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趙軍在徑山口遭到了韓信五千部隊的攔截,竟然被打得潰不成軍有些讓人匪夷所思。
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戰爭,人數決定勝負其實並不全是絕對,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數不勝數。
徑山口是一個很小的口子,他小到隻能容納十來個人並排通過的程度,趙軍在追擊這張耳的殘兵到達徑山口的時候,看到了徑山口堵的滿滿當當的漢軍,知道自己中了埋伏。
不過他們根本不知道漢軍有多少人,因為徑山口隻能站那麽一點兒人,他們身後,可能有五千,可能也有十萬。
再加上東邊山上埋伏的弓箭手讓他們措不及防,一時間整個楚軍潰不成軍,有的甚至是慌不擇路跳水而逃。
陳餘在這個時候才反應過來他被耍了,原來張耳隻不過是作為勾引趙軍出來的誘餌而已,這一下子他就白白損失了幾萬的士兵。
逃迴來的士兵不過一萬,陳餘眼中冒著火氣,韓信利用了他和張耳的仇恨坑了他一把,這種仇恨他是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
滎陽兵敗的消息早在幾日之前就已經傳到了他的耳朵裏,他也派了士兵前去向項王道喜呢,所以他心裏非常的清楚。
漢軍,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人了。
想到這裏,陳餘立刻就派人下去查探,一定要摸清楚徑山口的漢軍人數大概有幾何,如果不出他所預料的話,漢軍人數絕對不會超過五萬人。
而實際上,真實的結果卻是讓他瞪大了眼睛,徑山口埋伏的漢軍,竟然隻有五千人?!
這個結果一度讓他感覺到有些被扇耳光的羞辱,三萬趙軍之所以被打得潰不成軍,其實是心裏頭被嚇破了膽,不敢還手而已。
要是知道對方撐死不過五千人的話,三萬,就算兩個殺一個,也能全部宰光了不是麽?
陳餘聰明是聰明,而且也有心機,但是根據張耳的分析來說,心機有點兒小,最不想吃虧,所以在吃了徑山口這一次虧之後,他絕對是會想要報仇雪恨的。
陳餘來不及等到項王迴來再動手了,他整個趙國軍隊數量,就算是再昨天虧了兩萬餘,也還有十幾萬的士兵呢。
十幾萬士兵,還對付不了隻有一言不到的漢軍?
陳餘報仇心切,殺了韓信算是砍掉了漢軍的翅膀,這可是大功一件,項王一定會重重賞賜他的,他自己就能解決的問題,何必要等著項王迴來呢?
於是乎,在第二天天剛亮的時候,趙國丞相就開始向全國各地調兵遣將了,命令所有的將軍帶著各自的士兵部隊前來徑關向他報道。
作為一個丞相,卻有著調兵遣將的能力,可見他在趙國的能量有多大。
接下來的好幾天,李子木不停的看見有將軍帶著士兵朝著徑關這邊過來的,到了這個時候,他才有些擔心起韓信起來。
雖然他對韓信這家夥沒什麽好感,但畢竟是同僚,七千士兵對上十餘萬人,這絕對是一場慘烈的戰爭。
就算徑山口的交戰麵隻允許十餘人對陣,但是這並不代表七千人對付十餘萬人就能夠輕鬆獲得勝利了。
而這個時候,韓信卻依舊在徑山口列陣等待著,絲毫沒有撤退的意圖,如今已經走到了這一步,再迴頭也來不及了。
很快,十餘萬趙軍就全部在徑山這個大井裏麵結鎮了,陳餘沒有想過要繞過徑山包抄漢軍,是因為他已經查探的非常清楚了,漢軍人數不過一萬而已。
繞過徑山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他已經等不及了,況且十餘萬的兵力,對付隻有幾千的漢軍,還需要包抄的戰術?
