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潤州通往宣州的道路上,一支軍隊正在緩緩而行。他們人數多達數萬,前後望不到盡頭,將整個大道塞得滿滿當當,他們前進的步伐震動地麵,正是由楊渥、台濛率領的淮南軍隊。
“世子,如今田覠正率領大軍在蕪湖與李將軍對峙,後方空虛,正是長驅直入的好時機。如今按照我等行軍的行軍速度,等到了宣州隻怕田覠也撤軍返迴了,這難得的戰機也就失了!”
說話的這人身材高大,相貌粗獷,正是台濛的部將米誌誠。
此人驍勇善戰,武藝精熟,尤其是使得一手好箭法,在淮南軍中極為有名,與朱瑾的槊法齊名。
按照他的看法,如今就應該趁著田覠主力不在,率領一支精兵日夜兼程南下攻擊宣州那些空虛的城池。
但楊渥一路上卻行軍十分緩慢,每天隻行軍三十裏便開始安營紮寨,停下休息。而如今進入宣州地界後,更是隻走了二十裏便下令安營,並且每次建造營地都修建得十分堅固,將各種防禦措施都修建齊全。
這讓急於立功的米誌誠滿臉疑惑,還以為楊渥是不是心中膽怯了,不由出言詢問。
其實心中感到疑惑的可不止米誌誠一人,其他將領像李德誠、朱思勍等都有些疑惑,不過他們城府更深,沒有問出來,而米誌誠卻要心急得多。
楊渥沒有直接迴答,卻笑著向台濛問道:“當初本將下令全軍緩行的時候,諸將都有些詫異,唯獨將軍笑著點頭。將軍乃我淮南名將,想必知道本將的想法?”
台濛笑著用手指點了點楊渥道:“世子這卻是想考校起老夫了。”
他的資曆很老,加上戰功多,在淮南軍中的威望極為深厚,加上他與楊行密乃是同鄉,從小便是舊識,後來又是一同創業的老兄弟。在他眼中楊渥就像他的子侄一般,所以說起話來也更加隨意。
“米將軍,以老夫之見,世子下令緩緩而行的目的共有三點:這第一點便是出於謹慎。田覠此人也是軍中宿將,打了幾十年的仗了,麾下將領也多是良將,加上兵力眾多,萬萬不可小覷。我軍若是輕兵急進,很容易被對方所趁。”
“第二點嘛,這平叛的關鍵在於擊敗田覠的叛軍,擊殺田覠本人,而不是奪取無用的地盤。長驅直入的辦法若是能夠一舉攻下宣州倒還罷了,但宣州城防備森嚴,根本不可能一戰而下,光奪取那些無關緊要的縣城有什麽用?”
“這第三點,我軍南下的消息必然瞞不過田覠,所以他定會率軍前來與我軍交戰。而我軍南下的速度越慢,也就意味著田覠趕過來需要行走的路程越遠。他們當初便是急匆匆的從升州趕到蕪湖去的,如今又急匆匆的趕迴來,到時候就是一支疲兵了。而我軍以逸待勞,定能一舉擊敗敵軍。”
楊渥大笑,“還是將軍看得透徹,本將本來隻想到了將軍說的前麵兩點,沒想到將軍卻想到了第三點,本將自愧不如啊!”
而米誌誠、李德誠等之前還在疑惑的將領此時也紛紛醒悟過來,連連表示拜服。
一番笑談後,楊渥問道:“如今我軍南下,田覠必會率軍來與我交戰。從兵力上看我軍雖有兩萬多兵力,但田覠麾下卻有六萬人,即便他要留下一部分駐守各地,加上吉陽磯之戰被李將軍消滅的一萬人,但他能調動的大軍應該也比我們要多,加上田覠驍勇,麾下良將眾多,接下來這一戰可不會輕鬆啊。”
“將軍乃我淮南名將,深諳用兵之道,不知將軍可有什麽妙計可以應對?”迴想起曆史上台濛迅速平定田覠的叛亂,楊渥不由有些期待。
見楊渥虛心請教,台濛不由點頭滿意。他雖然知道楊渥最近指揮大軍作戰,接連獲得勝利,但也擔心楊渥就此誌得意滿,起了輕敵之心,將田覠當做了他之前遇到的朱行先、安仁義之輩,那就有些不妙了。
但此時見他頭腦清晰,沒有因為接連大勝而自滿,不由放下心來。
“世子擔憂的是田覠會調集太多兵力前來,以至於敵眾我寡,難以擊敗。老夫這裏卻有一計可以消除此患,讓田覠帶來的兵力不會比我軍更多。”
楊渥眼睛一亮,連忙喜道:“小子愚鈍,還請將軍教導!”
