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齊國公邱福,出生於1343年,號稱靖難功臣第一。不過朱棣親點的靖難功臣第一其實有三位,分別是邱福、姚廣孝和張玉。


    但邱福相比後兩位在靖難之役中表現並不出彩,由於其資曆最深,因而在論功行賞時排在第一位。邱福早年在燕王府打工,是燕山三護衛之一的燕山中衛千戶。


    按照明初製度,親王可以統領三支護衛軍看家護院,人數少則3000多則,這是朱棣造反的核心力量。


    邱福在靖難前就已是三護衛的長官之一,在靖難之役時更是為朱棣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論功行賞時受封齊國公,獲賜鐵券,子孫世襲。


    從中級軍官一躍成為明朝的頂級勳貴。然而好景不長,公元1409年,朱棣派齊國公邱福討伐韃靼,邱福輕敵冒進,全軍覆沒,朱棣大怒,追奪爵位,全家流放海南。


    第二位陳國公朱能,出生於1370年。在靖難之役開始時,他已經是燕山中尉副千戶,因為他的父親朱亮跟隨朱元璋起兵,成為燕王府的護衛軍官,在父親死後就能繼承父親的軍職。


    年紀輕輕就可以和老資格的邱福平起平坐,除了根正苗紅之外,朱能的作戰也非常勇猛,曾經帶著幾十號人衝垮了耿炳文的數千大軍。


    在靖難之役進行到最後關頭時,燕軍疲憊不堪,眾將士都想撤軍休整,隻有朱能勸朱棣不要放棄,讓朱棣堅定信心。最終等到了朱高煦的援軍到來。


    朱棣登基後封朱能為陳國公。4年後,朱能奉命出征安南,行軍至廣西時病逝,年僅36歲。


    第三位是追封榮國公張玉,出生於1343年,河南人。


    本是元朝樞密院之裔,1385年,張玉帶著兒子張輔投奔明朝,曾隨藍玉出征捕魚兒海,後來被調任到燕王朱棣府上,成為燕王的心腹大將。


    英軍教士稱張玉善謀,朱能善戰。靖難之役開始後,張玉作戰驍勇,屢立戰功,在白溝河之戰中大敗李景隆。


    然而正當燕軍士氣高昂時,朱棣卻在濟南受挫,在東昌之戰中,朱棣被盛庸圍困,張玉為了掩護朱棣撤退而戰死,終年58歲。


    朱棣非常哀痛,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在登基之後追封為榮國公。張玉之子張輔則被封為新城侯。


    張輔在父親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在陳國公朱能病逝之後,他接過兵權繼續出征安南,為明朝吞並安南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此被封為英國公,子孫世襲。


    第四位就是黑衣宰相姚廣孝,法號道衍,本是醫家子弟,少年時出家為僧,跟隨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對兵法韜略頗有研究。


    袁珙曾驚歎道,你這人長得像壁虎一樣,以後一定是劉秉忠這樣的人。姚廣孝聽後不但沒生氣,反而十分高興,因為他的誌向就是要向劉秉忠那樣輔佐明主,做出一番大事業。


    雖然當時正是元末天下大亂的時候,群雄並起,但是沒有人對道衍買賬。在朱元璋統一天下後,道衍作為通儒僧人參加考試,但是沒有被重視。


    公元1382年,馬皇後去世,朱元璋要給兒子們挑選高僧為馬皇後祈福,道衍一眼就被燕王朱棣看中,我要送大王一頂白帽子。


    李景隆大清見此人談吐不凡,就將他帶迴王府。可以說整個靖難之役都離不開道衍的鼓動,但是除了鼓動朱棣造反之外,道衍還是朱棣的軍師和定心丸。


    在朱棣外出征戰時,道衍為後方保證燕軍後勤供應。在朱棣苦於被濟南城阻擋時,道衍出奇謀讓朱棣繞過濟南,直擊南京。


    朱棣登基後分封功臣,但是道衍僅被封為僧錄司左善世,後晉封為太子少師,教導皇太孫朱瞻基,主持編撰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


    而且本人也非常恭謹,拒絕朱棣賞賜的府邸宮女,平時仍居住在寺廟,穿著僧衣。公元1418年,道衍病逝,終年83歲,追封榮國公。


    最後一位就是追封定國公徐增壽。雖然他沒有直接參與靖難之役,而且死在朱棣登基之前,但是他的後人卻成為靖難之役最大的受益者,受封國公,世襲罔替,與國同休。


    朱棣的妻子徐皇後是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長女,而徐增壽就是徐皇後的親弟弟。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了魏國公爵位,徐增壽作為幼子隻能掛一個閑職。