更何況旁邊是條徑河,《兵法》有雲:右背山林,前左水澤,臨水結陣,此乃兵家之大忌也。韓信靠著徑河列陣,已經犯了兵家大忌,這讓得漢軍已經沒有後退的路可以走了。
這種情況下,陳餘當然不會放過機會,在集結了十餘萬趙軍之後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的下令朝著漢軍結陣的徑山口進攻了。
戰鬥的鼓聲響徹著整個徑山,麵對著隻有幾千人的漢軍,趙軍幾乎是打著戲謔的心思前進著,沒有人認為他們會失敗的。
韓信站立在隊伍的正前方,身上的魚鱗甲反透著點點的寒光,手中的銀色長槍好像在發出猙獰的咆哮聲。
還沒等著趙軍衝到他的麵前,他就率先朝著對方衝了過去,劈砍刺挑,僅憑著他一個人,就占住了這一整條路,讓的趙軍一時間竟然絲毫無法前進。
陳餘看到這種情況,卻是一點兒都不著急,韓信的生猛他早有耳聞,但是這又如何呢?
他能以一當十是不錯,以一當百或許也行,但是一以敵萬,以一敵十萬呢?項王也不敢這麽幹吧?
人總有力氣被用盡的時候,陳餘就不信這韓信能夠一直殺,從早上殺到晚上,他用人海戰術,都能活活的耗死這韓信。
李子木在徑山的外麵,都能夠聽到這山穀裏傳來的殺喊聲,想來韓信那邊應該已經對上陣了。
不過他卻是還不急著動手,因為徑關現在還有人把守這,他手底下這兩千個人,想要打進去恐怕有些困難,隻有再等等。
等著韓信那邊,如果趙軍不能在短時間內殺死韓信,那麽陳餘就一定會越加憤怒,到時候他一定會讓所有的士兵都下去參戰,到那個時候,徑關裏頭才算是空無一人了。
“殺!”
漢軍相對於之前的戰爭來說更加勇猛,在這之前李子木就已經詢問過韓信了,他也算是讀了一些兵書,知道臨水結陣是兵家大忌這個道理。
但是韓信依舊是這麽做了,他的迴答是這樣的:
“背水結陣,乃兵家大忌,此亦在《兵書》中有所載,但君為曾留心耳?《兵法》有言,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即此是也!”
兵書中有說過,背水結陣必輸無疑,但是兵書中同樣也說過,置於死地而後生這個道理,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往往能夠爆發前所未有的潛力。
李子木是羞愧難當,他對於戰爭的理解,遠遠沒有韓信來得透徹,他是屬於照搬兵書,而人家韓信卻是活學活用。
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戰爭,人數決定勝負其實並不全是絕對,曆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數不勝數。
徑山口是一個很小的口子,他小到隻能容納十來個人並排通過的程度,趙軍在追擊這張耳的殘兵到達徑山口的時候,看到了徑山口堵的滿滿當當的漢軍,知道自己中了埋伏。
不過他們根本不知道漢軍有多少人,因為徑山口隻能站那麽一點兒人,他們身後,可能有五千,可能也有十萬。
再加上東邊山上埋伏的弓箭手讓他們措不及防,一時間整個楚軍潰不成軍,有的甚至是慌不擇路跳水而逃。
陳餘在這個時候才反應過來他被耍了,原來張耳隻不過是作為勾引趙軍出來的誘餌而已,這一下子他就白白損失了幾萬的士兵。
逃迴來的士兵不過一萬,陳餘眼中冒著火氣,韓信利用了他和張耳的仇恨坑了他一把,這種仇恨他是絕對不會善罷甘休的。
滎陽兵敗的消息早在幾日之前就已經傳到了他的耳朵裏,他也派了士兵前去向項王道喜呢,所以他心裏非常的清楚。
漢軍,實際上已經沒有多少人了。
想到這裏,陳餘立刻就派人下去查探,一定要摸清楚徑山口的漢軍人數大概有幾何,如果不出他所預料的話,漢軍人數絕對不會超過五萬人。
而實際上,真實的結果卻是讓他瞪大了眼睛,徑山口埋伏的漢軍,竟然隻有五千人?!
這個結果一度讓他感覺到有些被扇耳光的羞辱,三萬趙軍之所以被打得潰不成軍,其實是心裏頭被嚇破了膽,不敢還手而已。
要是知道對方撐死不過五千人的話,三萬,就算兩個殺一個,也能全部宰光了不是麽?
陳餘聰明是聰明,而且也有心機,但是根據張耳的分析來說,心機有點兒小,最不想吃虧,所以在吃了徑山口這一次虧之後,他絕對是會想要報仇雪恨的。
陳餘來不及等到項王迴來再動手了,他整個趙國軍隊數量,就算是再昨天虧了兩萬餘,也還有十幾萬的士兵呢。
十幾萬士兵,還對付不了隻有一言不到的漢軍?
