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琴琴終於風塵仆仆地迴到了娘家,她娘家既不是普通的平房,也不是哥特式建築,其建造完全仿照古代的富豪人家,把家建在風景如畫的郊外。
一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煙柳畫橋、奇花異草,頗有避暑山莊的景觀,接著便是錯落有致的朱門房,顯示著顯赫人家的氣派!如果有文人墨客來造訪,那絕逼會創造出《蘭亭集序》所描繪的絕美意境。
劉琴琴剛下車,大門口便有兩個丫鬟迎了上來,其中一個幫她拿行李,另一個微笑道:“小姐,太太已經在後堂恭候著您。”說著,二人便帶她進了門,三人穿過幾條長廊,再拐過幾段四麵環水的小路,最後上了個樓梯,來到一個紅木大門前,丫鬟敲了敲門,裏麵道:“進來。”三人便進了屋。
屋內聚集著十來個人,都是劉琴琴的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她的兩個堂哥,真可謂是歡聚一堂!屋內的正中間有一個穿著深色老年裙和黑色高跟鞋,披著披肩的六旬老人正襟危坐,這便是劉琴琴的母親。
劉琴琴一見到母親,便熱淚盈眶地叫了聲阿媽,母親也興奮地從椅子上慢慢站起,淚花打轉道:“琴琴,你迴來了。”
劉琴琴應了一聲,母女二人隨即相擁而泣,劉琴琴激動道:“阿媽,琴琴不孝,這麽長時間都沒迴來看您,讓您老愁心了。”
母親微微頷首:“琴琴,阿媽經常想你想得茶飯不思、輾轉難眠,你迴來看阿媽,阿媽就像過年一樣歡天喜地。”
“阿媽別哭,別哭啊。”劉琴琴破涕而笑,輕輕揩去母親的眼淚,母親會意地點了點頭:“女兒說得對,今天是大團圓之日,不應哭哭啼啼地訴苦。”說著,母親拉著她的手過去坐下,母女倆開開心心地敘話起來,其餘人也趕快融入其中,後堂瞬時充滿了其樂融融的氛圍。
傍晚時分,老太太一邊吩咐後廚準備晚膳,一邊帶大夥兒去正堂絮叨,劉琴琴想起自己帶的寧夏枸杞,老太太喜不自勝,又讓後廚給大夥兒煮一鍋枸杞蓮子羹,讓大家嚐嚐鮮。
皓月當空,涼風颯颯之時,仆人們便沿著每條小路的扶手,點起長明燈,與此同時,負責上菜的仆人排成一字長蛇陣,彎彎繞繞地走進正堂,把琳琅滿目的酒菜端上來,老太太舉起裝著法國紅酒的高腳杯,心潮澎湃道:“今天琴琴迴來省親,我老太婆好長時間沒看到這麽熱鬧的場麵了,真是讓我感慨萬千!來,大家喝一杯,我祝大家生活順意,家庭美滿,幸福康泰!”
大家立刻端起酒杯,滿麵春風道:“我們祝老夫人身體健康,闔家歡樂,長命百歲!”