    不過徐增壽和姐夫朱棣的關係一直很不錯。在建文帝懷疑朱棣會不會造反時,徐增壽向建文帝打保票,姐夫絕對不會造反。但是沒過多久,朱棣就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起兵了。


    作為朱棣的姻親,徐家兄弟建文帝信任,貴族為表忠心,與姐夫劃清界限,還多次自請率兵阻擊燕軍。可徐增壽卻一直暗中替朱棣傳遞消息,通風報信。


    在靖難之役進行到最後關頭時,徐增壽被建文帝抓了個現行,打入天牢。此時燕軍即將兵臨南京城下,隻要燕軍進城,那麽徐增壽就是朱棣的從容功臣。


    然而建文帝沒有給他這個機會,為了泄憤,建文帝將徐增壽親手殺死,隨後在皇宮點燃熊熊大火,從此消失了蹤跡。朱棣登基後,囚禁了大舅子徐輝祖,追封小舅子徐增壽為定國公,命其子徐景昌世襲。


    徐皇後擔心徐景昌年紀太小,驟然受封國公,會恃寵而驕。1420年,朱棣遷都北京,定國公府地也隨之北遷。4年後朱棣駕崩,定國公徐景昌在朱棣喪禮上遭到言官彈劾,被明仁宗赦免。


    【盤點華夏曆史上的清君側#曆史#華夏#帝王#小知識】


    清君側這套組合拳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打過無數遍了,而以這套拳法打贏中央的卻寥寥無幾。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看看華夏曆代的清君側。


    華夏曆史上第一次清君側是西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互換的根源其實早在漢初的時候就埋下了。當時劉邦給劉氏子弟升職加薪,讓他們當諸侯王保衛中央。


    但他的這次分封非但沒能守衛漢室江山,反而為未來的叛亂埋下了一個雷。公元前157年,漢景帝剛一登基就不得不麵對諸侯王逐漸做大的問題。


    對此,漢景帝開啟艱難困苦的掃雷活動。他和士大夫晁錯唱起了雙簧,晁錯負責挑諸侯王們的刺,而景帝就借此今天是一塊藩王的封地,明天再去一塊封地。


    漢景帝鈍刀子割肉的舉動,徹底讓諸侯王們背後發涼。他們覺得與其等中央的屠刀落到頭上,不如主動出擊,踹掉boss自己當大王。


    就在此時,吳王劉濞向這些諸侯王們伸出了橄欖枝,他秘密遣使,拉來六國諸侯王做隊友,靜待造反的良機。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下詔從吳王嘴裏搶豫章郡和會稽郡的時候,吳王劉濞就衝冠一怒,起兵清君側了。


    他們清君側輕的就是主張削藩的《頭號玩家》晁錯。叛軍打出了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見此,漢景帝選擇將晁錯推出去當擋箭牌。


    既然諸侯王們恨晁錯,那他索性先將晁錯誅了,這樣諸侯王們要是還不退兵,那就是造反。至此,漢景帝棋高一招,率先占據天下大義,將吳王劉濞從道德製高點上擠了下來。


    然而晁錯死了,叛亂卻遠遠沒有結束。漢景帝隻好派周亞夫率兵前去平叛。麵對齊國30多萬的兵馬,周亞夫明白硬碰硬肯定是給叛軍送菜。


    想要取勝隻能出其不意,於是軍事鬼才周亞夫決定讓梁王劉武先拖住叛軍,自己借機切斷叛軍補給。叛軍沒米下鍋,自然一擊必潰。


    局勢果然如他所料,叛軍斷糧隻能打閃電戰。他們連夜向漢軍大營東南方殺來,就在此時周亞夫又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派兵固守漢營西北。


    事實證明周亞夫果然是神級預言家。東南方向的進攻不過是虛晃一槍,而當叛軍集中火力攻打西北的時候,卻發現周亞夫早已立在陣前,等他們來送人頭了。


    經此一役,叛軍大敗,吳王劉濞也領盒飯下線了。七國之亂也以漢景帝的完勝而告終。


    漢初的清君側中央尚且能勝利收官,而東漢末年的清君側中央就隻能落得個慘淡收場。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少帝劉辯繼承皇位。