陳餘報仇心切,殺了韓信算是砍掉了漢軍的翅膀,這可是大功一件,項王一定會重重賞賜他的,他自己就能解決的問題,何必要等著項王迴來呢?
於是乎,在第二天天剛亮的時候,趙國丞相就開始向全國各地調兵遣將了,命令所有的將軍帶著各自的士兵部隊前來徑關向他報道。
作為一個丞相,卻有著調兵遣將的能力,可見他在趙國的能量有多大。
接下來的好幾天,李子木不停的看見有將軍帶著士兵朝著徑關這邊過來的,到了這個時候,他才有些擔心起韓信起來。
雖然他對韓信這家夥沒什麽好感,但畢竟是同僚,七千士兵對上十餘萬人,這絕對是一場慘烈的戰爭。
就算徑山口的交戰麵隻允許十餘人對陣,但是這並不代表七千人對付十餘萬人就能夠輕鬆獲得勝利了。
而這個時候,韓信卻依舊在徑山口列陣等待著,絲毫沒有撤退的意圖,如今已經走到了這一步,再迴頭也來不及了。
很快,十餘萬趙軍就全部在徑山這個大井裏麵結鎮了,陳餘沒有想過要繞過徑山包抄漢軍,是因為他已經查探的非常清楚了,漢軍人數不過一萬而已。
繞過徑山需要花費一些時間,他已經等不及了,況且十餘萬的兵力,對付隻有幾千的漢軍,還需要包抄的戰術?
更何況旁邊是條徑河,《兵法》有雲:右背山林,前左水澤,臨水結陣,此乃兵家之大忌也。韓信靠著徑河列陣,已經犯了兵家大忌,這讓得漢軍已經沒有後退的路可以走了。
這種情況下,陳餘當然不會放過機會,在集結了十餘萬趙軍之後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的下令朝著漢軍結陣的徑山口進攻了。
戰鬥的鼓聲響徹著整個徑山,麵對著隻有幾千人的漢軍,趙軍幾乎是打著戲謔的心思前進著,沒有人認為他們會失敗的。
韓信站立在隊伍的正前方,身上的魚鱗甲反透著點點的寒光,手中的銀色長槍好像在發出猙獰的咆哮聲。
還沒等著趙軍衝到他的麵前,他就率先朝著對方衝了過去,劈砍刺挑,僅憑著他一個人,就占住了這一整條路,讓的趙軍一時間竟然絲毫無法前進。
陳餘看到這種情況,卻是一點兒都不著急,韓信的生猛他早有耳聞,但是這又如何呢?
他能以一當十是不錯,以一當百或許也行,但是一以敵萬,以一敵十萬呢?項王也不敢這麽幹吧?
人總有力氣被用盡的時候,陳餘就不信這韓信能夠一直殺,從早上殺到晚上,他用人海戰術,都能活活的耗死這韓信。
李子木在徑山的外麵,都能夠聽到這山穀裏傳來的殺喊聲,想來韓信那邊應該已經對上陣了。
不過他卻是還不急著動手,因為徑關現在還有人把守這,他手底下這兩千個人,想要打進去恐怕有些困難,隻有再等等。
等著韓信那邊,如果趙軍不能在短時間內殺死韓信,那麽陳餘就一定會越加憤怒,到時候他一定會讓所有的士兵都下去參戰,到那個時候,徑關裏頭才算是空無一人了。
“殺!”
漢軍相對於之前的戰爭來說更加勇猛,在這之前李子木就已經詢問過韓信了,他也算是讀了一些兵書,知道臨水結陣是兵家大忌這個道理。
但是韓信依舊是這麽做了,他的迴答是這樣的:
“背水結陣,乃兵家大忌,此亦在《兵書》中有所載,但君為曾留心耳?《兵法》有言,陷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即此是也!”
兵書中有說過,背水結陣必輸無疑,但是兵書中同樣也說過,置於死地而後生這個道理,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往往能夠爆發前所未有的潛力。
李子木是羞愧難當,他對於戰爭的理解,遠遠沒有韓信來得透徹,他是屬於照搬兵書,而人家韓信卻是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