“幹!”大家歡歡喜喜地碰了一杯,酒過三巡後開始和親近友好的人暢所欲言。
這頓來之不易、彌足珍貴的團圓飯一直吃到了晚上十點,飯桌上除了劉琴琴,其餘人連同老太太在內,都一個個喝得紅光滿麵,酩酊大醉,劉琴琴喜不自禁,忙著給哥哥妹妹、叔叔嬸嬸們斟酒添菜,她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感受到如此讓人熱血沸騰的場麵,自然高興地忘乎所以。
好容易散場了,劉琴琴扶著顫顫巍巍的母親迴房歇息,其餘人也都各自散了,她趁著夜深人靜之際,獨上高樓——修建的地勢較高的攬月亭,這是她每次迴娘家都要單獨去的地方,小巧的亭子中擺著一張石頭圓桌和石頭圓椅,亭柱上還掛著一張橫幅,是一首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詩既符合娘家的風景特點,也是隱含著一件讓劉琴琴刻骨銘心的往事。
她二妹劉藝君是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天才,自小在藝術方麵天資聰穎、悟性過人,深得一路上的每位藝術導師的器重,她還多次代表學校去參加全國藝人委員會和巡演會,據說她還有幸見過大名鼎鼎的梅蘭芳,梅老板很欣賞她的天賦,私下裏還將一些藝術心得和畢生所學傳授給她。
本來梅老板想收她為徒,但劉藝君還是較為喜歡現代舞蹈,對戲劇不太感興趣,梅老板隻得深表遺憾地把一本自己撰寫的《戲劇之美》送給她,就算作是一見如故的饋贈吧。
雖然劉藝君和梅老板之間沒有什麽較深的交集,但二人卻在吹簫上麵誌趣相投,吹簫是劉藝君最大的愛好,而梅老板也是吹簫的一把好手,有一天劉藝君請梅老板來家做客,酒後茶餘,二人便興致勃勃地登上攬月亭,劉藝君動情地吹起那支伴她成長的玉簫,梅老板閉著眼睛,如癡如醉地聽著,聽完大喝一聲好,當場筆墨伺候,寫下了上麵的那首詩,將它送給劉藝君。
所以這個橫幅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送給劉家的禮物,每次有人來拜訪劉家都要在攬月亭跟前瞻仰一下這個意義非凡的無價之寶。
可想而知,劉藝君不但自己赫赫有名,還為家族贏得殊榮,這樣的奇女子也必然是眾星捧月般的人物,她的魅力曾迷倒了文藝界多少風流少年,有多少文藝青年對她狂熱地追求,但她卻是個與生俱來的高冷人物,和柳詩嫻一樣,從來不肯輕易接受他人的示愛,眼光頗高。
但二人還是有一點不同,柳詩嫻的內心的確渴望找到一個可靠的男人,帶她去一個美好和平的地方共度一生,所以她的高冷隻是表麵的矜持。但劉藝君卻是徹底的高冷,男歡女愛什麽的她從來不想,隻一門心思地鑽研藝術,以便以後有機會考取巴斯泉大學的碩士甚至是博士。
雖然她高冷地幾乎不怎麽和外人說話,但是她和大姐劉琴琴、小妹劉蘭君卻是無話不談的真心閨蜜,三人從小都是親密無間的遊耍,一起遊覽勝景,一起抵足而眠、一起研究藝術、一起比拚歌喉、一起爭搶零食……
三姐妹有時也一起上攬月亭登高望月,遙想著嫦娥玉兔、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突然間就詩興大發地吟詩作賦,還要高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此刻,劉琴琴站在攬月亭上,內心感慨萬千,不斷迴憶著三姐妹間的美好往事,她們都受到母親的百般恩寵,每逢過節都會一起在堂前盡孝,每到過年都會圍在母親身旁,站在園中看著天上五彩繽紛的煙花,迴想起來,真讓人覺得甜蜜無比、渴望重現!
對於劉琴琴這樣一個年過四十的女人來說,可以說是朝花夕拾了。
但是因為後來的那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把原本光明美好的姐妹生活給毀滅了,劉藝君和劉蘭君至今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一想到這些不堪迴首的事,劉琴琴就感覺心如刀絞,不由自主地潸然淚下,剛剛火熱的內心一下子被冰封冷卻。
此刻她又開始了無盡的懺悔:“妹妹啊妹妹,都怪姐姐當年那一愚蠢的決定,要不咱們姐妹三人都能活得好好的,藝君你可以拿到推薦信順利去巴斯泉繼續深造,蘭君你也可以陪在母親身邊,等著嫁人。”
原來火火紅紅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隻剩下無盡的意興闌珊和無盡的懺悔自責,端的讓劉琴琴感到生不如死!
