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離每日從江陵城中路過,哪能不知道桓嬋今日這樣反應的原因。
參與到這場輿論中的百姓越來越多,幾乎在每個街頭巷尾都能聽的清清楚楚,桓嬋去了過江之後那肯定也是知曉了的。
好在現在的她雖說心中有氣,但已經比之前克製了許多,畢竟隱在暗處的敵人還未動手,自己的父親已經的無能之名已經傳遍了整個江北。
要放在之前,按照她的脾氣,早就直接拔劍了,哪還會像今天這樣如此“客氣”……
謝離看著那滿臉憤憤不平的桓嬋,不禁搖頭苦笑:看來今天這這免費的出氣筒是做定了,沒有辦法,誰讓自己是這場輿論的多半個始作俑者呢。
“好吧,還望桓娘子手下留情……”
謝離拱了拱手,硬著頭皮說著,此時的他隻能是希望這頭雌虎可以點到為止了。
交手之後,謝離這才感覺剛才對桓嬋的形容有誤,應該是用雌豹子才更為貼切一點。
那一雙手的速度比桓羨要快了不知道多少。
雖說桓羨在和他對練比試的時候,之用了六七成的實力,但是以在謝離看來,就算是桓羨用上全力,在速度方麵也是沒有桓嬋快的。
唯一讓謝離感到還可以接受的是,她的力量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少困擾。
至於原因,可能是因為她身為女子,天生力量弱項,也可能是她本來就沒有打算重創自己,故而有意手下留情所致。
不過盡管如此,謝離還是在她雨點般的進攻之下,頻頻招架。肩頭前胸的位置不時的挨上一記,雖說沒有多少痛感,但畢竟非常影響自己的身形走位,從而又挨到了更多的“粉拳”。
過了差不多一炷香的時間,桓嬋終於停手。
“劇烈運動”之後,此時的她已經是手腳酸麻,香汗淋漓,胸口也是不住的上下起伏。
隻不過臉上的神色已經明顯轉好,和剛才比起來,猶如多雲轉晴,一張秀臉也由於運動過量而微微泛紅。
謝離見她停手,終於緩了口氣。
此時他的狀態和桓嬋別無二致,而且奇怪的是,經過這一番捶打之後,自己竟有通體舒適之感。
謝離不禁搖了搖頭,暗罵自己一聲變態,心道自己怎麽可能會有這種不良癖好。
不過這感覺確實真實的,搞的謝離又不由得幻想,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被人打通了任督二脈的節奏?
正胡思亂想時,對麵的桓嬋輕輕的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然後對他說道:“隻希望你這破釜沉舟的計策,能夠有用,否則就是滿盤皆輸了。”
謝離將思緒轉到桓嬋身上,心中不由道:這哪兒算得上什麽破釜沉舟……這不過是一個城市裏的輿論,唯一的作用就是給人以假象,影響他人判斷而已。實際上對於當事人的影響可謂是微乎其微,自己前世生活的年代,就算數十億人的輿論壓力,對於某些人和事也不過隻是微風拂麵,過眼雲煙而已。
至於眼前的情況,這才哪到哪兒……
隻是對麵的桓嬋見這謝離眼神飄忽不定,也不答話,心中不由的一緊:難道自己剛才下手重了?不應該啊,這已經很輕了。難道是這謝離身子骨太弱,以至經受不住?
唉,雖說自己剛才頗為生氣,但也不該如此刁蠻任性,如果這謝離在自己手下出了點什麽問題,那可如何是好?
