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無雙國士魯仲連#曆史#小知識#戰國】
他被李白視作人生偶像,更是戰國第一名士。他僅憑一封書信就攻下一座城池,堪稱曆史奇跡。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國士無雙”魯仲連。
魯仲連,又名魯連,尊稱“魯仲連子”,是戰國末期齊國人。他是縱橫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說起縱橫家學派,蘇秦、張儀絕對算是名震列國。
但魯仲連與他們相比卻也毫不遜色。戰國時期名士輩出,猶如過江之鯽,卻唯獨魯仲連被稱為“真國士”。
他特立獨行,宛如武俠小說中的郭靖一般,不僅有士子的家國情懷,更有一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英雄氣概。
蘇軾曾評價他“變過疑秦戚,林坤演石占國一人而已”,意思是說魯仲連的才辯超過了張儀、蘇秦,氣勢淩駕於淳於髡、公孫龍之上,其才智操守實屬戰國第一名士。
魯仲連不僅名揚戰國時代,更影響後世千年。李白被他的人格特質吸引,把他當作人生偶像,李白寫道“談笑卻秦軍”,由此可見,素以狂傲著稱的李白也對其崇拜至極,並且還寫出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詩詞,讚美魯仲連的高義。
司馬遷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記載了魯仲連的兩大亮點:“書退燕將”和“義不帝秦”,完完全全地將他個人的魅力展現出來,塑造了一個口才超群、才思敏捷、淡泊名利的完美形象。
公元前279年,燕國大將樂毅率軍攻打齊國,半年內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僅剩莒和即墨兩城。公元前278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因與樂毅有嫌隙,將其免職,改任齊將田單為大將。
齊國大將田單以火牛陣取得即墨大捷,迅速收複被燕國侵占的絕大多數城市。然而,其中有一座城池——聊城,田單圍困了很久都攻不下。
守衛這座城池的燕將燕衝,因為之前有人在燕王麵前進讒言說他的壞話,他害怕被誅殺,又不敢迴國,於是隻能拚死固守聊城,苟且偷生。
正在田單陷入困境之時,魯仲連來到了聊城。他修書一封,命齊國官兵射入城中,這就是著名的“遺燕將書”。
在信中,魯仲連首先指出燕衝固守聊城並無意義,接著分析齊軍必勝的形勢,從燕衝的角度分析告訴他麵前無非就是逃迴燕國或者被齊國打敗,兩條路,不管哪條路都難免一死,不如為自己留條後路。
言辭懇切,感人肺腑,以至於燕衝連著看了很多遍,感動得哭了三天都沒有停止。最終,燕衝既不願投降,又不願迴國,被人冤死,於是拔劍自刎。
田單趁亂收複聊城。魯仲連僅用一封書信就輕易地攻破一座城池,挽救了國家危亡。而麵對賞賜的榮華富貴,他卻一笑了之,深藏功與名,視功名利祿為浮雲。
公元前257年,秦國將軍白起率大軍在長平擊敗趙國軍隊,趙國前後損失兵卒45萬。哎
秦軍隨後進兵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向各國求救,但各諸侯都畏懼秦軍,不敢發兵相救。
魏王派客籍將軍新垣衍從小路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的關係見趙王,勸說趙王尊奉秦昭王為帝,以換取和平。
趙國君臣對這一建議猶豫不決,這時魯仲連來到了趙國。他通過平原君見到了新垣衍,以利害關係震動趙國廟堂,大大激勵了趙軍保家衛國的士氣。
最終,趙國眾誌成城,準備展開殊死一戰。後來,信陵君竊符救趙,秦軍敗走,趙國贏得邯鄲之戰的勝利。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最終也不肯接受。
魯仲連雖為齊國之人,卻千裏跋涉挽救趙國危亡,其國士精神不禁讓人敬佩。
嗯他作為縱橫名士,完全可以和蘇秦、張儀一樣選一國輔政,憑一張利嘴和滿腹經綸,縱橫捭闔,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
但他卻選擇了一條特立獨行的路,他想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為自己,不圖名利,不慕榮華,隻為天下百姓謀一方安寧。
哪怕撞得頭破血流,他也在所不惜。他是那個時代士子情懷與俠義精神的結合體,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無愧“國士無雙”之稱。
【一口氣看完道家宗師級任務——列子#曆史#小知識#思想】
他是道家宗師記中的大師,被後世譽為人中豪傑,他也是仙人級別的聖賢。據說他可以禦風飛行。其實,就讓我們一起聊聊這位家中失傳的例子——子明玉,一座羽寇字雲,戰國時期鄭國人。
一提到道家人物,多數人馬上會想到老莊。其實還有一個人,影響力雖然不及老子和莊子,但境界可以說毫不遜色,這個人就是列子。
