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自幼長於南朝桃花山寺受佛門熏陶少見道符,不過北歸途中蘇寒山也從護送車隊道門大主教那裏了解到些許道門修煉之法。
簡單些來說,無論補天教或截天教,道門弟子除了引星輝入體提升修為外,更多的時間都是在修行道符。
道符以其呈現方式的不同分文印咒鬥四種,作用更是多不勝數。
而在文印咒鬥之中,符文正是入門的根基,共計一千整。也就是說,道門無數符乃至玄奧的陣法都是在此千字符的基礎上組合而來。
就像是認字,然後組詞造句。
當一名道門教徒能夠將千字符認遍並且一筆不落的描繪而出時,那麽他就具有真正銘刻符文的能力了。
這也正是補天教掌教神闕讓蘇寒山練習千字符的原因。
“隻是,這入門會不會太難了些?”
一個時辰後,不知不覺紙簍堆滿。耗費心神感覺疲憊無比的蘇寒山飲茶歇息。看著麵前書案老師贈予的那部千字符,忍不住想著。
戰國至春秋,道門傳承何止百年?衍化至今,應該有更簡易輕鬆的入門修煉之法才是。
畢竟大道至簡方是真理。這千字符文若按照一日一符的速度,豈不要等到三年後才算摸到門檻?也太不合常理不近人情。
蘇寒山看了眼侍女知書問道:“姐姐可懂符?”
知書聰慧。
她看出了九皇子急於求成的心思,便柔聲勸道:“知書雖非道門弟子,卻也知城外天符山裏那些道童教徒走的入門修煉之法確是這部千字符無虞。”
還以為老師刻意給自己出難題不走尋常路的蘇寒山笑了笑:“想來是我太心急了,路還是要按部就班的走方才踏實。”
知書說道:“以殿下的悟性聰穎,想來不需要等上三年的。”
被侍女打趣的蘇寒山並沒有生氣,忽而想起那位命運安排的宿敵,自言自語說道:“也不知鳳棲梧修煉這千字符用了多久。”
自幼與眾姐妹一起接受特殊訓練的知書對數年前鳳棲梧道符驚天都的事件有所耳聞:“據說隻用了三個月。”
蘇寒山聞之略感驚訝。
雖然知曉鳳棲梧天賦異稟非同常人,卻沒想竟會如此妖孽。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千字符入門,這可比起一日一符快了十倍不止。
正自驚訝的蘇寒山又聽侍女知書補充說道:“天都裏傳聞,說鳳棲梧畫第一枚符用時二十九天,第二枚符用了二十八天,第三枚則是二十七天。然後在接下來七日之內便晝夜不停,將剩餘九百九十七枚符文盡數描繪而出。符成之後,天都裏無數符文竟有刹那的失效,如被致盲一般可怕。自那時起,鳳棲梧之名傳遍江湖,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蘇寒山神情由驚訝變得震撼。
隨後又忽然想起些東西,他翻看著千字符。
一氣嗬成九百九十七枚符文,豈不意味著鳳棲梧在前三枚符文之中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共通處?如若不是掌握了某種規律,又豈能符驚天都?
古語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鳳棲梧既然可三生萬物,便能二生萬物。如此推論下去,千字符裏豈不存在著一符生千符的法門?也就是說,若能真正理解符為何物,所謂的千字符歸根到底也不過一符耳!
難道這就是大道至簡的真理所在?
猶如發現新大陸般,蘇寒山調整思緒,目光不再僅限於第一枚符文描繪的是否趨於完美。
他很果斷翻過第一頁,粗略記憶了第二枚符文的繁瑣筆畫,號稱過目不忘的九皇子便又沉浸其中,勾勒起來。
……
午後天空放晴。
梅園裏的雪並沒有徹底清除,按照總管知琴的意思,府中奴仆雜役們隻是清理了各個房間互通的小路,讓那屋簷與梅林的雪自行化去方有凜冬意境。
接連記憶了十數枚符文筆畫的蘇寒山知曉張弛有度,修行之事本就急不來,所以也沒有一心沉入走火入魔茶飯不思。
況且修行這種事,雖說勤奮不可少,卻也看天份。
否則那鳳棲梧因何能三月成千符?
