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還出現了一個對曆史頗有影響的官職——節度使。節度使是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本隻是在邊境諸州,但後來內地也設有節度使,最終造成割據局麵,因此世稱“藩鎮”。


    經曆過唐朝的教訓,宋朝政治體製的主要特點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百官權力分散。宋朝宰相之權被樞密使、三司使所分。


    中樞、樞密、三司分別掌管軍、政、財三大事務,宋代的中央集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使朝廷內外大批官員無所事事。握有最高行政權者是宰相,但其權力被大大削弱。


    到了明代,廢除了中書省,皇帝親自處理國政,並以翰林院官員加殿閣大學士,負責草擬詔書。大學士逐漸成為實際上的宰相,被稱為輔臣。


    明成祖朱棣時期,明朝確立內閣,成為皇帝的資政機構。起初內閣大學士隻具有顧問的身份,皇帝擁有最終決定權,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


    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大學士因有太子經師的恩情,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少身份,地位日益尊崇。宣宗時期,朝廷事務大小均悉數諮詢大學士楊士奇的看法而決定,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


    到明世宗時期,夏言、嚴嵩等人執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甚至壓製六部。


    清代則延續了明代的做法,但到了雍正時期成立了軍機處。大學士的權力大大削弱,軍機處成為執掌大權的中樞,而大學士的地位則逐漸名存實亡。


    【一口氣看懂南北朝那些事#曆史#小知識#南北朝】


    都說亂世出英雄,但南北朝這個亂世卻頻頻出暴君、詩人、亂倫、出家……這些胡作非為的皇帝,甚至玩起了“九族消消樂”,消掉的還是自己的九族。


    由於敗家的皇帝太多,南北朝時期王朝的國祚都比其他朝代短了不少。


    今天咱們就看看這個開始於公元420年的南北朝亂世。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劉裕建立劉宋政權,是為宋武帝。與東晉的皇帝不同,劉裕草根出身,硬是靠著戰功一步一步爬到了這個最尊貴的位置。


    光是死在他手裏的皇帝就多達6個。無論是篡位的桓玄,還是割據一方的南燕皇帝慕容超,亦或是晉安帝司馬德宗,都沒逃過他的屠刀。


    因此,劉裕一上位,無論是北方割據勢力,還是讓東晉束手無策的南方豪強,都噤若寒蟬,生怕這個連皇帝都敢殺的主兒把自己送進閻王殿。


    也許是天妒英才,公元422年,劉裕在滅桓楚、平西蜀、大敗南燕、後秦,收複長安、洛陽兩都之後駕鶴西去。


    臨終前,他把皇位傳給了長子宋少帝劉義符,並留下徐羨之、傅亮、謝晦、檀道濟四人輔政。


    這四個人都是劉裕的鐵杆,要能力有能力,要忠心有忠心。隻不過劉裕沒想到,他們忠心的是他本人,而非他的兒子劉義符。


    鎮山之虎劉裕倒下後,割據一方的北魏來了精神。北魏明元帝拓跋嗣趁機出兵留送。這次出兵,北魏雖然打了勝仗,但沒討到什麽便宜。


    不過,對於此時的劉宋皇帝劉義符來說,北魏還算不上他的頭等心腹大患,因為另一件事已經火燒眉毛——他的手下們表示要換一個老板。


    公元424年,劉義符被檀道濟等四位輔政大臣所廢。他的三弟劉義隆走進了輔政大臣們的眼中。對於大臣們來說,劉義隆年輕示弱,好控製,是個再合適不過的傀儡。


    然而,與隻會吃喝玩樂的兄長不同,劉義隆也是個搞政治的好手。


    他剛登上皇位不久,就分化了四位輔政大臣,隨後聯合大臣檀道濟討伐徐羨之、傅亮、謝晦三位。這次皇帝和大臣們的博弈以皇帝的獲勝而告終。劉義隆也得以坐穩皇位,休養生息。


    與此同時,北方新上任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也沒閑著。


    他13次出兵,平定漠北柔然,10年之內滅胡夏,擊敗蠕蠕,將北燕和北涼納入北魏的版圖。


    到了公元439年,拓跋燾已經統一了北方。


    為了一統天下,南北之間必有一場大戰。


    公元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自率兵南下。然而這次北魏依舊沒拿下什麽戰果。北魏撤軍後,劉義隆決定立刻發兵北伐。然而這次北伐卻以慘敗收場。