據《莊子》記載,列子曾經問道於觀隱,也就是引起函穀關請老子寫《道德經》的那位官尹,又稱官尹子,道教樓觀台文史派祖師。
觀隱得老子真傳,而列子問道於觀隱,深得老子道學精髓。列子是老子之後第一個把道家思想發揚光大的人。莊子雖與列子無師承關係,但莊子書中多處都有列子的痕跡。
列子主張清靜無為,思想歸同於老莊,被道家尊為前輩,並且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桂墟學派。他的學說主張貴,強調萬物齊一。
成名於《列子》一書,主旨在於宣揚不可訓之於外,而應養神於心,達到天而不入、順其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據說列子達到了可以禦風而行、飄逸灑脫的境界。
列子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非標準和生活準則也十分明確,其人品道德修養更是高尚。《列子·天瑞》記載,列子在鄭國的莆田定居,40年都得不到賞識。
在鄭國的國君和大夫們看來,列子這個人就是平平常常的小老百姓,他們對他馬馬虎虎,從未高看一眼。
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包括之前的老子、後來的莊子,沒有一個受重視、受待見的。
正因為淡泊名利,列子一生過得窮愁潦倒。莊子有一句話是列子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
連莊子這樣的簡樸之人都覺得他窮,可見列子生活真不是一般的困窘。但列子有骨氣,他無所求,並不是得不到。
所以當鄭國的宰相子陽給他送來糧食救濟他的時候,他竟然堅持不受。對於列子而言,基本的生命保障就夠了,太多的外物對他而言並不需要。由此可見,列子不為外物所累,淡泊名利的境界。
何為貴虛?列子的貴虛思想一直與老莊思想接近,關涉的是精神經濟問題,屬於養生至深的學問。
極道表示衝虛自然、不知不為之意,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也是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據,更是養生自身所當遵循的根本準則。
列子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種種執著,上達於虛無之境,實現心靈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
這一以貴虛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體包括以道為本、無為、求真、無心之境、安民處順等幾個方麵的內容。
學者有無極萬一名醫,故謂之虛,借此強調萬物齊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轉變人的認識,屈服於人的常情,擺脫現實生活中的這種緩和心靈的痛處。
《弟子仲》一篇借龍叔之口揭示了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憂,生如死,視福如貧,視人如己,視己如人。”
意思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看待生死,坦然自若地看待所有人。而龍叔所說的實際上就是萬物齊一的道理。
我們如果懂得了這一道理,便可以對社會生活的貴賤、榮辱、得失以及生死采取超然的態度,在動蕩變化中不動心、不留情,達到自然的境界。
列子的生死觀也十分獨特。列子去衛國的道路上,看見道旁有一個上百年的死人頭骨。列子指著頭骨對學生說:“人從來未曾死過,也不曾生過。隻有我和這個人知道其中緣故。”
列子參透了生命的真相。道家所謂性命雙修,所謂死亡就是命的終結,而且迴歸於天道。對於性而言,不受他物所生,不受他物所化,所以不生、不增、不減。
這裏可以簡單理解為肉體和靈魂。因為死後的世界隻有死過的人才知道,所以列子說:“唯與彼知而未嚐生,未嚐死也。”
意思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是不生不滅的,這個道理隻有他和那個死去的人才知道。而列子知道是因為他看透了生死。
列子禦風而行。《列子·黃帝》篇記載,列子師從老商氏,與伯高子為友,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意思就是列子拜老商氏為師,和伯高子做了朋友,向這兩位世外高人學習道術,學成後乘著風迴來。
而列子可以乘風這件事,不僅僅是《列子》書中有記載,其他古書也有記載。《書義記》裏麵記載,列子時常在立春這天乘風遊於八荒,到了立秋才返迴。
這一說就有點神乎其神了。相比之下,《莊子·逍遙遊》記載的要靠譜一點。莊子在《逍遙遊》裏寫道:“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意思是列子駕風行走,飄逸灑脫,15天後返迴。那麽列子禦風而行到底是怎麽做到的?用的什麽修煉方法呢?