這卻不是他故意謙虛,而是他之前雖然也取得了許多勝利,但每次都是在敵軍處於不利的情況下與敵人交戰,並且在兵力上也從來沒有這麽多過。
蘇州之戰敵軍兵少,外麵又沒有援軍,加上有周本這個統帥坐鎮,楊渥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啊;嘉興之戰對陣朱行先時,他與敵軍各隻有萬人,而擊敗對方也是靠的朱行先主動進攻他的營寨,等他們疲憊後再一舉克敵製勝;常州之戰更是依靠安仁義不知道蘇州援兵已到的優勢取勝的。
而這一次對陣田覠可是數萬人的大戰,而且田覠一方兵力上明顯占有優勢,由不得他不謹慎。
更何況適當的對這些老將表示尊重也有利於拉攏這些人,並讓其他將領看到自己的氣度,何樂而不為呢?
“老夫的計策很簡單,那就是在宿營的時候做文章。我軍可以多派斥候,防止敵軍的斥候靠近,這樣一來敵軍要判斷我軍的兵力就隻能從我軍營地的大小和營帳的數量來判斷……”
“妙,實在是妙!”
不等台濛說完,楊渥便反應過來,連連叫好道:“將軍此計甚妙,定能迷惑田覠,讓他起了輕視之意。如此我軍與田覠尚未交戰,便已經先勝一場啊!”
一旁米誌誠等人卻還在疑惑,想要詢問,卻見楊渥、台濛二人滿臉笑意,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顯然不想多解釋,隻好作罷。
好在楊渥二人也沒有讓眾將多等,接下來在安營紮寨的時候便解開了眾人的疑惑。原來楊渥在安營的時候下令將營地建造得比正常情況小了一半多,許多士兵都擠在一起,共用一個營帳。又派遣斥候遮蔽周圍三裏範圍,使得田覠的斥候不能近前觀察。
這樣一來當田覠的斥候從遠處觀看營地裏麵營帳的數量時,便能得出楊渥一方的數量隻有一萬人多人的結論,自然就沒有必要調集太多的兵力前來。
“世子,如今田覠正率領大軍在蕪湖與李將軍對峙,後方空虛,正是長驅直入的好時機。如今按照我等行軍的行軍速度,等到了宣州隻怕田覠也撤軍返迴了,這難得的戰機也就失了!”
說話的這人身材高大,相貌粗獷,正是台濛的部將米誌誠。
此人驍勇善戰,武藝精熟,尤其是使得一手好箭法,在淮南軍中極為有名,與朱瑾的槊法齊名。
按照他的看法,如今就應該趁著田覠主力不在,率領一支精兵日夜兼程南下攻擊宣州那些空虛的城池。
但楊渥一路上卻行軍十分緩慢,每天隻行軍三十裏便開始安營紮寨,停下休息。而如今進入宣州地界後,更是隻走了二十裏便下令安營,並且每次建造營地都修建得十分堅固,將各種防禦措施都修建齊全。
這讓急於立功的米誌誠滿臉疑惑,還以為楊渥是不是心中膽怯了,不由出言詢問。
其實心中感到疑惑的可不止米誌誠一人,其他將領像李德誠、朱思勍等都有些疑惑,不過他們城府更深,沒有問出來,而米誌誠卻要心急得多。
楊渥沒有直接迴答,卻笑著向台濛問道:“當初本將下令全軍緩行的時候,諸將都有些詫異,唯獨將軍笑著點頭。將軍乃我淮南名將,想必知道本將的想法?”
台濛笑著用手指點了點楊渥道:“世子這卻是想考校起老夫了。”
他的資曆很老,加上戰功多,在淮南軍中的威望極為深厚,加上他與楊行密乃是同鄉,從小便是舊識,後來又是一同創業的老兄弟。在他眼中楊渥就像他的子侄一般,所以說起話來也更加隨意。
“米將軍,以老夫之見,世子下令緩緩而行的目的共有三點:這第一點便是出於謹慎。田覠此人也是軍中宿將,打了幾十年的仗了,麾下將領也多是良將,加上兵力眾多,萬萬不可小覷。我軍若是輕兵急進,很容易被對方所趁。”
“第二點嘛,這平叛的關鍵在於擊敗田覠的叛軍,擊殺田覠本人,而不是奪取無用的地盤。長驅直入的辦法若是能夠一舉攻下宣州倒還罷了,但宣州城防備森嚴,根本不可能一戰而下,光奪取那些無關緊要的縣城有什麽用?”
