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與滿朝文武一樣,對江南了解幾乎都是來自於道聽途說!”李世民說到了這裏,突然道:“朕聽說你小子十四歲就開始遊學天下,可有此事?”


    羅通麵不改色道:“確有其事!在江南玩了半年!”


    他不安分,膽子又大!十四歲那年,用“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大樹底下長不如好草”“溫室裏的花朵”等理由成功的忽悠了羅夫人後,就帶著羅士信昔年的親衛羅燦到處遊玩,到了十五歲,就開始一個人單幹,羅夫人開始還擔心,但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當初這麽玩,除了增長見識,也是為了應付今日這種問題,他擁有太多“先見之明”,若沒有一段“經曆”匹配,又如何自圓其謊!這時代沒有監控,他又隻是一個小人物,隻要離開了家人的視線,鬼才關注他呢!迴到家裏,去了哪裏還不是由他說了算?


    李世民大喜道:“朕想聽聽,這江南究竟有何奇妙之處?”


    “江南瀕海又臨江,境內湖泊縱橫,以致物產豐富,稱之為魚米之鄉一點也不為過!”


    “這一點關中也不差吧?”


    李世民聞言,問了一句,在他的心底還是偏向與關中的。


    關中,自古就是繁華之地,從最初的先祖軒轅黃帝和神農炎帝起,一直以來都在天下大勢中占據著非同凡響的地位。


    秦因關中而富,漢因關中而強,唐也因關中而昌。


    在《史記*留侯世家》中,司馬遷記載著這麽一句話“夫關中左肴函,右隴蜀,沃野千裏”將關中譽為金城千裏,天府之國。關中地區不僅是曆史上最早稱為“天府”的地方,也是曆史上最早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地方,也是中華五千年曆史帝都之首。可見在世人眼中,關中是天下罕見的風水寶地,獨一無二。說偏遠的江南能於關中相提並論,這話說出來是沒有幾個人相信的。


    也隻有羅通這個後世人才說的出這種話來,也隻有李世民這位明君能夠接受羅通那滿腦子匪夷所思的思想。


    “這個不假!”羅通也不否認,關中瀕臨渭水,而渭水是黃河的源頭,僅僅長安這一城附近就有八條河流,俗稱“八水繞長安”。論水資源的豐富,關中平原是不會遜色江南多少的,但是……


    “但是……氣候與降水就萬萬不能相提並論了。陛下或許不知,但一個地方的氣候與降水,跟當地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有著息息相關的聯係的。這溫度高了,不適合糧食的生長,溫度低了也不適合糧食的生長;水降多了如是,水降少了也如是。這也是各地上繳糧食時,有多有少的關鍵緣故。故而一般來說,糧食收成好不好,全憑老天來做主。”


    這個知識李世民就不太了解了。


    他是世家子弟出身,父親是國公,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對於農地上的知識卻不甚了解。他知道糧食的收成與雨水有關,但卻不知雨水多了也會對收成造成影響,至於氣候溫度更加不曾聽說了。


    羅通道:“江南的氣候非常獨特,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是個很適合各種作物的生長和人生存的地方。這一點關中就遠遠比不上了。還有江南,是一個雨水不斷卻大雨不多的地方。雖然在具體的氣候上也會有所變化,但總體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的特點變化並不大。比起我們關中、中原七八九月常出現的大雨水又豈止勝過一籌?”


    他本想說江南處於ya熱帶向暖溫帶過渡的地區,氣溫高,降水豐富,但覺得這些話裏的後世知識太濃,說了李世民、房杜也聽不懂,也便臨時改口隨意的說了一些簡單易懂的。


    李世民沉默片刻,道:“你說的這些朕似懂非懂,也有些匪夷所思。但細細想來,似乎也有些依據。北方不是幹旱就是洪水泛濫,可江南卻少有水患發生,便是有,那也是因為長江沿岸的堤壩倒塌之故,禍不及腹地。而旱災、蝗災更是從未有過。”


    “江南無洪澇、無旱災,乃是縱橫交錯的江流湖泊的功勞!好像誰家孩子說過‘此消彼長’這個詞!這孩子你們知道嗎?”


