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下。
自從幾天前淮南軍成功的沿著城牆修建了一道圍牆,將杭州守軍徹底包圍起來後,便開始逐漸掌握了主動權,士兵們從圍牆後麵不斷用弓弩射出箭矢,用蘇州炮發射出巨石,以壓製城中守軍並且掩護大軍攻城。
不過,這道圍牆的背後卻是近萬民夫和以及數千士兵的損失,如此慘重的損失,可謂是楊渥指揮大軍作戰以來最為慘重的一次,再加上如今正是七月最為炎熱的時候,士兵們和民夫在烈日下攻城和修建圍牆,一個個叫苦不迭。那些征召來的民夫更是哀嚎遍野,如喪考妣;甚至連軍隊中都出現了許多反戰的情緒。
但楊渥還是不為所動,堅持繼續攻城;畢竟若是能在朱全忠南下之前就拿下杭州那自然是最好的事情;那樣的話,至少不用冒著北方防線可能失守的風險。
隻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攻破杭州的難度還是很大的,除非淮南軍真的不顧傷亡進行猛攻。
城中的曹圭不愧是防守名將,這段時間他非常完美的向楊渥展示了在防守之中的各種技巧。
那行雲流水一般的防守,讓占據了絕對兵力優勢的淮南軍每次攻城之時都必須花費巨大的代價才能登上城牆。
然而登上城牆也並不意味著破城就在眼前,相反,每到這個時候楊渥就不得不佩服曹圭對兵力的合理調度。
因為淮南軍掌握有兵力優勢,加上在城外修築起了圍牆、塔樓等設施來壓製守軍,所以曹圭沒有選擇在城牆上與淮南軍硬拚,而是采用更加靈活的戰術。
他在城牆後麵挖掘了許多可以防止巨石轟擊的藏兵洞,在裏麵配置了較多的預備隊,每當城牆上的守軍開始疲憊之時,就及時將其替換下去,以保持守軍士兵的體力和士氣。
而當淮南軍付出巨大代價衝上城牆時,這些預備隊更是擔當了及時擊退敵軍的任務。他們在曹圭的指揮下總是能在最恰當的時機投入戰鬥,將登上城牆的淮南軍趕下去。
甚至有時候在淮南軍大規模衝上城牆的危急情況,曹圭還會使用蘇州炮和猛火油對城牆上的敵我雙方進行無差別轟擊,以阻斷淮南軍破城的可能,給攻城的淮南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所以到了七月中旬的時候,即便是楊渥也不由感到沮喪,覺得要想用強攻的辦法來破城,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淮南軍完全難以承受。
這天,隨著鳴金聲響,再一次攻城失敗的淮南軍如同潮水一般退了下來。
這一天的攻城戰是楊渥在最近發動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攻城戰,不僅是城北楊渥這邊,李神福那邊也在這一天發起了最激烈的一次攻擊,一次就投入了六萬大軍。
他們因為之前就嚐試過挖掘地道到城牆下的辦法,不過就像楊渥在戰前預料的那樣,淮南軍這邊剛開始挖掘地道,守軍那邊便通過“地聽”判斷清楚了地道挖掘的方向,從而提前修築翁城,並且同時在城內向城外方向挖掘,用灌水的辦法破壞了淮南軍的地道。
所以這一次楊渥沒有繼續選擇挖掘地道,而是直接挖牆腳,試圖以速度來換取突破的可能。
為了盡可能的取得成功,楊渥下令從多處位置同時開始挖掘,對多處同時進行爆破。
麵對這種大規模的進攻,兵力相對不足的杭州守軍的確出現了一些防守漏洞,甚至在炸出的五處缺口處有兩處都被淮南軍突破了。
不過在關鍵時刻,司馬福、鮑君福、錢傳瑛等將領誓死奮戰,竟然將突入城中的淮南軍又趕了出來,隨即雙方將士圍繞在缺口處的狹窄地帶進行血戰。
淮南一方的兵力優勢完全不能發揮出來,便是後方進行掩護的蘇州炮為了避免誤傷也隻能停下;結果,到天色將暗之時,守軍已經修建起了幾道圍牆,將炸出來的缺口重新封起來了。
