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婚後第二天,新娘要叩拜祖宗神位,再叩拜公婆、伯、叔等長輩,稱“拜見禮”。俗稱“上拜”。公婆及長輩親屬要贈給新娘錢幣、首飾或衣料等禮品,有“新人不磕空頭”之說。不過這吳宸軒的家族可在幾百年之後,無論如何也沒法給他們這對新人送來祝福,好在孟洛川考慮周詳,孟家送來了往年隻能是上貢的江寧織造府的貢品綢緞布料,一應金銀首飾頭麵花樣也是選擇的當世的真品,有些李蓮英大總管送來的宮內藏品更是難得一見的殿堂級珍品,可惜對分子式了如指掌的女博士對這些珠寶首飾的鑒別就屬於比起拿牙口檢驗金含量的夫君稍稍強上一線的水平,頗有明珠暗投的嫌疑。


    不過湛江王家作為女方,差新娘的弟弟帶著一輛卡車給吳大官人家中送來的南貨就太豐盛了。王家的子侄先向充當男方家長的孟洛川老爺子道喜,再去新娘房內送食品。也就是“送小飯”,目的是娘家人來看望新娘婚後情況。當然看著一邊在和段祺瑞、吳子玉他們研究國防軍駐軍補給問題的新郎官,還有吃著簡單的甜麵包圈、土香腸和黑咖啡的德式早餐的王蘊寧妹子,這幾位北方十一省的國舅爺也△,不禁苦笑一下,一對工作狂的夫妻你還指望什麽恩恩愛愛的吃頓早餐啊。在老弟的監督下,喝完了老媽特意燉的花旗參烏雞湯,王大小姐繼續她的實驗室生活,吳宸軒也該出門去主持今天的聯省自治的議會了,隻好麻煩孟家的幾位老兄招唿好這些貴客了。


    三朝迴門,又曰歸寧,這三朝是指婚後的第三天,新娘要由丈夫的陪同下,帶上燒豬及禮品迴娘家祭祖,然後再隨丈夫迴到夫家;相傳在先秦時已有這樣的習俗。歸寧,就是迴娘高向父母報平安的意思。在古時,交通沒、][現代的方便,如果女子要夫家是離娘家後遠的話,所謂出嫁從夫,女子到夫家後就可能沒有機會再迴到娘家了。所以迴門可能是女子踏足娘家的最後一次機會。亦因為如此,人們十分重視歸寧這一個婚禮習俗,迴門時,男家需要預備:燒豬一隻、西餅兩盒、酒一對、竹庶兩支、雞一對、生菜、生果兩籃、荵、伊麵兩盒、雞仔燈籠金、豬肚及豬肉各兩斤。這些當然沒有問題,也不勞吳宸軒安排,度娘就根據當時習俗安排的妥妥當當的,倒讓嶽母對這位女婿名義上的侍妾非常滿意,看來是個伶俐人,隻要不和女兒爭寵,定然是女兒在吳家的一大助力,畢竟自家事自家知,這王大小姐是個油瓶倒了不知道扶一下的主,要不是有這麽一位能幹的女主人在家裏撐著,這吳府還不一定會被這一對高智商的奇葩搞成什麽樣子,不是軍營就是實驗室,反正就算成了第一家庭,當上國內家庭表率的可能性也幾乎為零。


    本來婚後第三天清晨,新娘先去廚房祭灶並做飯菜侍奉公婆,老孟童鞋好伺候,就由王蘊寧敬上一杯清茶算是代替了。這當然主要是考慮到王大小姐的廚藝實在難以啟齒,不過也是為了孟洛川孟老的身家性命著想,這大喜的日子,別因為吃了王大小姐一頓早餐再搞出個辭舊迎新的局麵可就不好收場了。


    而後就該新娘和新郎一同迴娘家。新郎在嶽家被稱為“貴客”,這位當然更加的尊貴一些。吳宸軒也依照禮節去給嶽家祖先的神位前行叩頭禮,不過王家的祠堂遠在千裏之外的湛江,隻好由徐菊人這位書畫大家題了一副王氏祖先的中堂作為替代了。吳宸軒叩拜了王家列祖列宗後,就要再向嶽家長輩們行禮,這改口費可省不得,話說迴來吳宸軒每年送出去的紅包沒有十萬也有八萬,不過收紅包還是來到大清國以來的頭一迴。嶽家當然也要設酒宴招待,略過不提。當天日未落即迴,謂之“躲瞌睡”。此稱“三日迴門”。