“桓娘子放心就好,哪這麽容易就全盤皆輸。”
謝離迴過神來,活動著自己的雙臂,然後微笑著對桓嬋接著說道:“不過,桓娘子這幾日最好還是別出門了,有事就差仆役們去做,謝離雖說身板還能扛得住,但是還是桓娘子的心情要緊,如果被這事天天鬱悶,那才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聽到謝離這熟悉的語調,桓嬋心中一喜,心道沒事就好,至於他後麵的話,也聽不出到底是調侃還是關心了。
見他們二人已經住手,那條剛才遠遁而去的池魚又重新遊了迴來。
“嗬嗬……景宣無恙吧。”
剛來到二人身前,桓羨就尷尬的問著,絕口不提剛才自己的袖手旁觀。
又是三五日後,江陵百姓見桓衝依舊是毫無動作,郡中諸曹小吏也都聽之任之,所以這流言也就變成了平日裏的家長裏短。
沒有了更多的新奇與關注,但已經開始慢慢成為了一種常態。
再提起來時,也多是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事後哈哈一笑了事。
桓嬋和桓羨也變得平和了許多,雖說謝離曾勸說桓嬋最好不要出門,但是以她的性子,怎麽可能就這麽安穩的在家中想象江陵百姓口中的隨意發揮的言語。
在看到這種情況之後,桓嬋已經沒有了之前的怒氣,但是心中卻更加複雜起來。
雖說現在城中的謠言已經不複前幾天的盛況,但是已經變成了可隨意調侃的談資,實在不知道是好是壞了。
隻不過依舊每天出入桓府的謝離,卻開始了興奮與緊張。
如果自己所料不錯的話,這個時間段算是敵方再次策劃動亂的最好時機。
至於原因,一是距離上次的動亂時隔不算太長,營中將士都還印象深刻,到時候將禍水東引到桓衝身上之時,也能讓人產生聯想。
其次,城中輿論已到頂峰,此時動亂必將契合百姓心中所想,到時候再安排一些能說會寫的,口誅筆伐一番,也能造出不小的聲勢。
最後一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那就是桓衝雖說之前長居荊州,但由於桓溫的緣故,他在荊州的存在感並沒有多少。成為桓氏之主後,搬迴這裏也不過才幾個月的時間,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威勢,此時正是起事的絕好時機。
在這些時日裏,雖說桓衝沒有與自己說上半句話,但是看目前桓府中的動作,此時的他顯然和自己心中所想的一樣。
身在其中的謝離,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桓府中的氣氛,除了這兩位小郎主,其他的也都開始緊張了起來。
老頭兒劉慶和一眾桓衝親隨,不時的出入桓府正廳,然後又都不經意的走出大門,不知所蹤。
參與到這場輿論中的百姓越來越多,幾乎在每個街頭巷尾都能聽的清清楚楚,桓嬋去了過江之後那肯定也是知曉了的。
好在現在的她雖說心中有氣,但已經比之前克製了許多,畢竟隱在暗處的敵人還未動手,自己的父親已經的無能之名已經傳遍了整個江北。
要放在之前,按照她的脾氣,早就直接拔劍了,哪還會像今天這樣如此“客氣”……
謝離看著那滿臉憤憤不平的桓嬋,不禁搖頭苦笑:看來今天這這免費的出氣筒是做定了,沒有辦法,誰讓自己是這場輿論的多半個始作俑者呢。
“好吧,還望桓娘子手下留情……”
謝離拱了拱手,硬著頭皮說著,此時的他隻能是希望這頭雌虎可以點到為止了。
交手之後,謝離這才感覺剛才對桓嬋的形容有誤,應該是用雌豹子才更為貼切一點。
那一雙手的速度比桓羨要快了不知道多少。
雖說桓羨在和他對練比試的時候,之用了六七成的實力,但是以在謝離看來,就算是桓羨用上全力,在速度方麵也是沒有桓嬋快的。
唯一讓謝離感到還可以接受的是,她的力量並沒有給自己帶來多少困擾。
至於原因,可能是因為她身為女子,天生力量弱項,也可能是她本來就沒有打算重創自己,故而有意手下留情所致。
不過盡管如此,謝離還是在她雨點般的進攻之下,頻頻招架。肩頭前胸的位置不時的挨上一記,雖說沒有多少痛感,但畢竟非常影響自己的身形走位,從而又挨到了更多的“粉拳”。
過了差不多一炷香的時間,桓嬋終於停手。
“劇烈運動”之後,此時的她已經是手腳酸麻,香汗淋漓,胸口也是不住的上下起伏。
隻不過臉上的神色已經明顯轉好,和剛才比起來,猶如多雲轉晴,一張秀臉也由於運動過量而微微泛紅。
謝離見她停手,終於緩了口氣。
此時他的狀態和桓嬋別無二致,而且奇怪的是,經過這一番捶打之後,自己竟有通體舒適之感。
謝離不禁搖了搖頭,暗罵自己一聲變態,心道自己怎麽可能會有這種不良癖好。
不過這感覺確實真實的,搞的謝離又不由得幻想,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被人打通了任督二脈的節奏?