自此,淮南的這次大規模攻城在付出了巨大傷亡後再次以失敗告終。
城外一處高崗之上,楊渥勒馬靜立,俯瞰著不遠處那座曾經一度顯得搖搖欲墜的杭州城,不由輕聲歎息。
之前在最危急的時刻,這座城池就像是在驚濤駭浪中地一葉孤舟,似乎隨時都可能遭到覆頂之災,連楊渥都看到了破城的希望,但最終守軍卻頂住了淮南軍的進攻。
這座城池,如今已經成了一台不知疲倦的絞肉機,不斷地收割著人命。
從開戰至今,淮南一方已經陣亡了一萬三千多士兵,傷者更是多達三萬多;這還隻是軍隊的損失,民夫的損失也同樣不小,甚至比士兵的損失更大。到了這種情況,即便是秦裴等軍中將領也有些看不下去了,都提出了要暫時休整一番。
還要要繼續強攻嗎?楊渥在心中搖了搖頭。
一年前,朱全忠十餘萬大軍攻打鳳翔,最終卻奈何不得李茂貞,隻能逼迫他交出天子便撤軍了。
曆史上後周世宗柴榮禦駕親征,攻打壽州城,征發了宋州、陳州、徐州、宿州、許州、蔡州等地的民夫數十萬人,日夜不停的發起猛攻,但始終奈何不得壽州城。最終還是等到一年多後,壽州守將劉仁瞻病重,他的部將主動投降,這才拿下了壽州這座堅城。
安史之亂中,睢陽守將張巡,憑借數千守軍就在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的情況下,麵對最多時達二十餘萬的叛軍,堅守孤城十個月之久才最終失陷。
此外還有戰國時的晉陽之戰,邯鄲之戰,南北朝時的虎牢關之戰,宋朝時的釣魚城之戰,襄陽之戰,等等,這一個個戰例都告訴楊渥,攻城戰乃是最為耗時,也是最為慘烈的。
或許如今淮南軍有了火藥可以炸城,有了蘇州炮可已轟擊城牆,但這段時間的攻城戰依舊在提醒著他,在麵對堅固的城池和防守決心堅定的守軍時,強攻依舊不是最好的選擇。
“先休整幾天吧!”楊渥無奈的想著,或許是時候休整一段時間讓大軍恢複一下士氣了。
這時,去東麵傳令的信使返迴來,給楊渥帶來了李神福那邊的情況。
“殿下,東麵大軍攻城損失同樣很慘重,在殿下下令撤軍後不久,李神福將軍也下令撤軍了。不過……”信使一臉焦急的報告。
“不過什麽?”楊渥沉聲問道,今天的攻城戰本來就是協同指揮,所以這邊停止攻城後,東麵也停下來很正常。
“不過李神福將軍在下令撤軍前突然暈倒了!”“什麽?!”楊渥大驚失色。
要說楊渥這段時間除了憂心於攻城不順外,最為擔心的就是楊行密、李神福和台濛三人的情況。
他記得楊行密就是在明年的十一月病逝的,而在前些日子從廣陵傳來的楊行密病了的消息自然讓他緊張不已。好在醫者診斷的結果表明楊行密的病情隻要修養得好,很快就能痊愈。
而台濛和李神福兩人卻讓讓楊渥更加緊張,他們在曆史上都是在下個月病逝的。
其中台濛是在宣州擔任刺史的任上得的病,不久便病逝;而李神福則是在鄂州軍前病倒的,迴到廣陵後便病逝。
如今雖然有楊渥的穿越,使得兩人都不在原來的環境下了,使得楊渥也不知道這兩人是不是還會如曆史上那樣病逝。
如今台濛遠在海州他沒法管到,但李神福卻就在他的軍中。隨著八月的一天天臨近,楊渥也一天天擔心起李神福的身體起來,曾多次派隨軍的醫者前去給他檢查身體,而檢查的結果都表明李神福身體很健康,這讓楊渥還以為曆史已經發生了改變,沒想到,這突然而來的消息卻讓他大驚失色。
“可惜,讓範遇去尋找名醫卻到現在都沒什麽結果。”他在心中暗自想著。
為了提前預防,在去年的時候楊渥就讓範遇派人四處搜尋名醫,不過如今乃是五代亂世,要想找到真正的名醫是很難的事情,即便是有,也多半被其他藩鎮供養起來了,所以直到現在什麽成果都沒有。
“告訴我,李將軍現在到底如何了?”楊渥搶上前,一把抓住信使急切問道。
“小的也不是很清楚,總之王茂章將軍請殿下趕緊過去。”信使有些恐慌的說道。
楊渥點了點頭,勉強鎮定心神,對一旁同樣焦慮不已的秦裴道:“本將先過去看看,這邊的局勢先交給你了,大軍撤下來後先休整一番吧!”