    公元452年,拓跋燾死後,不甘心兵敗的劉義隆再一次發兵北伐。然而這一次又以失敗告終。公元453年,劉義隆在宮廷政變中被太子劉劭所殺。


    劉義隆死後,劉宋的皇帝就一代比一代不靠譜:和大臣賭博的宋孝武帝劉駿,搞亂倫的宋前廢帝劉子業,喜歡對自己九族下手的宋明帝劉彧,玩起花式殺人的宋後廢帝劉昱……他們都一步步把劉宋推向了末路。而終結劉宋的人,就是宋後廢帝劉昱的殺人小目標——蕭道成。


    蕭道成本是劉宋的一個將軍。然而宋後廢帝劉昱一時興起,想拿他當射箭的靶子。還是身邊人苦勸他,才把普通弓箭換成了沒什麽殺傷力的遠古箭,讓蕭道成逃過一劫。


    雖說此事出乎偶然,但劉昱對蕭道成下手卻早有端倪。


    一方麵,劉昱此前就殺了一批大臣;另一方麵,蕭道成堪稱當之無愧的權臣,他號稱劉宋四貴之一,立下戰功無數。因此劉昱想除掉他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劉昱的花式殺人還是為自己埋下了禍根。


    公元477年,蕭道成還沒動手,劉昱就先被自己的貼身衛兵所殺。劉昱被殺之後,蕭道成被迅速請進宮中主持大局。


    他先是讓宋順帝劉準上位當了兩年吉祥物,又在公元479年逼迫宋順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建立南齊。蕭道成也搖身一變,成了齊高帝。


    南方一片動蕩的時候,北方的北魏卻在勵精圖治。馮太後掌權時,發起了改革,推行了均田製、三長製和新租調製。


    均田製把土地分給人民,讓人民有田可耕;三長製和新租調製則使農民擺脫豪強的控製,從為豪強打工變成為國家打工。經曆了馮太後的改革,北魏的國力越發強盛。


    公元490年,北魏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開始親政。親政後,他繼續推行漢化改革。這場改革盛況空前,北魏的鮮卑人自此改說漢語,改姓漢姓。