當然也並非蘇寒山偷懶。
姑蘇城外桃花山寺十五年修佛學禪,將太玄經練得爐火純青,偷懶二字從來不存在他的人生觀裏。況且父皇命魏貂寺過府而來,身為梅園主人的九皇子又豈有不見之禮。
門外送走滿頭白發手持雪銀塵的魏千歲,蘇寒山與侍女知書便迴到正廳。瞧見太子爺李天下與黃梅前輩兩人對那粗布包裹的長長物事好奇不已,蘇寒山便主動解開來看。
裹布裏是個暗紅色的長匣。
沒有任何雕飾,很普通的長匣。
蘇寒山看了黃梅前輩一眼,瞧見對方眼裏難得流露的興奮與驚奇之色,便愈發對父皇贈予的長匣感到好奇。
心想究竟是何物,竟能讓黃梅前輩如此?
屏息凝神,蘇寒山開了匣子,裏麵安靜地躺著一柄劍。還不待細細端詳,黃梅老頭便將那古樸之氣散發的長劍取了出來。
隻看古意盎然平平整整的劍鞘與黑色劍柄,便覺手中煙雨輸得徹底的李天下喃喃說道:“這是……”
入手頓覺掌心微涼心怡神曠的黃梅老頭目露精光,右手拔劍,劍出三分鞘,不可察覺地點了點頭,似是確定此劍來曆後,便徹底拔出這三尺七寸的青鋒。
那是一柄劍身漆黑如墨,無鋒無刃,像極了細長鐵尺的劍。寒意森森,古意深藏,給人一種看不透的感覺。
蘇寒山對劍了解不多,瞧這劍的第一眼,便隨口說了句:“這劍,尚未出爐?”
黃梅老頭捋須說道:“它確實是一柄未完成的劍。”
李天下猶疑道:“是墨子春秋?”
黃梅老頭驚奇地看著南朝太子爺:“看來你懂的還不少。”
蘇寒山聽不懂這啞謎問道:“墨子春秋是這把劍的名字嗎?”
李天下點頭。
黃梅老頭頗為感慨說道:“墨子辭世,春秋之始。此劍出自戰國時魯國鑄劍大師墨子之手,也是其生平所鑄的最後一柄劍。此劍出爐那日,也是西蜀鐵蹄踹開魯國國門之時。鑄劍師墨子還未來得及給此劍取名開鋒便命喪於兵荒馬亂之中,之後此劍輾轉流傳江湖,一直下落不明。”
“由於魯國滅亡後,天下便真正開始五分,戰事休止,迎來春秋六十年的和平。所以在江湖劍修者口中,這柄無名劍便被賜予了一個名字,墨子春秋。”
簡單些來說,無論補天教或截天教,道門弟子除了引星輝入體提升修為外,更多的時間都是在修行道符。
道符以其呈現方式的不同分文印咒鬥四種,作用更是多不勝數。
而在文印咒鬥之中,符文正是入門的根基,共計一千整。也就是說,道門無數符乃至玄奧的陣法都是在此千字符的基礎上組合而來。
就像是認字,然後組詞造句。
當一名道門教徒能夠將千字符認遍並且一筆不落的描繪而出時,那麽他就具有真正銘刻符文的能力了。
這也正是補天教掌教神闕讓蘇寒山練習千字符的原因。
“隻是,這入門會不會太難了些?”
一個時辰後,不知不覺紙簍堆滿。耗費心神感覺疲憊無比的蘇寒山飲茶歇息。看著麵前書案老師贈予的那部千字符,忍不住想著。
戰國至春秋,道門傳承何止百年?衍化至今,應該有更簡易輕鬆的入門修煉之法才是。
畢竟大道至簡方是真理。這千字符文若按照一日一符的速度,豈不要等到三年後才算摸到門檻?也太不合常理不近人情。
蘇寒山看了眼侍女知書問道:“姐姐可懂符?”
知書聰慧。
她看出了九皇子急於求成的心思,便柔聲勸道:“知書雖非道門弟子,卻也知城外天符山裏那些道童教徒走的入門修煉之法確是這部千字符無虞。”
還以為老師刻意給自己出難題不走尋常路的蘇寒山笑了笑:“想來是我太心急了,路還是要按部就班的走方才踏實。”
知書說道:“以殿下的悟性聰穎,想來不需要等上三年的。”
被侍女打趣的蘇寒山並沒有生氣,忽而想起那位命運安排的宿敵,自言自語說道:“也不知鳳棲梧修煉這千字符用了多久。”
自幼與眾姐妹一起接受特殊訓練的知書對數年前鳳棲梧道符驚天都的事件有所耳聞:“據說隻用了三個月。”
蘇寒山聞之略感驚訝。
雖然知曉鳳棲梧天賦異稟非同常人,卻沒想竟會如此妖孽。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完成千字符入門,這可比起一日一符快了十倍不止。
正自驚訝的蘇寒山又聽侍女知書補充說道:“天都裏傳聞,說鳳棲梧畫第一枚符用時二十九天,第二枚符用了二十八天,第三枚則是二十七天。然後在接下來七日之內便晝夜不停,將剩餘九百九十七枚符文盡數描繪而出。符成之後,天都裏無數符文竟有刹那的失效,如被致盲一般可怕。自那時起,鳳棲梧之名傳遍江湖,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蘇寒山神情由驚訝變得震撼。
隨後又忽然想起些東西,他翻看著千字符。
一氣嗬成九百九十七枚符文,豈不意味著鳳棲梧在前三枚符文之中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共通處?如若不是掌握了某種規律,又豈能符驚天都?