列子跟老商氏和伯高子學習道術,最開始是消除分別心,先是自證其心,用了三年時間做到心無雜念,口無是非。
然後繼續加深自己的修為,經過整整9年達到如下境界:沒有是非,沒有彼此,沒有人我之分,沒有任何分別,身心和大道完全融合為一體。
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不僅對外無分別,連自我的意識也沒有,甚至眼睛和耳朵沒有分別,嘴和口沒有分別,身體的感官作用都一樣。
眼睛反觀於無,耳朵反聽不見,心神歸於虛,形體散於空,四肢百骸和自然融為一體。
達到這個境界,感覺不到身體和外界的差別,身體不需要借助外力而存在,甚至腳底下踩在什麽地方也感受不到。就這樣輕飄飄的隨風東遊西蕩。
用列子自己的話說,竟然不知道到底是我乘著風還是風承著我。
或許我就是風,風就是我。其實列子所達到的禦風而行的境界,也就是貴虛之境、萬物齊一,和莊子所說的逍遙遊具有相似之處。
禦風而行的這些記載雖然誇張,但也間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學問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風範。
而列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在於:列子主張獨立思考和自己決定人生道路,因此他從來沒有屈服於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尊重權威,但勇於堅持己見。
列子認為隻有當一個人不被外界幹擾而能夠保持獨立性時,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他敢於挑戰權威,具有獨特見解。
在對待問題上,列子往往會提出獨到的看法,並大膽付諸行動。列子注重實際,反對空談。他認為應該把精力放在實踐上,而不隻是紙上談兵。
列子禦風而行的境界,也啟示我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口氣看懂有趣的曆史記載《拾遺記》#曆史#小知識#】
他是記載秦始皇遇見外星人的古籍,內容細思極恐。他也是不輸《三體》想象力的科幻小說,其想象力豐富。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古代科幻小說《拾遺記》,以及《三體》的馬上開播和電視劇版《三體2:黑暗森林》的正式官宣。這讓喜歡《三體》科幻小說的粉絲都為之興奮。
說到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曾經對中國“沒有科幻、缺乏想象力”的評價也隨之打破。
但殊不知,說中國人缺乏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種偏見,而中國古人的想象力其實是非常超前的。
他被李白視作人生偶像,更是戰國第一名士。他僅憑一封書信就攻下一座城池,堪稱曆史奇跡。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國士無雙”魯仲連。
魯仲連,又名魯連,尊稱“魯仲連子”,是戰國末期齊國人。他是縱橫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說起縱橫家學派,蘇秦、張儀絕對算是名震列國。
但魯仲連與他們相比卻也毫不遜色。戰國時期名士輩出,猶如過江之鯽,卻唯獨魯仲連被稱為“真國士”。
他特立獨行,宛如武俠小說中的郭靖一般,不僅有士子的家國情懷,更有一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英雄氣概。
蘇軾曾評價他“變過疑秦戚,林坤演石占國一人而已”,意思是說魯仲連的才辯超過了張儀、蘇秦,氣勢淩駕於淳於髡、公孫龍之上,其才智操守實屬戰國第一名士。
魯仲連不僅名揚戰國時代,更影響後世千年。李白被他的人格特質吸引,把他當作人生偶像,李白寫道“談笑卻秦軍”,由此可見,素以狂傲著稱的李白也對其崇拜至極,並且還寫出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詩詞,讚美魯仲連的高義。
司馬遷在《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中記載了魯仲連的兩大亮點:“書退燕將”和“義不帝秦”,完完全全地將他個人的魅力展現出來,塑造了一個口才超群、才思敏捷、淡泊名利的完美形象。
公元前279年,燕國大將樂毅率軍攻打齊國,半年內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僅剩莒和即墨兩城。公元前278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因與樂毅有嫌隙,將其免職,改任齊將田單為大將。