    聽得正嗨的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讓他一問給愣住了,不知他搞什麽鬼。


    長樂公主卻“噗嗤”一笑:“‘此消彼長’由《孟子—公孫醜下》的‘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演變而來!”


    她聽得入神,早就停筆,在一邊靜靜聆聽!當羅通把孟子說成“誰家孩子”的時候,忍俊不禁的出言解釋。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這才理解,不由得大笑了起來!氣氛一下活躍了起來。


    “不學無術”李世民笑罵了一句,道:“早該讓你進弘文館學四書五經。唉,都是朕的錯了!”


    羅通冷笑道:“弘文館學到我說的這些?四書五經可以民富國強?還是可以讓百姓吃飽穿暖?”


    “這……”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長樂公主就讓他問住了!


    “衣食住行才是人生大事!吃飽穿暖、生活富足才有心思舞文弄墨!大唐教育有嚴重的問題,改天與你們再聊這問題!還是繼續剛才的話題!”


    眾人苦笑!


    思緒有點跟不上羅通的節奏,但李世民、房杜卻把剛才三問記在心裏了。


    “枯水時節,長江水位下降,江流湖泊流入長江;豐水時節,長江的澇水就會倒灌進入湖泊!長江與沿江的江流湖泊一唿一吸,循環往複、周而複始!除非是超級大雨,有著洞庭湖和鄱陽湖的長江流域根本就不會有水患之憂。江南水係發達,想品嚐旱災是啥感覺都是一種奢望。”


    “啪!”李世民重重的一拍大腿,露出狂喜的表情,心情激動!與房杜相顧一眼,均從對方眼眸裏看出“狂熱”這個詞語!


    “這麽說來,黃河之所以會發水,就是因為缺少湖泊調節,一旦黃河水量過多,無處盛放,就會導致水患的發生!而幹旱也是因為黃河沒有湖泊放水所致?”


    “洪災、旱災的成因,很簡單的!”


    羅通無心的說了一句,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卻聽得眼睛都直了。


    太傷人了,太傷自尊了!


    可一看羅通不解的模樣,卻發現,傷了自己那麽深的羅通,竟然連捅得他們支離破碎都不知道。


    “……”李世民徹底沒了脾氣。無力道:“你所謂的簡單,把這個民族難了千年!”


    房玄齡、杜如晦紛紛點頭!


    “那是他們蠢!長江、黃江乃是耳熟能詳的兩條母親河,一條不是洪澇就是幹旱,另一條千年來都四平八穩!把它們聯係起來看,所有問題都出來了!”


    眾人深為感慨的認領了“蠢貨”這個頭銜。


    正如羅通所言,他們還真沒將二者聯係起來,也從來沒有想到過解決黃河水患的秘密就在長江之上。


    今日,名垂千秋的一明君二賢相,都當了羅通的一迴學生,給他罵得的狗血淋頭!還興奮得要死。


    突然,麵紅耳赤的三人發現自己真夠賤的!


    “蝗蟲……”明君賢相還沒有消化好,又被羅通拋出的知識淩亂了。


    “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幹燥的蝗蟲,幹旱的土地對它們的繁殖、生長、發育、存活有許多益處……總之,旱極而蝗就是了!”羅通一時半會也找不到不是未來的詞語來解釋,很不負責的說了句“你們懂的!”


    眾人麵麵相覷!滿頭黑線,沒懂啊?


    “既然旱極而蝗,那麽不旱自然就無蝗了!江南多雨、土壤濕潤,那地方不適合蝗蟲生活!就是這麽迴事!”


    “怎麽對付蝗災?”李世民問了句。


    他這一問,羅通反問了句:“陛下,你吃過蝗蟲嗎?”


    羅通可是記得史書上記載了貞觀二年,李世民生吞蝗蟲一事。


    “那玩意能吃嗎?吃了還不得死人?”李世民臉都綠了。


    “蝗蟲以農作物為食,怎麽就不能吃了。”羅通一臉迴味道:“放到油鍋一炸,放點鹽,又香又脆、人間美味!”