古語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鳳棲梧既然可三生萬物,便能二生萬物。如此推論下去,千字符裏豈不存在著一符生千符的法門?也就是說,若能真正理解符為何物,所謂的千字符歸根到底也不過一符耳!
難道這就是大道至簡的真理所在?
猶如發現新大陸般,蘇寒山調整思緒,目光不再僅限於第一枚符文描繪的是否趨於完美。
他很果斷翻過第一頁,粗略記憶了第二枚符文的繁瑣筆畫,號稱過目不忘的九皇子便又沉浸其中,勾勒起來。
……
午後天空放晴。
梅園裏的雪並沒有徹底清除,按照總管知琴的意思,府中奴仆雜役們隻是清理了各個房間互通的小路,讓那屋簷與梅林的雪自行化去方有凜冬意境。
接連記憶了十數枚符文筆畫的蘇寒山知曉張弛有度,修行之事本就急不來,所以也沒有一心沉入走火入魔茶飯不思。
況且修行這種事,雖說勤奮不可少,卻也看天份。
否則那鳳棲梧因何能三月成千符?
當然也並非蘇寒山偷懶。
姑蘇城外桃花山寺十五年修佛學禪,將太玄經練得爐火純青,偷懶二字從來不存在他的人生觀裏。況且父皇命魏貂寺過府而來,身為梅園主人的九皇子又豈有不見之禮。
門外送走滿頭白發手持雪銀塵的魏千歲,蘇寒山與侍女知書便迴到正廳。瞧見太子爺李天下與黃梅前輩兩人對那粗布包裹的長長物事好奇不已,蘇寒山便主動解開來看。
裹布裏是個暗紅色的長匣。
沒有任何雕飾,很普通的長匣。
蘇寒山看了黃梅前輩一眼,瞧見對方眼裏難得流露的興奮與驚奇之色,便愈發對父皇贈予的長匣感到好奇。
心想究竟是何物,竟能讓黃梅前輩如此?
屏息凝神,蘇寒山開了匣子,裏麵安靜地躺著一柄劍。還不待細細端詳,黃梅老頭便將那古樸之氣散發的長劍取了出來。
隻看古意盎然平平整整的劍鞘與黑色劍柄,便覺手中煙雨輸得徹底的李天下喃喃說道:“這是……”
入手頓覺掌心微涼心怡神曠的黃梅老頭目露精光,右手拔劍,劍出三分鞘,不可察覺地點了點頭,似是確定此劍來曆後,便徹底拔出這三尺七寸的青鋒。
那是一柄劍身漆黑如墨,無鋒無刃,像極了細長鐵尺的劍。寒意森森,古意深藏,給人一種看不透的感覺。
蘇寒山對劍了解不多,瞧這劍的第一眼,便隨口說了句:“這劍,尚未出爐?”
黃梅老頭捋須說道:“它確實是一柄未完成的劍。”
李天下猶疑道:“是墨子春秋?”
黃梅老頭驚奇地看著南朝太子爺:“看來你懂的還不少。”
蘇寒山聽不懂這啞謎問道:“墨子春秋是這把劍的名字嗎?”
李天下點頭。
黃梅老頭頗為感慨說道:“墨子辭世,春秋之始。此劍出自戰國時魯國鑄劍大師墨子之手,也是其生平所鑄的最後一柄劍。此劍出爐那日,也是西蜀鐵蹄踹開魯國國門之時。鑄劍師墨子還未來得及給此劍取名開鋒便命喪於兵荒馬亂之中,之後此劍輾轉流傳江湖,一直下落不明。”
“由於魯國滅亡後,天下便真正開始五分,戰事休止,迎來春秋六十年的和平。所以在江湖劍修者口中,這柄無名劍便被賜予了一個名字,墨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