    婚後第六天,新郎新娘還要再同去嶽家,俗稱“六日遛腿”。這次就算一迴生二迴熟了,吳宸軒也和老嶽父和王晟等人談了今後王家的發展布局,王家現在榜上了吳宸軒這棵擎天巨木,當然家族的勢力都要做調整,湛江的局麵維持著,王家的精銳都要北上,在吳宸軒的這一畝三分地上生根發芽,這北方十一省的頭號外戚可不是吹出來的。王家祖上也是十三行之外的海商世家。雖然耕讀傳家的祖訓也有,不過見過大世麵的王家人當然不會坐享外戚的威風,在陸征祥、阿爾弗雷德等人的介紹下,王家也開始走實體外貿的路子,不僅買賣做大,自己也搞來料加工,訂單經營等新的出口業態,進口方麵也盡量和商會的其他企業避開,主要在東南亞地區進口資源型商品和一些土特產品直接到北方的港口,斷了南方通過轉口貿易賺差價的機會。


    按照廣東的習俗,新婚蜜月之後,新娘方可1人迴娘家“住對月”,並有“一月不空房”之說。不過王蘊寧惦記著自己的導師在會議上提出的那些課題,婚後就搬進實驗室去搞科研了,連迴門都是應付公事而已。至於婚後第七天,新娘開始做衣服、鞋襪等針線活的風俗,吳宸軒等人就沒有這方麵的打算,天知道這位智商180的女士會不會把縫衣針忘在襪子裏。本來山東有些地方的新媳婦住對月時,要把裁好的衣料帶迴娘家去做,其中必須要給新郎做褲子1條,也改成了親自從大觀園賣了幾條褲子(也是鞠曉霞幕後指導的結果,不然對於分子量記憶的絲毫不差的王大小姐能記起夫君的腰圍才是怪事呢)給吳宸軒吳大官人。


    婚後第四五天,新娘由婆母帶領,前往曾來賀喜的各親友家迴謝和認親,各親友贈給新娘見麵禮,稱“拜親”。再選一好天氣的日子,領新娘到婆家的祖墳瑩地祭祖,在墳頭上壓以粉紅色的墳頭紙,稱“上喜墳”。這一切在吳宸軒王蘊寧這一對夫妻這裏就算省下了,要不怎麽說孟洛川主持完整個婚禮程序後,閉門謝客修養了半年才算重出江湖,主要是這對奇葩夫妻太過大大咧咧,給他們主持婚禮累心啊,不過就算折壽老孟覺得也值得了,畢竟今後在史冊上說不定就有主持主公婚禮的記載,他孟洛川的名字名垂青史就看這一遭了。


    不過也不能說這對夫妻就是一對人形工作機器,這不婚後度蜜月雖然不能去旅行(不知道如果吳宸軒和王蘊寧帶著一個師的護衛到江浙滬度個蜜月,喬大總統會不會心髒病突發啊?)這不這對夫妻趁著買褲子的空,在大觀園裏玩起了微服私訪的戲碼。這大觀園本來就是綜合商場,幾年下來,現在已經成了濟南市井文化的一大勝跡。現在全國各地能來濟南的人不多,來濟南沒去大觀園的卻幾乎沒有。


    後來的濟南地方誌稱,“大觀園商場坐落在商埠經四路、經五路之間,東臨緯二路,西臨小緯二路,方園百十餘畝。建場之前,一片坑窪,是一個聚居著百十戶勞苦群眾的棚戶區”。興建大觀園時,這片棚戶區被袁大頭平掉,不過住戶倒是都遷移到大金莊的平地上居住了,勞動力還都安排進了老營附近的標準兵工三廠。現在的大觀園,中央還是那座花園;南區的建築群有:第一劇場(榮光戲院)、第二劇場(大觀電影院)、共和廳書場、晨光茶社。第一劇場最初由“小達子”李桂春主演京劇,現在是由山東福連成戲班演出京劇,北平譚家巷混不下去的京劇名家也開始到濟南府討生活,這榮光戲院也是他們的首選。第二劇場於宣統元年建成,上演著有聲電影、評劇等等。吳宸軒陪著夫人逛街,很沒節操的提議看電影,想把“壓馬路、看電影、哩羊肉串”的濟南把妹三部曲要一一體驗一遍。不過一看得半個時辰才有場次,隻得作罷。


    在大觀園北區廣場上,多為露天或臨時搭棚演出的江湖藝人,東北角有一家小型的馬戲團,隨團展出籠養的虎豹等野獸;西北角有幾家說書棚、雜耍場;其他各處散布著一些練武術的、賣野藥的和擺地攤的小商小販。大觀園不要門票(廢話,你家商場還收門票),進入大觀園後,除花園、共和廳書場外,聽戲、看雜耍等需另行購票。其中,票價最貴的是第二劇場電影票,樓上每位7角,樓下5角。看著一個個安逸富足的濟南人,吳宸軒總算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至少有人因為自己而擺脫了困苦的生活,王蘊寧也看著這一派和諧安寧的生活場景,更為自己的夫君驕傲了。


