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座城市,基督徒如此傾訴著對聖城熾熱的愛,“耶路撒冷啊,我若忘了你,讓我的手殘;你若不是我的最大歡樂,讓我的舌噤。”,而在“猶太聖經”《塔木德》中,猶太教徒感歎:“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拜真教先知也曾讚美道:“耶路撒冷,真主在他所有土地中的選擇。”耶路撒冷享有世間唯一的殊榮——猶太教徒、基督教和拜真教都視其為聖城。
山上是拜真教聖地,山腳是猶太人的“哭牆”,蜿蜒其間的是耶穌受難之路。雖然耶路撒冷舊城麵積僅有1平方公裏,卻是人類三大宗教的共同搖籃。自從3000年前大衛王在此建都,耶路撒冷便成為猶太民族的曆史和精神中心,是“上帝賜予的家園”;對基督徒而言,耶路撒冷是耶穌早年求學、中年布道和晚年罹難及複活的地方,是無可替代的聖地;而穆斯林則認為,這裏是先知穆罕默德聆聽真主安拉祝福和啟示的聖城,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清真寺。
站在耶路撒冷東部那高達12米的古樸城牆上,新、舊兩城涇渭分明。西邊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新城,東邊則是一個活生生的中世紀都城。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的兩條大街,將舊城劃分為4個區:東北是最大的穆斯林區,西北是基督教區,東南是猶太區,西南則是最小的亞美尼亞區。
每天淩晨,天際尚未泛出魚肚白,清真寺宣禮塔的擴音器便播放出高亢、悠揚的喚拜聲。成百上千身穿白色長袍的穆斯林們聚集在一條條小巷中,如同一條白色的河流,匯入一座座清真寺,彎身跪倒、前額觸地,虔誠地進行晨拜。不大一會,各種教堂清亮的鍾聲也響了起來,身著黑色長袍的天主教、東正教、亞美尼亞教的教士與修女們,形成一條黑色的河流,湧向教堂,在一片聖潔的燭光和肅穆的管風琴聲裏高唱頌主歌。接著,猶太教徒們也行色匆匆,成群結隊來到“哭牆”(原名西牆)前,喃喃頌念經文……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方圓1平方公裏的舊城裏,這些黑白“河流”似乎早已安排好了先後秩序,從不“撞車”。三教的信眾們雖然比鄰而居,卻有意忽視著對方的存在,各自堅守著信仰,篤誠地盡著自己的宗教義務,老死不相往來。
在希伯萊語中,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然而,幾千年下來,耶路撒冷留給猶太人的卻是一段“哭牆”。以色列人發誓決不廢棄“哭牆”,因為這正是猶太先祖曆史的寫照。
提及“哭牆”,還得從聖殿山講起。在公元前11世紀,猶太王國創始人大衛王征服耶路撒冷後,將它定為猶太王國的都城,並打算建造一座朝拜猶太教神主耶和華的聖殿。大衛王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王繼承父業,耗時7載,動用20萬人在耶路撒冷的一座山(即著名的聖殿山)上興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聖殿。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第一聖殿。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軍隊攻占耶路撒冷,第一聖殿被毀。後來,猶太人兩度重修聖殿,但公元70年,羅馬帝國將領提多攻下耶路撒冷後焚燒了聖殿,隻留下西邊一段殿牆,故稱西牆。相傳羅馬人放火燒聖殿時,有6位天使下凡,坐在西牆下失聲大哭,淚水滲入石縫,使這段牆更加堅固。羅馬統治時期,除每年哀悼聖殿被毀的那一天外,猶太人一概不得進入耶路撒冷。許多世紀以來,猶太教徒來到這裏麵壁祈禱,每當追憶曆史上聖殿被毀、猶太人被迫四處流亡,便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一場,“哭牆”因此得名。“哭牆”長約52米,高19米,由27層巨大的大理石塊砌成,。
盡管耶路撒冷屢遭劫難,但那段殘存的西牆仍舊存在。猶太教徒堅信,這是因為他們信奉的耶和華沒有離開聖殿,大衛王仍在守護著他們。因而每逢安息日,尤其在猶太逾越節、新年和贖罪日,猶太教徒便雲集“哭牆”,舉行宗教儀式,懺悔祈禱。