    四人見羅通狂吞口涎,饞相畢露,又是吃驚又是好笑。


    “有機會我親自下廚,請你們吃一頓蝗蟲大餐。”


    “我不吃!”長樂公主連連搖頭!


    “不吃就不吃!”羅通道:“其實除了吃,還有火,晚上放一把火,蝗蟲看到光亮就會自尋死路!飛蛾撲火,蝗蟲也一樣。”


    四人一陣點頭,這個辦法靠譜!


    “還有就是家禽!雞鴨吃蟲子乃是天性,隻要喂養大量雞鴨,蝗蟲還沒形成危害就被它們吃了個幹淨甚至是將雞鴨趕往田地之中,就像放牧一般,讓其自行捕捉蝗蟲覓食。”


    “牧雞、牧鴨。”李世民頓時眼睛一亮道。


    羅通讚道:“陛下的形容十分的貼切,百姓省了喂養的糧食,又消滅了蝗蟲,此法可謂是一舉兩得。”


    “雞鴨就可以消滅蝗災?”房玄齡有些不相信的說道,從他漫長的一生之中,哪一次都是蝗災都是讓人絕望的掙紮。


    “一兩隻雞鴨當然不可能,但是要是幾千隻,上萬隻雞鴨呢?為了防止蝗災,陛下鼓勵關中百姓大量飼養雞鴨,雞鴨往田野、山上一放,就會自己尋覓吃的!幾乎是無本喂養。雞鴨味道肥美,乃是不可多得美食。百姓可以賣錢,也可以自己吃,有了肉食,人們的體魄就會變好!一舉多得,又何樂不為?”


    “嗯!就這麽辦!”李世民點了點頭,讓房杜明天就安排下去。


    羅通看了一下天色!古怪一笑,然後讓李世民吩咐禦廚宰殺十隻公雞,血淋淋的埋在禦花園的各處雪地裏。


    李世民不解其意,但知羅通行事都有深意,也不疑他,安排了下去。


    “洪澇、旱災、蝗災的成果,解決方法都說了,現在,可以迴歸正題了!唉,跑題跑得太遠了。不務正業,不務正業。”羅通伸了個懶腰。


    眾人皆笑!


    確實跑題了,沒辦法,羅通說的每樣知識,都讓大家如飲佳釀,欲罷不能,大開眼界。


    開發江南重要,可誰又敢說治理洪澇、旱災、蝗災不重要?


    安靜了一會兒,李世民道:“你說的很多東西,朕聽得糊裏糊塗的,不太能理解!但你羅列出來的數據已經說明了一切問題。江南人稀,每年繳納的糧稅總數上不去,但人均下去卻令人震驚。這驚人的成績絕非偶然,正如你所說的一般,是因為江南的氣候、土壤、雨水等特有因素造成。朕也有理由相信,一但江南開發完成,糧食產量將超越天下各地。”


    羅通道:“這是一定的,江南絕大部分土地不管是已經挖掘出來的田地,還是沒有挖掘的土地,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因為氣候的關係,他們那裏的水稻成熟地特別快,往往一年之中可以豐收兩季,甚至於三季。所以我一直認為要想解決糧食問題,必須開發江南的農業。”


    李世民動容道:“此話當真?”


    現在種植稻米,還是以一季稻為主,即便有時間百姓也沒有膽子嚐試,隻是利用田地間歇種些蔬菜,沒有重複再種稻米。所以一年兩季,在這個時代是聞所未聞之事。


    “這點可以擔保!”一年三季這要些研究,但以江南的氣候,一年兩季水稻,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假設真是如此,這江南,朕還真非開發不可了。隻要有糧,朕何愁無法征戰天下”


    李世民豪氣萬丈,什麽開發江南在他眼中都是浮雲,他真正想的是如何成為天下之主,如何征服地球上不服大唐管製的國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脊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碧海思雲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碧海思雲並收藏大唐脊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