    從大清國倒台後,大觀園發展的更是一日一新了。這個時期有名氣的飯館,有大觀樓、趙家好米把子肉鋪、清真馬家館、狗不理包子鋪等,名演員有京劇孟麗君、孟麗蓉、韓少山、陸少樓、耿永奎;京韻大鼓鄭蝶影;單弦何芝臣等。而大觀園東側的專演相聲的晨光茶社,馬三立、劉寶瑞、白全福、郭全寶等名角曾來此獻藝。活躍在大觀園演武場的武林好手則有“一撮毛”劉仲山的飛叉、“老杠子王”王少臣的杠子、“大力丸”佟順祿的摔跤等。大觀園可以說是一派文化薈萃、藝人競芳的繁榮景象。


    現在的大觀園的生意興隆,漸漸把周圍的五條街道和東西兩個坊的地麵都盤下來開成了濟南第一百貨商場和富華大酒店,在整個北方乃至全國都首屈一指。現在的大觀園地區已經擁有店鋪約2000家、固定攤販4500來家,行業共60多種,包括布匹綢緞、洋廣雜貨、鍾表、眼鏡、南紙、文具、電器、瓷器、工藝品、書籍、煙酒糖茶、幹鮮果、糕點、冷食店、酒吧、咖啡館、國藥、鑲牙、台球房、照相館以及修鞋的、擦皮鞋的、算命的……一時大觀園裏店鋪林立、人頭攢動,各種買賣真是“洋洋大觀”。


    這時候吳宸軒夫妻倆逛進了北厚記,這是一家老醬菜鋪子,作為地道山東人的吳宸軒無鹹不歡,對老濟南的醬菜很是鍾愛。這家北厚記將北頭的醴泉居“吞並”,北厚記成了前店,醴泉居成了後廠。其實醴泉居才是濟南醬菜行業的“老前輩”,它始建於清順治十七年,吳大官人在清河開廠的時候就曾經從他家訂購整季的醬菜給廠裏的上上下下。


    這“醴泉居”的門市是臨街的幾間平房,是個穿堂屋,過道在中間,兩邊是櫃台。穿過後門,有一個院子,院子東邊牆角上,有處石砌泉池,上有“醴泉”兩字。兩米見方的池子裏養著近1米長的特大鯉魚,據說壽命很長,魚鰓上的還有一副耳環,是當年隨慈禧到濟南避難的隆裕皇後來逛大觀園的時候看到這條鯉魚十分喜慶才命人特地為其訂做的,顯然把這一怪物當成了神靈。很多人到醴泉來,不一定是為了買醬菜,而是為了看看這條神魚,而這醴泉居的醬菜一直以鯉魚作為商標。王子衿很沒形象的趴在井口往裏探頭觀瞧,嚇得吳宸軒抱著她的芊芊細腰,好像一個要跳井一個死命阻攔的樣子,差點沒把周圍的衛士們給笑抽抽了。


    或許是粵菜裏喜甜味清淡的習慣,王子衿對這些醬菜到不感冒,不過這家的甜麵醬、原汁黃豆醬油、蝦油鹹菜、黃米清酒、二鍋頭、五香豆豉、五香豆腐幹、豆腐絲等,頗受百姓歡迎。這裏用江家池水製作的原汁黃豆醬油也不錯,而磨茄、包瓜和水晶甘蘆(當地人也稱“地環”)被稱為“三絕”。


    說句題外話,磨茄是濟南人的發明,做起來很有些講究。他們發明了用新磚磨去茄子皮的工藝,於是便有了磨茄之名。鐵流(鄒容)在濟南府已經居住了七八個年頭,對濟南印象最深的就是大明湖的殘荷和北厚記的磨茄。殘荷好看,磨茄好吃,這些都寫在他的隨筆小品裏,或許這就是他心目中的濟南。


    包瓜也是濟南醬菜的一大特色。甜瓜去瓤,用瓜皮裝入花生米、核桃仁、杏仁、薑絲、蔥絲和水晶鹹菜等餡料醬漬,口感爽脆,鹹甜適宜。


    這時候買醬菜,量少者給你用大明湖產的幹荷葉包裹,醬菜伴著荷香;量大時則給你用柳條簍子裝好,貼上大紅紙簽兒,用紙繩打個雙環蓮花扣,提它走在街上,也挺招眼的。


    這吳宸軒吳大官人就挑了幾樣濟南特產的日常物件買下來,大包小包的拎在手上陪著滿嘴糖葫蘆渣子的夫人一起迴娘家去“住對月”了。這裏其實就三樣東西:大明湖的白蓮藕、北厚記的醬菜和華光牌肥皂。沒有讓衛士們幫忙,或許這是吳宸軒和王子衿少有的能體會一般市井小民走親戚的感受的機會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非和平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獵靈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獵靈者並收藏非和平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