對於全世界的基督徒來說,耶路撒冷的多洛羅薩路意義非凡,因為這裏就是耶穌的“受難之路”。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30歲時開始在巴勒斯坦一帶廣收門徒,傳播新教義。他的這一活動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及猶太教上層的反對和打擊。經過巧妙周旋,耶穌在公元30年帶領門徒進入耶路撒冷。但由於門徒猶大出賣,耶穌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客西馬尼園被捕。據說,耶穌被羅馬總督彼拉多判處死刑後,就是沿著多洛羅薩路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耶路撒冷西北部的刑場。他忍受著羅馬士兵的鞭笞和無知民眾的嘲笑,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步履蹣跚,跌倒了,爬起來,又跌倒,再爬起來……從受審地到羅馬總督彼拉多下令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哥爾哥達”高地,耶穌走過的路也便因此被稱為“受難之路”。
“受難之路”實際並不長,全程共有14站,其中的最後5站在聖墓大教堂內。聖墓大教堂,又稱“複活教堂”,是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遇害、下葬並複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被世界基督徒視為最神聖的參拜處之一。公元326年,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海倫娜巡遊此地後,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此處修建一座長方形的教堂,工程曆時9年。然而,聖墓大教堂先後被波斯人和埃及人摧毀,直到公元1149年才由十字軍重建。走在聖墓大教堂裏,殿中石柱縱橫,聖龕莊嚴凝重。進門後,記者看到的第一處聖跡就是膏油石。據稱,耶穌被人從十字架上抬下來後,就躺在這塊石板上,他的鮮血滲入了石縫,把石板染成了紅色。如今的石板看上去仍像是真有血跡滲透進石紋裏。許多基督徒一進門便跪倒在石板前,不停地撫摸、親吻著,日久天長,石板變得格外光滑。
再往裏走,就可以看到一塊約15米高的巨石,名為骷髏地,因其外觀酷似骷髏而得名。傳說耶穌就是在這裏被釘上十字架的。沿著石梯爬上去,山上有兩個教堂,在豎起十字架之處修建的那座,屬於希臘正教;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之處建起的教堂,屬於羅馬天主教。
每年從耶穌受難日的星期五直到複活節後,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抬著龐大的十字架,循著耶穌“受難之路”,一直走到聖墓大教堂,感受耶穌為人類所蒙受的苦難。
走在耶路撒冷,不論你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到一個金黃色的大圓頂,在耀眼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就是穆斯林的聖地——岩石圓頂清真寺。而在不遠處,與它遙相唿應的另一個圓頂便是拜真教中僅次於麥加天房和麥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岩石圓頂清真寺,始建於公元691年,是迄今保存最完好、最為重要的***早期建築傑作。取名“岩石”是因為寺裏供奉著一塊長17.7米、寬13.5米、高1.2米的巨石。據《古蘭經》記載,一天,拜真教先知穆罕默德受安拉啟示,深夜突然從聖城麥加騎著名叫“巴拉克”的神馬來到耶路撒冷。在天使吉伯利的陪同下,穆罕默德在一塊岩石上登九霄,遨遊七重天,見到了古代先知,接受安拉的“天啟”後於次日拂曉返迴麥加。穆罕默德登天時腳踏的巨石,因而被穆斯林視為聖石,認為它與麥加天房中的玄石同樣神聖。
據史料記載,為了紀念和緬懷先知穆罕默德的“登霄”之舉,統治耶路撒冷的馬立克哈裏發,便在聖石周圍修建了這座圓頂清真寺。據說,迄今巨石上還留有先知穆罕默德的腳印和天使吉伯利在穆罕默德“登霄”時抓穩岩石的手印。在巨石上,記者還看到一個小小的方洞,據當地穆斯林說,那叫做“魂井”,據說祈禱者可每周兩次在這裏遇見亡者的靈魂。
為穆罕默德而建的岩石圓頂清真寺也同樣曆盡了劫難。公元1033年,一場地震將其毀壞,但很快就被修複起來。而歐洲十字軍東征,攻克耶路撒冷後,圓頂清真寺遭到洗劫並被改造為一座教堂,歐洲人用大理石蓋住了穆斯林神聖的“岩石”,並在上麵建了一座祭壇。公元1187年,薩拉丁收複了耶路撒冷,清真寺才重新迴到穆斯林手中。
如今,阿克薩清真寺裏每天都要舉行5次禮拜儀式。無數的穆斯林在這神聖的地方按時完成他們的宗教義務,而世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也都把能在這裏做上一次禮拜、追憶先知穆罕默德,視為一生中莫大的幸事。
