知道將張知遠驅逐迴來,再派人來解釋其中原委嗎?所以此事不必再議,王審知既然不知好歹,那我淮南也沒必要強行貼上去!”楊渥最後說道。
不過雖然確定了對王審知的總體態度,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徹底奪取江西之前,淮南還真沒有多少手段去報複福州。
雖說從處州或者溫州出動大軍能夠打擊得到王審知的領地,不過那一條路線路途較為遙遠,在如今淮南正集中兵力對付江西的時候,顯然不是分兵攻打福州的好時機。
“暫時讓王審知得意一會兒,等孤收拾了江西之後,再一並將福建給收拾了!”商議了一陣後,楊渥決定暫時忍了這口氣,等以後再來報複。
見楊渥已經做出了決定,高勖也隻能搖頭歎息,卻是不好再說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