正胡思亂想時,對麵的桓嬋輕輕的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然後對他說道:“隻希望你這破釜沉舟的計策,能夠有用,否則就是滿盤皆輸了。”
謝離將思緒轉到桓嬋身上,心中不由道:這哪兒算得上什麽破釜沉舟……這不過是一個城市裏的輿論,唯一的作用就是給人以假象,影響他人判斷而已。實際上對於當事人的影響可謂是微乎其微,自己前世生活的年代,就算數十億人的輿論壓力,對於某些人和事也不過隻是微風拂麵,過眼雲煙而已。
至於眼前的情況,這才哪到哪兒……
隻是對麵的桓嬋見這謝離眼神飄忽不定,也不答話,心中不由的一緊:難道自己剛才下手重了?不應該啊,這已經很輕了。難道是這謝離身子骨太弱,以至經受不住?
唉,雖說自己剛才頗為生氣,但也不該如此刁蠻任性,如果這謝離在自己手下出了點什麽問題,那可如何是好?
“桓娘子放心就好,哪這麽容易就全盤皆輸。”
謝離迴過神來,活動著自己的雙臂,然後微笑著對桓嬋接著說道:“不過,桓娘子這幾日最好還是別出門了,有事就差仆役們去做,謝離雖說身板還能扛得住,但是還是桓娘子的心情要緊,如果被這事天天鬱悶,那才真的是得不償失了。”
聽到謝離這熟悉的語調,桓嬋心中一喜,心道沒事就好,至於他後麵的話,也聽不出到底是調侃還是關心了。
見他們二人已經住手,那條剛才遠遁而去的池魚又重新遊了迴來。
“嗬嗬……景宣無恙吧。”
剛來到二人身前,桓羨就尷尬的問著,絕口不提剛才自己的袖手旁觀。
又是三五日後,江陵百姓見桓衝依舊是毫無動作,郡中諸曹小吏也都聽之任之,所以這流言也就變成了平日裏的家長裏短。
沒有了更多的新奇與關注,但已經開始慢慢成為了一種常態。
再提起來時,也多是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引起,事後哈哈一笑了事。
桓嬋和桓羨也變得平和了許多,雖說謝離曾勸說桓嬋最好不要出門,但是以她的性子,怎麽可能就這麽安穩的在家中想象江陵百姓口中的隨意發揮的言語。
在看到這種情況之後,桓嬋已經沒有了之前的怒氣,但是心中卻更加複雜起來。
雖說現在城中的謠言已經不複前幾天的盛況,但是已經變成了可隨意調侃的談資,實在不知道是好是壞了。
隻不過依舊每天出入桓府的謝離,卻開始了興奮與緊張。
如果自己所料不錯的話,這個時間段算是敵方再次策劃動亂的最好時機。
至於原因,一是距離上次的動亂時隔不算太長,營中將士都還印象深刻,到時候將禍水東引到桓衝身上之時,也能讓人產生聯想。
其次,城中輿論已到頂峰,此時動亂必將契合百姓心中所想,到時候再安排一些能說會寫的,口誅筆伐一番,也能造出不小的聲勢。
最後一項,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那就是桓衝雖說之前長居荊州,但由於桓溫的緣故,他在荊州的存在感並沒有多少。成為桓氏之主後,搬迴這裏也不過才幾個月的時間,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威勢,此時正是起事的絕好時機。
在這些時日裏,雖說桓衝沒有與自己說上半句話,但是看目前桓府中的動作,此時的他顯然和自己心中所想的一樣。
身在其中的謝離,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桓府中的氣氛,除了這兩位小郎主,其他的也都開始緊張了起來。
老頭兒劉慶和一眾桓衝親隨,不時的出入桓府正廳,然後又都不經意的走出大門,不知所蹤。