3000年來,這座城市37次被征服,8次毀於戰火。難怪後人感歎:世上若有十分憂,總有九分在聖城。如今中國國防軍的飛機坦克已經抵達這座聖城的門外,而迎接他們的是疑惑的、恐懼的、憂鬱的、溫和的、讚賞的眼神,不過除了這些,似乎並沒有人打算阻止他們進入耶路撒冷的腳步,這座城市的第38次征服由一群來自遙遠東方的完全不同於三大宗教的將領們完成,他們信奉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
在丘吉爾的日記中,太初二十二年3月10日這一天僅僅有這麽一行字:“本土戰事平穩。近東地區我軍繼續戰略收縮,今日放棄耶路撒冷。”或許這位曾經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國首相實在不知道該用什麽樣的筆觸來描繪他此刻的心情,多言不如沉默吧。
山上是拜真教聖地,山腳是猶太人的“哭牆”,蜿蜒其間的是耶穌受難之路。雖然耶路撒冷舊城麵積僅有1平方公裏,卻是人類三大宗教的共同搖籃。自從3000年前大衛王在此建都,耶路撒冷便成為猶太民族的曆史和精神中心,是“上帝賜予的家園”;對基督徒而言,耶路撒冷是耶穌早年求學、中年布道和晚年罹難及複活的地方,是無可替代的聖地;而穆斯林則認為,這裏是先知穆罕默德聆聽真主安拉祝福和啟示的聖城,有世界上最美麗的清真寺。
站在耶路撒冷東部那高達12米的古樸城牆上,新、舊兩城涇渭分明。西邊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新城,東邊則是一個活生生的中世紀都城。南北走向和東西走向的兩條大街,將舊城劃分為4個區:東北是最大的穆斯林區,西北是基督教區,東南是猶太區,西南則是最小的亞美尼亞區。
每天淩晨,天際尚未泛出魚肚白,清真寺宣禮塔的擴音器便播放出高亢、悠揚的喚拜聲。成百上千身穿白色長袍的穆斯林們聚集在一條條小巷中,如同一條白色的河流,匯入一座座清真寺,彎身跪倒、前額觸地,虔誠地進行晨拜。不大一會,各種教堂清亮的鍾聲也響了起來,身著黑色長袍的天主教、東正教、亞美尼亞教的教士與修女們,形成一條黑色的河流,湧向教堂,在一片聖潔的燭光和肅穆的管風琴聲裏高唱頌主歌。接著,猶太教徒們也行色匆匆,成群結隊來到“哭牆”(原名西牆)前,喃喃頌念經文……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在方圓1平方公裏的舊城裏,這些黑白“河流”似乎早已安排好了先後秩序,從不“撞車”。三教的信眾們雖然比鄰而居,卻有意忽視著對方的存在,各自堅守著信仰,篤誠地盡著自己的宗教義務,老死不相往來。
在希伯萊語中,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然而,幾千年下來,耶路撒冷留給猶太人的卻是一段“哭牆”。以色列人發誓決不廢棄“哭牆”,因為這正是猶太先祖曆史的寫照。
提及“哭牆”,還得從聖殿山講起。在公元前11世紀,猶太王國創始人大衛王征服耶路撒冷後,將它定為猶太王國的都城,並打算建造一座朝拜猶太教神主耶和華的聖殿。大衛王死後,他的兒子所羅門王繼承父業,耗時7載,動用20萬人在耶路撒冷的一座山(即著名的聖殿山)上興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聖殿。這就是著名的耶路撒冷第一聖殿。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軍隊攻占耶路撒冷,第一聖殿被毀。後來,猶太人兩度重修聖殿,但公元70年,羅馬帝國將領提多攻下耶路撒冷後焚燒了聖殿,隻留下西邊一段殿牆,故稱西牆。相傳羅馬人放火燒聖殿時,有6位天使下凡,坐在西牆下失聲大哭,淚水滲入石縫,使這段牆更加堅固。羅馬統治時期,除每年哀悼聖殿被毀的那一天外,猶太人一概不得進入耶路撒冷。許多世紀以來,猶太教徒來到這裏麵壁祈禱,每當追憶曆史上聖殿被毀、猶太人被迫四處流亡,便不禁悲從中來,嚎啕大哭一場,“哭牆”因此得名。“哭牆”長約52米,高19米,由27層巨大的大理石塊砌成,。
盡管耶路撒冷屢遭劫難,但那段殘存的西牆仍舊存在。猶太教徒堅信,這是因為他們信奉的耶和華沒有離開聖殿,大衛王仍在守護著他們。因而每逢安息日,尤其在猶太逾越節、新年和贖罪日,猶太教徒便雲集“哭牆”,舉行宗教儀式,懺悔祈禱。
對於全世界的基督徒來說,耶路撒冷的多洛羅薩路意義非凡,因為這裏就是耶穌的“受難之路”。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30歲時開始在巴勒斯坦一帶廣收門徒,傳播新教義。他的這一活動受到羅馬帝國統治者及猶太教上層的反對和打擊。經過巧妙周旋,耶穌在公元30年帶領門徒進入耶路撒冷。但由於門徒猶大出賣,耶穌在耶路撒冷郊外的客西馬尼園被捕。據說,耶穌被羅馬總督彼拉多判處死刑後,就是沿著多洛羅薩路一步步艱難地走向耶路撒冷西北部的刑場。他忍受著羅馬士兵的鞭笞和無知民眾的嘲笑,背負著沉重的十字架,步履蹣跚,跌倒了,爬起來,又跌倒,再爬起來……從受審地到羅馬總督彼拉多下令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哥爾哥達”高地,耶穌走過的路也便因此被稱為“受難之路”。