    然而當時掌握國家大權的卻不是這位少帝,而是外戚何進以及張讓為首的宦官集團。這兩撥人互相看不順眼,怎麽都想幹掉對方,把對方手裏的權利變成自己的私人財產。


    其中外戚何進率先動手了,本著打不過就請外援的原則,何進須以重力以上帝的名義頒發聖旨,讓董卓進京勤王清君策幹掉張讓。


    這道聖旨,帶著近親掌權的餡餅砸到了董卓。他大喜過望,親尚書少帝,表示要逐君側之惡,隨後就收拾東西往京城洛陽趕。


    沒想到他還沒到洛陽,何進就被張讓一黨清離了人間。


    此時的張讓沒想到何進死後馬上就有人向他發難了,這個人就是袁術。得知何進離世的消息後,袁術一把火燒了南宮,隨後千裏迢迢追殺張讓,張讓不得已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與袁術展開了你追我逃的遊戲。


    等董卓率軍趕到京城的時候,何進和少帝已經逃到了黃河邊上,礙於追擊張讓跳河自盡,董卓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少帝,自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


    董卓清君策事件中少帝說不上話是局勢所迫,而西晉八王之亂中晉惠帝說不上話就是他自身的能力問題了。


    公元290年,晉惠帝登基,但這位晉惠帝可謂是西晉皇帝智商低穀。此時掌握朝政的是太後楊芷以及他的哥哥楊駿。


    楊家兄妹把持朝政引起了皇後賈南風的不滿,這位皇後雖然長得醜,但是想得美,也想嚐嚐權力的滋味。於是她暗中聯係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要他們率兵清君側誅楊駿。


    公元291年,皇後賈南風讓晉惠帝下令給楊駿扣上了一口名為謀反的黑鍋,隨後楚王司馬瑋前往楊駿府上,親自為這位大權臣送上了盒飯。


    楊駿死後,賈南風大權在握,升職當太後不過是時間問題。然而很快她就發現自己的升職加薪路上還有一塊絆腳石,太子司馬遹,太子的母親和賈南風勢同水火。


    如果讓太子登基,自己未來的日子可能不會好過。


    近此賈南風又開始搞事情,她先灌醉太子,隨後令太子抄了一份讓晉惠帝退位的申請書。申請書遞到晉惠帝眼前之後,廢太子的旨意也緊隨其後,快遞到了太子手裏。


    太子被廢,司馬倫和孫秀看到了掌權的機會,他們先顫抖賈南風幹掉太子以除後患。但太子死後,他們又扯著為太子報仇的大旗繼續起兵清君側。


    隻不過這次賈南風成了被親的那個,公元300年賈南風被司馬倫所殺,西晉的局勢自此徹底亂成了一鍋粥。


    華夏曆代清君側的案例不少,但是堪稱曆代清君側模板的海底是靖難之役。


    公元1398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此前朱允炆看各地藩王不爽很久了。這一登機他馬上就聯合齊泰、黃子澄兩位主張削藩的官員收拾自己那幫不聽話的叔叔們。


    隨著周王、代王、齊王、襄王先後被廢,朱允炆的四叔朱棣坐不住了。再不動手,屠刀就要落到自己頭上了。


    但此時朱棣的實力還不足以與建文帝叫板,於是他連放大招為自己爭取時間,做戰前準備,連裝病裝瘋的手段都用上了。


    公元1399年,朝廷下令讓張信逮捕燕王朱棣,然而朱允炆怎麽也沒想到,這個關鍵時期張信竟然跳反了。


    他站到了朱棣那一邊,把朝廷的謀劃全抖了出去。得知消息後,朱棣讓大將朱能、張玉率兵800埋伏在燕王府。


    隨後賈誼毀了自己帳下的官員,請帶兵來燕王府的官員進府,親自檢驗朝廷官員一進王府就被伏兵包圍。


    當夜朱棣就攻下北京城,打出“周祁清君側”的旗號,向朱允炆發難。朝廷派耿炳文迎戰,但耿炳文戰敗後,建文帝竟然臨陣換將,讓一無是處、隻會紙上談兵的紈絝李景隆率兵平叛。


    李景隆率兵50萬,在軍隊人數上妥妥碾壓朱棣,但是他把上必敗的5個雷點全踩了一遍:政令不休、糧草不足、孤軍深入、求勝心切、部隊不團結。


    在這樣的局勢下,朱棣輕輕鬆鬆打敗了李景隆,隨後一路乘勝追擊,打敗朝廷軍隊,把朱允炆從皇位上踹了下來,自己登基稱帝。清君側完美收官。


    您還知道曆朝曆代哪次清君側,歡迎評論區留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諸朝陪我刷短視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不敢輕言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不敢輕言語並收藏諸朝陪我刷短視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