“妹妹們,你們要是能聽到姐姐的唿喚,就趕緊迴家吧,姐姐還沒對你們照顧夠,咱們還有很多共同的夢想沒有實現呢!”劉琴琴痛不欲生地喊道。
“姐姐別難過,我就在您身邊。”
突然,一個空靈之聲傳到了她的耳朵裏,猛然間她渾身一震,神經緊繃,呆若木雞地站在原地,像是魔怔了一般。
半晌她才緩過神來,但還是緊張兮兮地左顧右盼,除了月明星稀、樹影斑駁的景象,並沒有什麽異常情況,她稍吐一口氣,心道:或許我是因為太想念她們而產生了幻聽。
她突然感到渾身疲倦,於是打了個哈欠,拖著沉重的步伐迴去睡覺了。
一進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煙柳畫橋、奇花異草,頗有避暑山莊的景觀,接著便是錯落有致的朱門房,顯示著顯赫人家的氣派!如果有文人墨客來造訪,那絕逼會創造出《蘭亭集序》所描繪的絕美意境。
劉琴琴剛下車,大門口便有兩個丫鬟迎了上來,其中一個幫她拿行李,另一個微笑道:“小姐,太太已經在後堂恭候著您。”說著,二人便帶她進了門,三人穿過幾條長廊,再拐過幾段四麵環水的小路,最後上了個樓梯,來到一個紅木大門前,丫鬟敲了敲門,裏麵道:“進來。”三人便進了屋。
屋內聚集著十來個人,都是劉琴琴的七大姑八大姨,還有她的兩個堂哥,真可謂是歡聚一堂!屋內的正中間有一個穿著深色老年裙和黑色高跟鞋,披著披肩的六旬老人正襟危坐,這便是劉琴琴的母親。
劉琴琴一見到母親,便熱淚盈眶地叫了聲阿媽,母親也興奮地從椅子上慢慢站起,淚花打轉道:“琴琴,你迴來了。”
劉琴琴應了一聲,母女二人隨即相擁而泣,劉琴琴激動道:“阿媽,琴琴不孝,這麽長時間都沒迴來看您,讓您老愁心了。”
母親微微頷首:“琴琴,阿媽經常想你想得茶飯不思、輾轉難眠,你迴來看阿媽,阿媽就像過年一樣歡天喜地。”
“阿媽別哭,別哭啊。”劉琴琴破涕而笑,輕輕揩去母親的眼淚,母親會意地點了點頭:“女兒說得對,今天是大團圓之日,不應哭哭啼啼地訴苦。”說著,母親拉著她的手過去坐下,母女倆開開心心地敘話起來,其餘人也趕快融入其中,後堂瞬時充滿了其樂融融的氛圍。
傍晚時分,老太太一邊吩咐後廚準備晚膳,一邊帶大夥兒去正堂絮叨,劉琴琴想起自己帶的寧夏枸杞,老太太喜不自勝,又讓後廚給大夥兒煮一鍋枸杞蓮子羹,讓大家嚐嚐鮮。
皓月當空,涼風颯颯之時,仆人們便沿著每條小路的扶手,點起長明燈,與此同時,負責上菜的仆人排成一字長蛇陣,彎彎繞繞地走進正堂,把琳琅滿目的酒菜端上來,老太太舉起裝著法國紅酒的高腳杯,心潮澎湃道:“今天琴琴迴來省親,我老太婆好長時間沒看到這麽熱鬧的場麵了,真是讓我感慨萬千!來,大家喝一杯,我祝大家生活順意,家庭美滿,幸福康泰!”
大家立刻端起酒杯,滿麵春風道:“我們祝老夫人身體健康,闔家歡樂,長命百歲!”
“幹!”大家歡歡喜喜地碰了一杯,酒過三巡後開始和親近友好的人暢所欲言。
這頓來之不易、彌足珍貴的團圓飯一直吃到了晚上十點,飯桌上除了劉琴琴,其餘人連同老太太在內,都一個個喝得紅光滿麵,酩酊大醉,劉琴琴喜不自禁,忙著給哥哥妹妹、叔叔嬸嬸們斟酒添菜,她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感受到如此讓人熱血沸騰的場麵,自然高興地忘乎所以。
好容易散場了,劉琴琴扶著顫顫巍巍的母親迴房歇息,其餘人也都各自散了,她趁著夜深人靜之際,獨上高樓——修建的地勢較高的攬月亭,這是她每次迴娘家都要單獨去的地方,小巧的亭子中擺著一張石頭圓桌和石頭圓椅,亭柱上還掛著一張橫幅,是一首詩: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詩既符合娘家的風景特點,也是隱含著一件讓劉琴琴刻骨銘心的往事。
她二妹劉藝君是個不可多得的藝術天才,自小在藝術方麵天資聰穎、悟性過人,深得一路上的每位藝術導師的器重,她還多次代表學校去參加全國藝人委員會和巡演會,據說她還有幸見過大名鼎鼎的梅蘭芳,梅老板很欣賞她的天賦,私下裏還將一些藝術心得和畢生所學傳授給她。