不等秦裴迴答,楊渥便調轉馬頭在侍衛護衛下向東疾馳而去。
“如今李神福已經不是像曆史上那樣留在鄂州了,而且當初田覠之亂時還成功避免了李承鼎被田覠俘虜,以至於他不得不親自下令將自己兒子射殺的悲劇,如果這樣都還不能避免他的病逝,那麽接下來台濛是不是也會像曆史上那樣在下個月突然病逝呢?還有父親楊行密,他是不是還會像曆史上那樣在明年就病逝呢?”想到這,楊渥心情不免感到沉重。
自從幾天前淮南軍成功的沿著城牆修建了一道圍牆,將杭州守軍徹底包圍起來後,便開始逐漸掌握了主動權,士兵們從圍牆後麵不斷用弓弩射出箭矢,用蘇州炮發射出巨石,以壓製城中守軍並且掩護大軍攻城。
不過,這道圍牆的背後卻是近萬民夫和以及數千士兵的損失,如此慘重的損失,可謂是楊渥指揮大軍作戰以來最為慘重的一次,再加上如今正是七月最為炎熱的時候,士兵們和民夫在烈日下攻城和修建圍牆,一個個叫苦不迭。那些征召來的民夫更是哀嚎遍野,如喪考妣;甚至連軍隊中都出現了許多反戰的情緒。
但楊渥還是不為所動,堅持繼續攻城;畢竟若是能在朱全忠南下之前就拿下杭州那自然是最好的事情;那樣的話,至少不用冒著北方防線可能失守的風險。
隻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攻破杭州的難度還是很大的,除非淮南軍真的不顧傷亡進行猛攻。
城中的曹圭不愧是防守名將,這段時間他非常完美的向楊渥展示了在防守之中的各種技巧。
那行雲流水一般的防守,讓占據了絕對兵力優勢的淮南軍每次攻城之時都必須花費巨大的代價才能登上城牆。
然而登上城牆也並不意味著破城就在眼前,相反,每到這個時候楊渥就不得不佩服曹圭對兵力的合理調度。
因為淮南軍掌握有兵力優勢,加上在城外修築起了圍牆、塔樓等設施來壓製守軍,所以曹圭沒有選擇在城牆上與淮南軍硬拚,而是采用更加靈活的戰術。
他在城牆後麵挖掘了許多可以防止巨石轟擊的藏兵洞,在裏麵配置了較多的預備隊,每當城牆上的守軍開始疲憊之時,就及時將其替換下去,以保持守軍士兵的體力和士氣。
而當淮南軍付出巨大代價衝上城牆時,這些預備隊更是擔當了及時擊退敵軍的任務。他們在曹圭的指揮下總是能在最恰當的時機投入戰鬥,將登上城牆的淮南軍趕下去。
甚至有時候在淮南軍大規模衝上城牆的危急情況,曹圭還會使用蘇州炮和猛火油對城牆上的敵我雙方進行無差別轟擊,以阻斷淮南軍破城的可能,給攻城的淮南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所以到了七月中旬的時候,即便是楊渥也不由感到沮喪,覺得要想用強攻的辦法來破城,需要付出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大到淮南軍完全難以承受。
這天,隨著鳴金聲響,再一次攻城失敗的淮南軍如同潮水一般退了下來。
這一天的攻城戰是楊渥在最近發動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攻城戰,不僅是城北楊渥這邊,李神福那邊也在這一天發起了最激烈的一次攻擊,一次就投入了六萬大軍。
他們因為之前就嚐試過挖掘地道到城牆下的辦法,不過就像楊渥在戰前預料的那樣,淮南軍這邊剛開始挖掘地道,守軍那邊便通過“地聽”判斷清楚了地道挖掘的方向,從而提前修築翁城,並且同時在城內向城外方向挖掘,用灌水的辦法破壞了淮南軍的地道。
所以這一次楊渥沒有繼續選擇挖掘地道,而是直接挖牆腳,試圖以速度來換取突破的可能。
為了盡可能的取得成功,楊渥下令從多處位置同時開始挖掘,對多處同時進行爆破。
麵對這種大規模的進攻,兵力相對不足的杭州守軍的確出現了一些防守漏洞,甚至在炸出的五處缺口處有兩處都被淮南軍突破了。
不過在關鍵時刻,司馬福、鮑君福、錢傳瑛等將領誓死奮戰,竟然將突入城中的淮南軍又趕了出來,隨即雙方將士圍繞在缺口處的狹窄地帶進行血戰。
淮南一方的兵力優勢完全不能發揮出來,便是後方進行掩護的蘇州炮為了避免誤傷也隻能停下;結果,到天色將暗之時,守軍已經修建起了幾道圍牆,將炸出來的缺口重新封起來了。
自此,淮南的這次大規模攻城在付出了巨大傷亡後再次以失敗告終。
城外一處高崗之上,楊渥勒馬靜立,俯瞰著不遠處那座曾經一度顯得搖搖欲墜的杭州城,不由輕聲歎息。