“這第三點,我軍南下的消息必然瞞不過田覠,所以他定會率軍前來與我軍交戰。而我軍南下的速度越慢,也就意味著田覠趕過來需要行走的路程越遠。他們當初便是急匆匆的從升州趕到蕪湖去的,如今又急匆匆的趕迴來,到時候就是一支疲兵了。而我軍以逸待勞,定能一舉擊敗敵軍。”
楊渥大笑,“還是將軍看得透徹,本將本來隻想到了將軍說的前麵兩點,沒想到將軍卻想到了第三點,本將自愧不如啊!”
而米誌誠、李德誠等之前還在疑惑的將領此時也紛紛醒悟過來,連連表示拜服。
一番笑談後,楊渥問道:“如今我軍南下,田覠必會率軍來與我交戰。從兵力上看我軍雖有兩萬多兵力,但田覠麾下卻有六萬人,即便他要留下一部分駐守各地,加上吉陽磯之戰被李將軍消滅的一萬人,但他能調動的大軍應該也比我們要多,加上田覠驍勇,麾下良將眾多,接下來這一戰可不會輕鬆啊。”
“將軍乃我淮南名將,深諳用兵之道,不知將軍可有什麽妙計可以應對?”迴想起曆史上台濛迅速平定田覠的叛亂,楊渥不由有些期待。
見楊渥虛心請教,台濛不由點頭滿意。他雖然知道楊渥最近指揮大軍作戰,接連獲得勝利,但也擔心楊渥就此誌得意滿,起了輕敵之心,將田覠當做了他之前遇到的朱行先、安仁義之輩,那就有些不妙了。
但此時見他頭腦清晰,沒有因為接連大勝而自滿,不由放下心來。
“世子擔憂的是田覠會調集太多兵力前來,以至於敵眾我寡,難以擊敗。老夫這裏卻有一計可以消除此患,讓田覠帶來的兵力不會比我軍更多。”
楊渥眼睛一亮,連忙喜道:“小子愚鈍,還請將軍教導!”
這卻不是他故意謙虛,而是他之前雖然也取得了許多勝利,但每次都是在敵軍處於不利的情況下與敵人交戰,並且在兵力上也從來沒有這麽多過。
蘇州之戰敵軍兵少,外麵又沒有援軍,加上有周本這個統帥坐鎮,楊渥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並不大啊;嘉興之戰對陣朱行先時,他與敵軍各隻有萬人,而擊敗對方也是靠的朱行先主動進攻他的營寨,等他們疲憊後再一舉克敵製勝;常州之戰更是依靠安仁義不知道蘇州援兵已到的優勢取勝的。
而這一次對陣田覠可是數萬人的大戰,而且田覠一方兵力上明顯占有優勢,由不得他不謹慎。
更何況適當的對這些老將表示尊重也有利於拉攏這些人,並讓其他將領看到自己的氣度,何樂而不為呢?
“老夫的計策很簡單,那就是在宿營的時候做文章。我軍可以多派斥候,防止敵軍的斥候靠近,這樣一來敵軍要判斷我軍的兵力就隻能從我軍營地的大小和營帳的數量來判斷……”
“妙,實在是妙!”
不等台濛說完,楊渥便反應過來,連連叫好道:“將軍此計甚妙,定能迷惑田覠,讓他起了輕視之意。如此我軍與田覠尚未交戰,便已經先勝一場啊!”
一旁米誌誠等人卻還在疑惑,想要詢問,卻見楊渥、台濛二人滿臉笑意,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顯然不想多解釋,隻好作罷。
好在楊渥二人也沒有讓眾將多等,接下來在安營紮寨的時候便解開了眾人的疑惑。原來楊渥在安營的時候下令將營地建造得比正常情況小了一半多,許多士兵都擠在一起,共用一個營帳。又派遣斥候遮蔽周圍三裏範圍,使得田覠的斥候不能近前觀察。
這樣一來當田覠的斥候從遠處觀看營地裏麵營帳的數量時,便能得出楊渥一方的數量隻有一萬人多人的結論,自然就沒有必要調集太多的兵力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