本來梅老板想收她為徒,但劉藝君還是較為喜歡現代舞蹈,對戲劇不太感興趣,梅老板隻得深表遺憾地把一本自己撰寫的《戲劇之美》送給她,就算作是一見如故的饋贈吧。
雖然劉藝君和梅老板之間沒有什麽較深的交集,但二人卻在吹簫上麵誌趣相投,吹簫是劉藝君最大的愛好,而梅老板也是吹簫的一把好手,有一天劉藝君請梅老板來家做客,酒後茶餘,二人便興致勃勃地登上攬月亭,劉藝君動情地吹起那支伴她成長的玉簫,梅老板閉著眼睛,如癡如醉地聽著,聽完大喝一聲好,當場筆墨伺候,寫下了上麵的那首詩,將它送給劉藝君。
所以這個橫幅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送給劉家的禮物,每次有人來拜訪劉家都要在攬月亭跟前瞻仰一下這個意義非凡的無價之寶。
可想而知,劉藝君不但自己赫赫有名,還為家族贏得殊榮,這樣的奇女子也必然是眾星捧月般的人物,她的魅力曾迷倒了文藝界多少風流少年,有多少文藝青年對她狂熱地追求,但她卻是個與生俱來的高冷人物,和柳詩嫻一樣,從來不肯輕易接受他人的示愛,眼光頗高。
但二人還是有一點不同,柳詩嫻的內心的確渴望找到一個可靠的男人,帶她去一個美好和平的地方共度一生,所以她的高冷隻是表麵的矜持。但劉藝君卻是徹底的高冷,男歡女愛什麽的她從來不想,隻一門心思地鑽研藝術,以便以後有機會考取巴斯泉大學的碩士甚至是博士。
雖然她高冷地幾乎不怎麽和外人說話,但是她和大姐劉琴琴、小妹劉蘭君卻是無話不談的真心閨蜜,三人從小都是親密無間的遊耍,一起遊覽勝景,一起抵足而眠、一起研究藝術、一起比拚歌喉、一起爭搶零食……
三姐妹有時也一起上攬月亭登高望月,遙想著嫦娥玉兔、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突然間就詩興大發地吟詩作賦,還要高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此刻,劉琴琴站在攬月亭上,內心感慨萬千,不斷迴憶著三姐妹間的美好往事,她們都受到母親的百般恩寵,每逢過節都會一起在堂前盡孝,每到過年都會圍在母親身旁,站在園中看著天上五彩繽紛的煙花,迴想起來,真讓人覺得甜蜜無比、渴望重現!
對於劉琴琴這樣一個年過四十的女人來說,可以說是朝花夕拾了。
但是因為後來的那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把原本光明美好的姐妹生活給毀滅了,劉藝君和劉蘭君至今生死未卜、下落不明,一想到這些不堪迴首的事,劉琴琴就感覺心如刀絞,不由自主地潸然淚下,剛剛火熱的內心一下子被冰封冷卻。
此刻她又開始了無盡的懺悔:“妹妹啊妹妹,都怪姐姐當年那一愚蠢的決定,要不咱們姐妹三人都能活得好好的,藝君你可以拿到推薦信順利去巴斯泉繼續深造,蘭君你也可以陪在母親身邊,等著嫁人。”
原來火火紅紅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隻剩下無盡的意興闌珊和無盡的懺悔自責,端的讓劉琴琴感到生不如死!
“妹妹們,你們要是能聽到姐姐的唿喚,就趕緊迴家吧,姐姐還沒對你們照顧夠,咱們還有很多共同的夢想沒有實現呢!”劉琴琴痛不欲生地喊道。
“姐姐別難過,我就在您身邊。”
突然,一個空靈之聲傳到了她的耳朵裏,猛然間她渾身一震,神經緊繃,呆若木雞地站在原地,像是魔怔了一般。
半晌她才緩過神來,但還是緊張兮兮地左顧右盼,除了月明星稀、樹影斑駁的景象,並沒有什麽異常情況,她稍吐一口氣,心道:或許我是因為太想念她們而產生了幻聽。
她突然感到渾身疲倦,於是打了個哈欠,拖著沉重的步伐迴去睡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