之前在最危急的時刻,這座城池就像是在驚濤駭浪中地一葉孤舟,似乎隨時都可能遭到覆頂之災,連楊渥都看到了破城的希望,但最終守軍卻頂住了淮南軍的進攻。
這座城池,如今已經成了一台不知疲倦的絞肉機,不斷地收割著人命。
從開戰至今,淮南一方已經陣亡了一萬三千多士兵,傷者更是多達三萬多;這還隻是軍隊的損失,民夫的損失也同樣不小,甚至比士兵的損失更大。到了這種情況,即便是秦裴等軍中將領也有些看不下去了,都提出了要暫時休整一番。
還要要繼續強攻嗎?楊渥在心中搖了搖頭。
一年前,朱全忠十餘萬大軍攻打鳳翔,最終卻奈何不得李茂貞,隻能逼迫他交出天子便撤軍了。
曆史上後周世宗柴榮禦駕親征,攻打壽州城,征發了宋州、陳州、徐州、宿州、許州、蔡州等地的民夫數十萬人,日夜不停的發起猛攻,但始終奈何不得壽州城。最終還是等到一年多後,壽州守將劉仁瞻病重,他的部將主動投降,這才拿下了壽州這座堅城。
安史之亂中,睢陽守將張巡,憑借數千守軍就在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的情況下,麵對最多時達二十餘萬的叛軍,堅守孤城十個月之久才最終失陷。
此外還有戰國時的晉陽之戰,邯鄲之戰,南北朝時的虎牢關之戰,宋朝時的釣魚城之戰,襄陽之戰,等等,這一個個戰例都告訴楊渥,攻城戰乃是最為耗時,也是最為慘烈的。
或許如今淮南軍有了火藥可以炸城,有了蘇州炮可已轟擊城牆,但這段時間的攻城戰依舊在提醒著他,在麵對堅固的城池和防守決心堅定的守軍時,強攻依舊不是最好的選擇。
“先休整幾天吧!”楊渥無奈的想著,或許是時候休整一段時間讓大軍恢複一下士氣了。
這時,去東麵傳令的信使返迴來,給楊渥帶來了李神福那邊的情況。
“殿下,東麵大軍攻城損失同樣很慘重,在殿下下令撤軍後不久,李神福將軍也下令撤軍了。不過……”信使一臉焦急的報告。
“不過什麽?”楊渥沉聲問道,今天的攻城戰本來就是協同指揮,所以這邊停止攻城後,東麵也停下來很正常。
“不過李神福將軍在下令撤軍前突然暈倒了!”“什麽?!”楊渥大驚失色。
要說楊渥這段時間除了憂心於攻城不順外,最為擔心的就是楊行密、李神福和台濛三人的情況。
他記得楊行密就是在明年的十一月病逝的,而在前些日子從廣陵傳來的楊行密病了的消息自然讓他緊張不已。好在醫者診斷的結果表明楊行密的病情隻要修養得好,很快就能痊愈。
而台濛和李神福兩人卻讓讓楊渥更加緊張,他們在曆史上都是在下個月病逝的。
其中台濛是在宣州擔任刺史的任上得的病,不久便病逝;而李神福則是在鄂州軍前病倒的,迴到廣陵後便病逝。
如今雖然有楊渥的穿越,使得兩人都不在原來的環境下了,使得楊渥也不知道這兩人是不是還會如曆史上那樣病逝。
如今台濛遠在海州他沒法管到,但李神福卻就在他的軍中。隨著八月的一天天臨近,楊渥也一天天擔心起李神福的身體起來,曾多次派隨軍的醫者前去給他檢查身體,而檢查的結果都表明李神福身體很健康,這讓楊渥還以為曆史已經發生了改變,沒想到,這突然而來的消息卻讓他大驚失色。
“可惜,讓範遇去尋找名醫卻到現在都沒什麽結果。”他在心中暗自想著。
為了提前預防,在去年的時候楊渥就讓範遇派人四處搜尋名醫,不過如今乃是五代亂世,要想找到真正的名醫是很難的事情,即便是有,也多半被其他藩鎮供養起來了,所以直到現在什麽成果都沒有。
“告訴我,李將軍現在到底如何了?”楊渥搶上前,一把抓住信使急切問道。
“小的也不是很清楚,總之王茂章將軍請殿下趕緊過去。”信使有些恐慌的說道。
楊渥點了點頭,勉強鎮定心神,對一旁同樣焦慮不已的秦裴道:“本將先過去看看,這邊的局勢先交給你了,大軍撤下來後先休整一番吧!”
不等秦裴迴答,楊渥便調轉馬頭在侍衛護衛下向東疾馳而去。
“如今李神福已經不是像曆史上那樣留在鄂州了,而且當初田覠之亂時還成功避免了李承鼎被田覠俘虜,以至於他不得不親自下令將自己兒子射殺的悲劇,如果這樣都還不能避免他的病逝,那麽接下來台濛是不是也會像曆史上那樣在下個月突然病逝呢?還有父親楊行密,他是不是還會像曆史上那樣在明年就病逝呢?”想到這,楊渥心情不免感到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