齊國大將田單以火牛陣取得即墨大捷,迅速收複被燕國侵占的絕大多數城市。然而,其中有一座城池——聊城,田單圍困了很久都攻不下。
守衛這座城池的燕將燕衝,因為之前有人在燕王麵前進讒言說他的壞話,他害怕被誅殺,又不敢迴國,於是隻能拚死固守聊城,苟且偷生。
正在田單陷入困境之時,魯仲連來到了聊城。他修書一封,命齊國官兵射入城中,這就是著名的“遺燕將書”。
在信中,魯仲連首先指出燕衝固守聊城並無意義,接著分析齊軍必勝的形勢,從燕衝的角度分析告訴他麵前無非就是逃迴燕國或者被齊國打敗,兩條路,不管哪條路都難免一死,不如為自己留條後路。
言辭懇切,感人肺腑,以至於燕衝連著看了很多遍,感動得哭了三天都沒有停止。最終,燕衝既不願投降,又不願迴國,被人冤死,於是拔劍自刎。
田單趁亂收複聊城。魯仲連僅用一封書信就輕易地攻破一座城池,挽救了國家危亡。而麵對賞賜的榮華富貴,他卻一笑了之,深藏功與名,視功名利祿為浮雲。
公元前257年,秦國將軍白起率大軍在長平擊敗趙國軍隊,趙國前後損失兵卒45萬。哎
秦軍隨後進兵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向各國求救,但各諸侯都畏懼秦軍,不敢發兵相救。
魏王派客籍將軍新垣衍從小路進入邯鄲,通過平原君的關係見趙王,勸說趙王尊奉秦昭王為帝,以換取和平。
趙國君臣對這一建議猶豫不決,這時魯仲連來到了趙國。他通過平原君見到了新垣衍,以利害關係震動趙國廟堂,大大激勵了趙軍保家衛國的士氣。
最終,趙國眾誌成城,準備展開殊死一戰。後來,信陵君竊符救趙,秦軍敗走,趙國贏得邯鄲之戰的勝利。平原君要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最終也不肯接受。
魯仲連雖為齊國之人,卻千裏跋涉挽救趙國危亡,其國士精神不禁讓人敬佩。
嗯他作為縱橫名士,完全可以和蘇秦、張儀一樣選一國輔政,憑一張利嘴和滿腹經綸,縱橫捭闔,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息。
但他卻選擇了一條特立獨行的路,他想要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為自己,不圖名利,不慕榮華,隻為天下百姓謀一方安寧。
哪怕撞得頭破血流,他也在所不惜。他是那個時代士子情懷與俠義精神的結合體,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無愧“國士無雙”之稱。
【一口氣看完道家宗師級任務——列子#曆史#小知識#思想】
他是道家宗師記中的大師,被後世譽為人中豪傑,他也是仙人級別的聖賢。據說他可以禦風飛行。其實,就讓我們一起聊聊這位家中失傳的例子——子明玉,一座羽寇字雲,戰國時期鄭國人。
一提到道家人物,多數人馬上會想到老莊。其實還有一個人,影響力雖然不及老子和莊子,但境界可以說毫不遜色,這個人就是列子。
據《莊子》記載,列子曾經問道於觀隱,也就是引起函穀關請老子寫《道德經》的那位官尹,又稱官尹子,道教樓觀台文史派祖師。
觀隱得老子真傳,而列子問道於觀隱,深得老子道學精髓。列子是老子之後第一個把道家思想發揚光大的人。莊子雖與列子無師承關係,但莊子書中多處都有列子的痕跡。
列子主張清靜無為,思想歸同於老莊,被道家尊為前輩,並且創立了先秦哲學學派——桂墟學派。他的學說主張貴,強調萬物齊一。
成名於《列子》一書,主旨在於宣揚不可訓之於外,而應養神於心,達到天而不入、順其自然、達到無用之用的境界。據說列子達到了可以禦風而行、飄逸灑脫的境界。
列子不僅學問淵博,而且是非標準和生活準則也十分明確,其人品道德修養更是高尚。《列子·天瑞》記載,列子在鄭國的莆田定居,40年都得不到賞識。
在鄭國的國君和大夫們看來,列子這個人就是平平常常的小老百姓,他們對他馬馬虎虎,從未高看一眼。
這說明在春秋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包括之前的老子、後來的莊子,沒有一個受重視、受待見的。
正因為淡泊名利,列子一生過得窮愁潦倒。莊子有一句話是列子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子列子窮,容貌有饑色。”
連莊子這樣的簡樸之人都覺得他窮,可見列子生活真不是一般的困窘。但列子有骨氣,他無所求,並不是得不到。
所以當鄭國的宰相子陽給他送來糧食救濟他的時候,他竟然堅持不受。對於列子而言,基本的生命保障就夠了,太多的外物對他而言並不需要。由此可見,列子不為外物所累,淡泊名利的境界。
何為貴虛?列子的貴虛思想一直與老莊思想接近,關涉的是精神經濟問題,屬於養生至深的學問。
極道表示衝虛自然、不知不為之意,它既是宇宙生成的起源,也是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據,更是養生自身所當遵循的根本準則。
列子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消解種種執著,上達於虛無之境,實現心靈的自由和完善生命的存在。