    就連皇帝都把自己的姓氏從拓跋改成了元。此外,他還鼓勵鮮卑貴族和漢族聯姻,促進民族融合。這一舉動緩解了民族隔閡,讓北魏的經濟文化飛速發展。


    在北魏的對比下,南齊的國力就有些不夠看了。雖說齊高帝蕭道成勵精圖治,但他的子孫卻相當不成器。


    南齊的第二任皇帝蕭昭業和第四任皇帝蕭寶卷都堪稱揮霍無度。蕭昭業繼位一年就把國庫中的錢財揮霍掉了大半,而蕭寶卷更是用金子雕刻成了蓮花,讓自己的寵妃在蓮花上行走。


    此時,蕭齊重臣蕭衍就動了心思:皇帝昏庸,皇位此時不取,尚待何時?也正是此時,蕭寶卷給了蕭衍一個完美的起兵借口。


    當時他對鎮守雍州的蕭衍心存忌憚,派了刺客前去行刺。然而刺客行刺不成,反而向蕭衍透露了實情。


    公元500年,蕭衍起兵。次年,他就攻陷了南齊都城建康。公元502年,蕭衍正式接受蕭寶卷的禪讓,建立了南梁。他自己也成了南梁的開國之君——梁武帝。


    當南方不太平的時候,北魏也走上了“合久必分”的老路。經曆了六鎮起義、河陰之變後,北魏大權旁落,國力日益衰弱。


    到了公元534年,權力已經落到了高歡和宇文泰手中。這一年,北魏末代皇帝元修和權臣高歡鬥法失敗,無奈之下隻能投奔鎮守關中的宇文泰。


    但宇文泰自己也想當皇帝。同樣在這一年,他殺掉了不怎麽聽話的元修,另立元寶炬為帝。手裏沒了皇帝的高歡也不示弱,立刻扶孝靜帝元善見上位當吉祥物。


    北魏自此分裂:高歡控製的被稱為東魏,宇文泰一方則稱西魏。


    如果說北魏、劉宋、南齊的滅亡是子孫不成器,那南梁的滅亡就是開國皇帝蕭衍自己放飛了自我。他前期勵精圖治,但後來卻沉迷出家無法自拔,一連出家4次。


    其中三次都是由朝臣花錢贖迴的,光是贖迴皇帝就耗費了南梁整整四億錢。如果隻是在生活中“作”也就罷了,在朝政上,後期的梁武帝蕭衍也相當糊塗。


    他接納了東魏降將侯景,但卻在侄子蕭淵明被東魏所俘後,動了用侯景換迴蕭淵明的念頭。這一舉動無疑是把侯景往死路上逼。


    侯景見狀,直接先下手為強。公元548年,侯景起兵造反,史稱“侯景之亂”。侯景之亂讓南梁損失了大片土地,就連開國之君蕭衍也死在了這場動亂中。


    公元552年,侯景被部下所殺,侯景之亂才宣告終結。國不可一日無君。自開國之君蕭衍死後,南朝權臣陳霸先等人接連擁立了幾位皇帝。


    公元557年,手握大權的陳霸先廢掉小皇帝,自己稱帝,梁朝滅亡,陳朝走上了曆史舞台。


    想當皇帝的不隻有南方的陳霸先,還有東魏的高氏一族和西魏的宇文氏一族。公元557年,宇文氏廢帝自立,西魏滅亡,北周建國。


    宇文覺成了北周的第一位皇帝,即孝閔帝。而東魏早在7年前就被高氏篡奪。高洋讓東魏最後一位皇帝“申請辭職”,自己登上皇位,建立北齊,成為北齊文宣帝。


    然而,北齊和北周的皇帝一個比一個荒唐。北齊武成帝高湛早早傳位給兒子,卻殺死得力幹將蘭陵王;北齊後主高緯更是荒淫無道,給狗、馬、鷹隼封官加爵,無不是北齊覆滅的罪魁禍首。


    就在北齊後主高緯沉迷於這些荒唐事的時候,北周出了一位文治武功的明君——北周武帝宇文邕。


    他一方麵清除國內的權臣,另一方麵發展府兵製,強化北周的軍事實力。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出兵北齊。


    他親率6萬大軍,在河陰之戰中讓北齊嚐到了慘敗的滋味。公元577年,北周再次發兵,一舉拿下北齊都城鄴城,北齊滅亡。北周統一了北方。


    如果北周武帝宇文邕長壽,興許曆史會被改寫,天下歸於北周。但奈何他英年早逝,留下的兒子周宣帝宇文贇相當不成器。


    他監視大臣,立5位皇後,奢靡無度,這一切都給一個人提供了篡位的天賜良機。這個人就是皇後的父親楊堅。


    公元580年,宇文贇病逝,楊堅的外孫宇文闡登上皇位,是為周靜帝。然而次年,楊堅就從外孫手中奪走了皇位,自己登基,改國號為隋,成為隋文帝。北周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


    公元589年,隋朝滅掉南陳,統一了華夏。南北朝時期正式結束。


    【一口氣看懂赤壁之戰#曆史#小知識#三國】


    一打四有可能取勝嗎?靠匹夫之勇或許有可能。但5萬打20萬呢?除非士兵個個勇武如霸王,否則取勝堪稱天方夜譚。


    然而,公元208年有這樣一場戰爭:孫劉聯軍僅靠5萬人,就打得曹操20萬大軍落荒而逃。


    這一戰借來了東風,一戰改變了局勢,一戰重新分天下。今天,咱們就一起看看這場讓樊城守門員劉備變成蜀漢之王的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曹操掃平了北方。此時,他距離統一天下還有兩步:一是出兵關西,拿下馬超和韓遂;二是南下荊州,與孫權、劉備一決高下。


    曹操何許人也?盛世忠臣,亂世梟雄,他早已習慣了走一步看三步。關西和荊州、江東,他全都要。但荊州牧劉表命不久矣,此時南下風險雖大,但獲利也不可估量。


    於是,曹操先把馬超的父親馬騰請到鄴城,把他當人質,讓馬超不敢輕舉妄動。隨後,他又拉練水軍,派張遼、於禁、樂進等駐兵許都以南,準備隨時南下。


    劉表病重,荊州這塊肥肉唾手可得。公元208年7月,萬事俱備,曹操南下。8月,劉表一命嗚唿,他的兒子劉琮繼任荊州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朝陪我刷短視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敢輕言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敢輕言語並收藏諸朝陪我刷短視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