“受難之路”實際並不長,全程共有14站,其中的最後5站在聖墓大教堂內。聖墓大教堂,又稱“複活教堂”,是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遇害、下葬並複活的地方建起的教堂,被世界基督徒視為最神聖的參拜處之一。公元326年,拜占庭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海倫娜巡遊此地後,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此處修建一座長方形的教堂,工程曆時9年。然而,聖墓大教堂先後被波斯人和埃及人摧毀,直到公元1149年才由十字軍重建。走在聖墓大教堂裏,殿中石柱縱橫,聖龕莊嚴凝重。進門後,記者看到的第一處聖跡就是膏油石。據稱,耶穌被人從十字架上抬下來後,就躺在這塊石板上,他的鮮血滲入了石縫,把石板染成了紅色。如今的石板看上去仍像是真有血跡滲透進石紋裏。許多基督徒一進門便跪倒在石板前,不停地撫摸、親吻著,日久天長,石板變得格外光滑。
再往裏走,就可以看到一塊約15米高的巨石,名為骷髏地,因其外觀酷似骷髏而得名。傳說耶穌就是在這裏被釘上十字架的。沿著石梯爬上去,山上有兩個教堂,在豎起十字架之處修建的那座,屬於希臘正教;在耶穌被釘上十字架之處建起的教堂,屬於羅馬天主教。
每年從耶穌受難日的星期五直到複活節後,來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都要抬著龐大的十字架,循著耶穌“受難之路”,一直走到聖墓大教堂,感受耶穌為人類所蒙受的苦難。
走在耶路撒冷,不論你從哪個角度,都能看到一個金黃色的大圓頂,在耀眼的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就是穆斯林的聖地——岩石圓頂清真寺。而在不遠處,與它遙相唿應的另一個圓頂便是拜真教中僅次於麥加天房和麥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清真寺——阿克薩清真寺。岩石圓頂清真寺,始建於公元691年,是迄今保存最完好、最為重要的***早期建築傑作。取名“岩石”是因為寺裏供奉著一塊長17.7米、寬13.5米、高1.2米的巨石。據《古蘭經》記載,一天,拜真教先知穆罕默德受安拉啟示,深夜突然從聖城麥加騎著名叫“巴拉克”的神馬來到耶路撒冷。在天使吉伯利的陪同下,穆罕默德在一塊岩石上登九霄,遨遊七重天,見到了古代先知,接受安拉的“天啟”後於次日拂曉返迴麥加。穆罕默德登天時腳踏的巨石,因而被穆斯林視為聖石,認為它與麥加天房中的玄石同樣神聖。
據史料記載,為了紀念和緬懷先知穆罕默德的“登霄”之舉,統治耶路撒冷的馬立克哈裏發,便在聖石周圍修建了這座圓頂清真寺。據說,迄今巨石上還留有先知穆罕默德的腳印和天使吉伯利在穆罕默德“登霄”時抓穩岩石的手印。在巨石上,記者還看到一個小小的方洞,據當地穆斯林說,那叫做“魂井”,據說祈禱者可每周兩次在這裏遇見亡者的靈魂。
為穆罕默德而建的岩石圓頂清真寺也同樣曆盡了劫難。公元1033年,一場地震將其毀壞,但很快就被修複起來。而歐洲十字軍東征,攻克耶路撒冷後,圓頂清真寺遭到洗劫並被改造為一座教堂,歐洲人用大理石蓋住了穆斯林神聖的“岩石”,並在上麵建了一座祭壇。公元1187年,薩拉丁收複了耶路撒冷,清真寺才重新迴到穆斯林手中。
如今,阿克薩清真寺裏每天都要舉行5次禮拜儀式。無數的穆斯林在這神聖的地方按時完成他們的宗教義務,而世界其他地方的穆斯林也都把能在這裏做上一次禮拜、追憶先知穆罕默德,視為一生中莫大的幸事。
3000年來,這座城市37次被征服,8次毀於戰火。難怪後人感歎:世上若有十分憂,總有九分在聖城。如今中國國防軍的飛機坦克已經抵達這座聖城的門外,而迎接他們的是疑惑的、恐懼的、憂鬱的、溫和的、讚賞的眼神,不過除了這些,似乎並沒有人打算阻止他們進入耶路撒冷的腳步,這座城市的第38次征服由一群來自遙遠東方的完全不同於三大宗教的將領們完成,他們信奉的是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至高無上。
在丘吉爾的日記中,太初二十二年3月10日這一天僅僅有這麽一行字:“本土戰事平穩。近東地區我軍繼續戰略收縮,今日放棄耶路撒冷。”或許這位曾經世界霸主的大英帝國首相實在不知道該用什麽樣的筆觸來描繪他此刻的心情,多言不如沉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