這一以貴虛為要旨的根本精神,大體包括以道為本、無為、求真、無心之境、安民處順等幾個方麵的內容。
學者有無極萬一名醫,故謂之虛,借此強調萬物齊一。其根本目的是要轉變人的認識,屈服於人的常情,擺脫現實生活中的這種緩和心靈的痛處。
《弟子仲》一篇借龍叔之口揭示了這一道理:“得而不喜,失而弗憂,生如死,視福如貧,視人如己,視己如人。”
意思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看待生死,坦然自若地看待所有人。而龍叔所說的實際上就是萬物齊一的道理。
我們如果懂得了這一道理,便可以對社會生活的貴賤、榮辱、得失以及生死采取超然的態度,在動蕩變化中不動心、不留情,達到自然的境界。
列子的生死觀也十分獨特。列子去衛國的道路上,看見道旁有一個上百年的死人頭骨。列子指著頭骨對學生說:“人從來未曾死過,也不曾生過。隻有我和這個人知道其中緣故。”
列子參透了生命的真相。道家所謂性命雙修,所謂死亡就是命的終結,而且迴歸於天道。對於性而言,不受他物所生,不受他物所化,所以不生、不增、不減。
這裏可以簡單理解為肉體和靈魂。因為死後的世界隻有死過的人才知道,所以列子說:“唯與彼知而未嚐生,未嚐死也。”
意思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是不生不滅的,這個道理隻有他和那個死去的人才知道。而列子知道是因為他看透了生死。
列子禦風而行。《列子·黃帝》篇記載,列子師從老商氏,與伯高子為友,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
意思就是列子拜老商氏為師,和伯高子做了朋友,向這兩位世外高人學習道術,學成後乘著風迴來。
而列子可以乘風這件事,不僅僅是《列子》書中有記載,其他古書也有記載。《書義記》裏麵記載,列子時常在立春這天乘風遊於八荒,到了立秋才返迴。
這一說就有點神乎其神了。相比之下,《莊子·逍遙遊》記載的要靠譜一點。莊子在《逍遙遊》裏寫道:“夫列子禦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意思是列子駕風行走,飄逸灑脫,15天後返迴。那麽列子禦風而行到底是怎麽做到的?用的什麽修煉方法呢?
列子跟老商氏和伯高子學習道術,最開始是消除分別心,先是自證其心,用了三年時間做到心無雜念,口無是非。
然後繼續加深自己的修為,經過整整9年達到如下境界:沒有是非,沒有彼此,沒有人我之分,沒有任何分別,身心和大道完全融合為一體。
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不僅對外無分別,連自我的意識也沒有,甚至眼睛和耳朵沒有分別,嘴和口沒有分別,身體的感官作用都一樣。
眼睛反觀於無,耳朵反聽不見,心神歸於虛,形體散於空,四肢百骸和自然融為一體。
達到這個境界,感覺不到身體和外界的差別,身體不需要借助外力而存在,甚至腳底下踩在什麽地方也感受不到。就這樣輕飄飄的隨風東遊西蕩。
用列子自己的話說,竟然不知道到底是我乘著風還是風承著我。
或許我就是風,風就是我。其實列子所達到的禦風而行的境界,也就是貴虛之境、萬物齊一,和莊子所說的逍遙遊具有相似之處。
禦風而行的這些記載雖然誇張,但也間接反映了列子道家學問的精深和列子超然物外的道家風範。
而列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在於:列子主張獨立思考和自己決定人生道路,因此他從來沒有屈服於別人的意見或建議,尊重權威,但勇於堅持己見。
列子認為隻有當一個人不被外界幹擾而能夠保持獨立性時,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他敢於挑戰權威,具有獨特見解。
在對待問題上,列子往往會提出獨到的看法,並大膽付諸行動。列子注重實際,反對空談。他認為應該把精力放在實踐上,而不隻是紙上談兵。
列子禦風而行的境界,也啟示我們: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一口氣看懂有趣的曆史記載《拾遺記》#曆史#小知識#】
他是記載秦始皇遇見外星人的古籍,內容細思極恐。他也是不輸《三體》想象力的科幻小說,其想象力豐富。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古代科幻小說《拾遺記》,以及《三體》的馬上開播和電視劇版《三體2:黑暗森林》的正式官宣。這讓喜歡《三體》科幻小說的粉絲都為之興奮。
說到中國科幻小說,《三體》的影響力無疑是巨大的,曾經對中國“沒有科幻、缺乏想象力”的評價也隨之打破。
但殊不知,說中國人缺乏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種偏見,而中國古人的想象力其實是非常超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